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读生冲突责任判断与攻击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工读生冲突责任判断与攻击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李安[1]2002年在《工读生冲突责任判断与攻击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文中认为工读学生指行为违法或有轻微犯罪的学生,是介于普通学生与少年犯之间的一个社会群体。已有研究表明,工读学生在冲突中比一般人有更多的冲动攻击行为。本研究试图了解工读学生在冲突情景中产生即时冲动攻击的心理机制。本研究假设即时攻击是建立在自动加工的社会认知基础之上,与建立在意识提取基础上的经过深思熟虑的蓄意攻击(事后攻击)有着本质的差异。由于事后攻击与责任归因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本研究也主要关注即时攻击行为的责任判断以及攻击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影响。 本研究设计了4个实验来验证假设。实验一,通过严格控制冲突刺激呈现时间,研究知觉阶段的责任判断与记忆阶段的责任归因的关系。实验二,采用Jocaby的排除与包含研究范式,研究责任判断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实验叁,运用分心技术,研究注意程度(分散与集中)与责任判断的关系。实验四,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量表测验,了解被试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探讨态度对责任判断与攻击行为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1、工读学生在知觉阶段对冲突的责任判断与记忆阶段对冲突的责任归因存在着显着差异。在责任判断中工读学生倾向将责任归于他人;在责任归因中则倾向于将责任归因于自己。 2、责任判断的过程主要建立在自动提取的基础之上,较少受意识控制。 3、工读学生与品行良好的普通学生相比,当责任判断建立在自动提取上时有着显着差异,工读学生比普通学生更有可能作出冲突的责任在于他人的判断;而建立在意识基础上的责任归因二者较为一致。 4、与品行良好的普通学生相比,工读学生存在更大的攻击倾向、将责任归于他人的态度倾向以及责任在他人与攻击之间存在着更强烈的稳固的联系,这种联系类似于内隐的态度。在“责任—攻击”的外显态度上二者无显着差异。

陈小容[2]2006年在《近年道德判断内隐认知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对近年道德判断内隐认知研究概况和采用的两种研究方法做了简单的概述。在此基础上,指出应当扩大道德判断内隐认知研究的范围。

何晓莹[3]2006年在《工读学校学生欺负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欺负行为是青少年学校生活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工读学校作为品行障碍学生集中的地方,欺负行为的发生频率较高,欺负的形式多种多样。目前对于工读学校学生欺负行为的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采用张文新等人修订的Olweus中学生欺负行为问卷考察了工读学校学生欺负行为的基本特点。采用自编的情境访谈提纲研究了工读学校学生对于欺负行为归因、移情、道德判断的特点。采用卡特尔14人格因素问卷(CPQ)、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社会情境假定测验、同伴关系问卷、社会支持评定测验、领悟社会支持测验等来探讨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涉及到上海市七所工读学校的学生,共198人。结果发现: 1.学生参与欺负的频率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加。男生的欺负频率高于女生。发生欺负行为频率较高的主要为年龄较大的学生,年龄小的学生相对较低。 2.言语欺负是欺负行为最普遍的形式。男生的欺负方式主要是直接言语欺负和直接身体欺负。女生的欺负方式主要是言语欺负与间接欺负。 3.工读学校学生欺负情境的不同角色主要有欺负者、被欺负者以及旁观者(亲欺负者、局外人)等角色。 4.多数工读学校学生对于欺负行为持消极态度,他们对欺负行为的态度在情感上比行为上更为积极。 5.多数欺负情境中,工读学校学生一般将欺负原因归结为被欺负者的行为问题。 6.在欺负情境中,不同角色的移情程度不同,旁观者比欺负者能够更大程度地体验到被欺负者的感受。 7.工读学校的学生均能对欺负行为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但是在具体情境中,他们的道德判断往往与行为产生偏差。 8.焦虑性人格特质、父母情感较冷漠,母亲拒绝否认孩子且对孩子较为放纵,疏于惩罚以及倾向于敌意归因以及采用攻击性应对策略的学生产生欺负行为的可能性较高。 9.性格较内向,父母较偏爱的,缺乏自信的应对风格以及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的学生,受到欺负的可能性较高。

