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档案保护技术学的结构与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论文,功能论文,档案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档案保护技术学是档案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长期以来档案保护技术学以档案制成材料的特性、损毁规律以及保护档案的技术方法为研究对象,它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
一
几千年来,人们为了抵御外来因素对档案的侵袭,延长档案的寿命,做过种种努力,采取了形式多样的保护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就是档案保护的方法和技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档案保护技术。
我国古代的档案保护技术较为发达,内容也颇为丰富,在档案制成材料制作技术、档案库房建筑技术、档案装具制作技术、防治有害生物技术、档案修裱技术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经验,但这些经验、技术没有经过系统整理形成一门学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了档案教育,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总结了我国档案保护工作的实践经验,吸取了国外档案保护的先进技术和方法,从对档案制成材料变化规律的认识中和档案保护技术方法的实践中,逐渐明确了档案保护技术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建立了档案保护技术学的结构体系。
1954年,首次把档案保护技术学作为一门课程列入档案学专业的必修课。1955年,在借鉴前苏联档案保护技术经验、教材内容和结构的基础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编写了第一本档案保护技术学油印讲义——《文件保管技术学》。其后经过5年多的教学、研究、讨论、充实,于1961年出版了我国档案保护技术学第一部教材——《档案保管技术学》;教材明确规定了档案保护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提出了我国档案保护技术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学科体系的基本结构。这本教材不仅标志着档案保护技术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正式创立,而且建构了档案保护技术学的结构体系;在档案保护技术学学科建设史上成了一块名副其实的奠基石。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专业恢复招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公开出版了由冯乐耘等编的《档案保管技术学》教材,此教材是1961年教材的再版,在全国档案学专业推广使用,使我国档案保护技术学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为了适应档案保护技术工作和蓬勃发展的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的需要,及时总结档案保护技术新成果和档案保护技术学教学新经验,1984年李鸿健等编著的《档案保护技术学》由档案出版社出版。该教材重点吸收了当时具有国际权威的保护技术专家雅·帕·凯思帕利亚专著——《档案材料的保护和修复》的内容,对这种具有国际水平的论著成果的吸取,为我国保护技术学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和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理论和原则(注:赵淑梅:《试论档案保护技术学学科体系的完善》,《辽宁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该教材出版后,很快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层次档案教育的教材,也成为以后编辑出版各类档案保护技术学书籍、教材所参考的重要蓝本。该教材1987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国家优秀教材,这也说明档案保护技术学学科建设已达到了初步完善的水平。
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和档案保护技术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随着各种新型载体材料的不断涌现,档案保护技术学的内容结构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出版了各种类型的教材,这些教材中增加了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的保护,以及定量分析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内容。1987年郭莉珠等编著的《档案保护与复制技术学》教材由档案出版社出版,作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被广泛使用。1991年冯乐耘、李鸿健主编的《档案保护技术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由7所高校专业教师联合编写。2000年郭莉珠主编的《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由8所高校专业教师联合编写,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档案保护技术学的内容结构,被作为“21世纪档案学系列教材”。
以上是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保护技术专家经过近50年的不断探索,逐渐形成的档案保护技术学学科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是学科建设历史经验的积累,为许多档案保护技术著作、教材所采用,也为档案界多数人所接受。
二
目前,已出版的《档案保护技术学》教材基本上是以中国人民大学的结构体系为模式,其基本结构是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
1、纸质档案制成材料的耐久性(纸张与字迹的耐久性)
