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性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论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性质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完备而彻底的唯物论,不仅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整个世界,更是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人类社会,并由此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历史唯物论通过对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和一般规律的揭示提供了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的科学的历史观,通过对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的思维方式的改变,建立起了认识社会的科学的方法论。它是唯物论与辩证法、本体论与认识论、决定论与人道论的统一。
一
马克思主义创立唯物史观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辩证的历史观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黑格尔是思辨历史哲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看来,历史哲学就是对历史本身的哲学反思,肯定了历史哲学不同于历史学的思辨的哲学性质。但黑格尔将世界历史看成是理念绝对精神的展开和实现,历史哲学只是认识理性在实现它自己对所经历的发展历程这一唯心史观,却正是马克思主义所批判和摒弃的。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贡献就在于其能在抽象和唯心的形式和框架中,用辩证的逻辑方式来考察历史,指出了历史哲学的任务就在于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力求揭示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原因。因此,恩格斯肯定了黑格尔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黑格尔的“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单单由于这种历史观,也就为逻辑方法提供了一个出发点”〔1〕。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肯定了人的感性存在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前提,肯定人是与自然相联系的、感性的、具体的存在,宣称哲学主要是为人的哲学。对此,马克思是持肯定态度的,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毋庸讳言,费尔巴哈用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来规定人, 是对宗教唯心主义的批判,也是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批判,对于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恢复唯物主义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费尔巴哈不了解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的活动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在克服了费尔巴哈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从现实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确立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是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不同于具体的社会科学学科,也与一般的历史哲学相区别。各门具体社会学科,是以人类社会生活的某一特定的方面和领域为研究对象,历史唯物论则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联系中去探讨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规律,它与具体的人文科学的区别就在于,历史唯物论是对现实的和历史的发展中的人类社会历史的抽象和概括,更具有理论性和哲学性,因而,历史唯物论可以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历史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本质和精华所在。因此,同属于历史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不仅与思辨的历史哲学,如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有本质的区别,而且与实证的历史哲学,乃至二十世纪出现的分析的历史哲学也有根本区别。实证的历史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相同的是,都要求从思辨的历史哲学中解放出来,却由此走了与历史唯物论不同的道路。孔德认为,历史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社会历史现象的因果律即现象因,因此研究历史哲学的方法应当是实验、观察及实证的方法。兰克也强调不能用逻辑的方法、概念的演绎来图解历史,应当注重对史实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反对对自然科学方法的借鉴,但并不是要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释社会现象,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历史领域有其自身特殊的内容和规律,因而有着不同于实证科学的特殊方法,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历史哲学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分析的历史哲学与实证主义相反,转向了对历史认识论的研究。在克罗齐看来,思想产生了历史,而思想的活动就是哲学,历史即哲学,因此,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都是史学家哲学观念的产物。柯林伍德也认为,所有的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不过是历史学家在自己的心灵中重演过去的思想。分析历史哲学以其批判性对实证主义历史哲学的反思,无疑是有思想价值的,然而由此断言历史哲学不是科学,把历史研究限于主观的活动而无规律可循,又取消了对客观历史的探讨,却是马克思主义所反对的。历史唯物论不仅重视对客观历史过程的探讨和认识,而且也注重对认识历史运动过程的分析,历史唯物论是历史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与不同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片面发展也是有区别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十九世纪末期受到了片面经济决定论的曲解,巴尔特认为唯物史观是“经济唯物主义”,把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历史必然性最终看成是机械的决定论。恩斯特教条主义地运用历史唯物论原理,直接地从经济关系中引出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而不去分析经济关系和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甚至认为不研究具体历史事实,历史唯物主义也能够解决一切历史问题。正如恩格斯所批评的那样,将历史唯物论看作是单纯的经济决定论,是缺少辩证法,是把唯物主义“这个套语当作是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5〕。与此相反,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大都与人本主义思潮相联系,对历史唯物论作了人道主义的解释。卢卡奇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独创的批判,被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歪曲成为排除实践的辩证法,并主张“人本身”是历史辩证法的客观基础,由此拒绝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把人提高到历史的主体地位上。萨特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但同时又认为马克思主义停滞了,马克思主义有一块人学的空场,因此要把人恢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和发展,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人的问题的日益突出。历史唯物论并不是反对人和忽视人,而是反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那样地片面地抬高人的主体地位,而是从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去考察现实活动着的人。因此,无论是片面地强调经济决定论,还是片面地夸大人的作用,都不是历史唯物论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是决定论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二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不仅是与其它历史哲学、具体人文科学的根本区别之所在,也正是历史唯物论的根本性质之所在。具体体现在历史唯物论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是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的统一,是历史决定论与人道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和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转向对物质利益和市民社会的考察,开始从现实的生活关系去寻找国家起源的根据,从财产关系自身的原因来探讨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正是从唯物论出发,才找到了认识社会历史的理论基础,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地表达了历史唯物论的基本思想:“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6〕由此,崭新的唯物主义的真理被确立, 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科学性的最根本的体现,是与唯心史观最本质的区别之所在。