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结构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

储蓄结构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

马长有[1]2005年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决定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格局的时代课题。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在我国进入21世纪之际做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目前,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金融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从金融视角思考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就势将成为必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此体系中金融支持具有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金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并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因此,如何充分发挥金融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强化其支持力度,探索金融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途径,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当前金融部门必须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笔者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相关联系作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指导思想,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西方金融深化理论的有关原理、方法及研究成果,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经济日趋市场化和开放化的大背景中,从金融深化、投融资体制、区域资金流动、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金融运行效率等方面揭示金融发展对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剖析西部地区金融浅层发展的特征、成因及其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制约,并从西部地区的具体实际出发,探讨和论证促进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以增强金融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战略途径和具体策略。全文共分八个部分,其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明了西部经济转型时期金融支持的重要性和选题的目的、意义,概括了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创新点和方法。 第二部分: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回顾与评价。经济增长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纵观经济学发展历程,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

武飞甫[2]2016年在《金融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方式转变互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中期,金融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与进步。国外金融发展理论涌现出了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约束理论;我国学者于1998年提出并且建立与完善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然而,与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相对照,金融发展的现实也在不断地变化与演进。比如,为了实现我国经济金融平稳运行和稳健发展,2013年政府指出应该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应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变经济金融发展方式已经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因而,本文选取了金融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方式转变的互动为研究主题。本文所要分析和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方式的互动问题。关于该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即金融结构是金融发展方式转变的物质基础和现实前提;金融发展方式是金融结构调整的出发点与归宿;要以科学与合理的金融发展方式引领金融结构调整;应该通过金融结构调整来实现金融发展方式转变从而塑造一种科学的金融发展方式。本文首先梳理了金融发展理论及金融发展方式和金融结构理论的相关文献。然后研究了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论和金融发展观与白钦先的金融结构论和金融发展观,戈氏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界定了金融结构及其度量,探索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白氏金融结构论认为金融结构是金融相关要素的组成、相互关系及量的比例,是戈氏量性金融结构论的扩展与提升,集量性金融结构与质性金融结构于一体;白氏金融发展观集中表现为金融可持续发展观,包括金融量性发展与金融质性发展相统一的金融发展观。白氏金融发展理论体系为分析研究金融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方式转变的互动这一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接着本文着重研究了金融发展方式的概念及相关理论问题。金融发展方式是指引领、规范与实现金融发展的,对金融发展理念、金融为何而生和金融为谁服务叁大本质性核心问题回答的不同指向,以及与之相应的以金融体制九大要素为基本架构的顶层设计的总和。金融发展方式由若干基本要素所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基本要素包括:金融发展理念、金融发展最高宗旨与目标、金融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和金融发展方法与模式。金融发展方式的内涵包括:金融发展方式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金融发展方式的政策涵义即金融发展顶层设计。进而研究本文的核心问题之一即金融发展方式转变的物质基础和现实前提。首先,从M2/GDP、FIR以及金融质性结构等角度来看,金融结构是金融发展方式得以确立以及实现转变的物质基础和现实前提。其次,金融发展方式包括金融发展理念、金融发展最高宗旨与目标、金融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和金融发展方法与模式,这些基本要素的形成与转变都要以金融发展的现状为准即金融相关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不论是从整体来看还是分别分析金融发展方式各个基本要素,金融结构都是金融发展方式转变的物质基础和现实前提。然后分析了金融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归宿。金融结构的分析视角有很多种,可以从金融组织空间结构和金融质性结构等角度来分析金融结构。经济金融主体在某种金融发展方式的引领与规范之下合理开发有效配置金融资源,使金融资源存置于经济金融和社会体系之间,从而形成某种结构。通过金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配置可以调整金融相关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最终塑造一种科学的金融发展方式。所以,金融发展方式是金融结构调整的出发点与归宿。最后研究了金融结构调整和金融发展方式转变互动的实现机制。我们要以金融发展方式引领金融结构调整,坚持金融可持续发展理念,明确金融发展的最高宗旨与目标,转变金融发展的战略,整合金融资源配置方法,以此协调金融相关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实现金融结构调整。可以通过调整金融组织空间结构和金融质性结构,在不同金融相关要素之间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使金融功能资源在经济金融和社会体系存置与积累,转变现有的金融发展方式从而塑造一种科学的金融发展方式,最终实现金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本文的创新点包括:(1)首次将金融发展方式与金融结构二者的互动关系作为本文研究之主体,从而扩展了金融相关理论研究的领域,并丰富了其内容。(2)对金融发展方式的概念与相关理论作了探索与研究。(3)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四个方面分析、研究金融发展方式与金融结构的互动关系。(4)运用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研究了金融发展方式转变与金融结构调整互动的相关策略。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对金融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方式转变互动的实现机制的研究不够深入,因而这一部分有待作进一步的探索、提高和完善。

