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向型优先转向以内需为主导的协调发展_经济增长率论文

从外向型优先转向以内需为主导的协调发展_经济增长率论文

从外向优先型倾斜发展转向内需主导型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需论文,协调发展论文,主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从1998年起,政府采取扩大内需等启动经济的政策措施,但政策效果很难显现。扩大内需政府遇到困难,与长期以来执行的地区倾斜型出口导向发展的累积性影响有关。为使经济真正启动起来,实现新一轮长期稳定的增长,在经济发展方式及区域经济增长格局方面应当作出重大调整。

一、宏观经济波动中的区域经济变化

1992年至1998年,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从过热到偏冷的波动变化。这种变化大致分三个阶段(见表1):(1)经济过热阶段,1992 年、 1993年经济增长率上升到14.2%和13.5%过高水平,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2)“软着陆”阶段,1994年至1996年, 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措施,经济增长率下降到12.7%、10.5%、9.6%的适度水平, 通货膨胀得到控制;(3)景气下降及启动阶段,1997 年经济增长率下滑到低于政策原定目标水平的8.8%,1998年政府采取启动经济的政策措施, 但经济继续下滑,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进入1999年,经济下滑及通货紧缩趋势加重,政府继续采取启动经济的政策。在各个阶段,受宏观经济波动变化、政府宏观调控及区域政策调整的影响,区域经济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变化。

表1三大地带GDP增长率

阶 段经济过热经济"软着陆" 景气下降及启动

年 度 1992

19931994

1995 19961997

1998

全 国 14.2

13.512.7

10.5

9.6 8.87.8

东 部 17.0

16.114.3

11.4

9.6 9.08.3

中 部 11.5

10.511.5

10.1 10.7 8.97.1

中西部 10.8

10.010.49.2

9.6 8.57.0

1.三大地带经济差距急剧扩大。从表1可以看到,经济过热时期, 东部地区GDP增长率高达16%~17%,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高出约5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在沿海地区增长高峰月份, 沿海省区工业总产值增长率比西部省区高出30~40个百分点。从表2可以看到, 三大地带人均GDP差距明显扩大。1992年、1993年,以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GDP,东部地区对中部地区的倍率从1.66倍扩大到1.74倍和1.88倍,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倍率从1991年的1.91倍增大到2.03倍和2.19倍。地区经济差距的急剧扩大,增大了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导致以后年份的经济下滑,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带来严重不利影响。

表2 三大地带人均GDP差距倍率

倍率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东部/中部1.66 1.74 1.83 1.87 1.90 1.89 1.89 1.91

东部/西部1.91 2.03 2.19 2.31 2.45 2.50 2.53 2.56

东部/中西部 1.75 1.84 1.95 2.02 2.08 2.09 2.10 2.12

中部/西部1.15 1.17 1.20 1.24 1.29 1.32 1.34 1.34

2.经济“软着陆”时期东西部差距急剧扩大状况得到缓解。 从表3可以看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占全国投资比重明显下降的情况,1992年、1993年中西部地区投资占全国投资比重每年下降2.5个以上百分点。 自1994年起改变为比重下降减缓,进而改变为比重上升,并且比重上升的趋势越来越明显。1994年的33.5%上升到1998年38.7%。从这一时期宏观经济“软着陆”调控效果来看,东部地区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被压缩下来,同时中部地区适度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得到了保护。1994年以后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增长差距明显缩小,1996年出现中部地区增长率反超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增长率追平东部地区的增长格局变化,三大地带人均GDP差距倍率增大幅度自1994年起开始缩小。从表2可以看到,东部对中西部差距倍率逐年增大,1992年、1993年分别比上年增大了0.09倍和0.11倍,1994年、1995年比上年增大幅度缩小到0.06倍和0.07倍,1996年以后进一步缩小到0.01~0.02倍。

表3 三大地带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

年度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东部/全国

59.8 62.6 65.1 66.5 65.9 64.2 63.0 61.3

中部/全国

25.0 23.3 21.9 21.4 21.7 22.9 23.1 22.4

西部/全国

15.2 14.1 13.1 12.1 12.4 12.9 13.9 16.3

中西部/全国 40.2 37.4 34.9 33.5 34.1 35.8 37.0 38.7

全 国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3.经济下滑,区域经济出现新的矛盾。1997年、1998年经济增长下滑幅度较大,1997年实际差率下滑到政策目标以下,1998年继续下滑。这一期间,我国经济遭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出口增长率下降、长江特大洪水袭击等多种因素不利影响,通货紧缩及宏观经济偏冷现象不断加重,政府扩大内需启动经济的政策效果不明显,1999年经济增长率还在继续下滑。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都遇到了增长下滑、难以启动的困难。东部地区从对外开放占尽先机变为受外部危机冲击首当其冲;中部地区遭洪水袭击损失巨大,增长率大幅下降;西部地区从未热先冷进一步落入到更加低冷的状态。自1997年下半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出现不利变化以来,区域经济在东西部差距拉大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又遇到了增长受阻,难以启动的新问题。

