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主体性的实现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主体性的实现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主体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性论文,小学语文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在课程改革的条件下,小学语文学习如何突破旧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母语和中国文化的感知,在课堂上注入新的元素,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觉,是一个急需从教学实践中厘清的重要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主张以人为本,共同承担学习的任务,强调教学的双目标,即情感发展目标和认识发展目标,强调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要会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立足点就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在学习动机基础之上的“想学”;建立在自我发展意识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欲使学生获得生活和工作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的思维得以全面发展,成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人,从而得到更好的生存发展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习主体,增强学生对如何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切实唤醒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

一、发展学生的天性与个性

小学生天真、单纯和幼稚。课堂上教师创设愉悦、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用教师真挚亲切的微笑热情洋溢的语言感染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珍惜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天性。而学生要努力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分,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分,力争由自在的人变为自由的人,由蒙昧的人变为理智人。亲切的问候,能让学生如沐春风,看到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老师,学生喜爱老师,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大力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是极为重要的途径,作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导语引趣、活动生趣等方式创设一种乐学情境,以激发起学生主体参与的愿望。所谓导语引趣即通过巧妙有趣的导入,使学生从上课一开始就感到学习的乐趣。所谓活动生趣即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可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一些荷叶、荷花、莲蓬,给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中的情境。课一开始,可播放江南名曲,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声,展示出课文的插图。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被点燃了。在此基础上,教师亲切地说:“小朋友们,你们欣赏过美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那一定是美的令人陶醉,令人神思遐想的。这节课让我们好好地读一读叶圣陶的散文《荷花》吧!”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二、创设良好的师生互动情境

教育教学只有以良好的师生互动情境为中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研究表明:只有当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时,当他们的认识和情感主动进入教学而实现自觉、自主地学习时,学习的效果最好。教师创设良好的师生互动情境,包括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良好的氛围情景、良好的情感情境、良好的环境情境等。

教师应逐渐引导,唤醒学生的主体精神,主人翁的角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起一种运行机制。在教学中可根据小班教学的特点融入教育家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教学精神,使自主学习有了体现。比如低年级的识字、学词教学看起来很枯燥,但是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个个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走迷宫、摘果子、飞越太空等,把这些单调的词放在一个具体环境中,使它们看起来具有生命力。教学时,让学生先说说情景的意义,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时他们还会把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联系的词,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编出一个有内容、有思想的故事;说成一个饶有趣味的谜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一句广告词。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意识。这样既使学生锻炼了思维,又发展了语言,更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

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与教师教学的技能和技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握教学的有序性、知识的准确性、学生接受的逻辑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教学的有序性,即教师要尽量防止教学知识传授路径的杂乱无章与堵塞,要及时收,以免知识信息丢失。如制订教学目标时要明确有序,组织教学讨论要不蔓不枝,切合主题。知识的准确性,即教师传授的内容要准确无误,学生接受的是“真”知识,是与其接受目标和要求一致的知识。语文教学固然有起模糊性和多义性的特点,但在具体环境中的理解和认识不能有偏差,尤其在引用论据的时候,更应做到真实准确。学生接受的逻辑性,即教师输出知识思路要层次分明,能把知识清晰明确地呈现给学生。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向学生传授模糊的笼而统之的作文技法。而应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技法的运用及其所取得的效果,然后通过训练、评讲、修改等方法获取清晰的知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即教师对知识信息能进行简捷而规范的描述、生动而具体的表达,使学生理解和接受时明确无误。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简洁规范地叙说,更应以诗化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在诗词或意境优美的散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根据不同的传授内容灵活多样的选择不同的传授方式,而且还要根据不同接受状况灵活多样地变更其不同的传授方式。也就是说教师要兼顾教材的实际,自身的实际以及学生的接受实际来决定自己的教学策略。

