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术后护理体会论文_鉴翠玲,孔月

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术后护理体会论文_鉴翠玲,孔月

(齐齐哈尔市五官医院耳鼻喉科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摘要】目的:对鼻息肉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与讨论。方法:收取2012年我院收治的36例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与分析。结果:36例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治疗与护理,痊愈后出院,六个月内随访未复发。结论:应用合适的方法可彻底清除病灶,提高治愈率及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鼻息肉;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8-0206-01

鼻息肉是鼻一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鼻黏膜极度水肿形成息肉。目前病因不明,极易复发,在支气管哮喘、阿司匹林不耐受,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发病率较高。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我院共收治鼻息肉患者36例鼻息肉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最小的为21岁,最大的为70岁,病程最短的为1年,最长的为5年,患者在治疗以前有鼻塞、流涕、少数患者还有头痛、嗅觉减退等症状。

1.2 方法

鼻息肉患者是药疗无效、鼻塞明显、对鼻周有侵袭性损害的大息肉,合并多发性或复发性鼻窦炎及术后广泛的复发者,鼻息肉病手术治疗主要采用鼻窦内镜手术,手术要求彻底清除病变,开放引流,矫正任何导致气流动力学改变的解剖变异,正确处理中鼻甲,又要求尽量保证正常或可恢复的黏膜,内镜应用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可在内镜下观察鼻息肉起源部位,如沟突、晒泡、上颌窦自然开口等;明视下手术,有利于彻底清除鼻息肉,减少或避免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以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采用FESS手术开放鼻窦,切除息肉,术后、术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剂及鼻喷剂,同时用纤毛运动促进剂等综合治疗[1]。对于阿司匹林不耐受鼻息肉患者,应在围手术期口服泼尼松,术前日肌内注射地塞米松,术后再口服泼尼松维持1周。

2.护理

(1)心理护理: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理解患者的不适感受,给予心理支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了解患者鼻息肉前期手术史及术后复发史,对于复发性息肉的患者,更应做好心理疏导。与患者家属多沟通,鼓励家属给予患者经济及情感支持。讲解该疾病存在的普遍性,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的良好效果,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充分配合治疗及护理过程。

(2)病情观察及护理:观察患者鼻息肉大小、鼻腔阻塞情况,经鼻呼吸困难者可张口呼吸,必要时吸氧[2]。息肉过大,鼻腔完全阻塞者,给予半卧位休息、减少活动、经口腔内吸氧。注意有无咽部急性炎症症状,防止感冒。张口呼吸的患者,注意多饮水、口唇干裂时要涂液状石蜡或唇膏保护。有耳鸣和听力减退的患者应选择适当的交流方式,并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噪音。了解患者有无哮喘病史,哮喘发作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3)术后护理:了解麻醉和手术方式、术中病变组织冰冻结果、术后切除组织送检情况。全麻未清醒前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醒后逐步抬高头部,4~6小时后取半卧位。持续低流量吸氧。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根据患者及病情,设床档保护防坠床。

评估疼痛的性质、程度及患者对疼痛的耐受能力。向患者解释鼻额部胀痛的原因,可能持续的时间,协同家属鼓励患者,增强对疼痛的耐受力[3]。给予鼻额部冷敷。保持半卧位,减轻鼻额部充血肿胀,减轻局部疼痛。防止鼻面部受外力作用,以免加重疼痛。必要时,按医嘱使用镇静止痛药物或安置镇痛泵止痛。

手术当日应卧床休息,次日据病情下床活动,下床时动作应缓慢,以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有头昏的患者,避免下床活动。给予半卧位,有利于减轻鼻额部胀痛、分泌物流出。做好基础护理,及时更换血液、分泌物污染的被服;保持病室清洁、安静、舒适,有利于患者术后休息。局麻术后2至4小时,全麻术后4~6小时即可进食,由流质逐渐过渡到半流质、软食。鼓励患者多饮水,少食多餐,保持口腔清洁,餐前、餐后予漱口液漱口。

2.4 病情观察及相关知识

观察鼻腔渗血情况,给予鼻额部冷敷,及时拭净血性分泌物。观察口中分泌物的颜色、性质及量,判断是否有活动性出血。观察患者眼球活动度、视力、听力情况,及时发现异常症状。观察耳鸣、耳闷胀感情况,按医嘱及时口服氨溴索、泼尼松等药物对症治疗。出现眶周青紫,淤血,溢泪的患者,要及时给予跟部冷敷。鼻腔填塞纱条术后24~48小时由医生分次取出,切忌自行拔出填塞物。纱条抽出后,按医嘱及时使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喷鼻剂喷鼻,伴有哮喘发作者,可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每日两次。正确使用漱口液漱口,预防口腔炎症。避免剧烈咳嗽和打喷嚏,学会抑制的方法。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3.结果

经过我院及时的诊断与精心的治疗后,36例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治疗与护理,痊愈后出院,六个月内随访未复发。

4.讨论

鼻息肉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无定论,研究结果显示变应性疾病患者鼻息肉发病率高,息肉多位于鼻窦口附近,中鼻道微循环改变与息肉形成相关。80%鼻息肉有较多嗜酸粒细胞浸润,鼻息肉IL~5含量高,鼻息肉有明显增生,能合成分泌多种上调局部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4]。鼻息肉由高度水肿的鼻黏膜形成,表面为假复层纤毛上皮,基底膜广泛增厚至黏膜下层,形成透明层。上皮下为水肿的疏松结缔组织,间隙扩大,腺体增生,有浆细胞、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肥大细胞浸润。持续鼻塞,鼻腔黏涕较多,嗅觉减退,伴有体力下降、耳鸣等。检查可见鼻腔一个/多个表面光源,黄白色、淡黄色淡、红色如荔枝样半透明肿物,有蒂,柔软。较大者引起外鼻变形,形成“蛙鼻”。鼻息肉常并发支气管哮喘、鼻窦炎及分泌性中耳炎。病理检查可最后确诊。

【参考文献】

[1]刘莉.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72例术后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7):474-475.

[2]于丽娟.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370-371.

[3]宋春宇.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息肉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652-653.

[4]谢玉琴.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人护理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7):363-364.

论文作者:鉴翠玲,孔月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5

标签:;  ;  ;  ;  ;  ;  ;  ;  

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术后护理体会论文_鉴翠玲,孔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