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425006
【摘 要】目的 分析和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了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患者作为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倍他乐克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又给予了5-单硝酸异山梨酯,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8.33%)高于对照组的(90.0%),同时实验组患者的非Q波梗死(53.33%)、Q波梗死(18.33%)、心绞痛史情况(70.0%)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75.0%)、(53.33%)、(78.33%),他们之间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为其提供5-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既可以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指标得到有效改善,而且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绞痛;临床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AMI)属于临床常见的疾病类型,其一般是指冠状动脉出现持续性、急性缺血缺氧而引发的心肌坏死现象。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持久而剧烈的胸骨后疼痛,同时伴随有休克、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并危及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通常情况下,急性心肌梗死所存在的胸痛症状消失1d后,如果在28d内出现心绞痛复发现象则称为早期心绞痛,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为了更好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则需要对患者的临床治疗给予高度重视。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随机选择了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患者作为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在33-65岁,平均(45.5±1.6)岁,其中34例下壁梗死患者、23例前壁梗死患者、3例前下复合壁梗死患;实验组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在34-67岁,平均(45.2±1.5)岁,其中35例下壁梗死患者、21例前壁梗死患者、4例前下复合壁梗死患。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我院为其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检查,并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来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倍他乐克(生产企业: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B2025391)口服治疗,而实验组患者给予了5-单硝酸异山梨酯(生产企业: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B20065685)口服治疗,同时口服倍他乐克,每天三次。
1.3临床评定标准
(1)临床疗效。治愈:患者临床心绞痛症状基本或完全消失,心绞痛不发作或发作次数减少大于80%;有效:患者临床心绞痛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大于50%;无效:患者临床心绞痛症状和心绞痛发作次数未见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数×100%。(2)对两组患者的非Q波梗死、Q波梗死、心绞痛史情况等指标进行记录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19.0软件来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指标进行对比,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通过相关治疗后,实验组中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指标得到有效改善,其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8.33%,而对照组中仅有一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指标得到有效改善,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0.0%,他们之间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通过调查与统计发现,实验组患者的非Q波梗死、Q波梗死、心绞痛史情况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属于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其多与高血脂、高血压、Q波坏死等有关。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如果合并有血管阻塞或冠状动脉病时,将会增加血液运输问题的发生率,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大多数患者会出现Q波梗死发生率高于非Q波梗死发生率的现象,而且前两周患者早期心绞痛发病率最高。大部分非Q波梗死患者会存在严重的缺血现象,这些是造成早期心绞痛的主要因素。同时,心脏功能Ⅰ、Ⅱ级的患者早期心绞痛的发生概率要明显的低于Ⅲ、Ⅳ级患者,而且由于冠脉血流量降低将会导致心功能变差,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此外,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进行心电图检测发现,大多数患者会伴随有缺血性下移或ST段太高现象,反映出该类患者存在连续性的心肌缺血现象,增加了再次诱发梗死的概率。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要结合患者的身体和病情特点为其开展针对性、系统性的临床护理服务,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这样既可以使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得到有效改善,而且还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自信心和依从性。同时,医护人员还需要鼓励患者适当的身体锻炼,为其提供合理饮食搭配,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与主治医生联系,以确保患者治疗和护理的有效性。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需要结合患者身体和病情特点为其提供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方法,以确保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超.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的临床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14(2):43-44.
[2]郭明俊.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绞痛的临床治疗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3(20):119-120.
[3]柴先权.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临床疗效[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7,6(6):90-91.
论文作者:邓冰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7
标签:患者论文; 心绞痛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实验组论文; 症状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为其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