喻平[3]2004年在《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按照传统共识,“好”的金融系统应具备有效的法律体系、良好的会计标准、透明的金融制度、有效的资本市场和规范的公司治理。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金融系统是一个“坏”的金融系统,然而中国实际取得了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来源于两大源泉: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无论是配置效率的改善,还是生产效率的提高,金融体系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当我国经济经过了四分之一世纪的经济高速增长后,现有的金融体系仍然有效吗?对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深入研究,应该说是解释这个问题的切入点。 金融发展史就是一部金融创新的历史,推动着金融结构的演进与金融深化的进程。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金融内部各行业的平等化与金融相关率的不断提高;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金融业务的全能化、金融机构的同质化与微观金融因素的改善。金融结构并没有公认的国际最优标准,探索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金融结构是转型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金融结构演进与金融深化进程也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动力和条件。金融创新推动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的螺旋式上升,共同将金融系统导向理想的效率状态。 金融体系主要有五大基本功能:风险管理功能、信息揭示功能、公司治理功能、动员储蓄功能以及便利交易功能等,金融创新通过影响这五大功能的发挥,增加资本积累、提高资金效率与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金融创新的影响机制有叁种理论模型,门槛效应、资本积累以及破产成本等的存在,使经济增长成为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除了这叁种作用机理,政策管制也引发了金融创新。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别建立了理论模型,更深入、更精确地分析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机理。 通过运用相关性检验、交叉谱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与非嵌套假设检验等计量方法,对我国的金融与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金融滞后于经济发展、金融市场化程度低以及金融深化进程缺乏协调性等,说明我国金融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发展是“需求带动型”的、金融作用于经济主要是通过数量扩张来实现的。与其相适应,我国金融创新的总体目标包括健全市场体系、创新投融资工具、金融体系多元化以及完善监控体系等四个方面,推进金融创新的叁个重点是强化金融创新微观主体作用、制度创新放在首要地位和金融创新应分阶段实施。 综上所述,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机理,有很强的关联性。通过对我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金融发展是“需求带动型”的、金融市场化程度低、金融深化进程缺乏协调性等问题。因此,只有不断金融创新,推动金融市场化,才能形成我国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才有保证。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发展金融结构经济增长关联性

