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合评价的中国区域竞争力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合论文,实证论文,中国论文,竞争力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488(2010)03-0058-07
一、引言
21世纪是全球化激烈竞争的时代,区域不仅变得更加重要,而且区域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并正以多种复杂的方式进行争夺与较量。因此对区域竞争力的研究已引起许多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国内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区域竞争力定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财富创造论”、“资源配置论”、“产品提供论”、“经济实力论”、“综合论”[1]、“经营活动论”[2]、“优势论”[3]等观点。
笔者在对国内外近年来发表的关于区域竞争力研究的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区域竞争力的概念:区域竞争力是指在系统分析区域现状的基础上,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相比,在资源环境、经济实力、产业市场、对外开放、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和管理服务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的综合能力,是一种通过比较所具有吸引、争夺、转化资源和控制、占领市场的能力,亦即能够为区域发展提供资源配置和市场导向功能的能力。根据此定义,可将区域竞争力分解为8种竞争力:资源环境竞争力、经济实力竞争力、产业市场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人力资本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和管理服务竞争力。其核心在于经济实力竞争力、产业市场竞争力、人力资本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4]。以下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即是建立在此内涵的基础之上。
以往对区域竞争力进行评价时,大多采用一种评价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5]、层次分析法[6]、模糊综合评判法[7]等,而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同一样本资料的评价结果总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因此,仅采用一种方法进行评价无疑会有一定的缺陷。本文以我国30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采用组合评价法对我国区域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可靠和符合实际,以期给出各省市区区域竞争力的基本定位,为各省市区政府发展区域经济提供参考。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
1.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可量化、尽可能少的原则和现有的统计水平的基础上,从资源环境竞争力、经济实力竞争、产业市场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人力资本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管理服务竞争力八方面构建了包括40个二级指标在内的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需要说明的是,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万元工业增加值三废排放量指数、社会保险覆盖率等指标的选取体现了科学发展、节能减排和关注民生的理念,也从可持续的高度反映了一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2.组合评价方法介绍及选择
所谓组合评价,就是将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适当组合,综合利用各种方法所提供的信息,从而尽可能地提高评价水平和精度。把多种评价方法进行适当组合,有利于弥补单一方法的缺陷,使评价结果更为精确,显然,组合评价比单一评价更科学。近年来,组合评价已成为评价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所采用的构成组合评价的两种基本方法是基于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把主成分分析与层次分析法的结果用再加权综合,形成组合评价。这两种方法既有客观赋权法,又有主观赋权法,用这两种方法构成组合评价,可以弥补两类方法的缺陷,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于两种方法得分权重,笔者在考虑方法的科学性、精确性以及请教有关专家的基础上,决定权重分别为0.5和0.5。
三、中国区域竞争力组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由于西藏数据不完整,香港、澳门、台湾资料不全,故选取全国其余30个省区的数据进行分析。依据的是2006年全国各省区市横截面统计数据。
先采用主成分方法对各一级指标子系统进行主成分分析,把各一级指标子系统的评价值看成变量再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价模型得到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全国各省市区区域竞争力的指数。然后根据层次分析法和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价模型得到基于层次分析的全国各省市区区域竞争力指数。
把以上两种方法的结果再次综合,形成组合评价。加权组合后的评价结果及排名见表2。
1.各竞争力子系统分析
(1)就资源环境竞争力而言,全国各省市区的差异性较小。各省市区的指数变异系数V为0.097,V是反映离散程度的指标,其值越大,则表明差异性越大。排在资源环境竞争力前5位的是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吉林和广西,排名最后五位的则是上海、天津、北京、江苏和山东。东部省区的指数平均值是53.3,中部省区的指数平均值是58.5,西部省区的指数平均值是56.9①,说明中部省区与西部省区资源环境竞争力大体一致,而东部省区则低一些。当然,这种评价是整体性的,不代表地带内的个别省市区。
