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从妇女个性视角看贞操观的历史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贞操论文,视角论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妇女论文,个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庭伦理关系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性道德则是家庭伦理关系的基础。贞操观作为性道德中的一个规范,在规约妇女的思想和行为,调整男女之间的性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妇女个性视角研究贞操观的历史发展,对我们肃清封建性禁锢、性愚昧,抵制资产阶级性解放、性自由,建设社会主义性道德文明,具有现实意义。
一、贞操观的产生及其异化
何为“贞操”?《说文解字》说:“贞之为问,问于正者”。《易·师传》指出:“贞,正也”。操乃操行、操守。合而言之,贞操即正当的操守和品行。贞操本来是揭示个体道德品质的一般道德范畴。人们把它应用到妇女身上,变成了一种有关女性性行为和性意识的道德观念。
贞操作为一种性道德观念是人类两种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换句话说,制约贞操观念产生的因素是下述三者:(一)人的自然属性(性本能);(二)人自身生产的规律;(三)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发展规律。
性作为人的本能,从一开始就是通过一定社会形式实现的。在远古的蒙昧时期,人们生活于以血族关系为基础的“群”中,他们的性交关系采取了群婚(杂交)的形式。但是这种性生活方式很快就受到各种以习俗形式表现出来的禁例所纠正。族外婚就是这样一种禁例。这种对血亲婚配的限制不是只针对女性的,因而并无后来那种专门针对女性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贞操涵义。贞操观念虽然也表现为对性行为的限制,但它是个体妇女自觉采取的一种对性交对象的自主选择。产生这种自主选择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一)原始农业开始形成和发展,使女性成为生产和生活中的主要角色。社会地位的提高和人类智能的发展不能不启发女性的个体意识。女性意识的个性化由此萌发出来,表现为一种原始的贞操观念——她不甘于随意委身于任何一个异性。(二)女性的生理特点(体力弱于男性)是贞操观念产生的生理基础。这种生理特点使女性在群婚习俗中感到屈辱、难堪和无奈,因为这种习俗使性交因人口密度增大而愈益在违背妇女意愿下频繁地进行。摆脱屈辱,解救自己,成为妇女的迫切要求。
贞操作为妇女的性权利其实现是不容易的。为了获得它,妇女需要赎买——某些前亚细亚民族的习俗是:女子在婚前要到阿娜伊蒂斯神庙里把自己奉献给一些男性,然后才能取得只委身于一个男子的权利。无论如何,妇女获得这种性权利是个体女性对性交对象的自觉选择,标志着妇女个性意识在性关系中的具体体现。这是符合妇女个性发展的一种进步。
同许多社会事物一样,贞操本身是作为女性个体意识觉醒的产物,但它在往后发展中却走向自身的反面,成为扼杀妇女个性的东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根本原因是母权制的被颠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游牧部落从其余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一分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社会财富迅速增加。畜群放牧是男子的职业,因此,牲畜以及用牲畜换来的商品和奴隶也归他们所有。妇女的家务劳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相比已经失去意义。为了保证掌握在男性手中的私有财产能够由出于男性血统的子女继承,就必须废除按女系计算世系的办法和母系的继承权,确立按男系计算世系和父系的继承权。父权制社会一旦建立起来,贞操观念所要求的从一而终,就变成禁锢妇女性意识,剥夺妇女性权利的性道德指令,一夫一妻制就成为片面对妇女而言的了。
总之,父权制、私有财产和父系继承权等一旦出现,贞操就异化成束缚妇女个性之物了。
二、封建贞操观成为封建等级特权的思想保证
贞操的社会性质被改变,始自父权制。恩格斯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①]女性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是原始的贞操性质发生质变,变成束缚妇女个性的关键所在。
众所周知,前资本主义的阶级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是等级制社会。封建等级制规定各个封建等级都拥有与该等级相适应的特权。而这种等级特权又是以“人生而不平等”为根据的。在我们看来,出身只是赋予个人以存在。但在封建等级社会里,出身使一个人成为某种等级特权的化身,甚至是国家最高职务的化身。这样,“门第”和“贞操”就成为保证封建等级特权的两个重要的工具。其中,贞操与妇女的性交关系有关。既然出身的血统高贵是一个人成为等级特权化身的主要根据,那就必须要求妇女“从一而终”以保证血统的纯正。过去,贞操对女性来说是她对性伴侣的一种自觉选择,体现出她的个性意识。现在,贞操却是被迫“从一而终”,不得另有选择。
