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清代帝王诗_四库全书论文

略论清代帝王诗_四库全书论文

清代御制诗文概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诗文论文,清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说偶然出现的一种现象尚不足以说明什么问题的话,那么连续出现一组类似的现象就值得注意和探讨了。比如:中国帝王喜作诗属文者不少,但是像清帝那样几乎人人书怀成习、编刻成集并成为系列,则属罕见。此种现象折射出哪些信息?卷帙浩繁的御制诗文本身有哪些特点?有何使用价值?此类问题在对文化遗产“古为今用”的实践中,尚需不断地加以探讨,本文拟就其共性的方面作一概略分析。

一、清代御制诗文集的连续性

清代共有12位皇帝,入关前2位(一汗一帝),入关后10位。自第3位顺治始有诗集问世,从第4位康熙开始编纂正规的诗文集,至第11 位光绪止,代代相续,共有9位。有的是一次编就, 有的则是分时段陆续纂成。御制诗文集按作品年代编排,依篇幅划分卷册。一般二至三卷装为一册,十册左右装为一函,一函至数函为一集。每个皇帝在位时间不一、作品多寡不一,卷帙多者又分为一集(初集)、二集、三集……不等。为便于一目了然,现以表格形式列举如下:

表一:清代御制诗文集编者、集、卷、目册数及刊刻年代一览

书 名 编者 集、卷、目

万寿诗一卷

清圣祖御制文张玉书等 一集四十卷总目五卷

二集五十卷总目六卷

三集五十卷总目六卷

允禄

四集三十六卷总目四卷

清世宗御制文 三十卷目录四卷

初集三十卷目录二卷

清高宗御制文于敏中等 二集四十四卷

三集十六卷

馀集二卷

蒋溥等初集四十四卷目录四卷

二集九十卷目录十卷

清高宗御制文于敏中等 三集一百卷目录二十卷

梁国治等 四集一百卷目录十二卷

王杰等五集一百卷目录十二卷

彭元瑞等 馀集二十卷目录三卷

清仁宗御制文庆桂等初集十卷

董诰等二集十四卷

馀集二卷

庆桂等初集四十八卷目录六卷

清仁宗御制诗 二集六十四卷目录八卷

托津等三集六十四卷目录四卷

馀集六卷

清宣宗御制文曹振镛等 初集十卷

馀集六卷

清宣宗御制诗曹振镛等 初集二十四卷目录四卷

馀集十二卷目录二卷

清文宗御制诗文 许寿彭等 文集二卷诗集八卷

清穆宗御制诗文 李鸿藻等 文集十卷诗集六卷

清德宗御制文 四卷(或不分卷)

清德宗御制诗 不分卷

书 名刊刻年代 册数

万寿诗 顺治十三年

清圣祖御制文 十册

康熙五十年十二册

十二册

雍正十年 十册

清世宗御制文乾隆三年 十七册

乾隆二十九年 八册

清高宗御制文乾隆五十一年 八册

乾隆六十年八册

嘉庆五年 二册

乾隆十四年二十册

乾隆二十四年 四十册

清高宗御制文乾隆三十六年 四十册

乾隆四十八年 六二册

乾隆六十年五六册

嘉庆五年 十二册

清仁宗御制文嘉庆十年 四册

嘉庆二十年十二册

道光年

嘉庆八年 三十册

清仁宗御制诗嘉庆十六年三六册

嘉庆二十四年 三六册

道光年六册

清宣宗御制文道光十一年四册

咸丰年四册

清宣宗御制诗道光九年 十六册

咸丰年四册

清文宗御制诗文 咸丰年六册

清穆宗御制诗文 光绪年八册

清德宗御制文未付梓,有抄本 四册

清德宗御制诗未付梓,有抄本 七册

二、清代御制诗文的完整性

这里所说的完整性,是以每一位皇帝的诗文集为单位,考察其作品的收录情况。顺治《万寿诗》不注年份,未录。康熙至咸丰6 人诗文集收录的作品,贯串于在位期间的始终,即使是分时段纂成,亦前后衔接。只有后二朝《穆宗诗文集》、《德宗御制诗文》仅收录其在位期间中间几年的作品,不知是实录还是选录?