(2)就经济实力竞争力而言,全国各省市区的差异性很大。指数最高的上海是最低的贵州的8.89倍,各省市区的指数变异系数V为0.57。可见,各省市区的经济实力竞争力差异要远大于资源环境竞争力。上海经济实力竞争力排名第一,其作用不仅表现在对全国经济的引领上,更显著地表现在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带动上。排在前10位的中西部省区只有内蒙古。近些年来,内蒙古发展势头良好,发展速度很快,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全国名牌,树立了良好的区域形象,对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从经济实力竞争力角度看,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其比较优势,而一批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的崛起过程,就是该地区比较优势的形成过程。而排在后10位的省区除了海南、广西以外,其余均为中西部省区。东部省区的指数平均值是53.90,中部省区指数平均值是30.17,西部省区指数平均值是18.24。可见,我国各省市区经济实力竞争力水平呈现出东强-中弱-西更弱的梯度分布格局。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对东部沿海地区从财政、税收、信贷、投资等方面给予优惠。自此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全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同时也拉大了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省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
(3)就产业市场竞争力而言,全国各省市区的差异性较大。指数最高的上海是最低的海南的6.1倍,全国各省市区的指数变异系数V为0.34。可见,各省市区的产业市场竞争力差异小于经济实力竞争力差异,但要大于资源环境竞争力差异。产业市场竞争力排名前5位的省市区分别是江苏、广东、山东、上海和天津。这些省市区的经济实力都很强,非农产业比重、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和工业化指数较高,排名比较靠前。排在后5位的是江西、甘肃、重庆、宁夏和海南。海南地理位置特殊,主要发展旅游产业,所以工业化指数、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和工业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很低。其余四省区由于技术、设备、人员素质等问题,致使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很低。
(4)就对外开放竞争力而言,全国各省市区的差异性非常大。指数最高的上海是最低的贵州的13.08倍,全国各省市区的指数变异系数V为1.01。可见,各省市区的对外开放竞争力差异性远大于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竞争力差异。上海对外开放竞争力最强,广东第二,江苏第三。近年来上海借助浦东开放政策大量吸引境外投资,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国际化和外向度最高的省市;广东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主要成员,紧邻香港、澳门,水路、陆路以及空中交通都非常发达,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外贸、外资、外商投资企业的数量曾长期居全国各省市区首位。江苏依托长三角的有力支撑,结合自己的产业和区位优势,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排名前10位的无一例外是东部地区,应该说,对外开放竞争力与地理位置和国家对外开放政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尽管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后实施了继沿海开放之后的沿边开放、沿江开放和沿桥开放的全方位“四沿”开放战略,但沿海地区占尽开放先机,加之区位优势明显,因此其他“三沿”地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始终无法与沿海地区相比。
(5)就基础设施竞争力而言,全国各省市区的差异性很大。指数最高的北京是最低的贵州的6.24倍,全国各省市区的指数变异系数V为0.52。可见,各省市区的基础设施竞争力差异略低于经济实力竞争力差异。排在基础设施竞争力前5位的是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和广东。三个直辖市的基础设施竞争力强主要表现在基本建设投资、电话普及率、互联网的发展和道路网密度方面。除广西外,排在后10位的都是中西部省区。东部省区的指数平均值是51.8,中部省区的指数平均值是28.99,西部省区的指数平均值是23.98。说明东部省区基础设施竞争力高于中部省区,中部省区又略高于西部省区。各地区越来越意识到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制约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6)就人力资本竞争力而言,全国各省市区的差异性很大。指数最高的北京是最低的河南的7.71倍,全国各省市区的指数变异系数V为0.62。可见,各省市区的人力资本竞争力差异略高于经济实力竞争力差异,也高于基础设施竞争力差异。在人力资本竞争力排名中,依然是三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和天津排在前三位。北京是首都,是政治、科教、文化、信息、经济中心,云集了数目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教育经费相对充裕,中央各部委、中国科学院、社科院以及其他研究机构有着数量庞大的各级各类高级人才。这些优势是其他省市区无法相比的,使得北京人力资本竞争力稳居第一。值得一提的是,西部的陕西排名第5。西安是六朝古都,历史上也是全国文化、信息、科教中心,陕西高校和科研院所也较多,且有些在全国还很知名。排在最后3名的是广西、河北、河南,主要是受高等教育人数占总人口比例、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等指标很低。
(7)就科技创新竞争力而言,全国各省市区的差异性很大。指数最高的北京是最低的宁夏的11.54倍,全国各省市区的指数变异系数V为0.69。可见,各省市区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差异是比较高的,超过了人力资本竞争力的差异。北京排在全国科技创新竞争力的第一位,并且遥遥领先。北京的科研院所数量非常多,包括中科院、社科院等,许多颇具实力的大型投资集团、金融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均把总部和研发机构设在北京,因此聚集了很多的两院院士和高科技人才,科技创新能力遥遥领先。排在后五位的省区是广西、新疆、内蒙古、海南和宁夏。他们在反映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大多数指标方面都排名靠后,因此科技创新竞争力的指数都不到15。
(8)全国各省市区的管理服务竞争力的差异性较大。指数最高的上海是最低的青海的5.67倍,各省市区管理服务竞争力的指数变异系数V为0.44。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上海、江苏、北京、浙江和广东,衡量管理服务竞争力的指标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大中型企业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关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如果企业经济效益好,利润较多,财政自给率肯定就比较高。从我国发展实践来看,一般非国有经济比国有经济发展状况好,效益高,活力大,是税收的重要来源。排在前10位的绝大部分是东部沿海省区,而排在后面的全是中西部省区。东部省区的指数平均值是54.19,中部省区的指数平均值是31.04,西部省区的指数平均值是27.40。说明全国省市区的管理服务竞争力水平的地域分布态势与经济竞争力水平基本趋于一致。