为了使对妇女性行为的约束(即封建贞操)从他律变成自律,封建统治者动员其御用文人制造了各种保证封建贞操观念的伦理规定:第一,要求妇女从一而终。《易·象传》:“妇人贞吉,从一而终。”《礼记·郊特牲》:“信,妇德也,一之与齐,终身不改,夫死不嫁。”《女诫》:“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总之,从一而终是妇女天经地义的道德信条,只被丈夫一人占有的忠诚是妇女最高的道德品质。第二,要求女子保持贞洁不失身。封建贞操观认为女子“立身之法,惟务清贞。清则身洁,贞则身荣”。[②]不失身对未婚女子尤为重要,“处子失节,则万事瓦裂”。封建贞操观对女子童贞如此看重,原因在于:封建主义认为妇女在婚姻关系中没有个性意义,她的全部价值是充当传宗接代的手段,而且是某一家族特定男子参与下繁衍后代的手段,因此女子的童贞便成为关系某个家庭血脉纯正、荣辱名节的大计。第三,要求妇女严守男女有别,防隔内外的道德规定。为了禁灭妇女的性意识,封建贞操观设男女之大防,要求“男女七年,不同席,不共食”[③],“男女不杂座……不亲授”,[④]宋代《女论语》则训诫女子:“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处庭,出必掩面,窥必藏形”。如此等等,严格规范,把妇女囚禁于深闺宅院里,隔绝了她们与男性、与社会的一切联系。
综上所述,封建贞操观是一种歧视妇女、压迫妇女的性道德观。它压制妇女的性生理机能,蔑视妇女的人格和尊严,剥夺妇女追求爱情的权利,甚至剥夺了她们作为社会人的起码权利。因此,从妇女个性发展视角看,原始贞操观向封建等级制下的贞操观转变,无疑是一种倒退,一种个性的丧失。但这种倒退与丧失又是无可避免的社会代价。因为从宏观的社会发展视角看,各种旧式分工以及以分工为基础的男性中心的阶级社会的出现,是人类整体在原始社会废墟上加速发展自己才能的必然途径。为了这种发展,就必须有大量个体(主要是劳动者)的牺牲。其中,也包括了妇女成为男人的性奴隶。在两性关系上,妇女从阶级社会里的个性丧失到未来理想社会里个性的重新确立,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包括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历史转变的过程。
三、资产阶级性解放对贞操的蔑视
对贞操的蔑视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两性关系的一个特点。同以往的一切社会形态不同,资本主义社会是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在这里,几乎一切都成为商品,包括人本身。因为要使劳动力成为商品,所以必须承认劳动者有支配个人劳动力的独立人格。因此,个体意识极大地增强了,人的依赖关系的意识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相应地,在两性关系上,封建贞操观受到猛烈的冲击。人们要求个性解放,个性自由,打破两性关系中对妇女的一切性束缚。破除封建的贞操观意味着性关系上的自由。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始终只能在现存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允许的范围内获得自由。而现存的生产力远不足以给我们提供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下的自由。所以代替封建的两性关系的,只能是打上了资本主义自由烙印的两性关系,而不是真正使个体得到个性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两性关系。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渗进了两性关系。在中世纪,结婚是一种政治性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爱情而结合的婚姻在资产阶级那里只是例外,经济影响支配的婚姻即金钱婚姻仍然占绝大多数。因此就需要职业卖淫来作为这种婚姻的补充。性关系的商业化,xiè亵渎妇女的情感,践踏妇女的个性。
与性关系商品化并存的是:“性解放”口号下的“性放纵”、“性自由”。如果说,封建贞操观是在“贞操”的名义下完全剥夺了妇女在性生活中的任何一点个性意识,那末西方的性解放则走向另一极端:完全不知贞操为何物。二次大战后的西方女权主义造就了这样一些向往性自由的青年女性——她们自由到随心所欲,往往险些毁了自己。性解放的直接后果是:急剧上升的堕胎率和少女怀孕,单亲家庭数量剧增以及严重的社会病。这都是在性自由上未能守住界限所造成的。也许这些“自由性爱者”的放荡不羁只有爱滋病的恐怖才能使他们稍微小心谨慎。
这种性解放的出现同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传统和西欧的传统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使许多青年人追求一种“无任何约束的社会”,他们害怕承担结婚义务,以需要更多时间、金钱和快乐为借口而逃避责任。这一价值取向使青年人只对性感兴趣,很少人去管正式结婚之事。从西欧历史上的文化传统来看,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曾经把两性关系视为“原罪”而加以贬斥。近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则以个性绝对自由来抨击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有人认为,西方的性解放在思想渊源上滥觞于人文主义者的个性绝对自由。反过来看,性解放在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未能泛滥起来,与东方文化传统中没有这类个性自由传统有关。
从某些受封建贞操观禁锢的人看来,性解放使他(她)们的性冲动得到了满足,然而这里实质上并无任何真正的“解放”可言。因为性解放把人的性机能的实现同社会规范、社会责任完全割裂开来。为了满足性欲,可以不考虑一切社会后果,不顾任何必需的社会约束。这与动物的本能何异?解放意味着摆脱某种束缚而达到自由。纯粹受本能支配,意味着不得不如此,因而是不自由的。现代性爱才是真正个性自由的表现。在这里,因为有了体态的美丽、亲密的交往、融洽的志趣、相同的信念等等才引起异性间性交的强烈欲望。同谁发生这种最亲密的关系,对男子或女子,都是要经过认真选择的。超越本能的感情和理性的支配,才有真正的性爱,才有真正的个性解放和自由。
