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视“盲”正确“真”启发“真”发--重新学习“启发式教学法”_启发式教学论文

扫视“盲”正确“真”启发“真”发--重新学习“启发式教学法”_启发式教学论文

扫“盲”纠“误” 真“启”实“发”——再学“启发式教学法”有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发式论文,教学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也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地把握和有效地实施启发式教学,却是一个被广泛探索、常提常新的问题。一些教师由于在理论认识上有“盲点”,实践操作中有“误区”,因此在运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错位”现象,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现就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错位”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更换和更新

启发式教学要得以顺利进行且有成效,固然存在着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问题,但更重要的还是教学观念要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当前在英语新教材的教学中,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不“满堂灌”、“填鸭式”,教师多设问,学生多回答,便是启发式教学。在这种误导下,其结果往往是课堂教学启而不发或一发而不可收拾;结构松散、密度低、容量小、效率差、学生负担加重。这样,启发式教学也便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内涵。

正是基于对启发式教学认识上的误解,使得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以转变其教学观念为前提,来探索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如何“启”怎样“发”,而是简单地照搬“教参”,机械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常常弄得事与愿违,违背了启发式教学的初衷。可见,穿上新教材“新鞋”,要想不走“老路”,光是教学方法上的“一对一”更换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教学观念上来个彻底的更新。

二、关于部分和全体

由于目前受“英才教育”和片面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运用启发式教学中,一些教师常常只把希望寄托在“优生”和部分“中等生”身上。对他们来讲,与其把时间花在“差生”的补救上,倒不如加强中等生的“优化”和优等生的“更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从Is there…?Where is…?的“单一启发”到Wquestion和If-question的“综合启发”,优生答题的概率常常高达80—90%;书面练习时,为了提高考试成绩的优秀率,常用“拔高”和“超前”启发,教Could you…please?时,讲Can you…?Would you …?以及Might you…?之间的异同;经常把“二会”、“三会”要求的知识提前要求达到“四会”。由于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违背了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其结果是“启发”了少数,淘汰了多数。往往使得有表演兴趣的学生因成绩差而失去“表演”机会,差生因得不到教师及时的启发、鼓励和帮助,加大了“差距”。这样一次次的“启发”,实质上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来换取少数学生的个别发展。

三、关于思维和形式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在于启迪学生思维,而不是简单形式上的一问一答。可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体现在课堂气氛的活跃。因此启发式教学被当作一味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一问一答式。为了达到活跃的课堂“交际”气氛,教师往往“明知故问”一些本来就不具备多大启发意义的简单问题。如手里拿着一支钢笔还问"Is this a pen?"或要求全班学生一起回答"Do you like playing basketball?"像这类问题其实无“启发”可言,学生只是随声附和地回答"Yes"或"No",根本谈不上经过思考和钻研。这是对启发式教学的曲解,也是教学实践中的误区之一。其实,“激发兴趣,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启发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既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体现,也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思维训练中,无论是设疑、激趣,还是诱导、点拨,既要有针对性,还要留下一段相应“合理”的距离,一定要使学生们“跳起来摘苹果”,在“差距”中、在“跳跃”中思索、感悟、挖掘、变通,从而发幽探微,沙里淘金。这样学生将会以高度的注意与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训练中来,并以跃跃欲试的态度试图去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解决问题开展一系列探索活动,适时诱导,点拨思考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技能。也许"Whose pen is this?""Is it his/hers?"或根据兴趣打√而展开的"Do youlike playing…?"一类的小组问答更能达到上述要求。

关于启发式教学的形式问题,一些教师曾反映:在启发式教学具体操作中,除了一问一答、一讲一练之外,想不出更多的办法。这样“千篇一律”的“老三句”“Who's on duty today?What day is today?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便成了上课的固定“开场白”,几年不变;学生回答也是三句“一贯制”:“I am.It's Monday…It's fine.”也有些教师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问题提得多,学生回答面广就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效果好的标志,随之而来便是一个问题问上十几个学生,这样“满堂提问”常留下“满堂疑问”,使得“五步教学法”在启发式教学运用中走了“形”,变了“样”。在新教材全面实施的今天,启发式教学的形式应该是多维立体的,需要教师不断地摸索。形式应该服从教学目标,形式为思维所用,教师要适时创设课堂语境,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注重注入思维“活水”,输入新信息。教师的言语表述、体态语言等都可充分体现并灵活运用在启发式教学之中,这也是衡量一个教师能否发挥教育教学艺术的重要标志。

