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课堂教学互动质量的提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语论文,互动论文,课堂教学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互动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所谓课堂互动,实质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 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是师生双方或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 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的过程。从静态的角度看,课堂互动指的是交往的交 互主体性,交往双方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都把对方的主体性、自主性作为交 往进行下去的前提;从动态角度看,课堂互动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交往双方在持续的 交互作用中,交换着思想、情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 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究,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互动既 是校园里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实践活动的形式、它包括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是互动必须是民主平等的;二是互动必须是积极的、自主的。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就其存在形式而言,主要有两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指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和学生改变传统的老师控制课堂、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生互 动指学生间摆脱了“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 学习效益。
当前,课堂互动理念已深入人心,广为实践。但无可否认,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突 出表现在:互动形式单调,师生间群体互动较多,师生间个体互动较少;学生个体与学 生群体互动较多,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较少。互动内容上,多认知互动,少情意 互动;互动深度上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等等。课堂气氛尽管热闹了许多,教学 质量却不见有太多提高。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课堂互动质量 ,提高课题教学效益。
一、恰当把握时机,增进互动
课堂教学中,并不是随意互动就能够提高课堂质量的,也不是单凭教师的意愿,想什 么时候互动就什么时候互动,就能够有效果的。真正的互动,应当是从教学的具体内容 出发,从师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课堂互动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 堂互动的优势。“动”要恰当。一般说来,应把握这样三个时机:
1.“动”在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处
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通常都有明确的目的,互动的内容服从于特定教育任务的完成。 互动要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自身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的基础 上来设计,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引发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 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要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点、 难点,使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 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矛盾的激化中生成知识,而 非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如,在《月光曲》教学中,教学重点 是区分事实和联想,认识联想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于永正老师在教学中,将重点确立在 包含联想的8、9两节,首先组织同学赛读、师生赛背;在此基础上,先分析第8节中联 系与写实,认识联想的判断形式,再让学生找出第9节中哪些是联想部分,比较删去联 想部分的效果;最后,再让学生分析包含联想内容的一段文章,展开添加联想文字的扩 写小训练,并当堂相互评点。如此围绕课文教学重点展开互动,既做到了课内阅读向课 外阅读迁移,也实现了阅读理解向写作训练的迁移。
2.“动”在学生的情感需要处
学生的智力活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他自身的情绪意志背景。情绪意志的状态 既可以推动智力活动的积极开展,也可阻抑智力活动的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法 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 的作用。”(注:[苏]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师生互动应“ 动”在学生的情感需要处,教师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与互动,与学生形成了包容、共享 的互动关系,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和鼓励、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有意识地与这些学生保持 经常性地有效性地互动,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从而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使课堂 从“一言堂”变成了“众言堂”。如,李镇西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 女儿的信》中,在指导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和同学聊在14岁时有没有想过爱情,是否 向父母问过以及他们怎么回答的,为什么有些同学不敢问,假设问了会怎样等问题,从 而形成一种阅读期待,使学生在阅读课文中进一步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讲爱情的, 并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或不懂的语句勾画出来,在自读后主动、热烈地品味、交流、争论 有关想法。这样,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现实需求融为一体,实现了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 化,提高了课堂效益。
3.“动”在需要师生合作处
合作是课堂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 系的环境之中的。课堂上师生需要合作的关键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惑、困难的 时候,是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需要的时刻。
