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目标的思考_基础教育论文

关于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目标的思考_基础教育论文

关于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目标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目标论文,我国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指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教育的一切实践与研究,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因此,面对新世纪教育目标的研究是教育首要的问题。在此,就中国21世纪基础教育目标,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新的时代背景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完善人类自我服务。学校的教育目标应该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中去思考。一定的历史时代,总要有能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目标。

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下世纪知识经济将处于主导地位。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知识经济比重已超过GDP的30%。1993年以来, 美国工业增长的45%是由知识经济中的信息产业带动的。

知识经济有以下主要特点:1.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主要靠自然资源和金融资本推动生产发展,而知识经济,知识将成为最大的资本;2.工业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制造业,它是建立在有形的原料和产品之上的,而知识经济主要是以知识与信息形态表现的软产品;知识经济本身不仅可以作为一个产业,而且对以前的一些传统产业,也可以通过增加知识含量而加以软化;3.知识具有无限性和再生性的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因素和生产要素,能带动社会生产中各种劳动形式向以脑力劳动为主和不断开发新知识资源的方向发展。

从下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任务来看,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到建党100年时, 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 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面对国际和国内形势,我认为在认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教育目标上,以下几点是显而易见的。

(一)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关键因素。

(二)国民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将主要依赖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要使科技和教育成为社会经济的原动力,就必须把教育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基础,放到一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三)在国民素质的诸多要素中,最核心的是创造性。谁掌握了最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谁就掌握了推动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主动权。所以21世纪教育的主题是学会创造。发展教育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创新教育体系和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我国教育目标现状的分析

纵观世界各国学校的教育目标,都会涉及一些共同的关系问题,如德智体各方面之间、继承与创新、教与学、共性与个性、评价与考试、学习与负担等。由于对各种关系问题的认识不同,特别是对各种关系中各个方面的度的认识与掌握不同,就产生了各国教育之间的许多差异。这里对中国的教育目标现状作一个分析。

(一)中国的中小学很重视基础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包括读、写、算的训练,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学习,各阶段都有比较规范的要求和严格的考查,这是应该肯定的。另一方面,中国的基础教育过分强化知识性考试,也产生了一系列弊端。考试本来只是检查与促进教与学的一种手段,但实际上“应试教育”却成了教与学追求的最终目标,评价教与学的惟一手段。强化智育和书本知识的结果是:忽视了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孤立抓应试学科的教学,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忽视实践与应用以及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学内容、到评价考核,都强调统一性。合理的统一是必要的,但是过分强调统一,就会缺乏针对性,忽视个性发展。特别是统一考试太多,从全国的统一高考,各省的高中会考,到各市的初中会考,实际上仍然存在各区县的小学升初中的统一考试。只要升学考试统一,课程计划和教材的多样化就无法实施。

过分统一,缺乏个性,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大弊端。学校教育应该承认学生有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不能简单地用传统的考试分数来区分。中小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是有相当差异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挖掘人身上的潜能,把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学校应该在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方面实施分层教学。

现在有些被考试淘汰的学生,并不都是低能者。如果能采用适合于他们特点的方法去培养,他们之中有不少人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智力平庸者”创造出不平凡奇迹的事实就是很好的证明。

(三)中国的教育历来强调学生要勤奋学习,在校学习期间,作为学生合理的学习负担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过重的文化学习负担会导致以下后果。

1.学生的文化学习负担重,生活负担轻:智育负担重,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负担轻;动脑负担重,动手负担轻;记忆负担重,思维负担轻。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素质不可能得到全面提高。

2.绝大部分时间被统一的学习要求占领,学生无法进行能动的学习,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难以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

3.由于学习负担过重,导致大批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有厌学情绪,对学习无兴趣,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四)中国有尊师的传统,但又过分强调师道尊严。片面树立教师的绝对权威,缺乏教学民主;教学过程过分强调教师的灌输,忽视学生主动参与;偏重批评惩罚,忽视赏识鼓励。

在上述分析中,涉及的有些问题,并不属于教育目标问题,但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中国基础教育目标的制定与实现。

三、21世纪教育目标的研究

根据21世纪发展的特点,我认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总目标应该是:“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富于创造、适应发展的人”,其核心是创造性。

(一)素质全面 是指做人和成才的基本素质要全面。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人生价值观念、文明行为规范、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审美能力、智力发展水平、身心健康水平等。

(二)个性鲜明 是指各学段都要因材施教,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到高中毕业时,学生应该具有鲜明的志趣方向。对于不同专业发展方向的学生,应有不同的知识结构。要重视在学科、文艺、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学生的培养。

(三)富于创造 是指各学段都要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并将创造能力的培养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创造能力是竞争能力的核心,主要包括创造意识、创造心理、创造技能和创造思维。

(四)适应发展 是指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继续学习的实际需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将来都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成功者。

为了更好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我们又提出了素质教育的10个基本方面的要求。

1.坚定的信念与理想 古今中外, 大凡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无一不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信念和理想,大体可分为两个层次:基本层次是要有较强的集体意识、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热爱自己的祖国、懂得要为人民服务、有责任感;较高层次是有为全人类而献身的精神。信念和理想,不仅是一个人一生为之奋斗的基础,而且也是学生时代刻苦勤奋学习的动力,因而是教育目标中最基本的一条。

2.广博而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 掌握文化知识的深广度,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素质标志,也是继续学习的基础。这方面应该包括有较强的求知欲,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有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并具有终生学习的进取心。

3.开拓创新精神 在这充满激烈竞争的世界上,开拓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开拓创新,主要表现在乐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能适应社会发展与变革,有不断探索真理的精神;有独立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4.身心健康 有保健意识,懂得健身的基本的方法,有一二项喜爱的体育活动;能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能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有不怕挫折,不畏艰险,自我平衡的心理品质。

5.务实作风 任何成功都要依靠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能取得。务实作风主要是指不讲大话、空话和假话,办事讲究实效,思考问题符合实际。

6.合作品格 人的活动有强烈的社会性,现代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依靠群体的合作。这方面应包括能理解不同的意见,听得进反对的意见;人与人之间能相互尊重,相互依靠,合作共事。

7.社交才能 现代社会广泛的人际交往,使得社会才能成为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主要指有说理、宣传、交际、组织和公关等社会活动能力,举止文明,灵活而正派,遵守社会公德和法纪。

8.有个性特长 凡优秀人才总是不仅有共性的基础,又有某种个性专长,在某些方面有特殊的兴趣、才能和成就。

9.自立能力 现代社会特别要求人富有独立精神,不依赖父母,不依赖别人,有劳动自立的观念;有较强的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自我评价能力,鉴别是非能力,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10.丰富的生活情趣 对生活有高尚的美的理解与追求; 生活有弹性、有节奏、会学习、会工作、会娱乐、会休息,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表现才能。

学校教育要实现新的教育目标,必须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育体系,其中包括学制、课程、教材、教法、教学手段、评价标准等方面。因此,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也就是学校教育全面深入进行改革的过程。

标签:;  ;  ;  ;  

关于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目标的思考_基础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