刘刚[4]2006年在《发展金融学框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的金融活动虽然由来已久,但自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以降,人们对货币、金融、金融的作用以及金融的变化一直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虽然其中也有少数经济学家发出过不同的声音,但却无法改变整个局面。换言之,货币、金融、金融的作用及金融的变化长期以来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们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忽视、忽略或者省略掉了。只是伴随着最近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与金融全球化浪潮在世界各地的广泛兴起,迅速发展和急剧演变的金融现实使人们不得不承认,金融不仅是经济的核心,而且金融已从传统上是一国内部的行业性和被动适应性的局部性微观问题逐步转变为全球各民族国家与经济体经济与社会发展稳定的核心性、主导性和战略性的要素。如果继续从传统的角度去理解与对待金融,就不仅有失公允,而且金融也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强度去教训与惩罚人类,上世纪末在全球一些国家与地区爆发的此起彼伏的金融危机就是其生动的写照。中国学者白钦先教授针对上述变化了的经济金融现实,不仅在世纪之交提出了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以解释主流经济学所无法解释的经济金融危机,而且近年来在不同场合更是多次提出将隶属于发展经济学的金融发展理论独立出来建立一门新兴学科——发展金融学的时机已经成熟。与此同时,白教授(2005)还高屋建瓴地对发展金融学进行了精辟的概括与总结,他认为发展金融学主要是研究金融是什么以及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科学,即不仅研究金融本质的演进及发展,而且研究经济发展的科学,但它不是孤立地、一般地研究金融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而是研究金融与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即二者彼此互动的意义上来研究金融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而金融功能就是联结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关节点或桥梁。从实践上看,发展金融学不仅研究发展金融学的过去与现在,而且研究它的未来;从空间上讲,它既研究发达国家金融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又研究转轨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既研究发展金融学的理论,又研究发展金融学的实践;既从金融与经济互动关系的角度研究发展金融学的发展,又从金融的本质演进与金融经济互动关系二者紧密联系的角度来研究发展金融学的发展;既研究金融与经济的正效应、正功能,又研究二者关系的负效应、负功能。根据以上研究思路,本文在夯实了发展金融学的理论基石,即从实现金融发展理论到发展金融学的转换之后,提出发展金融学是以金融本质的演进基础上的金融

徐良平[5]2001年在《金融媒介与经济增长》文中提出I“让历史告诉未来”,当我们叩响21世纪大门回首经济增长历史的时候,我们将会惊喜地发现,市场经济取向下的金融发展对于任何一国家在任何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都是至关重要的。但金融的这种重要性并不意味着金融在不同国家或者各个国家的不同时期都应遵循同一发展模式和路径。其间的缘由在于,在不同国家或各个国家的不同时期,其经济增长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制度、市场和技术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各自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由此也决定了经济增长对金融功能要求的不同,从而也“圈定”了金融发展的空间(即金融的功能效应)。作为服务于经济增长的金融媒介只有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才能促进经济增长,也才能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否则,如果金融发挥的功能与经济增长的功能需要相背,表现为金融抑制或者金融的发展超越了外部条件所允许的空间,则金融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增长,甚至损害经济的增长机制,最终又使自身失去发展的根基。所以,从经济增长的需要研究金融的功能,从功能的视角研究金融媒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更好地认识二者之间的互变规律,如此才能更有效地构建未来的金融媒介体系以此促进未来经济的稳定增长。上述思想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基点。II本文基于功能视角研究金融媒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拟回答四个问题:为何金融媒介对经济增长是重要的?金融媒介如何发挥其重要性?金融媒介发挥其重要性了吗?为了发挥金融媒介的重要性,我们该做些什么?围绕上述问题,除导论外,本文分5章予以回答。导论是全文分析的概念基础。这部分在对金融经济关系理论进行简要述评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功能分析范式、研究思路和概念性框架。之后对金融媒介和经济增长的概念内含进行了界定和讨论,认为金融媒介是市场交易中的制度,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载体,是连结现在和未来的渠道,而经济增长是长期稳定的增长,其含义随着宏观市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1章和第2章主要回答“金融媒介对经济增长为何重要”的问题。 第1章“金融功能的内生性”主要揭示金融功能的内含、基本性质、金融的功能结构以及金融功能是如何内生于分工与交易的。从金融功能的内含来说,它是由金融系统与其外部需要的相关性所决定的,是适应外部环境对其功能需求的结果,反映了金融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的功能关系,并且这种相关性也就构成了金融功能的内容;就金融功能的基本性质而言,它具有以下特征,即适应性、动态性、创新性、稳定性、功能结构的层次性、功能间的互补性和替代性、自我调节性和功能作用的条件性等特征;就金融功能的结构来看,它是由便利和促进交易、动员储蓄、资源配置和创新功能等四类基本功能以及许多辅助功能构成的。相对于辅助功能,金融的基本功能更具相对稳定性,相对于金融功能,功能实现的媒介形态则具有易变性。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离不开收益递增,而收益递增是通过分工交易的深化实现的,正是在分工和交易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内生出了金融媒介的功能,这点可从产品交易、生产要素交易和市场约束下经济增长的要求及相应的交易制度变革中看出金融功能的演进过程。<WP=5>第2章“金融媒介的产生与演化”主要探讨金融功能与功能实现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金融形态产生和演化的因素和条件等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进一步认识外部环境、金融功能以及功能实现的金融形态之间的关系。金融功能的实现离不开金融形态,二者的联系可从体系层面、机构层面、经营层面和产品层面认识,表现为一项金融功能可以有不同的金融形态来执行,同样,一种金融形态也可以同时执行几项金融功能。一项金融功能还可以通过对其分解由不同的金融形态来履行,同样,一种金融形态也可以通过拆分使每一金融亚形态来专门行使某一功能。这样,各种金融形态之间可能存在金融功能上的交叉,各种金融功能之间也存在形态上的交错。从影响金融媒介产生和演化的因素来说,金融媒介产生和演化取决于分工和专业化、信息和交易费用、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经济增长的水平等基本因素。金融媒介对经济增长为何重要就在于它能促进分工和专业化、降低信息和交易费用、减少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金融媒介形态演化的内在逻辑在于金融媒介的演化是货币形式的对称性破缺所隐含的内在矛盾运动导致货币功能不断外化的结果,其演化的客观要求在于风险、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其演化的现实条件在于制度和技术。III第3章“金融媒介功能的实现机制”主要回答“如何发挥金融媒介重要性”的问题,其实质是要探讨金融媒介通过何种内在机制才能实现其经济功能,为其重要性的发挥提供“导体”。一般说来,金融媒介实现其功能必须通过支付和清算机制、资本形成机制和创新机制。交易离不开支付和清算机制,通过它一方面为金融的功能发挥提供稳定环境和基础性平台,另一方面,支付和清算效率的提高也带来了市场交易效率的提高和交易费用的降低,因而它在维持经济稳定的同时又刺激了经济增长。资本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储蓄供给机制、投资需求机制和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储蓄供?

