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的上海工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工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7年上海工业发展的回顾
1997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基本平稳,工业生产保持适度增长,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逐月提高,但市场制约影响仍然较大,企业面临各种减利因素较多,工业企业利税仍然负增长。
1.各种经济成份工业企业总产值全面增长。
1997年,上海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606.27亿元,比上年增长14.6%,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68.39亿元,比上年增长3.8%;集体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7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59.21亿元,比上年增长20.2%。
从总体上看,中央在沪工业企业与主要地方工业系统企业发展比较平稳。1997年,中央在沪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73.36亿元,比上年增长11.1%,主要地方工业系统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49.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0%,而各区县工业企业发展相对较快,完成工业总产值2422.64亿元,比上年增长21.5%。
2.工业品出口持续快速增长。
1997年,全市工业企业出口形势依然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941.74亿元,比上年增长21.7%,月平均出口工业品78.48亿元,占月平均工业总产值16.8%。主要地方工业系统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29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中央在沪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941.7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区县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出口货值492.10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可以看出,无论出口交货值总量还是增长速度,区县工业企业已成为推动工业品出口的主要力量。
从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看,区县工业外向度为21.0%,高于中央在沪工业企业外向度5.4个百分点;高于主要地方工业系统外向度6.9个百分点。
3.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
1997年,全市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8.02%,比上年增加0.21个百分点,产销衔接状况处于良好状态,这主要是工业企业为改善企业经济效益,根据市场需求信息调整了产品结构。但轻工产品市场竞争激励,一些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仍生产过剩,轻工产品产销率为97.68%;重工业行业发展较快,产销率达98.31%,比轻工产品产销率高0.63个百分点。
4.六大支柱产业继续稳定增长。
1997年,上海六大支柱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232.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增长较快的有通信信息设备制造业,比上年增长25.0%;家用电子电器制造业,比上年增长20.9%;汽车制造业,比上年增长12.9%。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2.3%,利税总额占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的比重为55.8%。
5.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逐步回升。
1997年,上海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0.43,比上年上升3.98点,其中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下降1.73点,集体工业企业比上年提高5.03点,其它工业企业比上年提高8.05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上升,主要受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拉动,1997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18.7%。
6.全市工业企业利润仍然负增长,亏损企业亏损额继续增加。
1997年,上海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利润总额193.83亿元,比上年下降11.4%,工业企业利润仍然呈负增长态势。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利润总额33.85亿元,比上年下降45.7%;集体工业企业完成利润总额2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完成利润总额138.14亿元,与上年持平。
工业企业利润下降,与应收帐款净额的增加有较大的关系。1997年,上海工业企业累计应收帐款净额达1006.82亿元,比上年增长21.4%。目前工业企业应收帐款净额约占流动资产的三分之一,增长速度比产品销售收入增幅还快11个百分点。
1997年,上海亏损工业企业共有3384户,亏损面31.7%;累计亏损总额90.67亿元,比上年增长68.3%,其中国有亏损工业企业亏损35.78亿元,占全市亏损额的39.5%。
二、上海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引进外资的速度趋缓,影响上海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
上海工业经济能够保持持续、高速、超常规发展,内资和外资的持续不断的注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近期资金投入有趋缓迹象。1997年,外商直接投资中,签订合同项目1802项,比上年下降14.4%,签订合同金额53.2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8.4%。1997年,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51.14亿元,比上年下降7.1%。