这是已经出版的《档案保护技术学》所共同具备的主要结构内容。档案制成材料的耐久性,是指在保存和使用过程中,档案制成材料抵抗外界理化因素的损坏和保持原来理化性能的能力。抵抗外界理化因素的损坏和保持原来理化能力的能力强,该制成材料耐久性就好;反之,耐久性就差。(注:郭莉珠等编著:《档案保护与复制技术学》(上册),第12页,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档案制成材料耐久性的好坏是决定档案寿命的重要因素。纸质档案的制成材料包括纸张和字迹。有些《档案保护技术学》教材把纸张的耐久性与字迹的耐久性分别以两个章节示人,有些则将其合二为一。但无论结构怎样安排,内容并无太大差异,都是在探讨纸质档案制成材料的特性及变化规律。档案纸张的耐久性主要包括造纸植物纤维原料的质量、造纸植物纤维的性质、纸张的生产过程与档案纸张的耐久性,档案纸张的主要性能及纸张的老化过程,档案用纸的选择等内容。档案字迹的耐久性主要包括决定字迹耐久性的因素、档案字迹的成分及耐久性、影响字迹耐久性的因素等。
自从纸张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决定性地替代了竹简、缣帛的那一刻起,它就毫无争议地成了档案的载体,成了档案的制成材料;而另一制成材料——字迹,也是档案中不可或缺的,失去字迹,档案便成为“无字天书”,没有任何的利用价值。将纸质档案制成材料——纸张与字迹的耐久性放在档案保护技术学教材的第一位,突出其在档案保护技术学中的地位,目的是唤起广大档案保护技术人员及相关人员的重视。
2、声像档案制成材料的耐久性
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对声像档案制成材料的保护,才将声像档案制成材料的耐久性纳入到《档案保护技术学》的教材结构中。声像档案制成材料耐久性的主要内容有:机械录音档案的耐久性、胶片档案的耐久性、磁性载体档案的耐久性、光盘的耐久性等。前三种制成材料的耐久性在档案保护技术学界探讨的时间较长,形成的理论成果也就较多,内容稍显丰富。对光盘耐久性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虽然现在在这方面的探讨热情高涨,但它要上升为“完美”的理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早期的《档案保护技术学》教材没有光盘保护方面的内容,只有在郭莉珠主编的《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中才出现。
3、档案库温湿度的调节与控制
这是已出版的《档案保护技术学》教材中所共同具备的结构内容。温湿度变化对档案制成材料的耐久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档案通常处于空气之中,档案库空气状况直接影响着档案的寿命。档案的温度主要决定于周围空气的温度,档案的含水量主要决定于周围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护档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档案库空气温湿度保持在有利于档案益寿延年的范围之内,并使之力求稳定。(注:冯乐耘、李鸿健主编:《档案保护技术学》,第12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不适宜的温湿度不仅可以单独地作用于档案,而且能够加快其它因素对档案的破坏。档案库房温湿度调节与控制的主要内容有:温湿度的基础知识、档案库房温湿度标准、档案库内外变化的一般规律、温湿度的测量、温湿度的调控依据及方法等。
4、光、空气污染对档案的危害与防治
档案在利用和保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光的作用。经研究,光具有一定的能量,能与物质材料发生能量传递,改变物质内部能级与能量,引起物质结构与性能的变化,从而对档案产生一定的破坏。要长久地保存档案,必须了解光的性能和光危害档案的作用机理,并加强档案保护工作的防光措施。(注:郭莉珠主编:《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第14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光的基本特性、光对档案的危害、光危害档案制成材料的机理、档案部门的防光措施等。
空气的洁净程度对档案的耐久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污染的空气不仅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而且会对档案造成损坏。因此,空气污染对档案的危害及防治也就成为档案保护技术学的内容。这部分主要讨论空气污染物的种类、性能及对档案的危害,净化档案库房空气的措施等。
5、档案有害生物及其防治
档案有害微生物能够以档案制成材料为培养基,并分泌出能够分解或液化档案制成材料的酶,使档案制成材料失去原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档案有害微生物给档案造成很大的损害,所以应全面了解其形态构造、代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防治,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这是档案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注:郭莉珠主编:《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第17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档案有害微生物及其防治的主要内容有:档案有害微生物的基础知识、档案有害微生物对档案的危害、档案有害微生物的预防及杀灭等。
害虫对档案的损坏主要是使档案孔洞丛生、残缺不全,重者成为纸屑,失去利用和保存的价值。害虫对档案的危害是触目惊心的。(注:郭莉珠主编:《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第20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因此,档案害虫及其防治对于档案保护技术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档案害虫及其防治的主要内容包括:档案害虫的基础知识、档案害虫的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档案害虫的种类及生物学特性、档案害虫的防治及杀灭等。
危害档案的鼠类及其防治只有部分《档案保护技术学》教材中涉及其内容,它的主要内容有:鼠的分布、分类及危害档案的鼠类、鼠类的共性及其与防治的关系、鼠类对档案的危害、档案库房鼠类的防治等。
6、档案库房建筑与设备
这是已出版的《档案保护技术学》教材中所共同具备的结构内容。其主要内容有:档案库房建筑原则与总体设计要求、档案库房围护结构的设计、档案库房设备等。档案库房是档案馆的一部分,也是档案馆中最重要、最特殊的一部分,它是保管档案的重要基地,也是为档案提供基本物资条件的重要场所。档案库房设计、建造是否合理,设备安装、运行是否经济、实用,是直接关系到档案能否得到长久、安全、完整保护的重大问题。(注:郭莉珠主编:《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第24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档案库房建筑与设备是保护档案、延长档案寿命的基本物质条件,是档案保护技术学的主要内容。