李志锋[6]2015年在《基于金融资源视角的房地产金融理论框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房地产金融作为与房地产业相伴而生的一个金融分支,随着中国城镇化、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金融复杂化和金融危机的频频发生,成为金融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但是,从房地产金融理论研究的文献和成果分析,就房地产融资等技术层面和房地产金融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者居多,涉及房地产金融本质和功能等基础理论层面的研究者较少,使房地产金融理论的研究存在不够深入、不够系统的状态,难以形成适合中国城镇化和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够对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实践给予系统的、有效的“解释和预测”的理论体系。房地产金融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体现在对房地产金融实践的指导上,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房地产融资渠道狭窄,中国城镇化发展缺乏完善的金融体系;房地产金融发展呈现非理性化,房地产供求结构出现失衡;经济金融化发展迅速,房地产金融的创新与资产泡沫难以平衡;金融全球化趋势明显,房地产金融资源全球配置面临挑战;宏观调控政策缺乏战略和顶层设计,房地产金融宏观监管体系不完善、政策短期化严重等等。房地产金融与房地产这些相互联系而又相互矛盾的问题,一方面集中反映了房地产金融资源的配置与经济、社会和生态资源的失衡,另一方面在更深的理论层次上,说明经济金融理论界对房地产金融的本质和功能认识的还不够清晰和系统,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房地产金融理论的范式进行变革,并以新的方法论构建一种房地产金融理论的新的分析框架,以此对房地产金融理论进行深化和创新。本论文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和问题,在借鉴金融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试图以金融的复杂化为假设,以金融资源为理论视角,以唯物史观和系统科学复杂性理论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论,以房地产金融资源为研究对象,以构建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分析框架为目标,以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和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的协调为主线,对中国房地产金融理论的深化问题进行的较为系统化的研究。在论文的研究逻辑和路径上,笔者是把房地产金融作为金融理论演进中的一个特定的金融领域和复杂系统进行研究。因此,论文以金融资源为理论视角将房地产金融纳入到金融发展的逻辑框架内,以“房地产金融资源”为核心概念和逻辑起点,以房地产金融与房地产、经济、社会、生态的关系为复杂巨系统,逐渐展开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的研究,认为房地产金融是金融与经济互动发展的结果,是金融复杂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和体现,是金融的发展与金融功能的一种延伸。在研究方法上,引入系统科学的复杂性理论的方法论,以金融的复杂化为背景和假设,从金融的复杂巨系统来研究房地产金融的复杂性、整体性和系统性,而不是某个环节、某个局部和某个具体问题,从而通过房地产金融复杂巨系统的组分的互动关系,揭示房地产金融的“涌现性”,即国家重要的战略性金融资源的特征。在结构安排上,首先,通过对资源和金融复杂性演进过程进行的回顾,探究了包括“生产叁要素”在内的资源理论形成过程和金融资源理论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金融资源范式和系统科学复杂性理论方法论的引入,对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的基本框架进行了初步设计和构思。其次,进入本论文的核心部分。以房地产金融属性的研究为切入点,研究和提出了房地产金融资源的核心概念,阐述了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的核心内容,并以房地产金融的社会属性为约束条件,对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的协调机制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对世界典型国家和地区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状况的分析和借鉴,结合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客观分析,提出了基于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框架的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的战略性和政策性的建议。整篇论文通过“房地产金融资源”核心概念的提出和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性研究,为中国房地产金融理论的深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范式,从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点。1、提出了房地产金融资源的核心概念。本论文从房地产的金融属性研究入手,首次提出了房地产金融资源的核心概念,从资源的层面扩展了“房地产金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揭示了房地产金融的资源属性和本质特征,将房地产金融体现的金融与经济(房地产)的互动关系及房地产金融功能纳入了金融发展的逻辑框架。2、提出了房地产金融资源社会属性的观点。在房地产金融资源属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房地产金融资源的社会属性,并作为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的约束条件进行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框架的研究。3、在房地产金融理论中引入了复杂性理论的研究方法论。本论文引入系统科学的复杂性理论方法,试图将金融、房地产、经济、社会和生态等组分要素纳入房地产金融资源的复杂巨系统和理论分析框架中进行研究,对传统的房地产金融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方法论的创新。同时,在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框架的研究过程中,侧重于“房地产金融资源”核心概念、房地产金融资源的社会属性及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协调机制的研究,限于论文的篇幅和研究的精力,本论文关于房地产金融资源的量化和实证研究还不够深入,在一些相关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还存在不足。这些论文中理论研究的不足,正是笔者今后在本研究领域进一步学术努力的方向,也希望能得到本领域各位前辈和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以便继续为中国房地产金融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做出新的贡献。

