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本意义的全面理解的突破--结构分析_艺术论文

对文本意义的全面理解的突破--结构分析_艺术论文

整体理解文意的突破口——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突破口论文,结构论文,文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是阅读考点,但近年来的高考全国卷看似均无直接命题。这是因为单纯分析文章的结构就会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术语,如议论文的结构主要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等,这种机械的分析及概念的考查又是高考极力要避免的。那么这一考点的检测是如何进行的?请看下面题例:

1997年高考语文试题第26题: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相对应的文段是:

(1)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 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旧式的说法,就是一篇的作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到了这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方始出现。

(2)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因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 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的一层固定的硬壳。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叫作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则已,若欲说话行事,就不能离反这三种教条,做文章的时候,自然更加要严守着这些古圣昔贤的明训了。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

(3)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 行文必崇尚古雅,模范须取诸六经;不是前人用过的字,用过的句,绝对不能任意造作,甚至于之乎也者等一个虚字,也要用得确有出典,呜呼嗟夫等一声浩叹,也须古人叹过才能启口。此外的起承转合,伏句提句结句等种种法规,更加可以不必说了,一行违反,就不成文;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

解答该题首先应明白“两重械梏”是围绕哪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的,也即确立概括的角度。这就必须进行结构层次分析。在上述三段里,第(1)段是总写,提出了“散文的心”和“散文的体”这样两个话题, 第(2)节阐述“从前的‘散文的心’”,第(3)节阐述“从前的散文的体”,(2)(3)节之间有一个过渡句,显示了文章的层次,也就是说这三节之间是一个总分的关系。这个过程便是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尽管命题没有对此作出要求,但这样的分析非常重要,是正确理解的基础,只有对这三节形成上述清晰的理解,才能化繁为简,高屋建瓴地进行综合概括。否则,就可能陷在这几节文字里茫然不知所措,因为这篇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都离学生平时的阅读实际相对较远。

由此可见,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对文章结构分析能力的检测,已和对文意的理解概括结合在一起,在检查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的同时,也实施了对文章结构分析能力的检测。

同样地,1999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第21题也需要进行这样的结构分析。

题目: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相对应的文段:

(1)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2)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 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3)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 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4)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 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5)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可是鲁钝的曾参, 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呢!可见,无能也是借口。

(6)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不能创造。但遭遇八十一难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7)所以,处处是创造之路,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要完成该题首先要对上述七段文字作简要的梳理:1—6节有标志性的词语“有人说”(第3节与第2节属同一内容),故他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相对应于前半题的“五种错误观点”;第7 节中的“所以”是一个表示总结的标志性词语,相对应于后半题的“结论”;1—7节是分总关系。有了这样简明扼要的分析,答题自然会更有针对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结合文章结构分析进行解题的技巧,下面提供一个文段,供同学们练习。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1)在他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 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两个闪闪发光、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金币,而是两个无限的、永远没有终点的世界。从事艺术、科学的最大乐趣不是占有,而是不断地追求。

(2 )这些见解无疑充分表述了爱因斯坦同艺术之所以有密切关系的深厚根源。的确,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前者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能满足我们的感情渴望。

(3)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值得追求, 还因为它们体现了一种绝对的和谐的美。“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这一几何命题就具有高超的逻辑美,它在人们心中所激起的美感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在人们的心中所激起的美感是相通的,等价的。真正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会极力推崇艺术的美。正因为这样,爱因斯坦才经常把科学的伟大成就比做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把美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迈克逊称之为“艺术家”。

(4)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是相通的, 还在于两者都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倘若没有诗人般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怎能以惊人的洞察力阐明相对论原理?他自己就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5)音乐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 但是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

1.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 其理由是什么? (不超过40字)

2.爱因斯坦执著地追求艺术,源于他对科学和艺术辩证关系的深刻的理解。综观全文,这个深刻的理解包括哪些内容,试作简要的说明。(不超过60字)

(参考答案:(1)科学和技术都能满足人们不断追求的乐趣,都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背景。(2)科学和艺术相互补充, 能分别满足人们的理性追求和感情渴望;科学和艺术相互联系,体现一种和谐的美。简析:上述五段文字,第1节与第4节并列,阐明科学和艺术之所以相通的原因;第2、3节并列,阐述科学和艺术之所以值得追求的原因,与第1节构成总分关系。)

标签:;  ;  ;  ;  

对文本意义的全面理解的突破--结构分析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