四、关于过程和结果

启发式教学体现在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之中,是在思维活动过程中的启发,而不仅仅是对思维结果的启发,忽视思维过程的教学必然导致教学的僵化。虽然新教材已实施了三年多,但“重思维结果,轻思维过程”的陈旧教学模式还有相当的市场。具体表现在:1.讲风太盛。教师用整堂课的“讲”替代学生的“学”。实际上是教师的思维活动占有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把学生的思维活动量降到了最低限度,学生失去了“发”的机会。2.超负荷运转。部分教师认为口头“启发”十遍,不如笔头“启发”一遍。因此用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来作为提高学生成绩的主要手段。“精编”、“达标”、“模拟”、“指导”无休止地课内课外轮番“轰炸”。一些短语、句型在缺少语境的情况下,反复“辨析”,弄得学生糊里糊涂。如be used to,used to;be interested in,be interesting…学生只记住前面变什么,后面加什么,而一旦碰到“新面孔”,还是做错。学生一直处于紧张、劳累和焦虑的抑制状态之中。3.单向启发。原先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启”学生“发”的单向启发,教师如何“启”,学生只能怎样“发”,不允许“出格”,学生只能让教师被动地牵着鼻子走。学生知其一,不知其二,思维单一,反应缓慢,一旦教师在启发过程中出现口误、笔误或失误,还将“误人子弟”。按新大纲要求,教学中不仅教师“启”,学生“发”,还应有“学生——学生;学生——教师;投影——学生;录音——学生;实物——学生”等全方位的“启发”,这样学生积极性高,参与多,兴趣浓,效果好。4.本末倒置。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的时候,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能立即切中“教参”上的答案或自己选编的例句。如为复习kite,教师问:What can you often see in the spring sky?学生答:Nothing./Ican see only a bird/plane…可能都不算“中意”答案。学生常被教师临时突变的脸部表情而“自省”:我什么地方错了?而教师却很少顺着学生的思维过程去寻找教师需要的答案,去探求主导和主体作用都能充分发挥的最佳结合点。也许学生是根据下雨天天上只有bird,plane而没有kite来思维的呢。为了达到学生“一答即中”、“一做便对”的目的,设计的课堂提问十分平淡浅显,很少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启发式教学”成了“摆设”。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不是要学生的思维过程,而是要学生的答案。其结果是“主体”受制于“主导”,课堂气氛沉闷,积极性受限,学生活跃的思维被扼杀在萌芽之中,教学效果差也就不可避免了。

五、关于反馈和调控

教学信息的反馈和正确回授反馈信息、及时地进行教学调控,这是核实启发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步骤。如何做好这一点呢?有三种方法可供参考。1.从初中到高中类似stop to do sth.,stop doing sth.这样的“启发”至少不下几十遍,但每次出现,教师都要不厌其烦地“启发”一遍。这造成了优生“吃不饱”而差生“吃不了”的局面,全班学生很难在原有基础上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实际展开“一个目标,分层操练,分步到位”的启发模式。即在选材、设计题目时,把同一个知识目标分解成几个不同的知识层面,如单项填空、完形填空等,让学生各有所得。2.对待学生练习中的错误,教师要耐心启发,要区别错误的层次、人次、场合,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加以纠正。纠错方法有多种多样,应尽量启发学生自己纠正,也可以由其他学生帮助纠正,必要时教师直接启发加以纠正,对普遍性、关键性的问题还应进一步讲解和操练,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另外,在纠错时机上也要分轻重缓急,有些错宜立即纠正,有些则不必,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心中有数,在适当时间再加以纠正。3.要及时收集和听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并根据不同的反馈情况进行及时调控。通过反馈和调控,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启发式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六、结束语

由于启发式教学运用中存在着片面化和形式化,从而造成了“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的困境;学生往往死记硬背一些单词,句型,或对话中的只言片语,而不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最终酿成了成绩分化、兴趣淡化、技能僵化、思维劣化的恶果。启发式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会学”。这就要求教师切实加大课前“投入”,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把凝结在教材中的“有效信息”充分挖掘出来,重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将客观形态的英语知识内化为学生主观形成的英语知识,发展并完善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

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本质就是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作为施教的整体过程。进行启发式教学既体现了教法的革新,也渗透了学法的指导。从这一点来认识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深刻意义,对于克服启发式教学运用中的形式化、片面化,对于扫除“盲点”、纠正“误区”,真“启”实“发”,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标签:;  ;  

扫视“盲”正确“真”启发“真”发--重新学习“启发式教学法”_启发式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