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义[1]2007年在《水科学应用网格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水科学应用网格是一特定的应用网格,它为水科学计算和水利工程运用提供一个基于网格的问题综合求解与协同计算环境,并为网格应用的生成、配置、运行与性能优化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与操作手段。本文紧紧围绕水科学应用网格的体系结构、网格应用框架、网格应用的性能优化等方面的问题开展了系统与深入的研究,在理论及应用上取得了一些满意的成果,其主要研究内容与贡献如下:(1)水科学应用网格的体系结构研究:以开放网格服务架构(OGSA,Open Grid Service Architecture)为基础,提出了一个符合面向服务计算(SOC,Service-oriented Computing)规范的应用网格体系结构模型;以网格应用框架和网格应用的性能优化为中心,并以服务域和网格应用编程模型为手段,建立了一套关于资源抽象与服务提供、应用生成与配置管理的网格运行机制;以满足水科学计算与工程应用的需求为原则,研制了一个水科学应用网格的原型系统(简称为e-Water)。(2)网格应用框架研究:结合当前的网格与Web计算的研究进展并参照OGSA网格服务框架(Grid Service Framework)等技术规范,提出了网格应用框架的一个元模型(Metamodel);在改进与扩展分布式异构计算的任务/通道(Task/Channel)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服务合约创建—端点属性定义—服务动态绑定”的叁阶段式网格应用统一编程模型;在参考美国IBM公司的GAF4J(Grid Application Framework for Java)、英国NEReSC中心的WS-GAF(Web Services Grid Application Framework)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e-Water研制了一个面向服务计算的网格应用框架。(3)网格应用的性能优化方法研究:根据网格资源的动态变化特性,以实现网格及其应用的最佳性能为主要目标,提出了一个基于“感知、规划与控制”的网格性能操纵模型;根据基于PERT(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的网络规划技术和最小成本加速策略(即所谓的Min-Max算法),提出了一个应用架构与任务调度双向自适应调整的网格应用性能调适(Performance Tuning)方法;采用基于离散事件模拟的建模与仿真技术,在参考国外MicroGrid、SimGrid和GridSim等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制了一个网格应用的性能仿真器及其关键算法,可针对不同的资源配置和服务绑定策略进行网格及应用总体性能的仿真分析。(4)基于网格的大型流域洪水控制调度系统的研制:设计与实现了一个基于e-Water的大型流域洪水控制调度系统,其中包括河网水动力模型的并行直接求解、多设定洪水控制调方案的并行累进增量克隆仿真(PPISC,Parallel and Progressive Incremental Simulation Cloning)等关键算法;根据各模块的计算特点,分析了系统的资源需求,提出了系统的总体部署方案;结合网格应用的性能调适方法,建立了该系统的性能模型,并针对不同的资源配置和服务部署策略进行了系统总体性能的对比仿真;以1996、2003年夏季的淮河流域洪水控制调度案例为实验数据对系统进行了实际的运行测试。理论分析与测试结果均表明,采用本文所提出的e-Water网格关键技术,不但使经优化后的PPISC算法具有近似线性的加速比,而且使系统的计算精度与总体性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赵东[2]2003年在《网格计算环境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产业的第叁次浪潮开始孕育,它试图全面连通因特网上的所有资源,以最终实现灵活的虚拟组织范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然而,传统的分布计算技术在共享配置的灵活性和共享资源种类等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虚拟组织的需求。因此,研究可支持虚拟组织并可最终大规模商用的网格计算技术无论从研究或工程应用角度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以元计算、正统的网格计算和对等计算等相关领域技术为背景,以中间件技术为支撑,论文从系统模型、相关协议与算法和基础设施这叁个层次研究了广义范围的网格计算技术,内容主要涉及网格计算环境中的资源管理与调度、容错和安全等。研究工作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 提出一种融合了Web计算技术、正统的网格计算技术和对等计算技术的资源管理模型。现有的资源管理模型往往无法同时满足网格计算的动态性、可伸缩性和适应性需求。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了Web计算技术,正统的网格计算技术和对等计算技术的资源管理模型。它将整个网格计算环境分为两级:在各个管理域内部可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和体系结构,体现了对遗留系统的适应性支持;各管理域之间的组织则采用对等计算模式,从而可适应网格计算环境的动态性和可伸缩性。在该模型中,标准化的互操作性通过万维网服务提供,以克服资源的异质性;动态资源部署采用基于XML的数据模型来描述资源信息,并通过软状态机制来解决分布式垃圾收集问题;动态资源发现算法则通过XQuery来匹配资源提供者和资源使用者双方的需求,克服了LDAP和关系性数据模型的限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提出了一种分级的资源调度模型和相应的任务图调度算法。现有的资源调度模型往往无法体现公平性,也缺乏可扩展性支持。为此,论文提出了一种资源池调度模型,它通过将调度阶段划分为用户级调度和资源级调度,与分级的资源管理模型相适应,它的公平性则体现在支持资源使用者和提供者双方协商服务级协定。