二、经济下滑时期区域经济出现的新问题

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沿海外向型经济受到很大冲击。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危机各国货币贬值,进口锐减,对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及我国出口贸易产生带来很大冲突。表4表明,1998年, 沿海地区出口增长率从上年的22.1%下降到1.8%, 我国贸易出口增长率从上年的21.0%下降到0.5%。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长率下降为负数。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出口高速增长,在全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对提高整个中国经济的开放度、发挥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85年至1998年, 沿海地区出口占全国出口比重从87.2%上升到90.5%。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对东南亚地区的出口大幅度下降,我国出口竞争力与东南亚国家处在同一水平,东南亚国家汇率贬值使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相对下降,使我国与东南亚国家有竞争关系的出口市场份额下降。沿海地区近邻东南亚,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沿海出口贸易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沿海地区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很高,我国经济的出口贸易依存率很高,在这种情况下,1998年沿海地区出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造成全国出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到近乎于零,并影响全国经济增长率较大幅度下滑。

表4三大地带出口增长率%

年 度1995199619971998

东 部23.62.8 22.1 1.8

中 部14.1

-5.1 14.4

-14.7

西 部29.9 -12.0 7.5-6.0

中西部18.5

-7.2 12.4

-12.3

全 国23.01.5 21.0 0.5

表5三大地带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比重%

年 度1995

199619971998

东 部87.2

88.389.190.5

中 部 8.98.3 7.9 6.7

西 部 3.93.4 3.0 2.8

全 国 100100 100 100

沿海地区暴露出金融风险问题。我国沿海地区利用近邻香港等国际资本市场的独特区位及倾斜开放的优惠政策,在国内外市场融资方面取得较快发展,但90年代以来暴露出很多金融风险问题。沿海一些地区房地产泡沫崩溃,造成大量金融坏帐;沿海地区很多金融机构从事不规范融资和高风险融资,潜藏积累了很多风险;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使潜藏的金融风险暴露出来,沿海地区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多家大型金融机构及很多中小型金融机构倒闭、关闭。广东、海南、广西等沿海地区成为金融风暴冲击之下的重灾区,大连、天津、福建、上海等沿海地区金融机构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牵连。海南省房地产泡沫崩溃,经济增长率自1993年下半年以后跌入低谷,1996、1997年增长率在全国各省区中排位最末。广东、广西等沿海省区经济增长也因房地产及金融泡沫崩溃而大幅度下降,从1992年至1995年增长率居全国前8 位下落到1996年和1997年第15位至第25位。1997、1998年天津、上海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幅度也较大。

中部地区遭受水灾重大损失。1998年长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中部地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等省区的农业生产、乡镇企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工商业及人民生活遭受很大损失。 本来中部经济出现了赶超东部经济的好势头从表1可以看到,在1994年至1996年宏观经济“软着陆”时期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连续下降的情况下,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出现稳定加速的势头,1994年和1996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从上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1996年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率超出东部地区增长率约1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加快,主要是农业、乡镇企业、原材料密集型工业发展较快,国家投资项目发挥出了拉动效应。1998年水灾冲击及国内需求疲软,给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带来很大困难。1998年,中部地区增长率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在三大地带中下降幅度最大。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进一步降低。90年代前半期,西部地区经济未能跟随东部地区高速增长的热潮启动起来,却与东部地区一起承受了宏观紧缩政策的压力。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失去了一次发展机会,差距明显拉大。自1996年起,中央采取加快西部发展的政策措施,对西部投资力度加大,1996年、1997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比1995年上升了0.3个百分点,陕西、宁夏、新疆、 青海等西部省区从多年来增长率排位最末的位置上升了起来。但1998年我国经济整体下滑,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西部地区刚刚出现的发展加快的势头没能延续下来,贵州、宁夏、云南、新疆等西部省区增长率排位回落,西部地区经济总体上降低到较为严重萧条低谷中。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西部省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效益落在末尾,利润率分别为-1.9%、-2.6%、-5.4%、-2.0%、-1.8%,亏损比上年明显加重。