莫申生[7]2014年在《制度安排视角下的中国金融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金融化步伐的加速推进,金融体系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现实中,世界各国的金融结构体系存在巨大差异。如何理解这些差异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仅是一个相当有争议的学术论题,而且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在已有相关研究中,有大量的文献围绕银行机构和金融市场在金融结构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争论,也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基于不同的契合点分析讨论了不同的银行业结构和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劣,但是相关研究至今未达成一致的观点。由于政府制度安排作为经济发展史的一种常态,其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本文尝试从金融制度安排的新视角,重新审视了金融结构及其调整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现有文献在分析金融制度安排及其与经济运行的关系时,过于注重制度安排的特性对经济金融发展的可能影响。然而,在本文看来,不同的金融制度安排在储蓄动员、风险分散以及资金配置方面的作用机制和途径不尽相同且各有利弊,仅仅简单地探讨金融体系的特性或难以确定何种金融结构更有助于经济发展。为了更加准确地分析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必要从金融结构体系和实体经济发展这两个方面的特性共同入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实体经济有着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只有金融结构体系与经济发展的各种内涵相适应,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体系的功能,促进实体经济的有效发展。反之,当金融结构体系与经济发展需要不相吻合,那么就有可能引发金融体系的低效运行,并进一步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既定经济发展阶段,如何调整和优化金融结构体系,促进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的适应性发展,是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论题。当然,金融结构体系对政府制度安排的依赖,又要求在调整和优化金融结构的同时,强调对金融制度安排的调整与改革。在行文路径上,本文第二章对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要回顾,通过相关理论述评,勾勒出全文的分析思路;在第叁章,本文首先立于政府金融制度安排层面探讨了其对金融结构及其调整的影响,然后在制度安排约束下就金融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考虑到现有学界鲜有系统地兼顾经济发展的内在属性,本文即着眼于经济发展所具有的“经济总量增长、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经济质量改善与提高”之内涵,分别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优化”叁个维度深入阐述了金融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机理,并在机理分析基础上,分别构建了理论模型;本文在第四章设计了衡量金融结构与金融制度安排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法分析得出金融结构综合指标因子和金融自由化指数,为第五至第七章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两个层面对全国和区域的金融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打下了基础。另外,在增长层面的分析中,本文还粗线条地统计分析了中国金融结构调整的一般趋势及演变中具有的特征;本文最后一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及由理论和实证分析折射的政策建议,同时还对文章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作了明确。本文的分析结论显示,金融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之间通过借助相应的媒介而实现相互的动态作用,但在不同金融制度安排下的作用机制有所差异。政府制度安排的存在降低了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而金融制度安排的放松也即金融自由化则有助于金融体系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进而可以提高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匹配度,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具体而言,代表金融结构不同构成成分的直接融资因子和间接融资因子均能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叁个方面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并且以间接融资因子的作用更大;在区域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发展都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只是证券市场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加显着;金融自由化指数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经济总量的增长,也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整个产业结构体系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第一产业的发展。如此分析结论要求,优化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模式,通过利率市场化引导影子银行的显性发展;加快以证券为主的直接融资模式建设,引导并支持非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注重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提升区域金融结构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正向作用;继续推动金融自由化,促进金融产权多元化和金融市场机制发展,降低政府制度安排在经济金融发展中的不利影响;在产业政策导向上,加大对民企的支持力度,促进民间资本在不同产业和地区间的流动。