论文针对同构和异质环境分别设计了相应的任务图静态调度算法,并且探索了这两种不同环境中的动态调度算法。在同构环境中通过引入动态任务迁移机制将DCP算法改造为DCPTM算法,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证实了相应的调度结果具有更好的性能;而在异质环境中则根据通信/计算比值的不同对任务图进行分类,分别采用不同调度算法来适应不同类型的任务图。与同类研究相比,本文算法对调度的应用类型,资源调度发生的不同空间和时间考虑更为全面,从而体现了适应性支持。<WP=5>* 提出一种高性能的适应性复制协议。要使网格计算技术大规模商用,必须保证关键服务的连续性,这就要求服务是高可用的,而现有研究往往对网格服务的高可用性不够重视。针对这一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可支持不同类型分布应用的高性能复制协议,其设计采用复制实例数目可动态伸缩的逻辑令牌环结构,克服了传统复制协议不能适应遗留系统和性能不佳的缺陷。文中给出了该协议的系统模型和协议描述,详细说明了该协议如何提供高可用性以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应用,并进行了相应的性能分析,论证了该协议能够保证系统的整体性能。* 提出了一种可伸缩、可扩展的访问控制安全策略与相应的安全模型。论文在讨论网格安全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灵活的访问控制安全策略,它支持网格计算环境固有的动态性、可伸缩性和可扩展性。相应的访问控制安全模型基于该策略设计,通过基于XML的查询请求/断言应答语言SAML和可扩展访问控制语言XACML来支持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和现有网格计算安全领域的相关研究对比,该模型对XML技术的充分利用使它可很好地支持层次结构,并具有易扩展的优越性,可实现独立于平台的策略结构化描述,克服了现有研究难以支持虚拟组织中高度灵活的共享关系定义和对共享资源的复杂高级控制的缺陷,可满足细粒度访问控制和单点登录等安全需求,并可利用较为成熟的各种XML解析器实现语义精确的策略描述和执行。此外,综合上述工作,还提出了一种网格计算基础设施体系。论文提出了一种网格计算基础设施的工程模型,并基于WebLogic Platform、OpenSAML和Sun XACML实现了相应的原型系统。该原型以资源管理和调度子系统为核心,通过反省技术透明地纳入了容错子系统和安全子系统。论文也给出了一些关键模块的具体设计与实现方法
李春泉[3]2007年在《SMT产品制造网格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造网格新一代制造模式的提出,为现代制造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和重要的促进作用,制造网格已成为制造业发展历程中新的里程碑。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推广与应用,以表面组装技术(Surface Mount Technology,SMT)为代表的现代先进电子产品制造业已经成为了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分支,我国也已经成为全球SMT产品制造中心。但是,由于SMT产品制造技术新、发展快,在我国起步较晚,存在着与SMT产品制造的强势发展及重要作用不相适应的制造模式落后、区域不平衡等问题,制约了SMT产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制造网格为理念,结合SMT产品制造业的特点,进行网格技术的典型行业应用,成为了突破制约问题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提出了SMT产品制造网格(SMT Manufacturing Grid,SMT-MG)的概念,针对SMT产品制造行业,从SMT产品制造网格的体系结构、资源描述与封装、服务管理、任务管理等多个层面,为SMT产品制造的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动态调度建立一个公用的、统一的和标准的网格平台,为SMT产品的异地协同制造提供行之有效的支撑环境,达到降低制造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产品上市的目的。论文首先分析了SMT产品制造系统的概念、范畴及其制造过程,对比了SMT产品制造与传统制造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SMT-MG的概念、内涵及特征,并研究了SMT-MG形成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稳定条件。以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架构为基础,基于制造网格技术,提出并详细分析了五层SMT-MG体系结构,研究了SMT-MG的宏观与微观组织模式及其特点,分析了SMT-MG运行的运行机理、运行机制及运行流程。在分析了SMT-MG资源管理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SMT-MG的资源管理框架,通过对SMT产品制造资源的分类,研究了SMT产品制造资源的形式化描述,分析了面向规范资源管理的SMT-MG资源模板及模板树,建立了基于资源描述框架(RDF)的SMT-MG资源描述方法,同时,着重研究了基于网络服务资源框架(WSRF)的SMT-MG资源封装技术及资源服务组模型,通过将SMT产品制造资源封装为服务,有效屏蔽了资源的异构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为SMT-MG提供了基础支持环境。深入研究了SMT-MG的服务管理技术,针对信息的存储与交互,研究了基于轻量目录交换格式(LDAP)的SMT-MG服务目录技术,面向SMT-MG的服务等级,研究了基于网络服务等级协商语言(WSLA)的服务等级协商(SLA)描述,建立了基于滚动合同的SLA模糊评估策略,面向服务提供者的资源预留决策问题,提出了基于SLA的SMT-MG模糊资源预留接纳控制策略。