由于马克思当时研究的重点是从基础的经济事实中引伸出政治观念、法权观念,并完成从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的开创,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观念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观念对现实的作用问题的阐述。恩格斯在完善唯物史观的唯物性质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历史唯物论的辩证性质。恩格斯在批评将唯物史观理解成单纯的经济决定论的简单化、机械化的倾向的同时,指出了“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7〕。 列宁更是明确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也从来没有企求说明一切,而只企求指出‘唯一科学的’说明历史的方法”〔8〕。 马克思主义肯定意识形态诸因素的相互关系及作用,肯定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独立性,辩证地解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恩格斯着重强调:“这种交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向前发展”〔9〕, 充分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历史唯物论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高度统一,既是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又同庸俗的经济决定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是历史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历史唯物论作为历史哲学具有哲学的性质,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内在联系的本质及规律的认识,是关于社会历史认识的理论和抽象概括。历史唯物论从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中,找到了社会历史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10〕,历史唯物论“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革”〔11〕。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是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历史的本体,把社会历史看作是一个十分复杂但毕竟是有规律的统一的过程来研究,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意识的矛盾运动规律,即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到了科学的说明和解释。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斗争的需要,在历史唯物论创立初期,马克思着重研究了历史发展本身及其内在联系和规律性问题,即历史本体论问题,忽略了历史认识论的探讨,即如恩格斯所言:“这样做的时候为了内容而忽略了形式方面,即这些观念是由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产生的”〔12〕。恩格斯着重探讨了历史认识论问题,肯定了“历史思想家在每一科学部门中都有一定的材料,这些材料是从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维中独立形成的,并且在这些世代相继的人们的头脑中经过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13〕,并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恩格斯又指出我们不能始终停留在纯粹思维的范围之中,不能否认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历史的认识总是与客观历史发展的状况及规律相联系。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已蕴含着历史认识论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肯定主体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指出实践不仅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基础,而且也是精神生活和主体认识的源泉。从生产实践这一基本立场出发,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范畴和规律,都是围绕着解决社会存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既指出意识是以社会存在、客观历史条件为依据,又强调认识是对社会存在和客观规律的反映,体现了历史客体与历史认识主体的统一。可见,历史唯物论已蕴含着历史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统一的思想。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才能克服思辨历史哲学和分析历史哲学的片面性。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是历史决定论与人道论的统一。历史唯物论的实质就在于,从客观的物质生活条件中去寻找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强调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经济力量所决定的客观自然历史过程,肯定了客观历史过程是不以个人意识为转移的规律性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14〕,“经济条件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于全部发展进程并唯一能使我们理解这个发展进程的红线”〔15〕。另外,“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16〕。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不仅肯定了环境创造人,也肯定在制约着人们的一定环境中,在既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恩格斯在指出了“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又进一步强调劳动才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7〕。劳动创造了人,人又通过劳动创造了社会历史,劳动实际上就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是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体现,对生产实践的肯定,就是对人的本质和人性的肯定。“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为各个新的一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18〕,历史唯物论也是人道的唯物主义,它肯定人的作用和力量。历史唯物论考察和强调的是实践活动中的人,现实活动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或类,历史唯物主义是现实的人道主义。历史唯物论在摒弃了唯心史观对于人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等空洞抽象的论述,立足于现实的实践和革命,以其批判性、革命性提出了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即从根本上结束不平等、不自由、使人不成为其人的社会制度和现象,实现无产阶级自身解放和人类解放,从而在真实的集合体中真正地实现人的自由和谐和全面的发展。正是在物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不仅探索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肯定人的实践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因而历史唯物论是规律性与实践性、客观性与主体性的统一,也即是历史决定论与人道论的统一。因此,历史唯物论不仅克服了片面的经济决定论,也避免了走向抽象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和认识社会的科学的方法论,是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本体论与认识论、决定论与人道论的统一。作为历史唯物论性质属性的几个方面,彼此是互为贯通、密不可分的,忽视一个方面都将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仅仅肯定唯物论、本体论、决定,忽略辩证法、认识论、人道论的性质,就容易导致机械论和宿命论。相反,仅仅强调辩证法、认识论、人道论的因素,又会导致形而上学和抽象的人性论。此外,历史唯物论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是与历史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相联系的,否认前者强调后者,就会偏离唯物史观的主线。同样,正是以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为前提,历史决定论与人道论才有统一的依据和基础。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仍是迄今为止人类思想史上最为科学的历史观和探索社会历史的正确的方法论。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1页。
〔2〕〔3〕〔4〕〔11〕〔14〕〔16〕〔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50、10、11、43、43、79页。
〔5〕〔6〕〔7〕〔9〕〔12〕〔13〕〔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5、82、475、477、500、501、506页。
〔8〕〔10〕《列宁选集》第1卷,第13、18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8页。
标签:认识论论文; 决定论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历史哲学论文; 本体论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