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必须抓住三个规律:体育技能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我们所追求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有机综合模式,它应该是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教育于一体的系统模式(即知、情、意、行的统一);它应该是通过构建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来促进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等因素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如何优化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呢?现作如下分析:
一、学生学情与教学内容、方法的相适应因素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要上好体育课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体育文化、技能水平有所了解,选择适合本阶段学生技能水平和身心发展需要的内容进行教学。虽然教学内容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但优化组合教学应赋予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更多的选择和自主性,教师掌握着教学的方向、进度和内容。教师应该选择那些学生以前没学过的技术或以前学过但现在又有所提高的,针对高级中学学生学情对学习应具有一定挑战性但通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要求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提供更多的师生、生生互动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享受参与运动的乐趣。教师要把重“教法”的立足点转移到重“学法”的轨道上来,应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法的传授和辅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实际运用于自己的锻炼中,逐步提高自学、自练、自选、自评、自管的能力。体育学法最本质的特点是不仅要求学生有目的地积极参与,而且还要主动地投入和亲身体验身体活动。这一特点决定了体育学习方法的主体是理解动作技术,掌握动作技能的方法,达到心理、身体的健康发展。要让学生有及时“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动耳”的时间和空间,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促进体育能力、意识和体育习惯的养成。体育教学的模式多样化,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高级中学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
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身心同步发展定律
我们应该用新标准、新理念来理解体育这一门课程:它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个就要求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应掌握清楚,对班级学情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个体的差异也是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个体要应用不同的方法以及教法。体育课的性质决定了学生是在不断的彼此交流、相互竞争中巩固技能,获得参与的乐趣。好的课堂参与气氛不是简单形成的,它是任课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在长期和谐交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方面,它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民主的领导和教学风格。在民主的领导和教学风格下,学生一般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高,而且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彼此尊重、和平共处。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地表扬,一切评价要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潜能等也需给予评价,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要多元化,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教学的评价。
三、注重德育教育在体育课堂的作用
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实施,使学生懂得如何运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去增进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并促使学生将这些方法和习惯延伸到课外。要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要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能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
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的互动性
互动式学习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育,由于体育课教学的特殊性,我们需要在互动式教学理念的推行中,把互动式教学的理念和体育课程的特点结合起来,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分析,这是对体育课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一个创新。特别是现在很多高中体育教学还沿用着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在高中体育课教学中,我们把互动式的学习方法引入教学体系,主要是在课堂内外让学生自己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体育课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特别是体育课堂上需要学生活动的方面比较多,教师可以自己走进学生中,和学生有更多的交流,也是加强教学互动性的重要方法。
五、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是教学中学生获得体验的载体。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情感是从他接触的周围环境中得到的。体育教学中的学习环境有两类:一类是显性的学习环境,另一类是隐性的学习环境。显性的学习环境包括场地、器材、教具、学具的布置、安放和使用,以及教学过程的实物情境等;隐性的学习环境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以及教学中的模拟情境等。教学环境又可分为课堂环境(体育课上的场地、器材等)、周边环境(学校所处地理位置、气候、干扰度)。可以说它是保证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个前提保证那么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又何谈教学模式呢?所以只有教学环境得到了保证,教学秩序才能正常,形成教学模式才有意义。
论文作者:惠正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5月总第16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6
标签:学生论文; 体育论文; 环境论文; 教师论文; 体育课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5月总第16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