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弱)杀菌化学物质烟草病毒病抗性的诱导及机制研究

非(弱)杀菌化学物质烟草病毒病抗性的诱导及机制研究

刘太国[1]2000年在《非(弱)杀菌化学物质烟草病毒病抗性的诱导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烟草花叶病毒病是由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引起的一种系统侵染性病害,在全世界烟草产区均有分布,是烟草生产上威胁最大的病毒病害之一。测定了烟草不同品种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抗病性,筛选出了一种较为有效的非(弱)杀菌化学物质,并对其诱导烟草产生抗病性的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与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的烟草品种对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抗病性有差异,Duncan新复极差测验表明,显著性水平为0.05,其中CV85和9205为抗病品种;G80为感病品种;品种CV87、龙烟851、G140、9105、中烟90、CF80、NC89、NC82和87-8340之间抗性差异不显著。 2.不同种类的非(弱)杀菌化学物质处理烟草后,能不同程度地诱导烟草产生抗病性,延迟病害发生,减轻病害症状。初步筛选鉴定后,选用水杨酸、草酸、K_2HPO_4和腐殖酸钾进行进一步试验,测定诱导抗病性。对上述4种非(弱)杀菌化学物质进行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方法的再筛选,方差分析及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方法的上述4种非(弱)杀菌化学物质对烟草病毒病具有不同的抗性诱导作用。水杨酸诱导处理效果最好,与其他3种非(弱)杀菌化学物质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3.对水杨酸诱导烟草抗花叶病毒病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测定了水杨酸诱导烟草植株后,接种与不接种TMV植株不同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及总多酚、总黄酮、叶绿素的含量,结果表明: 水杨酸可诱导烟草植株对TMV产生抗病性,同时植株体内PAL、POD、PPO活性和总多酚、总黄酮、叶绿素的含量均呈规律性变化。其中,PAL活性和总黄酮含量变化与品种的诱导抗病性呈较高的正相关性,可作为诱导抗病性鉴定的生理生化指标应用;POD、PPO活性和总多酚含量变化与抗、感病品种的诱导抗病性呈一定的正相关性,可辅助鉴定诱导抗病性;叶绿素含量与诱导抗病性的相关性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刘太国, 李永镐, 石延霞, 周博如, 国艳梅[2]2002年在《非(弱)杀菌化学物质诱导烟草对病毒病(TMV)抗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了 12种非 (弱 )杀菌化学物质诱导烟草对烟草花叶病毒病 (TMV)抗性的效果 ,供试化学物质均能诱导烟草对 TMV的抗性。新复级差测验结果表明 ,不同非 (弱 )杀菌化学物质对烟草抗病毒病性具有不同的诱导作用 ,其中 ,水杨酸表现突出 ,平均防治效果为 5 0 .30 % ,灌根 +喷雾和灌根两种处理方法与喷雾处理差异极显著 ,但灌根 +喷雾处理和灌根处理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差异 ,低浓度处理诱导效果高于高浓度处理。

刘喜存[3]2006年在《化学诱抗剂诱导金银花对白粉病抗性及诱导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室内测定了化学药剂对金银花白粉病孢子萌发的影响,确定的作为参试诱抗剂品种和浓度为草酸(1g/L)、水杨酸(0.5g/L)、壳聚糖(1g/L)、葡聚糖(2g/L)、硫酸亚铁(5g/L)、磷酸氢二钾(5g/L)、硅酸钠(1.5g/L)、氟乐灵(5ml/L),以上药剂和浓度对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作用很小。 8种药剂诱导不同树龄金银花防白粉病效果表明:一年生树龄的防病效果最好,壳聚糖、水杨酸、硫酸亚铁、草酸和硅酸钠的防病效果平均分别达到了82.3%、70.0%、68.8%、54.9%和52.3%。在四年生金银花上也依然有很好的防病效果,如草酸、壳聚糖、硅酸钠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74.1%、72.1%、54.8%,两年生树龄总的效果最次。在所测药剂中壳聚糖能较好的诱导金银花产生对白粉病的抗性;草酸、硫酸亚铁、硅酸钠也都有一定诱抗作用,水杨酸在特定树龄金银花上有一定作用,但效果很不稳定;葡聚糖、磷酸氢二钾防效不稳定或者表现促进发病,氟乐灵在每种树龄上都表现出促进发病的作用。 药剂处理后金银花叶片中的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处理后金银花叶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壳聚糖处理后金银花叶片内PAL、PPO、POD都从第一天开始上升或达到峰值,并且壳聚糖处理后的以上各种物质含量在第二次达到峰值后就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而其余几种化学诱抗剂的处理则很少有这种情况。从PAL变化上看,壳聚糖处理后的第一天达到一个峰值,为10.05U/g.h,然后开始下降,第四天又开始上升并在第五天达到另一峰值,为14.03U/g.h,随后就保持在一个基本恒定的水平并且相对于对照与其他处理都要高得多。其余处理则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别;从PPO变化上看,只有壳聚糖处理从第一天开始上升并始终维持在对照之上,最高第二天可达226.44U/g.min。其余虽有所变化但含量都在对照之下;从POD变化上看,壳聚糖处理后第一天达到一个峰值,为1.85U/g.min。之后下降,第四天又回升到第二天的水平,为1.82U/g.min,之后都保持恒定,约为1.6U/g.min左右。其余处理POD也都比对照要高。同时,壳聚糖处理提高了金银花体内的蛋白质含量与绿原酸含量,但对其体内的总酚物质相对含量则没有多大影响;除了草酸对金银花体内总酚物质相对含量有较大影响外,除壳聚糖之外的各处理对金银花体内蛋白质与总酚含量都没有多大影响,与对照变化规律一致。 电泳分析也与活性及含量测定结果相一致,不同诱抗剂处理后都使金银花体内过氧化物酶带中第一条带在第二天明显变宽,颜色变深。蛋白质SDS-PAGE也表明,不同诱抗剂处理后都使金银花叶片内蛋白质三条主带在第二天开始加强,并在第四天达到顶峰且一直持续到第七天。 本试验通过对几种诱抗剂对金银花白粉病诱导效果及其诱导机制研究,证明了利用化学诱抗剂防治金银花白粉病是有效的,同时也分析了化学诱抗剂诱导的部分机制。试验结果