同时,建立了SMT-MG的服务监控模型,研究了基于趋势的监控触发策略,面向信息交互问题,分析了基于网络服务通知(WSN)的SMT-MG服务通知模式,研究并提出了SMT-MG智能通知代理技术,通过SMT-MG的服务管理,为SMT-MG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深入研究了SMT-MG中任务管理问题,建立了SMT-MG任务管理模型,对SMT-MG任务进行了形式化描述,研究并分析了面向任务提交的任务描述语言,建立了基于BOM-时间Petri网模式的SMT产品制造任务分解方法,着重研究了基于随机高级Petri网的SMT-MG资源调度请求分配与选择模型。SMT-MG任务管理技术研究为SMT产品制造任务分解与规划、资源选择与调度等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最后,基于Globus Toolkit4网格中间件,建立了SMT-MG平台框架,分析了模块功能及相互间关系,并对本文研究内容进行了开发和实现,通过试验性验证,为SMT-MG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实施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温浩宇[4]2005年在《制造网格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利用网格技术可把整个互联网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系统,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全面共享。本文针对网络化制造和网格技术的特点,对制造网格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模型、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论文的开创性工作主要有: 1.网格具有分布式资源共享的机制、松散耦合的结构和动态虚拟的特点,这些特点与网络化制造的要求十分吻合。本文根据制造网格具有动态性、自组织性、小世界性和无标度性的特点,给出了制造网格的逻辑结构,并构建了基于MAS的制造网格搜索机制。 2.在对制造网格的信息描述模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XML构建了适用于制造网格的信息描述方案——可扩展制造网格语言。其中包括:XMGL基础标准、产品级信息描述标准、企业级信息描述标准和协同级信息描述标准。 3.通过分析发现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具有良好的松耦合分布式计算铁特点,适合构建制造网格中的信息服务模型。本文据此建立了基于Web服务的制造网格信息共享模型,给出了制造网格信息发布、发现、传输和共享的解决方案。 4.通过分析P2P的网络模型,指出P2P作为目前网格系统的重要实现方式,同样也适合用于构建和实现制造网格系统。根据制造网格的特点和纯P2P模型网络的组织形式,建立了基于P2P的制造网格的逻辑结构。提出了基于UDDI的制造资源服务层的实现,建立了基于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的PBMG信任模型。
信息与电子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5]2004年在《2020年中国信息与电子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信息与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需求分析信息与电子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经营和生活方式,对人类社会各方面带来了深刻影响。目前,美、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已经超过传统的机械制造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现代技术将进一步向着信息化、综合化和智能化发展。信息与电子科学技术是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人们的
叶作亮[6]2006年在《基于制造网格的制造资源管理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网格技术的兴起为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和企业间的协同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在这种背景下,制造网格应运而生。制造网格是基于网格技术和制造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实现互联网上分布、异构、动态的资源共享提供普适的、可靠的和高质量的制造服务,支持网络环境中高效的协同工作和广泛的资源共享。本文从制造网格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出发,针对制造企业的典型资源,研究制造网格环境中资源的获取、封装、集成和协同共享。论文在给出制造网格的定义、体系结构和分析基于制造网格资源管理基本理论基础上,着重对基于制造网格的客户信息资源主动获取、设计软件协同共享和分布式零件库资源集成进行深入地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网格技术、网络化制造技术和制造网格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充分阐述,对制造网格进行了定义,并与网络化制造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制造网格的体系结构;研究基于制造网格的资源管理的若干基本理论,建立基于制造网格的资源管理框架并分析其主要特性;探讨制造网格中信息资源获取、软件资源共享和资源库集成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其次,针对网络环境中客户信息获取面临的分布、异构和动态变化等难题,在比较不同模式的客户信息获取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制造网格的客户信息主动获取模式,对其实现方法和关键技术进行深入地研究;建立了多用户客户信息获取模型和多用户交互的网格集成客户信息获取框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第叁,研究软件资源管理与共享问题。