谢丽霜[8]2003年在《西部开发中的金融支持与金融发展》文中提出本文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发展)存在相关联系作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指导思想,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西方金融深化理论的有关原理、方法及研究成果,在经济日趋市场化和开放化的大背景中,揭示金融发展之于西部开发的重要意义,剖析西部金融浅层发展的特征、成因及其对西部开发的制约,并从西部地区的具体实际出发,探讨和论证促进西部金融发展,以增强金融对西部开发的支持力度的若干战略途径和具体策略。全文分为8个部分,其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 金融发展与西部开发的绩效 本部分从关乎西部开发绩效的四个重要因素,即资本形成、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活力激发、“造血”机制塑造着手,较为深入地阐述了金融发展在西部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资产流动与重组功能、筹资用资的风险约束功能,可以促进西部资本形成、缓解西部开发的资金约束,改善西部产业结构,提升西部企业竞争力,同时,金融发展即金融市场量的扩张和质的改善,还有助于完善西部地区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机制,进而为西部开发以至西部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奠定必不可少的市场制度基础。 第二部分 西部金融发展的现实状态 本部分从实证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西部金融发展的现状、成因及其对西部开发的制约。本部分的基本观点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区域结构也和经济发展一样,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差异,西部金融发展处于浅层发展的状态,西部金融市场无论是在数量扩张,还是在质量改善上,都明显滞后于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对金融发展依存度不断提高的市场经济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而导致的西部金融浅层发展的状态,必然会妨碍西部开发的推展。该部分实际上是第一部分思想的逻辑延伸,它们既共同构成了研究和促进西部金融发展的背景,也共同印证了发展西部金融,强化西部开发的金融支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叁部分 西部金融发展的基础和路径 本部分的基本思想是:在经济发展从财政主导型向金融主导型转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西部地区固然需要促进金融发展以强化金融对西部开发的支持力度,但是,区域金融发展是要受到区域实质经济基础如经济的商品化和货币化,储蓄及其与投资的分离,以及排他性产权安排等制度基础的约束的,西部金融发展必须夯实这些基础;从金融应有的功能看,金融发展是金融市场作用范围扩大、作用层次深化、作用力度增强的过程,这一过程从总体上说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强调这一点,并不等于否定政府的作用,作为后进型经济的西部地区,“双力(民间力量和政府力量)合一”的成长路径,更应成为其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四部分 西部金融组织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金融机构的多元化既是金融发展命题的应有之意,也是实现金融工具多样化发展(其本身也是金融发展的内容和标志)的必要条件。由于间接金融既是西部金融系统的主体构成部分,也是西部实质经济发展的主要依赖,因而该部分对金融组织结构多元化的探讨就只限于间接金融领域。本部分主张: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在西部开发中的支持作用;存量调整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以提高其运营效率;发展西部地区各类地方性金融机构,以满足当地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户等次级经济力量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鼓励外资金融机构西进以促进西部大开发对外资的利用。 第五部分 西部资本市场的发展 作为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资本市场及其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当然内容和标志,国家如此,区域亦然。但就一个区域而言,资本市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该区域对国内外资本市场的介入和利用的程度。长期来看,各区域能在多大程度上介入和利用资本市场,要取决于各区域企业的竞争能力,而不是政府的扶持。因此,本部分主张发展西部股票市场应当着眼于长远,重点从提高西部卜市公司的创新能力,改善其结构及市场形象,开发和培养上市公司后备军等方面,来提高西部上市公司的整体赢利能力,进而提高西部地区对股票市场参与和利用的程度。同时,还应努力抓住当前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的良机,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促进西部企业的债券融资,以期最大限度地分享中国未来企业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的好处。 第六部分 货币金融政策的区域化调整 本部分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难题和障碍,也是中国货币金融政策进行区域化调整的现实基础和客观根据。着眼于总量调节的统一的货币金融政策,加剧了社会资金空间配置的失衡,进而扩大了区域间金融、经济发展的差距。为缩小这种差距,中央政府应当重视货币金融政策的结构调整功能,实行地区差别化的货币金融政策。具体到西部大开发中,就是要对西部地区实行更加倾斜的货币金融政策,以引导金融资源向西部地区流动,促进西部金融发展,增强金融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支持作用,期间,相应的财政政策措施是西向倾斜的货币金融政策发挥作用所必不可少的,二者的协调配合有助于加快西部大开发的进程。 第七部分 西部金融发展中的地方政府推动

