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体制与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力论文,体制论文,外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正试图通过外贸体制的改革,提高企业竞争力,以迎接入关后国外竞争者的挑战。我们正在走亚洲四小龙经历过的外向型发展道路,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对我们的外贸体制改革有很重要的意义。过去我们在介绍四小龙的成功经验时,总是从宏观方面着手,例如强调他们的外向型战略、政府的作用、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及独特的文化背景等,这种分析忽视了他们的外贸体制,无形中起到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作用。而后者正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外贸战略和政策能够实现并取得成功的微观基础。很显然,没有这方面的内容,理论分析将是不完全的,本文试图从交易成本理论和台湾、韩国的实践两方面分析降低交易成本的外贸体制,对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作用,并联系我国外贸体制改革进行阐述。
一、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交易成本的理论是科斯在观察企业和市场的相互替代时提出来的。科斯注意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两种组织形式。资源组合可以通过完全的市场交易来进行,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个企业,用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来进行。问题是既然市场的交易可以配置资源,为什么还要有企业这种组织形式。而企业出现以后,又为什么没有完全取代市场,成为唯一的资源配置形式,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科斯意识到通过市场交易配置资源并不是无代价的,市场交易通过合约的形式来安排资源的使用。而合约的签订和执行都需要花费费用。“为了进行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谁希望进行交易,有必要告诉人们交易的愿望和方式,以及通过讨价还价的谈判缔结契约,督促契约条款的严格履行等”(科斯,1960),这些费用的总和就是交易费用。这里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比较宽泛地理解这一概念:交易成本就是除了生产成本以外的成本。
企业纷繁复杂的活动可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生产要素的购买阶段,生产要素的使用阶段(即生产阶段)和产品出卖阶段。其中一、三两个阶段都是企业在市场上的交易行为,分别表现为企业活动的“前”和“后”,可以称之为企业的前端交易和后续交易。相应地,我们把这两类交易中耗费的交易成本称为企业的前端交易成本和后续交易成本。前端交易成本包括收集信息和谈判的成本,而后续的交易成本为监督防止机会主义的成本。这样,企业的总成本=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前端交易成本+后续交易成本)。从科斯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交易成本的大小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总成本,降低交易成本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局限于交易本身,即通过多种手段降低成本,如台湾的外贸体制主要为这种形式,另一种是避开交易,通过将交易成本内在化而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如韩国的外贸体制主要为这种形式。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地域、空间的分割,企业在海外市场的了解和营销方面的费用会增加。同时由于交易双方沟通了解的困难以及进出口方的法律规定,相对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来说,企业要花费更多的交易成本,例如海关与关税方面的种种要求等都会使国际贸易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此外国际贸易中的交通费用、通讯费用、市场调研费用和销售费用也都会促使交易成本上升,使得相对于国内贸易来说,交易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相对提高。很显然,如果认为在国际贸易中价格竞争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么研究如何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增强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就非常重要。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具体分析。首先由于在出口产品的总成本中交易成本的比重大,如果生产成本能保持不变,那么降低交易成本,则企业出口的产品更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其次,现代社会收入的提高使得消费者的行为更具有选择性,更加多样化,它要求产品高质量、高性能,有明显个性,及时更新换代,消费者也乐意为满足他们要求的商品付出高报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降低交易成本,才可能对国际市场需求变化迅速作出反应,才有可能在不致于大幅度提价的情况下满足顾客需要。第三,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企业根据国际市场信息及时引进或开发出新技术,从而降低生产领域的成本,此外,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对外贸易的风险,也有利于引导企业采取面向国际市场经营战略。有利于企业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进行专业化生产,获得规模经济。以上事实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一国的外贸体制能使企业能通过某种方式建立将信息反馈、售后服务质量、服务网点、零配件供应、服务范围与方式等各方面有机结合的售后服务系统,利用有效的渠道和市场联系的优势减少风险,就能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降低风险,从而提高一国的国际竞争力。