如在阅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引入——激发内在需求——带着需求自行阅读——在深入阅读中提出疑问并寻找答案——交流讨论——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奇怪的大石头》一课中,首先是情景引入。运用多媒体动画引起学生兴趣,学生很快进入情景,于是问:这么一块大石头,李四光他们在玩捉迷藏,多有趣啊!从而引出课题;然后是激发学生思考,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即让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内在需求,形成阅读动力。这时学生说想知道大石头奇怪在哪儿?李四光在玩时发现了大石头的什么秘密?他怎么研究的等。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接着阅读下去,因为学生是带着需求阅读,所以他们读得全神贯注。此时我就不失时机地教他们一些阅读方法。这时是初读课文,叫他们边读边标小节号,理清层次。哪节写大石头的“怪”,你发现它有哪些与众不同?哪节写李四光发现问题后他都做了些什么?请教后的结果是怎样的?哪节写解开了大石头的谜?学生用这样方法理清了思路,还解决了刚才提到的简单问题。学生得到了阅读后的满足,也留下了李四光是怎样解开大石头的谜这一中心问题,我并不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让他们深入阅读课文。这时,又可以教给他们一些阅读方法。反复朗读课文,读后他们又提出疑问:突兀、甚至、终于、冰川是什么意思?鼓励学生小组内读。读后让他们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理解不懂词语的意思,从而引导他们通过理解重点词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相互解答,使学生在交流中达到共识共享,学后升华到表演朗读,在读中感悟,把学到的东西融入自己的认识中,形成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四、激励学生自我实现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民主的氛围熏陶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采取灵活的对策来诱发、调节学生的情绪,尽可能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心理安定与自由。通过探究、设疑,使学生产生适度的焦虑和兴趣,进行积极的认知活动,获得新知识并且自我诱导创新。以移情的方式理解学生。要学会移情理解,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观察其内心世界与思考方式,各教学环节都在诚恳、开放、自由的气氛中进行。以赏识的态度保护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需要教师倍加呵护。”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要保护学生积极的求异性思维,让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原则、多结果等方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洞察事物的敏锐性,让学生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获得发现。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尽管带有主观臆测,有些甚至是虚假、错误的,也应给机会让他们表达出来,从而激活其灵感,激励自我实现。要突出学生对教学活动直接、主动的参与。要鼓励畅所欲言,以语言互动为前提;要充分尊重学生,以情感互动为重点;要巧创激趣情境,以“激发兴趣”为中心。激趣,精心设计课前导语;引趣,巧妙创设学习障碍;综合运用多媒体,激发多元智能;引进竞争机制,巩固学习兴趣。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表现在灵活地运用语言上。小学语文教学更要在语言积累上下工夫。中年级,学生由字、词的学习往句段的学习过渡。语文课本的选文基本上是典范作品,我鼓励学生做到三积累:一要积累好的词,二要积累好的句子,三积累好的段。学生肚子里装下这三个好,就像写毛笔字掌握了字帖中欧颜柳赵四种字体的写法,然后再去变自己的体,组自己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除在课堂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满足语言积累外,还可以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组织一些相应的活动来督促其读书,读整篇的文章,读整本的书。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曾组织学生开展“背诵小能手”活动,将学生每四人分一个小组,选出负责人,将背诵内容分为“课内文”“课外文”“课内诗”“课外诗”四大项,其中文包括现代文和浅显的文言文,每一项有相应的分值。一周一评,评出三名“背诵小能手”,每月一总结,选部分同学介绍背诵感受和方法,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与其同步开展的还有一周一篇“小仿写”,其仿写内容根据自己当周背诵内容而定。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于无形中将背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形成了能力。

五、完善人性化的语文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的语文教育评价简单化、机械化有余,而人性化不足。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评价方法单一,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法,缺少体现新的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新方法,等等。既然语文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化,那么,语文教育评价也应当尊重个体和个体差异,因材施“评”,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首先,评价内容不再是一轮测验、一个分数就给人以定论,而应当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其次,评价过程不再是静态的,而应是动态的。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当然,评价绝不是简单地进行优劣高下的区分,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语文教学活动可在新一轮课程建设中,顺应当代学生自身的特点,给学生创造尝试、表现的机会和条件,把学生引进主体参与的广阔天地,让他们在充满兴趣、获得一次次成功的学习中学到方法、提高能力,进而获得丰富生动的知识,成为高起点、强素质的新型人才。在语文教学中要建立起师生合作机制,就是要实现师生间的心理共振,即达到师生双方的心像、需求、愿望等心理场的和谐统一;就是要实现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即师生有效互动的情感阀门要在心灵深处得到沟通;就是要实现师生间素质水平的匹配发展,即教与学要做到目标相同、方向一致、思路同步、过程协调。师生问合作机制的建立,意味着接受“合力”效应的产生。

总之,凸现语文自主学习方式适应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使语文教学更生动、活泼。“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是充满智慧灵光的学堂,让他们充分展示心灵自由。语文教师应善于从课堂中积极寻找有利于培养人文精神的切入口,利用感性教学尊重个体生命,充分调动和发展个体能动性,并通过感性的积淀,不断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并引导其不断增强自我完善意识,以期达到“教是为了不需教”的目的。

标签:;  ;  ;  ;  ;  ;  

小学语文教学主体性的实现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