2.区域竞争力总体分析
综合来看,全国各省市区的区域竞争力的差异性较大。指数最高的上海是最低的宁夏的5.9倍,全国各省市区的指数变异系数V为0.529。说明,全国各省市区之间的区域竞争力差异小于对外开放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人力资本竞争力、经济实力竞争力差异,与基础设施竞争力差异基本持平,但高于管理服务竞争力、产业市场竞争力、资源环境竞争力差异。从最终的排名看,排名前5位的省市区分别是上海、北京、广东、江苏和天津,三个直辖市和两个东部沿海省份。在竞争力水平八个一级指标中,上海有3个第一(经济实力、对外开放和管理服务竞争力能力)、2个第二(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竞争力水平),弱项是资源环境竞争力水平;北京有3个第一(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竞争力水平)、1个第二(经济实力竞争力能力);广东五个一级指标都较高,没有明显的弱项;江苏有1个第一(产业市场竞争力水平)、1个第二(管理服务竞争力能力),而资源环境竞争力水平也很低,排名倒数第四;天津三个一级指标都比较高,状况和广东非常类似。因此这五个省市排在全国前5名。
排在后5位的是广西、青海、甘肃、贵州、宁夏。在竞争力水平八个一级指标中,宁夏有1个倒数第一(科技创新竞争力能力)、1个倒数第二(产业市场竞争力水平),其他大部分指标排名很靠后。贵州有3个倒数第一(经济实力、对外开放和基础设施竞争力),但是科技创新和管理服务竞争力的排名分别列第23位和第24位,而宁夏却分别排列在第30位和第27位,因此宁夏的综合排名最后。甘肃有3个倒数第二(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管理服务竞争力),其他竞争力指标的排名都比较靠后。青海管理服务竞争力倒数第一,其他大部分指数排名比较靠后。广西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最终这五个省区市排在全国最后5名。
应该说,这个最终的排名是各省区市的一个综合的区域竞争力水平的排名,综合考虑了经济、资源环境、产业市场、对外开放、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科技创新、管理服务八个方面的因素。这八个方面到底对整体区域竞争力水平的贡献分别是多大呢?可以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来进行分析。
模型通过了统计检验,参数都通过了t检验。可以看出,经济实力竞争力对区域竞争力水平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科技创新竞争力、管理服务竞争力、人力资本竞争力、产业市场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和资源环境竞争力,贡献度分别是20.2%、18.2%、16.5%、14.6%、10.9%、10.4%、6.2%和2.9%。
四、结论
1.合理的评估区域竞争力是制定正确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前提。本文通过建立一套评估区域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应用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的组合评价法对区域竞争力进行评估,为研究与评估区域竞争力提供了一个新模型。本文提出的区域竞争力组合评价方法克服了以往区域竞争力评价中仅采用单一方法所带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尽管还是一种尝试,但评价结果是比较精确的,评价效果是不错的。当然本方法也适用于其他领域的评价问题。
2.本文采用组合评价方法对全国各省区区域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符合实际,对各省区认识并提高区域竞争力有较高参考价值。但这只是一种总体和静态的评价,结论是框架性的,由此得出的结果只是对衡量这些省区目前的区域竞争力有意义,对于未来发展趋势应通过深入分析多年的历史资料并进行趋势预测来评价。
3.本研究事先假定各省区为均质区域,事实上,除四大直辖市外,我国各省区内部区域发展很不平衡。本评价的结论只是宏观认识,省区内部区域竞争力仍需做中观或微观分区评价。
4.中国区域竞争力空间差异性明显,尤其是表现在东中西三大地带间。我国各省市区区域竞争力东部强-中部弱-西部更弱的阶梯分布特征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东部高-中部一般-西部低的梯度格局基本相吻合。东部地区的区域竞争力要远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分类竞争力的空间分异也大致表现出这样的特征。全国各省市区之间的区域竞争力差异小于对外开放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人力资本竞争力、经济实力竞争力差异,与基础设施竞争力差异基本持平,但高于管理服务竞争力、产业市场竞争力、资源环境竞争力差异。
5.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看出,经济实力竞争力对区域竞争力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科技创新竞争力、管理服务竞争力、人力资本竞争力、产业市场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和资源环境竞争力。说明要提高区域竞争力,除了经济要科学发展外,还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管理服务能力,并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是关键。
6.如果说,国家20世纪80年代实施的沿海开放战略促进了东部地区的高速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1999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2004年实施的东北地区振兴计划又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话,中部地区则应利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东引西进”,努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利用东部地区的优势和西部开发的机遇,促进其竞争力的提高。
注释:
① 东部地区包括:辽、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地区包括:黑、吉、豫、皖、赣、湘、鄂、蒙、晋;西部地区包括:陕、甘、宁、新、青、藏、滇、黔、川、渝。
标签:人力资本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服务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市场竞争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