7、档案修复技术
修复就是对已经损坏或存在着不利于永久保存因素的档案进行技术处理,以提高档案制成材料的耐久性。档案修复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档案修复的基本原则及准备工作,纸质档案的去污技术、去酸技术、加固技术、修裱技术、字迹恢复与显示技术,声像档案修复技术等。为了延长档案的寿命,更好地提供利用,必须采取一定的技术方法,对受损害的档案进行修复,去除不利于档案制成材料耐久性的因素,提高档案制成材料的强度,恢复档案的原貌。
8、档案缩微摄影复制技术
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档案保护技术学》教材中具有此项内容。随着缩微复制技术在档案部门的广泛应用,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没有把缩微摄影复制技术纳入到《档案保护技术学》教材中,而是将其单列出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
档案保护技术学自20世纪50年代被列为档案学专业必修课程以来,其内容结构逐步完善,形成了一门较为合理的理论体系。这一结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对《档案保护技术学》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规范,也是这门学科多年建设经验的总结。其特点是使学科建设与档案保护工作实践密切结合,每一项内容都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通过对档案制成材料损坏原因的研究,寻找科学的“防”与“治”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奠定了学科的理论体系,促进了档案保护技术事业的发展。但是,这种结构模式也存在某些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不能全面反映档案保护技术学的功能。第一,在系统性研究、超前研究方面尚有不足之处,各章节之间体现不出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次,这种结构模式主要是针对纸质档案的保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载体材料的大量出现,此结构模式显得难以适应;第三,信息时代,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大量出现,对传统的档案保护技术的思想、方法、理念产生了强大的冲击。针对这些情况,人们对档案保护技术学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新的思考,并对此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刘家真主编的《文献保护学》将保护技术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文献保护学基础知识,侧重阐述保护文献的基本理论及国内外研究概况,其主要内容有文献保护学概述、纸质文献的耐久性、非纸质文献的耐久性、保存文献的环境条件、危害文献载体的有害生物等;下编为保护文献的基本技术,结合我国图书馆、档案馆的特点,具体阐述保护文献的基本技能,其主要内容有危害文献生物的防治、气温、湿度的调节与空气的净化、纸质文献的修复、非纸质文献的修复、灾后文献的抢救等。(注:刘家真主编:《文献保护学》,第1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周耀林主编的《新编档案保护技术学》也是将档案保护技术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档案保护技术学基础理论,主要内容有档案制成材料概述、影响档案耐久性的内因、影响档案耐久性的外因等;下编为档案保护基本技术,主要内容有理化因素防治技术、生物因素防治技术、人为因素防治技术、档案信息重视技术、档案信息转移技术、纸质档案修复技术、声像档案的保管、档案馆库房建筑技术等。(注:周耀林主编:《新编档案保护技术学》,第1页,档案出版社1994年版)这两本教材,都强调了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结构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较好地体现出档案保护技术学结构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为进一步认识档案保护技术学的结构与功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宗培岭认为,档案保护技术学学科体系可以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两大部分。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宏观研究、耐久性研究、技术标准研究、借鉴性研究等四个方面,应用技术研究包括常规应用技术研究、现代设备与技术应用研究两个方面。这样划分的优点是可以从理论高度全面衡量学科建设的成熟程度和水平,便于有关部门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有组织地进行课题攻关。(注:宗培岭:《档案保护技术学学科建设初探》,《档案学通讯》1992年第6期)
周耀林提出档案保护技术学体系结构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建构。广义的档案保护技术体系结构,是指从宏观角度对档案保护技术学的分支学科进行科学的分类组合;根据它的研究内容可以划分为理论档案保护技术学和应用档案保护技术学两大方面。理论档案保护技术学主要内容有档案保护技术学基础、档案寿命学、档案保护法规学、档案保护技术史;应用档案技术学主要内容有档案环境学、档案信息保护学、档案修复技术学、档案库房建筑学。狭义的档案保护技术学体系结构,是指从微观角度出发,根据档案制成材料的类型及其特性,分别建立其分支学科;它的主要分支学科有古代档案保护技术学、近代档案保护技术学、现代档案保护技术学。”(注:周耀林:《档案保护技术学体系结构之我见》,《档案学通讯》2000年第1期)
赵淑梅认为,档案保护技术学的结构可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档案制成材料的种类及其耐久性,中编为档案保存环境因素及其优化措施,下编为修复技术。这三部分内容的划分依据是按照有效实现保护档案的三种职能,即形成、保管、修复有关内容进行编排,也符合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系统学习和研究,同样兼顾了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及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包容性。(注:赵淑梅:《试论档案保护技术学学科体系的完善》,《辽宁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四