提出基于制造网格的设计软件资源共享方法,通过研究屏幕共享、远程控制、协同协议与数据组播等技术,开发基于网格的企业协同平台,实现对各种软件在不同系统平台上的协同共享,屏蔽系统和软件遇到的异构问题,解决设计软件资源共享的异构性、协同性和安全性等问题,对其传输协议、网络性能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基于点对点(P2P)的设计软件共享模式。第四,针对制造企业中分散零件库共享困难的问题,提出面向服务的分布式零件库系统;建立适应不同环境的两种企业零件库的服务封装方法,构建一种动态的、虚拟的和面向服务的分布式零件库系统框架。对企业零件库和集成零件库的服务粒度与服务接口划分进行研究;给出零件库系统中网格服务的构建方法,具体研究了零件库中网格通知服务的实现方法和过程。最后基于上述理论和方法,采用多种软件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以某汽车配件生产企业为应用对象,开发基于制造网格资源管理的原型系统,对基于制造网格资的制造源管理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验证。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叁种典型制造资源在基于制造网格中的获取、集成和共享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制造网格资源管理中的分散性、动态性和异构性等问题,丰富了制造网格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制造网格及其资源管理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谢晓兰[7]2009年在《制造网格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格技术在科学和计算领域应用的日益深入以及相关研究的逐步成熟,网格应用已经从科学计算领域扩展到商业领域及工业领域的方方面面。制造网格是在充分借鉴与吸收网格计算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制造业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基础架构。制造网格提供了一个分布式、动态和松散耦合的制造环境,它弥补了网络化制造的不足,为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及协同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制造网格在制造业的应用能有效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对资源的应用效率、加快产品的上市时间,为企业实施先进制造技术提供了开放的、柔性的、易维护的、可重构、易扩展的应用开发与系统运行的集成支持服务平台。本文根据“提高企业资源共享能力、提高制造企业的协同工作能力,制造资源快速、高效集成以实现生产的最大有效性”的需求,针对目前我国制造企业、广西制造企业资金不足、服务应用平台体系建设的不完善、管理机制及管理思想落后、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率较低、产业价值链的大多数环节没有真正建立国际标准与规范的现状,结合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开展制造网格关键技术、关键支撑软件、平台及工具集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造性成果如下:(1)结合Globus Toolkit version 4,给出了基于GT4的制造网格体系结构。并构建了一个基于GT4的制造网格实验平台。结合基于GT4的制造网格体系结构,提出采用一种“制造网格综合集成方法”来进行制造网格数据集成,提出了虚拟视图法的中间件法的数据访问与集成方案——在OGSA-DAI中间件的基础上,通过工作流技术、Activity开发运用对其进行功能拓展,使其在制造网格下真正发挥作用。部署了制造网格数据访问与集成的实验环境,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于OGSA-DAI的制造网格集成模块的系统结构框图;设计了一个具体示例,对分布式异构数据的访问与集成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与描述。在从目前所知的专业文献,未见有制造网格数据访问与集成研究这方面的报道,弥补了制造网格在这些关键技术研究上的空白与不足。(2)基于OGSA-DQP分布式查询处理器对制造网格上分布、复杂的数据密集型请求,从物理结构上实现了具有并行功能的分布式查询,给出了OGSA-DQP+OGSA-DAI的制造网格数据查询工作流程图,并针对OGSA-DQP图形化接口的不足(不支持DISTINCT、GROUP BY功能,且不能集成到应用程序系统中),通过应用程序编程进行改进并在制造网格实验平台上进行了验证。(3)建立了资源预留神经网络决策系统基本框架,提出了基于服务等级协商的神经网络资源预留技术,着重研究了基于神经网络的制造网格资源预留决策控制策略。通过示例及Matlab仿真进行了验证。(4)通过对JSDL的扩展,对制造网格中的目标任务进行描述,建立了任务模型;基于制造网格实验平台,研究了制造网格任务管理实验环境的部署,并采用Condor系统作为GT4的前端,实现对作业的管理监控。根据制造网格服务开发的流程,通过定义任务管理服务接口,使用Java语言实现了一个任务管理服务。(5)提出了普适环境下制造网格的两种应用模式:“服务请求模式”、“服务提供-请求模式”,给出了在普适环境下基于“服务提供-请求模式”的制造网格的体系结构,并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基于制造网格实验平台,设计与开发了一个具体的普适环境中基于“服务请求模式”的制造网格的数据查询模块;设计与开发了一个普适环境下的制造网格门户数字资源共享模块。