性解放之所以应当拒绝,还因为它践踏了一切伴随现代性爱而产生的性道德的权利与义务,亵渎了高尚的性道德情感。两性之间一旦产生了性爱,双方就通过这种关系而共同享有性权利,承担性义务。首先,在享有性权利上,男女双方是平等的。与此同时,义务伴随权利而生——如彼此对爱情的忠贞专一,对对方人格的尊重,对对方前途命运的关心扶助,对子女的扶养教育等等。在性解放中,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当性解放把性爱归结为单纯性欲时,男女性爱中始终存在着的(尤其是对女子来说)自重、自爱、自尊、荣誉和贞操等可珍贵的道德情感都不可避免被冲垮了。个人必将走上作贱伦理,道德虚无的邪路。
四、重建贞操观——社会主义性伦理的要求
当贞操产生时,它曾是女性个体自主意识的觉醒。但随后的封建主义却把贞操变成了对女性的个性自由的扼杀。然后,又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性解放对贞操的蔑视。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妇女不可能得到个性的真正自由和全面发展。全面的个性要求复归于真正的贞操。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性伦理学要求的,表现为对爱情忠贞专一的贞操。这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贞操观,以妇女在两性关系中的独立和解放为前提。我们认为,重建的贞操观应包含如下的伦理规定:
(一)对爱情忠贞专一是其首要的道德内涵 之所以要专一,是因为性爱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排他的。保持贞操,在旧时代是为了保证封建血统的“纯正”。现在是出于爱情,而且这个伦理规定不是对女性的片面要求,而是男女双方共同的道德责任。这一点,充分表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性关系中男女平等地位以及婚恋关系中双方遵循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
因为专一是出于爱情,所以当由于种种原因,婚姻已从内部死亡,爱情不复存在时,结束原有的婚姻、恋爱关系开始新的选择,不能看作没有贞操。至于寡妇改嫁和单身老人再婚,更是它们的合法权益。
(二)男女双方,特别是妇女要珍视自己的人格,持护自己的贞操 妇女在两性交往中的自尊(不允许他人歧视或侮辱),自爱(爱惜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名誉,不随便作贱自己的贞操),自重(用社会主义道德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检点自己的举止,不放荡无羁,不玩世不恭,不言语轻佻、行为不端)是新贞操观的另一标志。
(三)正确对待失身女子,不重陷封建贞操观的巢穴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和人生道路的曲折,女子失身之事时有发生。只要本人能正视自身的缺点或弱点,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社会应谅解和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反对对她们的的歧视与损害。在总结经验教训时,要立足于更高的思想境界,即切勿把偶然的失身变成一种个人的沉重包袱。要看到,贞操有生理上的与精神上的。判断女子性道德的高低,主要看后者。对爱情的向往、追求和忠贞专一这样一种精神贞操才是女子性道德价值的真正所在。
在两性关系中正确对待贞操,是社会主义性道德文明建设的一个方面。中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之中。与传统社会相联系的封建主义贞操观残余仍然像梦魔一样纠缠着一些活人的头脑。例如社会上有少数人对寡妇再嫁和单身老人再婚不予宽容与谅解;某些男性有“处女膜癖”,对女性的生理贞操苛求备至,对女性失身不问青红皂白地一概不予容忍。另一方面,与对外开放俱来的西方思潮又混杂着“性解放”等资产阶级有害观念冲击着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在电视片中,被称为“感情纠葛”的婚外恋、第三者插足已是常见的、完全不受指责的“剧情”。在“何不游戏人间”以及“不在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主题曲伴奏下,纵欲主义、享乐主义腐蚀着人的思想灵魂,使他们放弃对家庭、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在这样的伦理环境中,要建设社会主义性道德文明,岂能不辨析贞操问题?人们若是摒弃社会主义贞操观,得到的只能是寡廉鲜耻,人性退化。贞操问题就是思想道德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性道德文明建设的一个问题。当然,我们主张重建的贞操观绝非回到旧时代的封建贞操观,扼杀妇女个性,更不是拒绝改革开放,排斥西方现代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只是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伦理观增添一点有益的思想观念而已。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2页。
[②]《女论语》。
[③]《礼记·内则》。
[④]《礼记·曲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