范士青, 李淑媛, 钱珍[4]2007年在《工读学生心理防御特征及其与自尊水平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考察工读学生使用防御方式的特点,了解性别、学生类型、年龄和自尊对防御方式使用的影响。方法:使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和自尊量表(SES)分别对78名工读学生和126名普通初中生进行测试。结果:(1)工读学生较普通生更多的使用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抱怨和退行五种不成熟的防御方式和伴无能之全能、隔离和消耗倾向叁种中间型的防御方式,更少使用升华这种成熟型防御方式,工读生的掩饰性较低且自尊水平更低。(2)自尊水平对工读生不成熟的防御和普通生不成熟的防御都有显着的预测作用,性别对普通生成熟型防御方式有显着预测作用。结论:工读生防御方式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他们对不成熟防御方式的使用程度显着高于普通学生,自尊水平是工读学生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方式的一个显着的预测源。

陈福侠[5]2007年在《工读学校学生依恋、自我概念及其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依恋是指人们与特定他人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强烈而持久的情感联结,其对象可以指向父母,也可以指向同伴或其他人;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他自己的看法,即关于自己是一种什么样人的观念。本研究采用测验法和质的研究方法对工读学校学生的依恋、自我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目的旨在了解工读学校学生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同伴依恋和自我概念各方面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工读学校学生的依恋对自我概念的预测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工读学校学生在依恋质量各个方面都明显低于普通学校学生;女生的父母依恋明显的要低于男生;叁年级学生比二年级学生在与母亲的情感联结上表现出更孤立的倾向;在寻求情感支持时,工读学校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同伴作为自己的依恋对象,而普通学校学生倾向于选择父母或自己作为依恋的对象。2、工读学校学生的自我概念无论在整体上还是在具体维度上,都显着的低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女生的自我概念在某些因子上要显着的低于男生;二年级的道德自我要低于一、叁年级;一年级的自我批评明显低于二、叁年级。3、工读学校学生的依恋质量和自我概念各因素之间大多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显着相关;在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中发现,依恋质量中的信任和疏离两个因子几乎在所有的回归方程中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沟通因子只在少数几个回归方程中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尤其是同伴信任几乎对工读学校学生自我概念所有因子都有预测作用。4、半结构化投射访谈结果从一个新视角展示了不同的工读学校学生在与依恋对象(如:父母或同伴)分离时的不同情绪反应和应对策略,说明个体的亲子依恋或同伴依恋具体状况如何,应该根据具体情境和背景来观察和分析。5、从自我概念的内容分析中可以看到工读学校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即工读学校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从兴趣愿望到行为性格的客观评价再到更深层次自我探索这样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而且具有两极性或不稳定性的特点。

张涵[6]2015年在《小组工作介入工读学校学生同伴关系改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工读学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教育和矫正这些青少年成为了许多学者和学校研究的重点。指导他们如何良好地处理同伴关系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小组社会工作不论是团体的形式还是有趣的内容都非常适用于对同伴关系的改善。若能合理的运用往往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本文中的小组活动以武汉市启新学校女生班为服务对象,以同伴关系改善为主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小组工作的介入对同伴关系改善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然后从同伴接纳和友谊两个方面对小组成员进行了同伴关系水平的评估,随后开展了八次小组实务活动。活动后,进行了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并将评估的结果与活动前的需求评估情况做对比。本文中的评估采用了观察、访谈以及最好朋友限制提名法等测量方法。文章最后对小组活动的不足进行了反思和讨论,以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根据评估结果来看,小组活动对同伴关系改善的介入取到了一定的效果,大部分学生们在班级受欢迎度有所上升,与朋友间也比原先更加亲密,更包容对方。另一方面,本文对同伴关系的评估比较主观,没有采取科学客观的测量和计算方法,这对于评估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影响。关于活动效果的稳定和持续性也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工读生冲突责任判断与攻击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D]. 李安. 浙江大学. 2002

[2]. 近年道德判断内隐认知研究综述[J]. 陈小容. 社会心理科学. 2006

[3]. 工读学校学生欺负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何晓莹.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 工读学生心理防御特征及其与自尊水平的关系[J]. 范士青, 李淑媛, 钱珍. 中国特殊教育. 2007

[5]. 工读学校学生依恋、自我概念及其关系的研究[D]. 陈福侠.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6]. 小组工作介入工读学校学生同伴关系改善研究[D]. 张涵. 华中科技大学. 2015

标签:;  ;  ;  

工读生冲突责任判断与攻击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