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386199”现象 关注农村留守家庭——主持人评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持人论文,现象论文,农村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386199”现象和农村“留守家庭”的增多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但却是伴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突出的社会现象,对农村家庭和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期论坛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各位嘉宾对各类留守家庭都进行了实地调查,在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二是多数嘉宾都是年轻学生,他们与学者嘉宾都敏感地注意到了农村留守家庭面临的挑战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并积极开展了调查与研究,丰富了我们对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的“留守妻子”、“留守子女”、“留守老人”和隔代家庭状况的了解。
在留守家庭中,由于大部分已婚女性留在家乡务农,丈夫外出务工,“留守妻子”成为当今流出地农村的普遍现象。多年从事人口与发展研究的汤梦君女士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留守妻子”现象对妇女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家庭在进行外出决策中,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外出流动进一步强化了丈夫在家庭决策中的主体地位,妇女有限的精力与繁重的农业生产和家庭照料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夫妻的两地分居也增加了婚姻不稳定的因素,丈夫在外的不轨行为可能影响妻子的生殖健康。“丈夫外出,妻子留守”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两性在家庭与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格局。
杨舸和王莹结合实地调查情况对农村留守家庭中的未成年子女的生活水平、教育状况及心理健康等方面作了探讨和分析,提出父母外出打工提高了留守家庭物质生活水平,使孩子能接受更多外来的信息,改善了孩子的营养结构,提高了身体素质,为子女的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但留守家庭的父母跟孩子长期分居,致使留守子女存在情感缺陷或缺乏细致照料;跟父母相处时间的减少对留守子女的学习成绩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都有消极作用。
丁志宏认为,农村人口流动不断加大使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农村留守老人在居住方式、生活照料、精神需求等方面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子女外出流动是社会大系统的局部变动,这个局部的变动会打破系统整体的平衡,老年人和整个家庭都要后发地进行一些调整;另一方面,老年人和整个家庭在面对外出子女传回的汇款、新的思想观念及沟通方式,也要做出一些调整。
李全棉讨论了农村劳动力外流之后出现的隔代家庭现象,认为农村人口外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进而改变传统的代际关系。由于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主要依靠亲属、邻里相带方式,目前农村里的由“留守妻子”和“留守子女”组成的单亲家庭会随时间推移而有所减少,农村隔代家庭的数量则会伴随农村劳动力外流规模的扩大而继续增加。农村隔代家庭面临着老人养老问题和孩子教育问题两大挑战。
随着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流动儿童就学问题的逐步解决,农业收入在家庭收入比例的下降,以及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和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今后农村人口外流的趋势会越来越强,他们在城市居住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因而“留守家庭”及相关问题在今后一段时期将会吸引更多的关注。迅速发展的农村人口流动的现实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积极探索留守家庭问题的解决对策,推动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代际关系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