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宁德供电公司 福建宁德 352100)
摘要:高压输电线路(220kV)工程为矿区输电线路,采用双回路供电,因此,各线塔成对布设。由于受植被影响,定位测量通视条件极差;常规测量方法不但赔偿费用高,而且工期长,测量工作量大,很难保证恢复后的直线与原直线一致。鉴于此,本文对GPSRTK技术在超高压输电线路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GPSPTK;超高压输电线路;应用
一、设备配置
1、基准站
基准站所需设备包括:X90接收机、DL3电台(5~25W)、蓄电池(12V,100Ah)、电台电源线、电台数据传输线、电台天线、三脚架。基准站应当选择在视野开阔、地势较高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卫星信号的接收和UHF无线信号的传送,如移动站距离较远,还需要增设电台天线加长杆。电台和基准站主机连接,通过无线电天线发射差分数据。一般情况下,电台应设置1s发射一次,即电台的红灯1s闪烁一次,根据以上现象判断一下电台工作是否正常。
2、流动站
流动站所需设备包括:X90接收机、对中杆、托架、RTK智能手薄,RTK智能手薄内置电力测量软件,主要功能是数据传输、编辑、处理,可将GPS测量数据和常规测量数据统一处理。
二、作业方法
1、启动移动站
1)测量。启动移动站接收机:如果无线电和卫星接收正常,移动站开始初始化。软件的显示顺序为:串口无数据→正在搜星→单点定位→浮动→固定。固定后方可开始测量工作,否则,测量精度较低,如图2所示。2)点校正。把移动站安置在已知控制点,选择【测量→点校正】。已知控制点应选择在测区的两端,至少选择3个点以上。校正后测量该点坐标与已知坐标比较,差值小于2cm。
2、启动基准站
1)新建任务:运行RTK智能手薄软件,执行【文件→新建任务】,输入任务名称,选择坐标系统,其他为附加信息,可留空。2)配置坐标系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坐标系的设置。选择已有坐标系进行编辑,主要是修改中央子午线,一定要输入和点校正相符的已知点中央子午线。3)保存任务:新建任务后一定要保存任务,否则新建下一个任务后会丢失当前任务的测量数据,位置最好选“主内存”。4)基准站选项:广播格式一般默认为标准CMR;测站索引和发射间隔默认即可;高度角默认为10°,用户可根据当时、当地接收卫星情况适当改动;天线高度为实测的斜高;天线类型选择当时所用天线(A100或A300);测量到选择测量仪器高所到位置;由于CMR具有较高的数据压缩比率,因此,建议用户选择CMR,如图1所示。
3、点位坐标计算
电力线设计图只提供各转角点的坐标与桩间距,需要把中间桩的坐标计算出来,利用RTK智能手簿软件的计算功能(如反算计算、计算点、面积周长计算、计算方位角、计算偏转角、计算距离以及计算器),可以方便地把中间桩的坐标计算出来。如图3所示,以北回路为例,计算方法如下:
四、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实际工程应用中,为了避免数据混乱,造成质量差错,应在智能手簿中建立一致的椭球参数、坐标系统、投影方法,并将各点坐标输入智能手簿中;为避免输入错误,可使用计算机通过数据线传入智能手簿。
2)由于基准站电台发射功率消耗较大,为保证一天工作的顺利进行,应选购一个至少100Ah的电瓶。基准站应尽量选在施工区中部、交通方便、电台数据传输畅通的地点。
3)流动站周围遮挡或干扰比较大时,对测量结果的精度影响非常大,初始化时间非常长,所以应尽量保证流动站周围无大的障碍物和强发射源。
4)同步观测卫星数不少于5颗,坐标和高程精度指标应在±30mm范围内。当放样显示的坐标值与输入值差值在±15mm以内,即可确定塔位桩。
5)当放样距离超过3km时,应附合到已知控制点上进行检核。当改变基准站时,应对上一基准站放样的塔位重复测量。两次测量的坐标较差应小于±0.07m。高程较差应小于±0.1m。
结束语
利用RTK智能定位系统进行输电线路工程测量,可以大大减少人力强度,节省费用,提高工作效率。测量精度高,不会产生误差积累。点位误差<1.5cm,高程误差<2cm,完全能满足送电线路测量的精度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永福.输电线路绕击耐雷性能的非线性解析分析模型及其在差异化防雷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4.
[2]何民,陆小艺.空间信息技术在超高压输电线路设计中的应用[J].广西电力,2015,38(05):66-69.
[3]黄正煌.基于海拉瓦全数字化摄影技术的超高压输电线路施工技术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22):66-67.
[4]孙宏.基于GIS技术的超高压送电线路路径优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论文作者:刘洋,李垚,管洋,郑成坤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0
标签:测量论文; 坐标论文; 基准论文; 电台论文; 线路论文; 智能论文; 天线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