本节的完整性还有一层含义。研究一个人,尤其是一个统治者,其思想的发展应是着重注意的方面。在位期间固然是其一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段,是他思想成熟的时期,但毕竟不是一生。他早年的成长背景、受过的教育,即思想脉络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到他的晚年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从御制诗文中并不能完全找到答案。因此,应将一个皇帝一生的作品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研究单位。也就是说,还应注意其即位前和太上皇时期的作品,用以下的公式表示:

即位前作品+在位期间作品+太上皇时期的作品=一生作品

即位前的诗文有专集行世者,只有高宗、仁宗、宣宗三位。请看表二。

表二、清帝即位前之诗文集一览

书 名 编 者

卷目篇(首)

乐善堂全集 四十卷目录四卷

乐善堂 蒋溥等重编 三十卷目录一卷

全集定本

文152篇;诗1030首

味余书室朱 珪 庆 桂等

四十卷目录四卷随笔二卷

全集定本

诗3200余首,文100余篇

养正书屋 英 和等 四十卷目录四卷

全集定本

诗2165首;文171篇

书 名 刊刻年代 册数

乐善堂全集 乾隆二年二十四册

乐善堂 乾隆二十三年十八册

味余书室嘉庆五年三十二册

养正书屋道光二年二十四册

皇帝退位之后所作诗文编入《馀集》之中。有《馀集》者也是高宗、仁宗、宣宗三位。参见表一和表三。

三、御制诗文所反映的背景信息

首先,御制诗文之有无与历史环境是否安定有关。入关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和末帝溥仪均没有诗文集,这是历史变革时期的动荡环境使然。

努尔哈赤一生戎马驰骋40余年,立下丰功伟绩:统一女真各部,统一东北地区,创建八旗制度,制订满族文字,推动满族形成,建立后金政权,制订抚蒙政策,发展社会生产,重视社会变革等,全都是立国争天下之政治军事大事。

皇太极受到先进的汉文化的影响,“性嗜典籍”,坚持博览群史,尤爱读《三国志》、《水浒传》等书。仅据《清实录》一书,在作后金汗和大清皇帝的十七年中,涉及他学史、讲史的记载就有五十余处。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国家政治制度,发展社会经济,统一东北及内蒙古,怀柔喀尔喀,重创明军,为清军入关进一步铺平了道路。既是英勇善战的军事家,也是治国有方的政治家,焉有提笔染翰之暇?因此也未见有“御制”的文字流传。社会环境不稳定,所以其它文事活动也少,如有清一代堪称辉煌的编书、刻书事业是顺治朝以后才渐渐兴盛起来的,这是显而易见的原因。但决非必然如此。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凭着刻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其戎马生涯之中开始学习文化,并练就了定诗作赋的本领的。在称帝之前的马上之隙和称帝之后的万几之暇,广泛涉猎经史,诗文之作数量多多。《明史·艺文志》记其有《御制诗》五卷,今可见30余首;《御制文集》五十五卷,流传至今的几近半数。

自汉武帝设太学用儒吏,隋唐以科举考试取士,通晓儒家经典及诗文词赋就成为汉族文人出仕做官的主要本领。到了清朝,吟诗作赋又是科甲官员的业余雅好,升为高官之后,还要花些银两刊刻诗文集传世。对以渔猎生活为主、艰难创业并以武力取胜的满族领袖来说,虽然懂汉语,重视汉族文化,但是没有充分的学习时间,所以还有汉文化修养不够,未结书怀之习的缘故吧?