李晨光[4]2008年在《黄瓜、甜瓜霜霉病流行学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瓜类霜霉病的发生是由于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Rostov.)引起的。本文通过病害流行学的常规研究方法,对瓜类霜霉病的潜育期、产孢规律、时间动态以及空间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田间自然条件下,黄瓜霜霉病的潜育期为5d,且各品种之间无很大差异。黄瓜霜霉病病斑产生游动孢子囊的多少与病斑日龄有关:病斑日龄为1~7龄时,随日龄增加产生游动孢子囊的潜能也逐渐增加,在8~10龄时,随日龄增加产生游动孢子囊的潜能则逐渐减少。黄瓜霜霉病病斑的扩展情况与日龄存在一定关系:在前4d里病斑增长较慢,每天增长量不足1Cm;在5~6d里病斑增长较快,每天增长量超过1cm;在7d时病斑增长又变慢,增长量不足1cm;第8天后病斑基本不再扩展。保湿时间对于黄瓜霜霉病游动孢子囊的产生有较大影响:6~8h时病斑产孢子囊较少,10h后病斑开始大量产孢,在24h内,保湿时间越长,孢子囊产生越多。光照对于黄瓜霜霉病游动孢子囊的产生有较大影响:在直射光下霜霉病病斑产生游动孢子囊数量最多,病斑在散射光条件下比黑暗条件下产生游动孢子囊数量多。温度对于黄瓜霜霉病游动孢子囊的产生有较大影响:在4℃_~~35℃的温度范围内均可产生游动孢子囊,在17℃以下病斑产生游动孢子囊的数量较少,达到17℃时以上病斑产生游动孢子囊的数量均较多。在17℃~35℃的温度范围内均适宜产生游动孢子囊。黄瓜的不同叶位上的游动孢子囊的数量不同,在相同条件下,顶端嫩叶和底端老叶上的病斑产孢能力较弱,中部叶片病斑的产孢能力较强。黄瓜霜霉病病菌产生的游动孢子囊在夜间释放飞散的数量略多于白天。黄瓜霜霉病游动孢子囊飞散的数量随着高度的增加,数量不断减少。黄瓜霜霉病空间分布型所有参试田地的扩散系数和聚集指数都大于1,两项指标都满足病害的空间分布型是聚集分布。我省黄瓜品种均为感病品种,但是部分品种如及早挂满架、津研4号、绿宝2号等感病较轻,表现为病斑相对较小,病斑数形成较少。麻皮黄等品种感病后病斑较多,抗性较差。甜瓜霜霉病病菌产生的游动孢子囊在夜间释放飞散的数量略多于白天。甜瓜霜霉病游动孢子囊飞散的数量随着高度的增加,数量不断减少。甜瓜霜霉病空间分布型所有参试田地的扩散系数和聚集指数都大于1,两项指标都满足病害的空间分布型是聚集分布。甜瓜霜霉病的时间动态模型为典型的“S”型曲线,而且发展速度极快:随天数的增加,发病程度加重,一周以后病情急剧加重,达到20天数后,病害发展停止,发病程度接近百分之百。

参考文献:

[1]. 非(弱)杀菌化学物质烟草病毒病抗性的诱导及机制研究[D]. 刘太国. 东北农业大学. 2000

[2]. 非(弱)杀菌化学物质诱导烟草对病毒病(TMV)抗性的研究[J]. 刘太国, 李永镐, 石延霞, 周博如, 国艳梅.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2

[3]. 化学诱抗剂诱导金银花对白粉病抗性及诱导机制研究[D]. 刘喜存. 河南农业大学. 2006

[4]. 黄瓜、甜瓜霜霉病流行学初步研究[D]. 李晨光. 吉林农业大学. 2008

标签:;  ;  ;  ;  ;  

非(弱)杀菌化学物质烟草病毒病抗性的诱导及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