中西部内需型经济面临新的困难。随着市场化改革推进,我国经济从短缺经济逐步转变为相对过剩经济。1997年下半年以后,经济景气下落,在出口需求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国内需求疲弱成为经济增长的重大制约性因素。从需求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来看,沿海地区增长率下降主要受出口需求下降影响,中西部地区增长率下降主要受国内需求减弱的影响。1994年至1996年期间,中部地区经济出现增长加速及超出东部地区的较高增长率,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也略有上升,就需求对经济的影响来看,这种上升是在中西部地区出口比重下降、出口需求对中西部经济拉动作用减弱的情况下实现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上升主要是国内需求拉动的效果,表明中西部地区经济利用国内需求拉动效果的能力增强。但是,1998年国内需求明显疲弱,物价指数连续负增长,出现通货紧缩,这对以内需拉动为主的中西部经济发展形成较强制约。同时,沿海地区厂商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增大了开拓国内需求特别是中西部市场需求的力度,1999年上半年,沿海地区城市在西安、成都、重庆、昆明等西部重要城市接二连三地举办大型商品展销会,其气势规模甚至超过了当地刚刚举办过的招商引资洽谈会。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给增长依赖内需但竞争处于劣势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带来增大的压力。

三、地区倾斜型出口优先增长难以持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强劲倾斜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政策,即在经济发展上采取出口产业倾斜政策和出口地区倾斜政策。对于具有出口优势的沿海地区,则是地区和产业的双重倾斜。这种双重倾斜政策,在改革初期阶段,对于尽快提高我国经济开放度、发挥出口贸易的增长发动机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1984~1995年,我国名义出口值年均增长17%,贸易依存度从17%提高到44%。但是,出口贸易的这种高增长很大程度是靠强劲的倾斜政策支持来实现的,而不是资源最优配置机制的作用结果。

出口企业可享受比一般企业多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促进了出口,但造成资源配置机制扭曲,使内需主导型企业发展受到压抑。如出口企业可享受原材料和投资品进口关税减税等优惠政策。这种进口关税减免优惠政策在支持出口的同时,对国内市场带来冲击。高关税下的进口关税减免,使很多出口型企业获得特殊优惠收益,导致鼓励进口的逆向倾向,而且是一种投机性效率损失的逆向进口,反而造成外汇流出压力增大,从而对出口企业更加倾斜。而这种差别关税使国内一般企业遭受关税价格歧视的损失。关税差别性减免造成名义关税作用减弱,使名义高关税难以降低,对我国贸易自由化进程造成障碍。

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在本币大幅度贬值的条件下实现的。80年代几次贬值,纠正了原来高估的币值,发挥了汇率的价格调整机制。1994年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同时产生了资源重新配置及利益重新分配的另一种作用。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增强,出口量增加,出口企业外汇收益率降低,而较多的外汇量返回国内可换得较多本币,从而以本币计量的收益率不降低而收益量得到较大增长。但本币贬值导致的出口企业帐面外汇收益率下降,会对企业使用国内要素的报酬形成下降压力。这种情况下的本币贬值,实际上起到了降低出口企业劳动力成本的效果。本币大幅度贬值以后,使持有外汇资源的出口企业所支配的资金资源相对增大,出口企业有能力以升值的外汇收入在国内扩大投资。1994年以后,很大部分的国内贷款及投资扩大都是由出口企业以外汇占款的方式实现的。外汇占款造成的货币及投资大幅度增长是当时宏观经济膨胀、紧缩政策失效减弱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国内一般企业的国内贷款需求受到压抑。在本币贬值的情况下,无出口收汇的国内企业进口必要设备的难度及成本增加,需要经历更严格的购汇审批手续,付出更高的购汇价格。本币超贬给外汇持有者带来利用国内资源的优势和较多利益,导致大量投机性外资流入。沿海地区享受外向融资特殊政策,一些金融机构大量借进外币贷款,突破国内贷款规模的控制,实现较快扩张,酿成金融风险。

