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券项目实施效果的动态评估框架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项目实施论文,框架论文,效果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知识和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毋庸置疑。很多地区都尝试使用各种工具来支持各种创新活动,创新券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为了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创新,帮助知识有效地从研究机构到私营部门转移而设计的,被认为是市场导向的干预措施[1-2],因为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决定如何买、到哪儿买更有效的外部支持服务,其主要的支持对象是中小企业。 “创新券”项目最早是在荷兰Limburg地区首先实施的,随后欧盟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2012年以来,江苏宿迁、河南、上海等地区也陆续开始这一项目。虽然这个项目到现在为止实施不过短短的几年,但是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产品设计、开发和原型测试、新服务开发、新商业(管理)模式、创新审计或技术审计等,被称为是创新扶梯中的“第一阶梯”[3],由于创新券项目涉及的内容十分繁杂,包括实施模式与过程、合作创新绩效与可持续性、知识提供者的服务水平以及积极性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尽管这一新政策普遍被认为是推动中小企业创新行为的有效措施,但是怎样才算创新券实施成功,如何来衡量创新券的实施效果,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1 创新券评估发展现状 从现有的文献看,国外学者对创新券项目评估的理论研究大都在起步阶段,而且主要为服务政府评估使用,真正意义上出版的学术文献还比较少。 (1)国内外正式出版的相关论文:国内外目前专门针对创新券进行评估的文献很少。Katerina Matatkova、Jan Stejskal针对捷克地区-南部摩拉维亚地区创新券评估的论文,使用控制组方法(实验法)、标杆分析和案例研究法对捷克南部摩拉维亚地区创新券实施3年后的效果进行了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申请以及获得创新券的企业数量,以及随后的合作项目数量,对政策实施过程的满意度以及创新券项目的额外性,评估结果表明创新券是非常易于操作的干预工具;对于促进知识转移和产学合作都有明显的效果;几乎所有的目标群体(如中小企业、研发部门和知识提供者)都能从中受益,但由于合作效应的滞后性,具体的影响效果很难量化[4]。GianPaolo Iazzolino则采用案例分析法针对意大利南部Calabria地区技术券(2008-2013年)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肯定了技术券对中小企业研发活动的引发作用和产学合作的推动作用[5]。K.Langhom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加拿大Alberta和Nova Scotia地区的创新券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肯定了创新券对中小企业研发活动的引发作用和在产学合作方面的推动作用[1]。国内相关文献有徐侠应用逻辑框架法对创新券的实施效果提供了系统化的评估思路,评估结果肯定了创新券项目对推动产学合作的积极作用和对创新文化构建的长期影响[7]。肖久灵等利用文献分析法专门针对新加坡的创新券政策(IVS)和创新与能力券政策(ICV)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从申请过程与方案设计的角度肯定了新加坡创新与能力券对中小微企业的竞争力提升的支持作用[8]。 但是也有一些负面的评估结果。如Bakhshi H、Edwards J S、Roper S等应用实验性的方法,以曼彻斯特城区创意券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选择控制组方法(RCT+)对使用和未使用创新券的公司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知识提供者的态度以及对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合作创新的意愿和行为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实验性的方法是内部和外部有效的,并且发现创新券在刚刚完成时对合作创新行为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但是仅仅是短期有效的,项目完成半年后的分析结果则表明控制组和对照组在创新行为和绩效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主要原因是对合作对象以及合作过程及结果并不是十分满意[9]。 (2)国外学者或项目组为国家或者区域政府提供的创新券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估报告,主要在项目结束后对本国或本地区的实施情况和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目前在网上可以直接得到的有荷兰的评估报告[10],英国的苏格兰地区[11]和爱尔兰的评估报告[12]等,评估报告主要是事后评价,就创新赠券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研究政策实施对大学或研究机构等知识提供者以及企业的影响,各国的评估框架大体相同,主要包括四大部分:一是对政策实施过程的评估,具体考察项目涉及的创新活动范围、申请方式、选择方式等;二是对企业的反应进行评估,包括申请企业的数量,项目完成或成功兑现的数量,企业对政策实施过程的评价与满意度等方面;三是对知识提供者的反应进行评估,包括参与项目的知识提供者的数量、知识提供者对实施过程的评价与满意度等;四是成果评估,即是否有效促进了产学互动与合作,以及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绩效。