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与交换:经济增长的正反馈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反馈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2 文献标识码:B
一
报酬递减律是新古典理论的前提性假设,也是一个工具性假设,因为非如此不足以导出一般均衡的存在。但新古典理论是一种静态理论,只存在于在熊彼特的“习俗经济”中,而真实经济永远是动态的过程,新古典理论对此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在随时间流变之河而动态发展的真实经济中,报酬递增是随处可见的经济现象,源起于扬格由此上溯到斯密、马歇尔的报酬递增理论对真实经济的解释更令人信服。
让我们回头看看两个真实的经济事例。在众所周知的键盘之争中,我们为什么采用QWERTY键盘设计?在西方世界,QWERTY键盘设计几乎用于所有的打字机和计算机键盘。(QWERTY是这项设计名称头一行六个字母的拼写。)这是最有效地安排打字机键盘的设计吗?事实本非如此。其实QWERTY是一个名叫克里斯多夫斯考勤思(Christopher Scholes)的工程师在1873年设计的。他特意设计成这样是为了放慢打字人的打字速度。因为那里如果打字人的打字速度太快的话,打字机就很容易卡壳。那时仁民顿缝纫机公司(the Remington Sewing Machine Company)大批量生产了一种用这种设计制作键盘的打字机。这意味着,许多打字的人都开始学习用这种键盘打字。这又意味着,其它打字机公司也开始产销QWERTY键盘设计的打字机。这意味着有更多打字的人学习用这种键盘的打字机打字,以此类推。现在,QWERTY键盘设计变成了被成千上万人使用的标准键盘,这种设计的键盘基本上已经永久占领了市场。这是一个报酬递增的真实例子。
麦当劳的例子更为具体。在麦当劳创立之前,餐饮业价格相当高,但当时市场上餐饮的供需似乎是均衡的。新古典理论的结论是,在均衡的市场上,利润已最大化,创建更多的饭店或降价会造成效率损失,这被认为是不经济的。但是,麦当劳创立人的看法是,可能存在另一种均衡,在这种均衡中,饭店价格比现有价格低,因而很多人会减少自己做饭的次数,而增加对专业饭店的需求。专业饭店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内部专业化加深,也可以使服务成本大规模下降,因此大幅降价也会有利可图。所以麦当劳创始人就不是以当时市场的边际调节信息降价,而是将价格定在普通人能够经常上饭店的很低水平。麦当劳一开始就开展了大规模经营,用连锁店的合约形式组织总部与分店间的分工,使专业化的计划管理、餐馆设计、原料采购、广告成为总部的专门部门。这种模式创新成就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麦当劳能够在均衡的市场上开辟一块新的市场出来,貌似低效率的QWERTY键盘占领了市场,更高效率的键盘却被扼杀,对此新古典理论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因为经济增长的正反馈机制和分工理论是新古典理论的空白地带,可能的解释是源起于斯密、经马歇尔、扬格而得到发扬的报酬递增理论。
二
斯密在其经典巨著《国富论》中实际上是提出了两个定律,其一是众所周知的“看不见的手”定律,即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能够使资源达到有效配置。其二,“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劳动分工的深化将促进专业化的提高进而提高生产效率,由此带来国民经济财富的增长,这是报酬递增理论之滥觞。
报酬递增理论集中在《国富论》的前三章,斯密首先以制针企业为例说明了报酬递增产生的过程,在第三章提出了斯密定律,即劳动分工是财富增长的主要原因,而新的劳动分工的深化取决于市场范围的扩大。斯密的基本逻辑是,分工带来的专业导致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产生报酬递增,而进一步的分工依赖于市场范围的扩大,分工既是经济进步的原因又是其结果,这个因果累积的过程所体现出的就是报酬递增机制。但是由于受到历史时代所限,斯密认为运输的发展是限制市场范围扩张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在今天运输的不便已不再成其为重要的瓶颈问题。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斯密更深刻的洞见在于指出了分工深化带来的技术进步是报酬递增的源泉。
无疑,扬格的重要论文《报酬递增和技术进步》在斯密之后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全面把握扬格的理论时,我们认为应该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态的观念。在把握扬格的思想时,必须树立动态的观念。扬格认为,现代形式的劳动分工与市场规模之间循环演进的过程是内在的移动的均衡,而不是静态的均衡。在扬格看来,一方面,技术进步是劳动分工与市场规模二者循环演进的结果;另一方面,在生产组织上的每一重要进步,不论它是基于狭义或技术意义上的一个新发明,还是涉及科学进步在产业上的新应用,都改变了产业活动的条件,并对产业结构的其它方面发生反应,而且,这些反应还将进一步发生作用。因此,变化是累积的,以累进的方式自我循环。按照扬格的观点,报酬递增既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是一种或多种或全部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的结果,也不能被仅仅理解为是由单个工厂或产业部门的规模所产生的,而应当被理解为是由现代形式的全社会范围内的劳动分工所带来的。在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应当把大规模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统一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