顺治六岁登基,据《清实录》等书记载,当时不乏为之延师讲学之奏请,然由于各种原因未行。在亲政之前的八年中,竟很少读书。亲政后,转而发愤,弥补了童年的缺误,竟博古通今,书画双妙,诗文皆工,成为饱学之君。然而,当时全国仍处于战争环境,他留下的诗篇也不多。

其次,诗文数量的多少与历史状况的盛衰密切相关。康乾“盛世”时期,诗文数量最多;嘉、道时期开始走下坡路,诗文数量减少;咸、同、光、宣时期,大清帝国已是日薄西山,江河日下,内外交困,一代不如一代。反映在诗文数量上,则是越来越少,直至完全消失。请看表三。

表三:各帝御制诗文数量、在位时间及寿命一览

书 名 各集诗文数量 总 计

万寿诗 30首30首

一集 文:546篇 诗:387首

圣祖御制文集二集 文:817篇 诗:349首文 3525篇

三集 文:1785篇 诗:226首诗1146首

四集 文:377篇 诗:184首

文:185篇文185篇

世宗御制文集诗:雍邸集392首 诗540余首

四宜堂集152首

高宗御制文集初集:507余篇 二集:411篇1112

三集:194篇馀集:36篇+36篇

初集:4166余首 二集:8484余首41800

高宗御制诗集三集:115 19余首 四集:9902余首 +750首

五集:7729余首 馀集:750首

仁宗御制文集初集:60篇 二集:134篇194

馀集:44篇 +44篇

仁宗御制诗集初集:3454首 二集:4195首11530首

三集:3881首 馀集:230首+230首

宣宗御制文集初集:59篇 馀集:68篇59+68篇

宣宗御制诗集初集:1499首 馀集:509首 1499+509首

文宗御制诗文集 文:32篇诗:373首

穆宗御制诗文文:247篇诗:321首

德宗御制诗文文:187篇诗:345首

书 名在位年数享年

万寿诗 18 24

圣祖御制文集61 69

世宗御制文集

13 58

高宗御制文集

高宗御制诗集60 89

仁宗御制文集

仁宗御制诗集25 61

宣宗御制文集30 69

宣宗御制诗集

文宗御制诗文集 11 31

穆宗御制诗文13 19

德宗御制诗文34 38

其三,诗文数量的多少与清帝的勤奋和学养程度不同有关。勤奋刻苦、学养深厚、政绩突出的皇帝,诗文也多。

康熙朝平定三藩以后,全国局势趋于稳定。为了本朝江山的长远稳定,开始确立了正规的教养皇子和皇太子的制度。功课内容有蒙古语、满文、汉文,兼习礼节、骑射等,文武并行。汉文则包括读经史、作文、做诗及写字等项。此后的康熙、雍正、乾隆等人成为知书达理、文武超群的一代英主,都和从小受到这种教育和训练是分不开的。

比如,康熙学习非常刻苦,及至十七、八岁,更笃于学。每天未理政事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时,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在经筵日讲活动中,认真听讲咨询;遇有外出,必令讲官随侍。由于终身学习不辍,所以康熙通晓理学、诗文、书画、满蒙汉等多种文字,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知识……,成为清帝中学识最为渊博的人。

雍正自幼耽于经史,博览不倦,对佛教也有较深研究。他才思敏捷,下笔千言,勤于政务。除御制诗文文,还留有大量的批答奏章的文字,如三百六十卷《朱批谕旨》,一百五十九卷的《上谕内阁》,还有《上谕八旗》、《上谕旗务议覆》及《谕行旗务议奏》四十八卷等。

乾隆少小时期便得到祖父康熙的厚爱,特命随侍宫中。不但令人教其读书识字、骑射、习火器外,还常常亲授诗书。圣祖本人勤读经史和亲洒翰墨的良习也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以后又请了当朝的硕学大儒作老师,如福敏、朱轼和蔡世远等,先后达十余人。严格的读书生活,使他对《诗》、《书》、《四子》、《易》、《春秋》、《戴氏礼》、宋儒性理诸书、《通鉴纲目》、《史》、《汉》、八家之文等皆谙熟于心,诗文书画样样皆通。他一边读,一边将读书的心得体会和个人生活经历及见闻写成诗文,后来编成为《乐善堂全集》,其中诗为十七卷,占半数以上;文章有论、序、记、跋、杂著、表、制义、赋等。他边读边写,少年时代就形成了写作习惯,并坚持了一生。

嘉庆以后诸帝虽然也多六岁就读,但是在学习方面不如先辈刻苦,学识、才干也无法与其先辈相比。同治皇帝就曾产生厌读情绪,以致他“语言塞吃,诗亦无成诵者”,“读折不成句”,“讲《左传》不了了”,“背《大学》皆不能熟”(注:《翁同龢日记》排印本,第2 册,第609页。),作品数量自然多不了。