出口倾斜政策造成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以出口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集中带。其中,大部分出口产业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 沿海加工型出口贸易较快增长, 从数量上对GDP增长作出贡献,较多使用过剩劳动力具有明显效果。 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多缺陷,主要是较少使用国内投入品,所产生的产业关联效应较小;贸易剩余收益很低,无论是企业剩余利润直接形成积累还是劳动者报酬通过储蓄转化间接形成的积累,效果都很弱;市场适应力比较脆弱,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市场发生变化,沿海地区出口立即出现大幅度下降。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对于大国和小国的效果完全不同。同样的世界市场份额可以给小国带来惠及全国的带动效应,而大国则只能使很小部分地区受益,而且局部地区性的出口优先政策造成机制扭曲,资源配置扭曲,增长效益扭曲。大国出口导向型战略应当特别注重贸易发动机效应,即重视发挥贸易对国内经济的关联带动效应。如果鼓励出口的倾斜政策下局部出口贸易优先增长带来的贸易关联效应,小于由此对国内更大范围经济造成的抑制性效应,那么,这种出口导向型政策是得不偿失的。局部地区出口高速增长,全国经济增长所起的贡献作用,随着外部市场冲击而衰减,我国劳动密集型出口贸易和周边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非常激烈。扩大市场份额的价格恶性竞争会导致贸易额扩大下的贸易收益下降。我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市场的扩大空间有限。靠倾斜政策支持的出口导向型增长,将国内大部分企业排除在鼓励政策之外,这对市场化一体化改革的推进形成越来越大的阻碍。

四、向内需主导型转变过程中的区域经济调整

1998年以来,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启动经济的政策措施,但效果不明显。内需难以扩大,经济难以启动,除了政策选择可能不当的问题以外,在增长机制方面存在着短期政策力难能及的深层原因。扩大内需,既是为解决当前宏观经济下滑的应急对策,更要看作是为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发展而实施的战略性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及政策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1.重视缩小地区需求差距。地区经济差距拉大从而地区需求差距拉大,是致使需求疲软、扩大内需政策难以奏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消费率不高,投资需求和外部需求对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劲支持。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外向型经济,利用外需扩张获得快速发展,在我国经济整体消费率不高的情况下,为实现超越内需约束的持续高速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在沿海优先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扩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居民收入及购买力较低,造成商品市场相对狭小,需求相对疲弱。1998年,中西部人口占全国人口近6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占40%。中西部地区由于发展差距拉大而导致消费需求差距拉大。沿海发达地区已经普及的高价位消费品难以在广大中西部地区推广开来。中西部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而出现的消费需求差距,对扩大消费品市场规模、提升消费档拉、发展新的增长点形成制约。因地区差距拉大而形成的消费需求缺口,是造成国内需求滞后的重要薄弱点所在。中西部地区消费需求不足,是一种地区结构性需求差距,不可能靠一般宏观政策来解决,因此,在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和战略调整过程中,应当重视采取区域调整政策,在重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过程中,对加快中西部地区扩张需求、尽快提高中西部消费需求水平给予特别的重视。加快扩大中西部地区需求,将为促进中西部地区内需型经济发展,启动中国经济实现新一轮高速增长提高新的推动力。

2.增大对中西部内需型增长的重视力度。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国内需求扩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支持力增强的趋势下,中国经济发展将从优先外向型沿海倾斜发展转向内需主导型各地区协调发展。这种转变,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加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实行并不断增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加大中西部地区投资鼓励政策力度,对能够有效提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产业给予大力度的支持,促使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与东部地区差距缩小,不仅是投资差距、增长差距缩小,而且是收入水平差距、消费需求差距缩小。1998年以来,国家采取的扩大内需、启动经济的政策措施,实际上包含着将过去长期实行的优先外向型发展模式转变为重视内需型发展模式的战略性调整,同时也包含着区域经济发展从过去偏重沿海转变为沿海内陆协调发展的调整,增大了对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力度。随着扩大内需、启动经济政策的实施推进,中西部内需型经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增大,中西部地区经济也由此实现需求扩张与经济增长相互支持、良性循环的有效率增长。

3.增大对中西部地区市场化改革的支持力度。在经济发展从外向优先向内需主导转变的过程中,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中西部地区会遇到因竞争劣势而发展困难加大的问题。在市场一体化过程中,中西部地区不能躲避竞争,只能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面向市场,迎接竞争。由于中西部地区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国家应对中西部市场化改革提供更多的支持,为中西部加快改革提供更有刺激力的政策。如,对中西部地区实施较大的减税让利,对中西部实行更加自由开放的金融政策,在中西部地区开办证券交易所,在中西部地区先行发展金融创新,对欠发达地区有较大关联带动效应的产业给予特殊支持,对有发展潜力的幼弱产业提供合理的保护,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从政府扶持发展尽快转向竞争性发展。

标签:;  ;  ;  ;  ;  ;  ;  

从外向型优先转向以内需为主导的协调发展_经济增长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