(二)迂回生产方式的深化。庞巴维克以及整个奥地利学派资本理论的出发点是把“资本”看成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迂回生产方式(the round-about method),“时间”在这一生产方式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间接或迂回方法的发展导致在原材料与最终产品之间插入了越来越多的中间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企业,虽然单个企业的产出一般只占一个产业总产出的相对较小的比例,但当某种迂回方法的优势包括整个产业的产出时,这种迂回方法就变得确实可行和经济了。在最初手工制作过程中,整个工序由一个劳动者完成,效率非常低下,由于分工,整个制作工序被分解为更多子工序,随着生产的进行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得到积累、以及高效率的机械设备被引进,也就是单一的生产过程被分解为更多的生产过程采取迂回生产的方式进行,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在这里,分工、迂回生产方式、知识积累、技术进步是同一含义的概念。
(三)另外本文认为理解扬格定理必须考虑来自需求方的力量。分工能够无限深化下去吗?在新古典理论中,由于完全竞争市场,厂商只能获得零利润,所以收入是外生的,新古典理论没有考虑购买者的收入从何而来、也没有考虑价格变化时购买者相应的反应。我们可以常识性认为,在整体经济过程中,收入作为外生变量是不可思议的。在扬格定理中,收入是内生变量,由于分工的深化和迂回生产方式的演进,生产的各个环节不断被分解为更多的环节,伴随技术进步,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价格是不断下降的,由于需求量更快的扩张,厂商的总收入在价格下降的同时却是增加的,如果假定利润与总收入之间存在线形关系,那么厂商的总利润也随分工的深化而上升,收入效应的存在会使得总需求进一步上升(将经济理解为一个整体,制针厂商的收入增加会拉动对其它产品的需求),同时厂商有更多的资本来改进生产提高技术,企业规模的扩张与市场扩展是相辅相成的,产业的扩张与整体经济的扩张也是相辅相成的,而导致中间产品价格和最终产品价格进一步下降。在上述过程的循环往复中,分工不断深化,生产迂回环节增加,技术不断进步,产品价格持续下降,总需求随之扩张,经济主体收入增加,于是带动市场范围不断扩大。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在今天的IT行业中清晰地表现出来,所谓“摩尔定律”即是上述过程的真实体现。
总结一下,“分工一般取决于分工”的扬格定理可以表述为:由于分工,生产更多地采用迂回方式进行,技术因而进步,产品价格降低,由于价格弹性,市场总需求扩大,又导致更加细化的分工,如此循环,构成真实的动态经济过程,价格不断下降使经济动态地表现为报酬递增,形成经济增长的正反馈机制。
三
上述报酬递增的经济增长正反馈机制中,分工是一个核心的概念。我们知道,分工与交换是问题的两面,在市场范围自我扩展的过程中,分工是前提性条件,交换是市场扩展的媒介。
理解市场秩序(注:本文没有严格区分“市场范围”、“市场容量”“市场秩序扩展”间的区别,在本文中上述概念基本上是被混同使用。)的自我扩展过程,奥地利学派所坚持的彻底的主观价值论和个人主义立场非常重要。我们认为,这是理解市场过程、理解交换何以促进经济进步的关键之处。
固有的看法是,市场交换带来了买卖双方福利的改进,即使是在垄断市场完成的交易亦复如此,每个人福利的改进正是经济进步的要义所在,这已经成为一个先验的命题而不容置疑。但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如果价值评判标准是客观的,不因不同的人而有所不同,假定在信息完全对称的市场上不存在价值的掠夺性转移,那么遵循自愿平等原则进行的市场交换无非是存量财富的等价转移,社会总财富并不会因此而增加,经济何以会进步呢?新古典理论的解释是交换能够产生消费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但是如果这些剩余是客观存在的是存量财富的增加,那么一定是可计算的也可以为人所感知到,也必然进入国民经济帐户。可是真实的经济过程并非如此,有谁在购买过程中会计算自己的消费者剩余呢?答案在那里呢?我们认为,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价值论是解释这一问题的钥匙。价值评判一定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在平等自由的交换过程中,如果交易者觉得用自己的某一物品去交换对方的物品“非常的值”,对方亦复如此,交换才能够得以进行,否则,如果交换双方认为“等价交换”并不会使自己受益也不使自己受损,则交换与否并无区别,如果交易成本存在,交换当然不会完成。所以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必然是交换双方均感受到交换带来了自己福利的增加,交易者对交易完成后的自身的福利状况的评价比交易前更高,这当然是一种主观感受,市场于是如此奇妙,在外人看来不过是交易双方的等价交换而已,却使交易者真切地感受到了自身福利地增加。经济发展于是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每一个人专注于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进行生产、然后在生产上与他人进行交换的过程。
诚然,交易能否进行依赖于交易对手对自己所生产的产品主观评价更高,但是,他人的主观评价如何能够被观测到呢?因此,企业家决定生产一种产品时,一定面临破产的危险,如果企业家的新产品偶然地迎合了市场需求,则企业能够获得成功,否则,无论企业家对自己的产品评价如何高,但是却得不到市场认同,企业都将被淘汰出局,在这里市场显得如此无情。在创造市场需求的过程中,企业家直面风险的创新精神非常关键,熊彼特(1934)认为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社会进步的唯一原动力,罗斯托(1960)也指出企业家精神是经济起飞的两个“先行资本”之一。我们的社会应该形成一种能够包容失败、鼓励所有的人在所有可能的方向上充分创新的文化激励。
收稿日期:200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