从上表可见,御制诗文数量的多少还与皇帝在位时间长短、寿命长短都有一定关系。

四、题材的广泛性

诗文数量多者,所涉及的内容题材亦非常广泛。

一是作者的多重身份使然。身为人父、人夫、人子、学生、兄长……,其所思、所见、所闻、所感……,无不写入诗文;身为人君,亲历的许多国家大事:挥戈征战、筹边固疆,察吏安民,南巡北狩,忧勤稼穑,赈灾济荒,编定群籍……等等,亦皆诉诸笔端。尤其是清前期的几位皇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几乎事事见于诗文。

二是作者的习惯使然。从少年到老年,人间沧桑遍尝。大事、小事、甚至没事,几乎都形诸文字。

仅诗歌可分咏物诗、咏史诗、纪事诗、巡幸纪游诗等类,仅“咏物”一项,又有文物、书画、文房四宝、植物、气候、季节、天地等等,简直比《佩文斋咏物诗选》一书的428类不少。可以说,世间天、 地、人、情、景、物、史、事、义、理……各个方面的题材应有尽有。

五、体裁的丰富性

诗文题材广泛者,体裁必然丰富。请看表四。

表四:清代御制诗文体裁一览

书名 体裁

圣祖御制文集敕谕、奏书、表、论、辩、序、记、解、碑文、

颂赞、箴铭、杂著、题跋、祭文、赋、古今体诗

世宗御制文集敕谕、诏、册文、论、序、杂著、题辞、题跋、

(含诗) 碑文、赞、祭文、诔、古今体诗

论、谕、诏、训、祝文、记、序、跋、问、考、辨

高宗御制诗文集 、碑文、说、解、杂著、按语、识语、书后、跋、

书事、赋、连珠、颂、箴铭、赞、古今体诗

仁宗御制诗文集 经筵御论、临雍御论、诏、训、谕、颂、碑文、碑

记、记、序、跋、论、书事、说、箴、铭、赋、赞

、纪略、杂著、文、古今体诗

宣宗御制诗文集 经筵御论、临雍御论、论、颂、碑文、序、记、跋

、识语、谕、箴、铭、赞、赋、古今体诗

文宗御制诗文集 经筵御论、临雍御论、碑文、诏、谕、记、序、识

语、书事、铭、古今体诗

穆宗御制诗文集 论、序、赋、文、评史、古今体诗

德宗御制诗文集 论、诗

书名 总计(类)

圣祖御制文集16

世宗御制文集13

高宗御制诗文集 26

仁宗御制诗文集 22

宣宗御制诗文集 15

文宗御制诗文集 11

穆宗御制诗文集 7

德宗御制诗文集 2

表中的“文体”一项,仅将诗列为一种。古今诗体中,还可细分为五、七言古诗,五、七言律诗,还有五七言绝句,四言六言诗,今体诗和唱和诗等等,各体诗兼备。

文体中,有谕、诏、册之类的下行公牍文;有论、说、解、考、辨等论说文;有记、书事之类的杂记文;有祭、诔之类的哀祭文;还有序跋文、箴铭文、碑志文、连珠文、赋体等等,古代诗文的大多数体类均有应用。

乾隆使用的诗文体裁共有22体,光绪仅为其零数。将表四与表三、再与诗文题材对照来看,诗文数量越多、题材越广泛者,所使用的文体种类亦越多,三者成正比关系。

御制诗文集作为个人著作结集,按中国古籍分类体系,分入“集部·别集”类中;在现代分类法中,则置于“文学类·别集”类下。实际上,纯文学的作品只占一部分。对其中相当数量的公牍文及阐经述史、考辨论评之类的文字,一律以文学视之,未免牵强。

