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摘要:【目的】探究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以及产超广谱一内酞胺酶菌株和耐药性的检测,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某医院从2012-2016年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共421株,琼脂稀释法检测对临床常用的10种抗菌性药物进行MIC的测定,纸片增强法检测产ESBLs菌株,并通过PCR检测和序列分析确定ESBLs的基因型。【结果】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且对于10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进行研究发现大肠埃希菌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高,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最低。【结论】在本医院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ESBLs的检出率逐年增高较高,说明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可能随着抗生素的使用量增加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且对于大肠埃希菌进行预防时需要考虑抗生素的合理选择从而达到预期的诊疗效果。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流行病学;耐药性;超光谱β-内酞胺酶
β-内酞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ESBLs是由革兰氏阴性肠杆菌在抗生素选择压力下产生的,其中大肠埃希菌产生量最多。ESMLs种类较多,目前主要分为SHV型、TEM型、OXA型以及CTX-M型,其中SUV型的ESNLs在近几年呈现数量突增的趋势,。大量新的β-内酞胺类抗生素尤其是三代头孢菌素的大量使用,导致细菌产生多种新ESBLs,进而产生较高的耐药性而引发治疗失效。本文对临床上分离到的421株大肠埃希菌进行耐药性和耐药率检测,研究旨在对防止产ESBLs菌的流行和指导临床中合理的选择抗生素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菌株
某医院从2012-2016年在临床中分离得到的大肠埃希菌共421株。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标准产酶株SHV-1、SHV-11。
1.2 抗菌药物
头孢唑林(CFZ)、环丙沙星(CIP)、左氧氟沙星(LVFX)等8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由来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头孢他啶、头孢他啶购自OXOID公司。
1.3 MIC测定
本文按照CLSI标准的琼脂稀释法进行MIC的测定。待测菌在M-H平皿中进行复苏活化,37℃恒温培养箱静置培养至OD600值在0.08-0.1之间,将培养的菌液用MH肉汤稀释至0.5麦氏比浊标准,即制得上样菌悬液。将菌悬液加入到含10倍梯度稀释的抗菌药物的灭菌MH培养液中,37℃培养18h,观察结果。同时以大肠埃希菌(ATCC25922)为质控菌株对照,按照CLSI标准进行实验结果的判定。
1.4 产ESBLs表型认定实验
将上述菌液均匀地涂布到琼脂表明,室温静置30min后,取CAZ、CTX、CAZ/CLA和CTX/CLA药敏纸片小心的平贴到琼脂表面,避免气泡的产生。将处理好的平板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8h,按照CLSI药敏试验的标准进行读数判定结果。判定标准为CD02-CAZ抑菌环为5mm则确认为产ESBLs菌株。
2 结果
2.1 产ESBLs菌株和不产ESBLs菌株对10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本次研究中,作者首先对实验室的421株大肠埃希菌对于10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表1和图1所示。按照CLSI药敏试验标准,本次研究中将CD02-CAZ抑菌环为≥5mm的菌株则确认为其为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菌株,而<5mm的菌株则认为是不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菌株。而后作者定义为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菌株具有一定的耐药性,而不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菌株定义为无耐药性。结果表明,从2012-2016年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共421株中共检出153株属于产ESBLs菌,占总菌数的36.34%。其中2012年产ESBLs率为23.61%,到2016年产ESBLs率达到44.90%,呈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
3 讨论
大肠埃希菌作为当今时代临床疾病中常见的主要致病细菌之一,其对于人类机体的危害性较大,该种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生物机体的排泄物质中,当该种病原体在人类机体体内蓄积而逐步成为优势菌群时,往往会引发人类机体的多种感染性疾病,从而对于人类机体的危害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随着该中病原菌引发疾病的病发率逐年提高,对于该种有害致病菌抗生素的研究和讨论也逐步成为当今时代医疗卫生行业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然而,有研究证明,长期的使用抗生素药物可能会造成致病菌的耐药性增强,且人类机体中某些有益菌的损伤也会间接的引起机体器官的功能障碍、免疫能力降低等现象。因此,机体自身的影响及致病菌的耐药性增强等因素可能会诱发疾病后期的多重感染,从而可能会对于人类机体造成更大的损伤。
针对这一现状,本次研究对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其对于某些抗生素的耐药率进行了研究,研究旨在为预防大肠埃希菌对于某些人群的干扰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这可能与人们长期的滥用抗生素有关;且大肠埃希菌对于不同抗生素的类型耐药率有所差异,其中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低,可以作为后续对于大肠埃希菌的抑制首选药物,并应用于后期的大肠埃希菌感染治疗。
研究认为,在后期对于病菌性疾病的质量中,应该加强对于抗生素的规范使用,并合理的选择抗生素药物,从而在促使疾病得到控制的同时并减少病菌耐药性的促生。
参考文献:
[1]叶素娟,杨青,俞云松。2005年中国CHINET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胜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7(4):283-284。·
[2]Larson EL.Warned,but not well armed;preventing viral upper repiratory infections in households[J]. Public Health Nursing,2007,24(1):48-59.
[3]张捍东,李 旭。357株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监测[ J ]。安徽医药,2008,12(2):160-161。
[4]Gums JG.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antimicrobial resistence[J].Am J Health Syst Pharm,2002,59(8 suppl):54-56.
[5]李仕英,王博鲲,安黎云,等。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产生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医学动物防治,2008,24(10):750-752。
[6]倪朝辉,郑文旭,李凡。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0):1237-1239.
[7]何瀚。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变迁及药敏分析[J]。医药月刊,2008,5(8):1247-1249。
论文作者:范菲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9
标签:大肠论文; 耐药性论文; 菌株论文; 抗生素论文; 机体论文; 琼脂论文; 流行病学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