2.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工业品生产竞争激烈。
目前,我国一般的工业产品生产和供应几乎都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与以往短缺经济有本质不同。消费者的高级需求尚未形成,市场初级需求则明显不旺,这直接制约了工业生产发展。此外,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国内市场已日益一体化,外省市工业产品对上海市场的冲击十分明显。
3.工业品价格在低位徘徊,对企业生产的影响很大。
1997年,随着宏观调控取得成效,通货膨胀逐步下降,物价指数已降至改革开放以来的较低水平。同时,上海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也已低于100%,为99.9%。工业品价格下降,反映出目前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对工业企业生产发展有相当的影响。从1997年一季度开始上海工业生产现价工业总产值增长幅度已低于不变价工业总产值增长幅度,为近期所少见,全年现价工业总产值增幅低于不变价工业总产值增幅3.6个百分点。
4.工业经济盈利能力仍然不理想,必将制约工业经济的增长。
近年来,上海工业企业经济盈利能力日益下降,始终没有能够走出低谷,严重制约了上海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了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1997年,上海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利润总额为193.83亿元,比上年下降11.4%,亏损企业亏损额则为90.67亿元,比上年增长68.3%,工业资金利税率为8.18%,比上年下降1.51个百分点,比“八五”平均值低5.37个百分点。上海工业企业利润下降,亏损增加,已影响到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
5.职工工资总额增幅较大,削弱了工业企业长远的竞争能力。
近年来,上海工业企业职工工资水平提高较快,目前处于全国领先地位。1997年,上海工业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达911.74元,比上年增长10.8%。由于目前兄弟省市工业企业工资水平比较低,劳动力价格低廉,产品生产成本必然比上海低许多,竞争中的价格优势十分明显,加上上海老企业多,离退休职工负担重,各种基金等福利性开支大,直接削弱了工业企业长远的竞争能力。
三、促进上海工业经济健康增长的对策建议
1.增长方式要从主要靠投资推动转到依靠投资与科技进步双重推动上来。
上海工业经济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首先要从主要靠投资推动转向依靠投资与科技进步双重推动上来,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努力提高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在发展中,一是要保持适度的投入超前,同时通过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投资导向,调整投资结构,明确投资重点,克服重复投资,避免多头引进等盲目投资和将更新改造投资用于外延扩产性基本建设现象,努力提高投资效益。二是要较大幅度增加对科技进步的投入,以更好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特别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使上海工业,尤其是地方工业大量投入的投资效益能得以实现。
2.要继续加快支柱产业的发展,同时有重点地改造传统工业。
在上海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六大支柱产业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今后上海工业经济的发展除了应继续加强已形成的六大支柱产业,并加快已确定的新材料等高技术类支柱产业的发展外,要继续选择一些技术含量较高、国外市场前景好、产业相关度大、经济效益好、发展后劲足的新的产业,推动它们更好更快地发展,以形成一批上海工业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同时,要大力促使一些已形成的支柱产业采取全方位拓展国际市场的战略,由进口替代型工业向出口导向型工业转变,从而对上海扩大工业出口也能起到支撑作用。
3.要围绕拓展市场,由以技术引进为主进行产业开发,转到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开发并举上来,以增强上海工业品的市场竞争力度和发展后劲。
进入“九五”以后,上海工业首先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许多工业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迅速下降。这种情况的出现,虽有多方面原因,但从当代市场竞争根本上是技术竞争这一点来看,上海的工业品开发滞后,更新换代慢则是诸多原因中的主要原因。为此,上海工业在产品开发上必须下决心实现一个战略转变,即从以技术引进为主进行产品开发,进步转变到以技术引进为自主创新开发并举上来,一方面为了进一步缩小与国外技术的差距,根据市场需求加快开发,仍应继续通过引进技术进行产品开发和再开发;另一方面则必须加快技术开发投入,使上海能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和创新,自主创新开发出更新更高的产品来。
4.工业结构调整要以产品为重点转到以企业为重点上来,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同时放活一批小企业,以形成上海工业的新的综合优势。
“八五”期间,上海虽已组建了一批企业集团,但其规模和实力还没有一家可与国外大企业相匹敌。特别是不少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生产相似产品的工厂,各成体系,各自为战,而又都未能形成规模生产,以致在与国内外具有相当生产规模和较强实力企业的产品竞争中,上海已有不少企业和产品逐个败下阵来。因此,在上海工业结构调整中,有必要将调整重点转到进一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上来,要按照市场发展的要求,下决心冲破部门、行业和地区的分割,通过资产重组等方式,加快组建企业集团的步伐,特别是要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优化组合起来,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生产规模。同时要通过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转让、租赁等各种形式,放活一批从事专业化生产、为大企业协作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使上海工业企业的群体结构能更好地发挥新的综合优势,以适应工业经济向准集约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