六、清代御制诗文的多重价值

对古文献价值的评判,学界早有若干标准可供参考,同样可用于清代御制诗文。

1、史料价值

清帝以写诗属文的方式,记录下所思、所见、所感、所作。乾隆曾说:“几务之暇,无他可娱,往往作为诗古文赋。文赋不数十篇,诗则托兴寄情,朝吟夕讽。期间天书农事之宜,莅朝将事之典,以及时巡所至,山川名胜,风土淳漓,莫不形诸咏歌,纪其梗概。”(注:《初集诗小序》。)从其几乎日日有作,甚至一日多首(篇),并持续了多年来看,他是在顺应一种习惯,写“日记”——诗体的日记。其中确有很多注重纪实、铺陈政事之作,而不是纯粹文学意义上的“诗”。这也是为什么清代的御制诗达数万首,却少见人吟诵的原因之一。

从一些纪实性的平铺直叙的诗作中,不仅可以看出皇帝每日的活动,可以视之为皇帝自撰的“起居注”,而且还可以看到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它们也因此具有了另外一种价值——史料价值。自高宗以后,由于卷帙浩繁,将诗、文分编,又于每卷注出干支纪年和诗篇数量,再臻完备。高宗等的诗中还夹有大量的诗注,成为研究清帝和清史不可缺少的珍贵史料宝库,足供“以诗征史”。

比如,存放《四库全书》的七阁,哪一个最先建成?《四库全书》成书时间和入藏的次序如何?乾隆皇帝的100 多首关于《四库全书》的诗回答了此类问题。

文津、文源两阁同于乾隆三十九年秋动工,四十年夏竣工。《题文津阁》(注:《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三十。)诗序说:“阁始于乾隆甲午(三十九年)秋月,越次年乙未(四十年)夏月蒇功,适驻跸于此,赋诗落成。”而两阁孰为先后?“天一取阁式,文津实先构。命仿浙江范氏天一阁之制,先于避暑山庄构文津阁,次乃构文源阁于此。”(注:《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三三《月台》。)说得如此明确,证明文渊阁最先建成的猜测有误。

“四库全书胥告成,如种树以十年计自癸巳年集四库全书,及今约十年,计荟要两部,全书四部,均次第告成。自渊而溯复生源,兹乃于津睹厥卒。辛丑年全书第一部成,贮文渊阁;壬寅第二部书成,贮盛京之文溯阁;癸卯第三部书成,贮御园之文源阁;兹第四部书于甲辰岁全完,以今乙巳夏,临幸避暑山庄之前,庋储文津阁。兹事体大物博,甫越十年,次第观成,用臻美备,实慰夙怀也。”(注:《清高宗御制诗》五集卷十七《文津阁作歌》。)“山庄之阁曰文津,适以今春蒇全备。乙巳春第四分全书装潢完竣,命原办之礼部侍郎陆费墀送至此,依前三阁之例,分架陈设,部次井然。”(注:《清高宗御制诗》五集卷十八《文津阁咏古树》。)这两首诗都可以纠正文津阁书到嘉庆初年写定之说。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2、思想价值

“文以传心,诗以言志”。清帝敕修的书籍很多,如“钦定”、“御批”、“御纂”之类,唯有“御制”的文字更能体现帝王的思想、意志、志趣、情感等内心世界。以一件史事为例:

嘉庆二年(1797)十月二十一日晚间,乾清宫、交泰殿失火,与之毗连的昭仁殿“天禄琳琅”珍善图书延遭焚毁。据《清实录》记载,这场火灾是由于太监用火不慎造成的。事后,皇帝颁发了一道谕旨,令内务府大臣将失火延烧的太监和失于稽查的总管、首领太监等分别治罪。当时已身为太上皇帝的弘历还决定重现往日的特藏,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乾清宫又屹立在紫禁城的中央,办理甚为妥速。值进宫吉日,天气晴和,皇帝特降旨将管理工程大臣官员等分别议叙,其工匠及内监等赏给缎匹有差。从官修史书记载中,我们只能看到皇帝平静沉着、秉公办事的一面。再查御制诗作,我们却能看到了其它史籍中所没有的另一面,即皇帝当时的思想波动。宫殿虽然复还旧观了,但是高宗和仁宗都认为这场火灾是上天示警,自有缘故,不免心存悚惕,反省自身,寝食不宁。高宗的诗题为《孟冬还宫敬因重建乾清宫工成有作》(注:《清高宗御制诗》馀集卷二十。):

