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基于苏州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州论文,创新能力论文,综合评价论文,制造业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产业国际竞争力日益引起各国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国际竞争力”或“国际竞争力优势”研究的核心内容。然而,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参与国际竞争都有着不同的模式,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根据波特的产业国际竞争理论及其四阶段说,我们可以将产业国际竞争划分为三种不同的模式:模式一,依靠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或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初级产品;模式二,在保持基本初级生产要素成本方面的优势的同时,积极吸收和改进国外先进技术生产较复杂的工业制成品;模式三,依托强大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能力,抢占高技术产品市场的制高点[1]。
环顾当今国际经济格局,实践和理论都在反复证明这样一个事实:没有技术含量的产品和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无竞争力可言,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其科技含量成正比,任何特定产业是否拥有足够的掌握现代知识的劳动力,是否具有良好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决定着其竞争力的强弱。因此,在当代只有依托上述三种模式的模式二和模式三发展起来的产业才有国际竞争力可言。这就需要深入研究产业技术创新问题,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正确评价。
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与方法
近年来,随着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深入,国内外不少学者也尝试采用各种指标体系来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这些评价大多侧重于城市和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或者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而对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则较少。2000年3月,欧盟理事会明确提出了建立欧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提高欧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该指标体系包括人力资源、新知识的产生、新知识的转移和应用以及技术创新投入、产出和市场等4类,共17项指标。甄峰、黄朝永和罗守贵(2000)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为核心,并考虑相应的宏观社会经济环境,构建了四层次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他们采用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与制度创新能力、宏观经济和社会环境4个方面47个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1997年沿海10个主要省市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和比较。该方法所选取的指标太多,其中包括一些像气候、人均绿地等无关指标。范柏乃、单世涛和陆长生(2002)从城市技术创新的过程及其管理的角度,把城市技术创新管理能力分解为5种基本能力: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配置能力、技术创新支撑能力、技术创新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产出能力。通过对92个评价指标进行专家筛选、相关分析和鉴别分析,最后确定33个评价指标(其中24个为客观指标,9个为主观指标)来测度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由于该方法选取指标较多,指标取得比较困难,因而没有进行实际评估。刘国新等(2003)将区域创新能力分解为区域创新创业的投入能力、产出能力及创新创业潜力三个方面。他们使用2000年数据(有些为1999年和1998年数据),并采用最优脱层法、神经网络法和熵值法3种不同的方法,将全国31个省区分为3类:①创新创业综合能力较强的地区,包括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山东、辽宁、浙江、天津和湖北9省市;②创新创业能力居中的地区,包括黑龙江、河北、四川、陕西、河南、福建、湖南、安徽、吉林、重庆、新疆、云南、山西13个省区市;③创新创业能力较弱的地区,包括海南、甘肃、青海、广西、江西、内蒙古、贵州、宁夏、西藏9个省区①。
本文基于因素集的架构,考虑到影响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及阻碍其能力提高的各个方面具体因素,针对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实特点,在参考国内外有关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1.确定目标层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引入或开发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的能力,即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些产业利用科学技术成果,实现科技进步,产出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多的财富的能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前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其目的是明确某一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实力,以求得各部门对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为产业的发展、决策的拟定及政策的研究提供依据。
判断某一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不能只看一个方面属性,而应该看它各种属性的综合情况,故本文选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值作为目标层元素,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值为M。
2.确定准则层
准则层的各因素,是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某一方面属性的反映。在前文的分析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实际上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利用科学技术成果,实现科技进步的基础,即指人力资本(如科学家和工程师)和物质资本(如消化吸收的技术和现代设施)方面拥有先进的生产要素的情况;第二层含义是指,开展技术创新、实现科技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情况,亦即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参与竞争的行为表现;第三层含义是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最终标志是该产业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也就是产出比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1)创新环境,主要反映产业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参与竞争的基础条件。(2)创新行为,主要反映产业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参与竞争的力度。(3)创新绩效,主要反映产业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参与竞争的实际效果。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反映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其结构是一个“正三棱锥”模型(见图1)。
图1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正三棱锥”模型
由此,可以选择三个因素构成准则层,这三个因素是:技术创新环境(A)、技术创新行为(B)、技术创新绩效(C)。
3.确定指标层
本文根据影响产业技术创新的因素,选择八大类二十三个指标来衡量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如下表1:
表1 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数
1.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由最高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和具体指标层构成。由于各指标要素各具内涵,要想把它们纳入统一的评价体系,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就是将各评价单元指标因子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各指标因子转换成0—1之间的评价指数,即优者数值为1,差者指数为0。从指标的特性来看,各指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发展指标即正效指标,该类指标值越大,越有利;另一类是制约类指标即负效指标,它的作用正好和前者相反。对于不同类指标,计算该指标相对于参照值的实现程度的计算方法也不同。对发展类指标,当指标值等于或大于标志值时,其实现程度取值为1;而当指标值小于标志值时,其实现程度则用实际值除以标志值计算得到。对于制约类指标,当指标值等于或小于标志值时,其实现程度取值为1,而当指标值大于标志值时,其实现程度则用标志值除以实际值计算得到[2]。计算公式如下:
发展类指标
2.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指数
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指数是用来衡量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总体状况。受指标体系各指标标准化的影响,其数值是在0和1之间。如果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指数越趋向于1,说明产业技术创新的总体水平越高,而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指数越趋向于0,说明产业技术创新水平越低。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单项指标都是从不同侧面来反映产业技术创新情况的,要想综合反映发展水平还需要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即常用的综合评分法,其函数表达式为:
3.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指数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是随着产业技术创新环境、产业技术创新行为和产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发展而发展的。如果产业技术创新环境变化、技术创新行为变化和技术创新绩效变化速率越大(即发展速率快),则产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越强;反之,则产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越弱;如果发展速率为负,则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下降。为此,本文设计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指数(DI)来衡量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可持续性。
按照产业技术创新的特性,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行为和技术创新绩效三个因素共同构成产业技术创新的要素,三者相互联系,而产业技术创新环境指数A、产业技术创新行为指数B和产业技术创新绩效指数C分别衡量各要素的发展水平,经标准化处理以后,其值在0与1之间,即各要素总在最差状态(其值为0)和最佳状态(其值为1)之间变化。假设:
当DI>0时,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并且DI越来越大,则产业技术创新的后劲越足,这表明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是合理的,即沿着这一方向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当DI<0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在不断减弱,其值越小,则说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减弱的趋势越大,给决策者提示现有政策已经阻碍了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应迅速改变局面,采取新的产业技术创新政策;当DI→∞时,产业技术创新处于停滞状态,这时决策者应分析形势,制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以便促进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4.产业技术创新协调指数
根据产业技术创新内涵可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产业技术创新环境、产业技术创新行为和产业技术创新绩效相互协调的过程,任何一方面的偏颇都将使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下降。为此设计产业技术创新协调指数(CI)来衡量产业技术创新环境、产业技术创新行为和产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协调发展,其公式为:
四、苏州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苏州制造业在苏州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苏州制造业技术创新,正确评价苏州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政府决策、苏州制造业的发展以及苏州经济的发展都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以苏州制造业2002—2004年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行为和技术创新绩效数据为基础,依据建立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苏州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定量的评判(表2,见下页)。
表2 苏州制造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数据来源:苏州统计年鉴2002、2003、2004
运用以上介绍的研究方法,我们以苏州制造业2002—2004年的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行为和技术创新绩效数据为基础,对苏州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得出苏州制造业2002—2004年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行为和技术创新绩效指数,并绘制出“苏州制造业2002—2004年技术创新环境、行为和绩效变化趋势”图(图2,见下页)。
图2 苏州制造业2002—2004年技术创新环境、行为和绩效变化趋势
从图2可以看出:苏州制造业技术创新环境指数不断提高,说明这几年随着苏州经济的发展,苏州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环境在不断改善;苏州制造业技术创新行为指数在不断下降,这说明虽然苏州制造业环境在不断改善,技术创新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技术创新投入在不断减少;苏州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指数在2002年至2004年之间先下降后上升,这说明由于苏州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减少使得其技术创新绩效下降,2003年虽然苏州制造业技术创新环境指数大幅上升,但由于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最终技术创新绩效只有小幅的上升。
1.苏州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指数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苏州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都不高,2003年和2004年苏州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指数都小于0.5,但是由于苏州制造业技术创新环境的大幅度改善,使得2004年苏州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指数略大于2003年。
2.苏州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指数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①苏州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总体较低。②苏州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较低,这和苏州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③苏州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行为和技术创新绩效极不协调。在新形势下,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苏州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要想保持苏州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这就需要对苏州制造业技术创新政策作出调整。
五、结论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可以揭示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制约因子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综合评价产业技术创新现状、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产业技术创新建立了一个考核其目标的标准,这有利于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找出不足,调整产业政策发展方向。
注释:
① 参见魏后凯:《我国地区工业技术创新力评价》,《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5期,第15—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