所采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自我评定法、前后对比法、实验法、标杆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因为各国的政策设计理由略有不同,因此在评估过程中的侧重点也有差异。但绝大部分的评估结果都强调了创新券的易操作性,肯定了创新券对中小企业创新意愿和创新行为的积极影响,认可了创新券推动产学合作和知识转移的有效性。尽管大部分的评估结果都是积极的,但是由于创新券设计的差异以及调查对象和地区情况的不同,在评估结论上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典型的如北爱尔兰的评估认为项目参与者80%都是未从事过创新的小企业[3],但是荷兰的评估发现大部分参与者都是创新型小企业,该项目对非创新型企业的影响不大[10]。 2 创新券项目生命周期与不同阶段的特点分析 创新券整个项目的设计目标是通过不断地推动产业界与学术界增加联系,帮助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也使得学术界的知识得以在产业界更好的应用,这种持续的累积效应和网络效应,加速区域知识的转移和扩散,最后有效解除知识流动的障碍,提升区域系统各要素的协调性进而提升系统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券项目最终成功的表现形式应该体现为中小企业主动寻求研究机构或其他知识提供者的服务,区域整体的产学合作创新项目数持续上升,区域中小企业的整体创新绩效明显提升。 在实际应用中,各个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与制度环境很难完全符合特定政策实施的假设前提,因此可能在实施一段时间后需要对引入的创新券项目做适当的调整、更新,使之在本土环境下更好地发挥作用,直至政策目标完全实现,政策就可以顺利退出,因此对其评价也不能局限在某一阶段,我们认为创新券项目的评估应覆盖整个创新券的实施生命周期,并提前于创新券项目的启动,直至创新券项目的成功退出。因此本文将结合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在创新券项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评估方法和指标,来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这里我们将创新券实施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下面我们详细地介绍每个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1)创新政策设计或引入阶段。由于一些国家和地区因为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为了实现特定的创新目标而产生的新的政策设想,并进一步通过论证开始进行设计和试验,来验证设想的可行性,这时新的创新政策开始在实验区获得初步的成功,预期的创新目标通过评估得以实现,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调整,推动新一轮的实施。 (2)创新政策的扩散阶段。经过多轮实施以后,成功企业的合作示范效应以及企业的从众心理导致政策的轰动效应出现,可能出现项目参与数量持续大幅增加的阶段,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可能一些公司发现合作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样“神奇”,知识提供者(高校或研究机构)也不能很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些项目可能因为多种原因被中止或拖延,这个阶段,企业开始对创新券的期望开始下降,政策扩散趋缓,甚至有的地区开始出现负面的评论,这时的政策争议推动更深入地思考这一创新政策的适应性和可行性。 (3)政策再设计阶段。此阶段由于各个国家或地区实施效果的差异性开始关注政策实施的成功条件和制度保证,理性的评价这一政策与本地经济社会环境和其他政策的匹配度,根据早期采用者获得的经验,开始理性地根据本土的情况进行再设计。 (4)政策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政策已经比较成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成功版本,由于政策目标的有效调整,预期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政策效率达到最高水平。这一政策也将被广泛认可和接受,从众心理开始导致更快的普及,进而达到产学合作创新的高原,网络效应开始逐步加强。 (5)政策退出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基本已经实现,社会经济环境表明不再需要政策的支持来强化原定的目标,这时政策继续实施的成本变高,效率却不能有明显的提升,这时这一新政策就开始考虑退出。 从上述创新券的生命周期来看,各阶段均有不同的问题,因此在评估时应有系统的评估模式,才能准确把握政策调整的最佳时机。 另外,我们需要了解的一个关键点是,这个生命周期曲线会随着各地创新券设计的差异、实施模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另外,政策宣传与炒作周期、当地其他政策的协同影响等也会导致曲线的不同,因此根据不同地区各个阶段的实施效果的不同,创新券项目实施效果的生命周期曲线可能呈现如下三种典型的形式: (1)轰动效应下的成功实施模式(见图1):这种情况下从众心理导致的大范围实施因为知识提供者的负面评价或者项目实施过程的问题导致项目期望值下降,进一步调整更新,获得更大范围的成功实施,累积效应更强,最后成功达到项目目标,顺利退出。创新券项目实施效果动态评价框架的构建_项目评估论文
创新券项目实施效果动态评价框架的构建_项目评估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