昨岁乾清值祝融,纪年嘉庆匪乾隆。

从来有应必有故,不以责储惟责躬。

万户千门肯效侈,复初如旧亦称崇。

重成枚实才旬月,仍慙卑之大禹宫。

仁宗的诗为《重修乾清宫大工落成诗以志事》(注:《清仁宗御制诗》初集卷二三。):

去冬追忆尚心惊,喜见新宫不日成。

天象昭垂申告戒,臣身修省本衷诚。

父恩高存瞻堂构,殿式巍峨备栋楹。

巩固斯干祝苞茂,永承乾健奉皇清。

乾清宫复建后,过去的昭仁殿仍为藏书之处,重汇善本庋藏其中,“天禄琳琅”之名亦存。嘉庆皇帝又作《昭仁殿敬志》(注:《清仁宗御制诗》初集卷二三。)一首以自励:

不敢追思去冬事,上天示警寸心知。

发仁止义斯昭德,得位安居莫忘危。

时凛昊恩垂至教,日聆父训沐深慈。

式瞻堂构增惭惧,旧颜新宫敬始基。

此类诗作中涉及的个人思想、心理活动,他人一般无从知晓;即使知道,也不便写出。因此,与《实录》、《起居注》等他人所撰史籍相比,更具主观色彩,正可补史书记载的不足。

一些抒发感情的作品,如悼念其父母、妻子、兄弟、先生、同窗挚友、旧臣等的诗作所表现出的伤感、哀痛,倾述恤民之忧思、失利之烦恼、凯旋之喜悦、疾病之困扰和各种离情别绪、爱恋之情等的诗作,集中体现出皇帝作为“人”的真实的感情世界,这些也都是史书记载中所不具备的。

3、文学和艺术价值

由于御制诗文的作者从小受到严格、系统的教育,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具有写诗属文的基本条件。尽管有一部分作品以写实为主,有一部分是君臣唱和之类的板滞寡味之篇,也有应景即兴的枯索空洞之作,但是还有一些能体现文学艺术造诣的清新自然、韵味淳厚的精心之品,具有一定的文学和艺术价值。对此,需要对大量作品细细品味、比对和深入分析,本篇小文暂不涉及。

七、御制诗文中的非御制成分

以诗文数量最多的高宗为例,诗五集共4.18万首; 文三集845篇。以在位六十年、每年365天计算,平均一天作诗1.9首。有时兴之所至,则会大大超过。一次游香山,五天之内“得诗凡六十七首”,平均一天十三、四首。笔者曾阅武英殿本清历朝《圣训》与《实录》,发现在乾隆四年十二月初十日这一天,高宗作了六篇序文:《太祖高皇帝圣训序》、《太祖高皇帝实录序》、《太宗文皇帝圣训序》、《太宗文皇帝实录序》、《世祖章皇帝圣训序》、《世祖章皇帝实录序》。在日理万机之余竟还如此多产,自会令人产生怀疑:这些文字是否全为御制?仅从其作品数量之多就可以断定不是。因为,从科学的角度看,人的生理、智力活动和灵感的迸发等等都是呈周期性的曲线变化,既有高潮,也有低潮。最出色的作家也不可能天天出作品,更不可能天天写出很多作品,何况皇帝还不是专门的作家。

在《乐善堂全集》中有一段文字云:“自今以后,虽有所著作,或出词臣之手,真膺各半,且朕亦不欲与文人学士争巧,以转贻后世之讥。”这可视为乾隆的自白。

旁证材料也有:比如清代初中期的著名诗论家和诗人沈德潜就是代撰人之一,乾隆四年成进士时已六十七岁,此后即以诗受知于乾隆皇帝。此外,承旨撰拟谕旨、御制诗,并为诗作注等项本是军机处的职责之一。可以肯定,御制诗文中确有非御制的成分,只是不知其占了多大的比例?不过,正像许多“钦定”、“御纂”之类的著作一样,代撰的文字也是皇帝授意、首肯或审定的,这是无庸置疑的。同时,御制诗文也就不仅仅是皇帝个人智慧、学养的体现了。