档案保护技术学作为一门科学,建构其结构就是在研究档案保护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功能的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组织和“完美结合”。建立档案保护技术学结构体系,周耀林曾提出“客观性原则、形式逻辑原则、发展性原则。”(注:周耀林:《档案保护技术学体系结构之我见》,《档案学通讯》2000年第1期)我认为建构档案保护技术学结构遵循科学性、逻辑性和发展性原则更为确切。
第一,科学性原则。档案保护技术学是研究档案制成材料变化规律和保护档案的技术方法的学科。建构其结构体系时应具有科学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遵循档案保护技术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完善其内容结构。
第二,逻辑性原则。建构档案保护技术学结构体系必须遵循逻辑性原则,同一级类别必须按同一标准划分,同一级类别之间不能交叉、重复,界限应分明,防止产生层次不清、逻辑混乱。
第三,发展性原则。随着档案保护技术学理论研究和教学的深入,档案保护技术学的内容结构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建构档案保护技术学结构时,不仅要结合档案保护技术学的现状,寻找档案保护技术学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还要与时俱进,探索档案保护技术学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档案保护技术学的结构体系,以适应档案教育事业和档案保护技术工作发展的需要。
在上述原则下,本人通过国家教委“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课题的研究,在吸收档案保护技术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了档案保护技术学的结构体系,并于2000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教材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被专家鉴定为“其结构体系新颖,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科学,有利于21世纪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该教材分为档案保护技术学基础理论、纸质档案保护技术、新型载体档案保护技术三编,其结构的特点是:
首先,将档案保护技术学内容结构分为档案保护技术学基础理论、纸质档案保护技术、新型载体档案保护技术三个部分。档案保护技术学基础理论主要内容有:档案保护技术学概述、档案保护基础知识、档案库房建筑与设备;基础理论是学科得以存在的基石,是对学科过去、现在的描述,是对档案保护基础知识的总结,通过理论指导纸质档案保护技术和新型载体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纸质档案保护技术和新型载体档案保护技术则分别针对不同的档案制成材料进行探讨,研究保护档案的技术和方法。这样的结构划分,使理论与应用相对独立,体现了学科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性、系统性、逻辑性。
第二,在纸质档案保护技术中不但包含了档案纸张的耐久性、档案字迹的耐久性、理化因素防治技术、生物因素防治技术、档案修复技术等内容,还把档案信息再现技术、档案信息转移技术单独作为两章纳入其中,使教材结构更加合理、科学,体系更加完整、系统。
档案信息再现技术分为物理再现技术和化学再现技术。一般《档案保护技术学》教材都将其“寄生”于档案修复技术中,未能突出信息再现的技术和方法,因此,把档案信息再现技术与档案修复技术分开是必要的。
档案信息转移技术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将档案信息从一个载体转移到另一个载体上的技术方法。它具有转移速度快,转移准确,便于档案原件保护,便于档案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便于档案信息的保存和利用,易实现自动化管理等特点。档案信息转移技术能对档案信息进行全文真迹存储,因此,它是档案再生性保护措施的重要手段,对档案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注:金波主编:《档案保护技术学》,第220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档案信息转移技术是档案保护技术的重要内容,将其纳入档案保护技术学结构体系中,单独成章,使档案保护技术学结构体系更加合理,内容更加充实。
第三,新型载体档案保护技术单独作为一编,适应了时代的潮流。传统的档案保护技术学可谓是纸质档案保护技术学,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大批具有光、电、磁特性的唱片、磁带、磁盘、光盘等新型载体档案相继问世。新型载体档案的历史并不长,但由于它们具有记录速度快,记录范围广,记录密度高,记录信息形式多样,易于检索、拷贝、传递等特点,发展很快。新型载体档案与纸质档案相比不仅类型繁多,载体成分复杂,而且结构与性能也完全不同;因此,需要大力加强对新型载体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
该教材第三编针对新型载体档案发展快、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的特点,用占全书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对唱片档案、胶片档案、磁性载体档案、光盘档案的保护逐一进行描述,系统、理论地探讨了新型载体档案保护的技术方法,填补了传统档案保护技术学在这方面的不足,为今后档案工作的无纸化进程和新型载体档案保护工作做了初步的探索。
在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的进程中,档案数量越来越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载体材料不断地变化,电子档案的大量涌现,急需加强对新形势下档案保护技术学研究对象的拓展,将电子档案保护技术作为重要内容补充进教材,反映信息时代,电子时代的最新要求,使档案保护技术学内容进一步充实,使档案保护技术学课程体系得到优化,使档案保护技术学学科结构更加系统、完善。中国档案学的学科结构及其演化规律是科学理论发展规律的一种具体体现,从中国档案学的具体学科状况看,它已经处在从“基本结构”向“衍生结构”过渡和发展的时期,并已经出现了产生“抽象结构”的“萌芽”。但是,如果从学科结构整体去考察,中国档案学尚未处在“巅峰”状态。(注:胡鸿杰:《论中国档案学的结构与功能——档案学概论评析》,《档案学通讯》2002年第6期)为此,在新的世纪,需要我们继续探索档案保护技术学的结构与功能,在学科体系和理论上进行创新,以适应档案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