孙伍琴[9]2003年在《不同金融结构下的金融功能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旨在研究不同金融结构——以金融市场为主的金融结构与以银行中介为主的金融结构,履行储蓄向投资转化功能的机制与绩效。论文围绕“金融与经济增长”这一主题,以金融结构和金融功能理论为依据,以不同金融结构下的金融功能为研究对象,选择代表着不同金融结构的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为例,在考察不同金融结构的形成与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不同金融结构为完成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在提供风险管理、信息处理和解决信息不对称下的激励问题等具体的金融功能时的途径、优势与制约,探索了不同金融结构的演进趋势。论文认为一国金融结构的内涵不应仅仅局限于该国企业外源融资中金融市场与银行中介所处的相对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包括金融市场与银行中介在完成储蓄向投资转化过程中,通过提供分担与管理风险、信息和解决激励问题等功能,以有利于在事前动员更多的储蓄、事中形成资源配置的选择依据和事后确保资源配置的目的等全过程。论文论述了金融市场和银行中介在提供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增长上的互补性,认为未来金融结构的演变趋势应是不同金融结构的互相融合,即兼收并蓄,优势互补。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是金融结构不合理,金融功能发挥不足。下一步的金融改革应从追求数量发展转向提高金融质量,包括完善金融结构和提高金融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采取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的政策要比直接针对金融结构的政策有效得多。

