论国民教育中的德育价值观建设_文化价值观论文

论国民教育中的德育价值观建设_文化价值观论文

论民族教育中的德育价值观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价值观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78(2001)02-0045-04

民族教育中的“德育”指的是民族院校根据社会发展规律要求和人才发展规律需要,运用一定社会中的价值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活动。民族教育中的德育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民族教育中的德育的性质、方向及观念、内涵等基本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这是贯穿民族教育中的德育的根本问题,它决定了民族教育中的德育价值观建设的基本矛盾。

民族教育中的德育价值观建设的基本矛盾提出了德育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这一问题。民族教育中的德育是社会主义德育的重要部分,这是我们研究问题的前提。但民族教育中的德育有自己的特殊要求,这就是如何使历史唯物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与社会主义德育相适应。

民族和宗教是具有多层次的历史范畴,不仅包含有观念的因素、制度的因素、组织的因素,还包含经济的因素、地域的因素,以及语言文化的因素和风俗习惯的因素。民族观是对民族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宗教观则是人们对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根本看法。民族和宗教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自己的民族观念和宗教观念出发,来观察和处理人和世界的关系,去评价人生价值,去选择人生道路。唯心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和社会主义德育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这是就世界观而言。从社会政治、文化的层面来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容性,不仅可以并行不悖,而且在正确引导的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渗透,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一般而言,民族观和宗教观是生活中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反映。因此,民族观、宗教观与社会主义德育相适应的问题,本质上关涉到在民族教育的德育实施过程中如何正确看待民族观念、宗教观念与社会主义德育观念的关系,其中既有理论问题,又有实际工作问题,先要有正确的理论观念,其次才能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民族教育中的德育所面对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其他院校的学生一样,在思想观念方面有时代的特征和共同心理。但还有其特殊性,即在民族观和宗教观方面,表现为有较强烈的民族意识并容易接受宗教的影响。民族意识表现为对一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民族向心力的体现和民族兴旺发达的象征。但如果过分强调了本民族的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负面效应,如狭隘民族主义意识。宗教和民族历史文化互相渗透,形成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宗教的观念和意识在少数民族中经过长期演化,往往积淀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某种共同心理。对宗教观念,少数民族学生较为容易接受,有的学生往往通过宗教的外在形式来研究和学习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民族教育中的德育的特殊要求,就是要运用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指导青年学生,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引导民族观、宗教观与社会主义德育相适应的理解不能片面。“适应”应是和而不同的。一方面,民族观、宗教观与社会主义德育要求之间存在着差别。民族观有特定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的基础及特定的理论内涵。1990年12月7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一定要做好宗教工作》的讲话中指出:“宗教世界观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共产党员不但不能信仰宗教,而且必须要向人民群众宣传无神论、宣传科学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两者之间应保持和谐。保持和谐的前提是充分尊重民族特点、宗教特点和社会主义德育要求的庄严,建立民族观、宗教观与社会主义德育之间的和平合作关系,在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工作中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的引导,又要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

目前民族教育中的德育工作存在着淡化德育的思想倾向。具体表现为:

一是用基础文化或者应用文化教育淡化思想道德教育。认为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基础文化或者应用文化教育更为重要和切合实际,更能满足民族地区对应用人才的需求。但需要指出的是,脱离政治培养目标和思想培养目标的基础文化或者应用文化教育,不仅在现实中难以存在,而且也难说能够奏效。

二是强调智育的主要地位,淡化德育的主导地位。认为智育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是决定性的因素,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中智育居于主要的地位。这种认识忽视了在由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所组成的学校教育统一体中,德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德育为主导,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为谁服务的问题。因此,只有坚持德育的主导地位,才能保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各类人才。

三是用非思想化的方式淡化德育。认为德育教育中内容实用的课程是主要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是次要的。这种认识不同程度地导致德育非思想化的倾向,片面强调诸如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实用的内容,而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则采取回避或一笔带过的做法,既违背了坚持正面的舆论导向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也影响了学生对国情形势的正确认识和判断,甚至使人产生对大方向的动摇。固然,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实用的内容,在防止过去德育只注重政治教育“一边倒”的倾向,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等方面均有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从一个偏向走向另一个偏向,须知用心理健康教育淡化或者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将会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不符合现代社会人的培养的科学规律。