二、台湾、韩国的外贸体制对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作用
台湾和韩国是两个在外贸政策方面都有成功经验的地区,由于这两个地区的外贸体制及其发展背景互不相同,各自的做法也各有侧重,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具体的方式也不一样。
台湾是个岛屿,其市场规模和供给条件受到人口规模的限制,这种情况导致了台湾出口产业呈轻型国际化的特征,主要生产轻工产品,中间产品等,虽然在起飞过程中也建立了一些重化工业,但主要为岛内加工工业提供基础设施和原材料,并不构成出口主导,各种轻型化的产业对企业规模要求不大,但由于这些部门需求变化快,要求企业能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及时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也就是说,企业要有很强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前面的分析,这实际上就是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台湾的贸易发展体制及文化背景正是不自觉地适应了这种轻型化战略,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台湾总人口中受教育的百分比高,其中从事商贸活动的比例较大,独立从事经营生意又占很大比例,而且在文化背景上,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台湾厂商之间做生意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比较看重,这些都有利于市场交易成本的降低。
2.从1966年12月开始,台湾先后建立了高雄、楠梓、台中3 个加工出口区,并制定了加工出口区设置管理条例,设立了出口加工区管理局,采用一点式服务管理体制,出口加工区管理局负责统一办理有关投资申请、公司登记、产地证明、进出口签证、员工雇佣及出入境事项。同时还将与贸易有关的服务性机构如银行、海关、税捐、邮政、电信、咨询信息等集中在一起办公提高工作效率,不仅提高了单个企业的效率,而且在企业之间,由于在出口加工区内存在的,实际上是一个企业群。它们之间相关联系有一种规模效应,降低了企业获得国外市场需求的信息成本。往往加工区内一个企业的成功给其他企业以示范作用。事实证明台湾出口加工区建立后,企业竞争力迅速得到提高,促进了出口工业的蓬勃发展。在80年代以前出口加工区赚取的贸易顺差几乎占全岛顺差的一半。进入80年代后,为了促使工业升级,台湾又建立了新竹科学工业园,其功能主要为提高台湾的出口主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而建立的。
3.台湾出口加工区的管理机构效率高,能适应国际竞争中瞬息万变的形势,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行政管理方面的高效率比经济方式的优惠待遇具有更大吸引力,因为它能降低整个加工区内企业的交易成本,为加工区内的企业提供了一良好的制度环境。在台投资的外国厂家有一千多家,主要来自美国、日本、法国和联邦德国等15个国家。这些厂商一方面给台湾带动了技术;在台湾设立卫星工厂,为中心厂生产原件、零配件。另一方面也台湾厂商带来了外销渠道。可见,台湾的企业由于从事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低,能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吸引了日、美等国的综合商社和跨国公司的投资,将岛内企业的生产纳入到他们的世界经济网络中去。
4.台湾的外贸活动机构主要是对外贸易发展协会和该协会的“远东贸易服务中心”。这些组织是由当局出资与民间合办的,主要负责协助厂商推广外销。这些机构客观上起到了获取信息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其服务项目包括:向台湾厂商提供国外市场资料,举办国际商展、加强商品宣传、组团出访,接待来访外商,促进贸易机会等等。
5.台湾“国际贸易局”针对台湾厂商大多为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以致不易大笔成交特点,引导成立蘑菇公司,芦笋罐头公司、中国钢铁金属公司、中国纸业贸易公司等十余个卡特尔式的组织,采取了联营的方式,统一规定品质标准及时对外报价,直接经销,生产配额主要根据各厂商以前的经营状况,部分以投标方式进行分配。这种形式,有利于企业信誉的提高和形象稳定,降低单位产品出口的交易成本。
由此可见,台湾的外贸体制及文化背景客观上起到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 促使台湾的出口企业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按照“1994年世界各地竞争力报告”显示,台湾的国际竞争力已位于全球第18名。台湾出口的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非常具有竞争力,如自行车、鞋类、运动设备、电脑部件、电话、照相机、塑料制品等几十种出口产品雄居世界出口第一、二位。
韩国在许多方面都与台湾不同,因而在降低交易成本的方式上也不同。韩国的人口是台湾的二倍以上,相对台湾而言,韩国发展重化工业所受的市场约束和供给约束要小。因此,尽管两者同样选择的都是出口导向战略,但韩国重视政府在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注重发展重化工业,1973年,韩国当局正式提出《重化工业宣言》并把钢铁、造船、电子、汽车、石油化工等一些部门作为“战略产业”。通过政府的强有力支援,扶植和干预措施,迅速扩大了这些工业部门的生产能力。这些产业对企业的资金、技术等要求高,为了提高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以适应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贸易环境,而仿效日本组建综合商社。
韩国建立综合商社也是与其文化背景相一致的。和日本类似,韩国经济中员工对企业、小企业对大企业以及企业对同行协会的依附与忠诚,同业协会对企业、大企业对企业及企业员工的保护,这种双向关系是维系韩国社会的主要纽带,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有利于通过组成企业集团,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综合商社具有产品的多角化,区域的多角化和功能的多角化的特点,其中功能的多角化体现在除了交易、信息和金融等核心功能外,还有具有资源开发、技术转移以及产业组织者的功能上。这些特点使得综合商社拥有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将交易成本内在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的优点。