周南成(VONG, SENPISETH)[10]2017年在《柬埔寨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融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始终是金融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热点。一方面,金融结构优化是促进宏观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它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体现在提高社会生产部门的资本配置效应和催生科技进步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个方面。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能够通过提高社会生产率和增加社会投资总量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进而使得金融结构与金融总量发生改变。因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带来的变化自然产生了对新型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交易机制以及金融市场的需求。新的金融特征汇集在一起,就促使金融系统内部进行升级与重新分工,从而产生新的金融结构。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得到显着提升。学者们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关于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方面,初期的金融发展理论将金融系统视为经济发展与产业变迁的外生变量,以此视角来分析金融系统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关系。此后,又有一些研究学者将金融系统纳入到社会宏观经济增长模型之中,而使其成为内生变量,通过这种方式来研究金融系统与宏观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基于二者的理论分析,学者们也纷纷用实证的手段来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柬埔寨作为东盟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和金融发展都相对落后。近年来柬埔寨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加快,金融结构得益于柬埔寨政府进行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由此,柬埔寨逐渐形成了以银行为主导、小微金融作为补充,证券业和保险业共同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从主观经验上来看,柬埔寨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其经济增长提供了金融支持,而经济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金融改革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需求导向。但是,金融结构是否合理,金融支持是否已经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经济增长是否对柬埔寨金融结构的优化发挥了促进作用等等这些问题还需要通过实证检验的方式加以验证。本文即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对柬埔寨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的。论文遵循了理论分析—现状考察—实证检验—政策建议的逻辑框架展开研究:在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中,重点梳理了与此相关的理论。一是从金融的经济功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探讨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二是从金融结构的概念与分类、银行主导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市场主导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适应经济增长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四个方面探讨了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理论;叁是从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机理、产业结构优化对金融结构的作用机理两个方面探讨了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在柬埔寨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现状的考察中,一是考察柬埔寨的经济增长。梳理了包括柬埔寨经济增长现状、柬埔寨经济增长与外部经济前景、柬埔寨叁次产业发展和通货膨胀状况、财政发展现状以及贸易与收支平衡五个方面的发展情况。二是考察柬埔寨金融发展现状,分别从银行业、证券业以及保险业进行了考察。在柬埔寨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中,结合柬埔寨的产业发展和金融数据,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和投入产出分析对柬埔寨的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微观金融结构越优化,对于柬埔寨的农业和服务业的优化越有利。综合来看,商业银行与专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比、商业银行与专业银行的存款结构比对于柬埔寨叁次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而外资银行与本国银行的资产结构比对于柬埔寨叁次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有限。在柬埔寨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中,结合柬埔寨的经济金融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回归分析对柬埔寨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对柬埔寨金融结构有比较显着的影响的经济变量为GDP。而柬埔寨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则在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总的来看,柬埔寨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显着,而经济活动对于金融结构的影响则不是很明显。在调整和优化柬埔寨金融结构的政策建议中,一是探讨了调整和优化柬埔寨金融结构的目标、基本原则及思路。二是提出了调整和优化柬埔寨金融结构的路径及模式选择,包括发展模式选择、动力模式选择以及开放模式选择。叁是提出了调整和优化柬埔寨金融结构的具体建议:第一,统筹规划,形成系统性发展规划;第二,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第叁,优化金融机构结构;第四,构建金融市场结构;第五,其他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马长有. 四川大学. 2005

[2]. 金融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方式转变互动研究[D]. 武飞甫. 辽宁大学. 2016

[3]. 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D]. 喻平.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4]. 发展金融学框架研究[D]. 刘刚. 辽宁大学. 2006

[5]. 金融媒介与经济增长[D]. 徐良平. 西南财经大学. 2001

[6]. 基于金融资源视角的房地产金融理论框架研究[D]. 李志锋. 山西财经大学. 2015

[7]. 制度安排视角下的中国金融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D]. 莫申生. 浙江大学. 2014

[8]. 西部开发中的金融支持与金融发展[D]. 谢丽霜. 中央民族大学. 2003

[9]. 不同金融结构下的金融功能比较研究[D]. 孙伍琴. 复旦大学. 2003

[10]. 柬埔寨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 周南成(VONG, SENPISETH). 广西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  ;  ;  ;  

储蓄结构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