八、清代御制诗文集的版本

由于是“御制”诗文,故得以及时缮录、编纂和刊行。先后产生过的版本形态,有稿本、抄本、刻本(汉文、满文)、铅印本四种类型。

1、稿本

此类稿本有《圣祖御制文》、《穆宗御制诗集》和《文集》等,系编辑底本,今存无多。文中有墨笔或朱笔圈点、删改,或眉端签署有编辑意见,或文内夹有校勘签条。据与刻本对照,刻本多处已依签注意见改正。

2、写本、抄本

(1)《四库全书荟要》本。

乾隆三十八年诏修《四库全书》时,除收入内府和翰林院所藏之书、各省采进本和私家呈献之书、《永乐大典》辑佚本外,还包括大量清初各朝官修书籍,已刊行的三朝御制诗文集便被收列其中。乾隆帝深恐年事已高,看不到这部大书的完成,便下令于《四库全书》中撷其精华,缮为《四库全书荟要》,既可求精,又可求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成书。高宗御制文只有《初集》,御制诗只到《三集》。

有1986~1988年台湾世界书局影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

(2)《四库全书》本

《四库全书》的完成时间晚于《四库全书荟要》五年以上,故高宗御制文随之收录完整。

南北“七阁”所贮《四库全书》本略有不同。如高宗御制文集初集卷五,文津阁本较文渊阁本多《端凝殿恭藏列祖御用朝珠记》一篇、二集卷二一《热河考》;文渊阁本多跋,御制诗三集文渊阁本目录前多于敏中奏折。(注:杨 讷 李晓明:《〈四库全书〉文津阁文渊阁本清别集类录异》,载《北京图书馆馆刊》1995年1-2合刊 73页。)它阁未及。

有1983~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书。

(3)清内府写本、抄本

几乎所有的御制诗文集均有写本或抄本,多为御览之本。装帧考究者为黄绫书衣,函套,木盒盛装。个别未及刻行,如《德宗御制诗集》等。

(4)清内府袖珍写本

有《乐善堂全集定本三十卷》、《味余书室全集定本》等。

3、刻本

(1)清内府刻本

清代御制诗文集绝大部分由武英殿刊成,自康熙五十年开始,至光绪年止,随编随刻。参见表一和表二。另有《清圣祖御制诗》初、二集为康熙四十二年扬州诗局刻本,三集为康熙五十二年苏州诗局刻本。该诗集由礼部侍郎高士奇等校刊,所载诗篇次第悉与《清圣祖御制文集》中诗篇相合。所有清内府刻本中,目前仅《清高宗御制诗文集》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影印本。

(2)清内府刻袖珍本

如《仁宗御制文初集二集》、《仁宗御制诗初集二集》等。开本小,框高仅10公分。内容少《文馀集》、《诗三集》、《馀集》,余与内府刻本同。

4、清光绪五年铅印本

清光绪五年(1879),将圣祖至文宗诗文集由总理各国事物衙门铅印一百部,一切格式均照内府刻本。

5、御制诗文的选本、单行本

或写或刻。如清内府精写本,多由大臣写进,册页装式(纸质、玉质)或线装,钤有宝薮,绫锦书衣,外以函夹或硬木盒盛装。如高宗弘历撰《御制文渊文源文津文溯阁记》、仁宗颙琰撰《御制全史诗》、《御制盛京诗》、《仁宗养心殿诗》等等。清内府刻单行本,有康熙撰《御制避暑山庄诗》(满、汉文),乾隆撰《御制拟白居易新乐府》、《御制全韵诗》、《御制盛京赋》,仁宗颙琰撰《御制嗣统述圣诗》、《御制读尚书诗》、《清宁合撰》等等。据清宫内务府档案记载,它们陈设于紫禁城内的各个主要殿堂,皇家苑囿如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等处和避暑山庄、盘山、汤泉、桃花寺等行宫内的主要殿堂中,以备随时御览,说明皇帝本人对它们的偏爱。

综上,清代缮录、刊刻的御制诗文版本不少,今以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收藏品种最多。此外,台北故宫、辽宁省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多家图书馆也都有数量不等的收藏,足资参考利用。

标签:;  ;  ;  ;  ;  ;  ;  ;  

略论清代帝王诗_四库全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