韩国政府为了使本国综合商社能具有以上特点,在指定综合商社时,把出口对象国数和海外分社数作为两项必备条件,积极鼓励出口企业到海外开设分支机构,并从“出口振兴基金”中拨款予以资助。韩国综合商社作为出口市场的尖兵在世界各地结成了庞大的出口推销网、服务网和市场情报网。目前仅韩国九大综合商社就在近二百个国家与地区设立了三百多个分社,并派出了一千多名商社驻在员,能及时地将世界各地的市场信息变化情况反馈回来,为企业的生产起导航作用。同时综合商社还能起到协调国内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避免它们相互倾轧的作用。这样,韩国的综合商社由于拥有了资本、规模和一定的技术优势,就具备了进入国际市场的基础,又通过建立自己的海外分社和跨国经营,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网络,做到能够在较大空间内及时地搜集和传递与其经营有关的内部各种信息,以适应市场的需要,掌握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
除了综合商社在国外建立营销网络,韩国还有许多从事外贸协调与联系工作的民间机构。如“韩国贸易协会”,“大韩贸易振兴公社”、“商事仲裁协会”和“出口同业公会”等等。这些机构通过对外活动,提高了企业形象,降低了企业获得国际市场信息的交易成本,对内协调厂商之间的生产,避免了企业之间自相残杀。贸易协会是由2000多家经营进出口业务的私人厂商组成的,目的是促进外销。它设有展销中心、贸易洽谈间、国际性大型会议大室,还有分析贸易情报与统计资料的电脑处理中心等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的设备,在纽约、东京、香港、汉堡等地区设有分会。 由当局出资设立的贸易振兴公社在海外分支机构达100多所,从事市场调研、宣传招揽生意及参加国际商展等, 还建立并扩充了外汇银行海外支行网,并在东南亚、南美等地建设了保税仓库,帮助数以千计的企业同外商建立贸易关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韩国出口贸易额年增长率超过25%,出口产品也从早期的纺织品和胶合板逐渐转为船舶、电器、钢铁制品、汽车、机械等。按照“1994年世界各地竞争力报告》,韩国的竞争力已位于24名。
从以上台湾、韩国的外贸体制比较,我们看出只有有利于交易成本降低的外贸体制,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以降低交易成本为中心改革外贸体制,全面增强国际竞争力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建立市场经济,并与国际市场接轨,不可能完全照般台湾和韩国的贸易体制,但我们要改革外贸体制,提高国际竞争力,以适应国际经济竞争的要求,必须从降低交易成本入手,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这是肯定的。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政府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改革外贸体制以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1.建立统一、规范的国内大市场,市场越统一,各项规则制度越规范,则交易双方的预期越稳定,交易成本较小。我国目前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专业市场、综合市场和地方市场正在兴建,许多交易规则都有待制定和完善。从地区市场来说,各地纷纷用各种优惠措施兴建开发区和地方市场,这固然有其必要性,但从另一方面看,这是在全国大市场中不断制造一个突出点,破坏更大范围市场的统一性。这一方面不利于企业相互竞争,形成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吸引外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外商投资必须要花费更多时间和金钱来了解各地市场情况,这从单个企业看是企业寻找最佳投资环境的一种合理反应,但从整体看,各种各样的地区优惠实际是制造地区不平等,增加投资企业的交易成本。从企业产权状况来看,不同所有制企业有不同的经营方式,在行政上也经常有不同保护,外资在同各类企业打交道时就要区别对待,不仅要了解企业的经营业绩,而且要了解企业的“背景”,这也提高了市场交易成本,尤其是吸引国外的跨国公司、综合商社来投资,他们更看中的是统一的大市场,有竞争力的企业,而不是某些经济方面的优惠。
2.促进企业跨国经营。我国到1992年底各种海外企业已突破2000家,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我国的海外企业规模小,投资总额少,管理水平低,综合实力低。一般说来,企业跨国经营面对国际市场,需要获取比国内市场多得多信息,各个环节和部门都需要专门人才和处理机构,因此企业必须达到相当规模,才能有效地降低单位产出的成本,但有了规模还不一定有竞争力,还必须让产权明晰的企业有自主用人权、融资能力,投资能力、企业才能将交易成本内在化。
我国现在有许多企业仍然受到行政上条条框框的约束,远不利于在市场交易中形成企业集团。当前应该进一步界定企业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形成有效率的企业集团的前提,加以政府政策的支持,强调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出现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3.对开发区、保税区、经济特区等仍然必须坚持搞,但要防止受地方主义影响,遍地开花,要注重规模效益。在建设特区,开发区等除了政策上优惠外,关键是要借鉴台湾的经验,重视提高开发区、保税区和经济特区的行政工作效率,实行一点式服务,将与贸易有关的服务性机构,集中在一起办公,降低开发区、特区内企业的交易成本。
4.建立类似台湾和韩国的外贸活动机构,如贸易振兴协会或同业协会等。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制定国家别类,商品别类的国外商情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的整体计划。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各种办法加强对海外市场的调查和研究,建立全球商情网,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开展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