(6)采用分层的思想,设计了一个基于OGSA-DAI中间件的,包括了资源层、评价处理层和应用层的叁层制造网格的性能评价模型MGPEM(Manufacturing Gri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给出了属性重心坐标算法进行性能评价的算法流程并进行了算法的验证;给出了基于SLA的制造网格评价模型的工作流程。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在制造网格实验平台上进行了验证通过,在桂林制造业信息化中心进行了试运行,经测试无误且运行良好。其余研究成果也进行了仿真及示例验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本文的研究及成果将有助于改变制造业中知识和信息资源相对孤立的局面,提高国家及区域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有效规避企业信息化进程的风险;还将有助于国家及区域制造企业有效整合现代制造资源,提高企业协同工作能力与管理水平;另外,还将有助于整合区域资源,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本文的研究与成果弥补了制造网格一些关键技术的空白与不足,完善了制造网格的学术思想。
陈平[8]2007年在《数据挖掘网格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的主旨是研究数据挖掘网格的架构及其若干关键技术,为数据挖掘网格系统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论文通过研究当前数据挖掘面临的挑战和网格计算技术的发展,展现了当前数据挖掘网格的研究现状和最新研究动态;着重研究了电信领域数据挖掘网格的热点问题、技术难度等方面,并对电信领域数据挖掘网格的若干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中作者主要的研究和设计工作如下:(?)综述了数据挖掘算法的研究现状和网格系统的发展状况;通过分析比较多个主要的网格架构和网格系统,给出了这些网格架构的特点和不足,指出数据挖掘网格的实施是解决当前电信领域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难题的主要方案。(?)通过分析电信数据挖掘应用的需求,分析比较研究了网格系统的基本架构,尝试提出了数据挖掘网格的概念,并提出和设计了一种数据挖掘网格的体系结构,该系统结构依据分层思想,把数据挖掘网格的架构自上而下从对外接口层到基本资源层总共划分为六层,该架构能够提供从数据挖掘接口服务到数据挖掘的领域应用的支撑,能够支撑数据挖掘的分布计算,也能很好的支撑并行计算资源和数据的分配。文中从多个角度详细描述了数据挖掘网格的层次结构,体系特征,模块功能,动态特性,交互关系。(?)提出了对叁大类经典数据挖掘算法和基于图的数据挖掘算法的并行化算法,同时总结了挖掘算法并行化的通用方法;提出了网格调度算法来优化并行化任务的执行效率,并且对并行算法及其调度算法都进行了性能分析,这些研究为数据挖掘并行算法的基本实现提供了保障,也验证了数据挖掘网格的可行性和实用性。(?)通过研究元数据模型的当前标准,发现现有元数据标准不能支持数据挖掘网格的元数据模型,因此提出适合数据挖掘网格需要的元数据模型;元数据模型提供了对于数据挖掘网格架构的各个层面的支撑,该元数据模型的核心是支撑了分布式数据挖掘的算法元数据和网格系统的元数据;为了规范化和利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互,把元数据模型用XML Schema进行了描述,并详细描述了一个实例。(?)通过研究元数据服务的机制,根据元数据服务的应用需求,提出了利Web服务技术构建数据挖掘的元数据服务系统结构,并给出了一个典型的利用Web服务方式提供的数据挖掘元数据服务的实例。(?)数据挖掘网格原型系统设计实现和验证。为了展现数据挖掘网格体系结构设计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设计实现了数据挖掘的一个原型;通过原型系统的运行,展示了数据挖掘网格的工作过程,并且通过具体的数据试验,验证了数据挖掘网格系统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李田来[9]2008年在《基于GLOBUS的数据网格副本管理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据网格是网格领域中并行和分布处理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其目标是实现对地理上广泛分布的大量异构数据资源进行共享,其中副本管理是数据网格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数据副本管理技术可以减轻单个数据网格结点的通信和访问压力,降低远程访问该数据的网络延迟及带宽消耗、可以提高网络的负载均衡,同时能够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系统的容错性等。良好的数据副本管理策略也是提高数据网格服务质量(Qos)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基于因特网的教育资源网格模型及服务理论研究”为背景,在分析了数据网格副本管理关键技术的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数据网格副本管理技术中的不足之处,分析了基于因特网的数据网格模型,较深入探讨了数据网格副本管理关键技术,并对相应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改进策略。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如下:(1)本文首先介绍了数据网格的概念、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意义,分析了目前数据网格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着重讨论了副本管理问题。(2)分析了基于因特网的数据网格的模型(存储子域),在该模型基础上采用GLOBUS工具构建了该网格模型;(3)在上述网格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域内和域间副本创建策略。通过该域内和域间双层副本创建算法,使得每个数据资源都能够合理地产生副本,将GLOBUS中的关键技术应用到本策略中,提高了用户的访问效率、提高系统性能;(4)在存储子域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副本定位算法RLBOG,采用GLOBUS工具中的Giggle框架,给出了副本定位层次结构,采用RLBOG算法提高了副本定位效率,使网格的整体性能得到了提高。(5)对于数据网格环境提出的策略,需要模拟验证其正确性及性能。本文分析了目前较为常用的网格仿真工具。通过对模拟工具OptorSim的改进和扩充,模拟实现了本文的副本创建策略,得到了一些试验数据。通过与其他策略的比较,得知本文提出的策略是可行的,能够改善数据网格的整体性能。