四是用非专业化的思想淡化德育。认为德育作为一门公共课,不仅不是一门专业,而且也不属于具体哪一门专业。既然如此,在德育的具体实施活动中,无论是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还是对于受教育者来说,都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技术的教育和学习而轻视德育的思想和行为。事实上,这就是没有看到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从根本上忽视了德育的意识形态特点及对民族教育的功能和意义。

德育的核心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思想道德境界,它在民族教育中的功能和意义通过不同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现出来。

首先,思想道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素质。民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各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大学教育首先是要学生学会做人、做事,而这两者都离不开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政治信念、伦理规范、终极关怀等问题。它可以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发展人性,完善人格。

其次,思想道德修养是提高道德感、责任感的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不仅能够通过具体的德育实施活动进行,也可以通过人文科学教育的各个方面的逐渐积累而进行。道德感、责任感的提高,主要是依靠德育和文化的积淀。当前,社会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人没有社会责任感,甚至做出了丧失人格、国格的事,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思想道德素养太差。德育培养人的道德感、责任感的巨大功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有其现实的意义。

第三,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相统一的特点,对人的精神有陶冶和激励的作用。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人们的情感得以陶冶,心灵得到升华。可以给学生很多直接和间接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帮助他们了解世界和自己,明确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使德育功能得到正确有效的发挥,从而改变淡化德育的思想性问题,是当前民族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民族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德育价值观建设可以理解为两个转化:一是德育价值观从不适应现代社会特别是从不适应少数民族繁荣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向全面适应现代社会尤其是适应少数民族繁荣发展人才培养要求的转化;二是德育价值观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两个转化过程的核心是德育观念的现代化、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现代化和德育内容的现代化。这是民族教育中的德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首先是德育观念的现代化。德育观念的现代化本质上就是不断实现德育观念的更新,它是民族教育中的德育面向未来从而走向现代化的向导和前提,决定着民族教育中的德育过程的各个环节。民族教育中的德育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观念的解放,现阶段的民族教育中的德育现代化是指“四有”新人的培养。因此,民族教育中的德育观念现代化的核心是确立人的主体精神,形成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德育思想,以便在现代人所创造的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吸纳全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充实、推动少数民族的德育实践。使德育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能够走向世界,既能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人们心灵的净化,又能促进少数民族的繁荣发展。

其次是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现代化。从微观方面说,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现代化,是指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德育活动中,教育者总是处于主导的地位,其思想观念、业务水平和修养程度往往对受教育者有较大的影响。从宏观方面说,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现代化是指形成有利于民族教育中的德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外部环境和外部机制,这是德育工作者自身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再次是德育内容的现代化。民族教育中的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四有”新人,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因此,民族教育中的德育内容的现代化不仅是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德育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我国民族教育中的德育内容的现代化客观上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一致的,即从历史发展看,德育内容是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逐步确立、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民族教育中的德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客观上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对民族教育中的德育现代化提出要求,促使其改革和创新。德育现代化必然会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进行民族教育中的德育价值观建设,促进德育现代化,应从素质教育和现代教育科学的高度看待这项工作,不仅要着眼于民族教育中的德育的特殊性,也要看到德育的一般性。要纠正一些错误的德育价值观:一是把民族教育中的德育看做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或孤立的社会活动。德育活动远离社会发展的潮流,就难以解决各族青年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思想认识问题。德育活动如果走向封闭或孤立,就不能广泛吸收和借鉴丰富的社会文化成果,致使德育效果不佳,使学生产生思想困惑,形成自身障碍。二是把民族教育中的德育看成是一种临时性的需要,怀疑它的科学性,对民族教育中的德育的基本规律缺少必要的理论研究和总结。三是把培养依附性人才作为德育的最终目标,不习惯于让青年学生按照自己的智力、情感和性格特点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德育规律,与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相抵触。四是把外显的、整齐划一的行为看成是德育的最终成果。看重德育的表面化,把“令行禁止”看做是德育的最大成功,忽视德育目标的内化过程,使得一时表现出来的好行为经不起应有的考验。五是忽视从不同利益出发的人生观、价值观,用相同的内容教育不同思想层次的青年学生,既不能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又不利于青年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接受,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可以说,若不对这些错误的价值观予以纠正,科学的德育价值观也是难以建立起来的。

[收稿日期]2000-05-27

标签:;  ;  

论国民教育中的德育价值观建设_文化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