曹立强[10]2005年在《网格中文件管理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文中提出最近几年网格技术已经由从传统的科学计算,工程计算等高性能计算领域拓展到以Web Services为标准的商业计算领域,网格的研究目标也由对系统单一性能指标的追求转变为对系统整体生产率的追求。网格文件管理在网格环境中管理文件资源的抽象,为用户与应用使用文件资源提供支持。网格文件管理中的问题是如何抽象网格环境中文件资源,以期提高用户管理能力和效率的问题。其含义不仅在于降低系统成本,提高系统的性能,也需要提供易用的文件管理方式,缩短用户文件操作需要的时间,降低用户使用网格中文件的难度。现有系统,例如GridFTP,虽然提高了网格中大文件传输的安全性与速度,能够部分提高网格系统的效率,但是它资源管理能力弱,性能不均衡,易用性差。本文研究了影响网格中文件管理效率与用户管理能力的若干关键问题,包括网格文件的构造问题,网格中用户与文件的交互模式中的问题,以及网格文件传输中的性能问题。基于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思想,本文从网格物理资源到用户文件构建了一个网格中文件空间的层次化映射模型,定义了网格文件,并以上述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网格文件的3A使用方式,解决了3A交互的判定条件和文件传输过程的全生命周期性能等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结果可以提高网格中管理文件的能力。在研究成果的支持下,本文实现了集成在织女星网格操作系统内部的网格文件管理平台Vega Hotfile。实验证明,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以高效率的管理网格中的文件,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文件传输服务,最终达到提高网格系统生产率的目的。本文的创造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EVP网格资源空间映射模型的基础上,定义了网格文件的概念,设计了网格文件空间的EVP动态映射模型。网格文件是对网格“人机社会”环境下用户使用文件的抽象,动态映射模型说明了网格文件的构造方式。(2)提出了网格文件的3A使用模式和3A文件使用模式的判定条件:空间无关性和协议无关性。空间无关性是指文件的表示空间与存储空间无关;协议无关性是指网格文件的操作协议与具体的物理协议无关。满足这两个条件的网格文件管理系统能够做到网格环境下3A的文件使用。(3)提出了网格文件传输的全生命周期概念,并总结出文件传输全生命周期公式
参考文献:
[1]. 水科学应用网格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张国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
[2]. 网格计算环境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 赵东. 电子科技大学. 2003
[3]. SMT产品制造网格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李春泉. 上海大学. 2007
[4]. 制造网格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温浩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5
[5]. 2020年中国信息与电子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C]. 信息与电子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 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上). 2004
[6]. 基于制造网格的制造资源管理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叶作亮. 浙江大学. 2006
[7]. 制造网格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谢晓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
[8]. 数据挖掘网格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陈平. 北京邮电大学. 2007
[9]. 基于GLOBUS的数据网格副本管理关键问题研究[D]. 李田来.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10]. 网格中文件管理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 曹立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2005
标签:互联网技术论文; 网格计算论文; 数据挖掘技术论文; 数据挖掘算法论文; 数据集成论文; 网格系统论文; 协同软件论文; 产品管理论文; 策略模式论文; 动态模型论文; 信息集成论文; 协同设计论文; 工作描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