在师生合作中,教师不必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在创造一个生生互动的环境下,从 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 个体,从群体到群体,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让他们自己在探索、思考、沟通、交流的 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师生之间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形成一个“学习共 同体”,从而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如,某教师在进行《黔之驴》公开课教学中,有位 学生忽然提出这样一个教师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黔之驴”而不 叫“黔之虎”?这个问题教师也一时回答不上来,于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常识解答,有 的说是因为黔地没有驴,有的说是因为驴太蠢了等等,始终没有说服力。教师自己也没 有想出满意的答案;于是灵机一动,说道:“刚才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非常值得大家思 考,我们不妨先把这一问题放在一边,等到分析全文后再来找满意的答案,如何?”然 后继续进行下一环节教学,在教学中,继续思考,忽然想到了文章的主旨是讽刺那些无 能而又肆意逞强的人,想到作者的政治遭遇,想到柳宗元在《三戒》序中说“出技以怒 强,染卒迨于祸”这样的话,意识到这个问题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来解释比较好。于是在 后面让学生分析文章写作目的时又抛出这一问题,并适当地介绍了作者的遭际和《三戒 》序中有关的话,结果学生回答说:“用驴子象征外强中干、愚蠢的人比用虎来象征更 贴切,以‘黔之驴’作题目更能充分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结实文章的主旨。”此处师 生互动双方均互有需求,需要双方在合作中互动,事实上师生双方也做到这一点,取得 了满意的效果。
二、凸现学生主体,强化互动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和凸现,既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学 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在互动中对话,将使学生真正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 人。
1.在质疑中互动,倡导民主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 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 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注:转引自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桂林:广西教育出版 社,1996)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我们要改变观念,确立学生的疑问意识 。在传统的观念中,好老师的责任就是释疑解惑,学生没有了疑问,我们就认为这样的 老师才是一位好老师。其实不然。教师的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有疑——无疑——更大的 疑,这才便于激活学生探索欲望,创造追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 和条件,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向教科书质疑,给予学生质疑的勇气。使学生有了质疑 问题的习惯、方法,就能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体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 现。其次,要确立学生疑问高于教师提问,学生质疑先于教师质疑的观念。传统的教学 中总是教师问学生答,总是教师讲后学生问,或者是学生问后教师又按照自己的思路讲 。再次,应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尊重学生提问,不因学生提问的水准低或不符合自己 的思路就批评学生。要对学生的提问作正面的回应。最后还应教给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 。这样,在民主质疑中互动,互动的质量就能够得到全面保证。
2.在体验中互动,珍惜独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 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 理解。”(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这一特质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感悟体验,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事实上, 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有自己个性的体验,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正所谓“有一千 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看法,鼓励 学生主动地将自己的看法提出来。
3.在辨析中互动,鼓励探索
必须努力创设“辨析”中对话的探索氛围,组织学生讨论和争辩,鼓励合作探索。因 为“辨析”中生生对话,使学生更多了解一些领略他人精神世界的机会。在辨析的过程 中,学生独特的见解,飞扬的思绪,会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心灵是多么丰富多彩,想象 是多么匠心独运,思维是多么创意勃发,语言是多么灵活鲜动。虽然有时在辨析中未得 出什么统一的结论,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创造力的激活。如在《 壁虎》中于老师首先抛出“题目可否再加上‘捉虫’二字,改为“壁虎捉虫”这一问题 ,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反复思考,在学生出现三种意见后,于老师仍抓住题目作悬念, 引导学生深入概括各段内容后,再加以讨论。通过讨论大部分同学认为不加好,也有一 小部分同学认为改为“壁虎捉虫”好。而于老师自己认为不改好,但他并不将自己的观 点强加于学生,“当然不同意见的可以保留意见”——他说。这样民主质疑中互动,既 让学生始终保留着互动热情,又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注重善教乐学,激活互动
课堂互动要求双向主动,即做到善教与乐学,不仅在形式上实现互动,而且在精神上 实现互动。
1.教师要掌握善教的方法和策略
一是选准切入点。这是互动教学的前提,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在切入点的选 择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的结构与体系。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教学氛围都应有不同的切入方式,切入点的选择直接引领着整个教学过程。二 是理清知识点。这是实现师生互动的载体。知识点理清的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 导作用的过程,教师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 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三是激发兴奋点。教师要从学生年龄特 点、心理特点出发,注重启发与诱导,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善于运用发现法、情 境法、暗示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四是培 植发散点。这是互动教学的目的。创新就是用已有知识去产生新的知识,对学过的知识 加深理解、加以发散,勇于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势负效应,可从过去、现在、未来, 已知、未知,动态、静态,顺向、逆向等方方面面展开发散,使学生想别人之未想,求 别人之未求,言别人之未言,标新立异,开拓创造,以培养学生发展思维的流畅性、灵 活性、新颖性。
2.引导学生乐学
乐学是教学互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乐学”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1)发挥 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消极的“等、靠、听、记”,不墨守成 规,而应让其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主动地去探究新知,主动地追求进步与发展 。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去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开发学生 的智力,增进学生的智慧。(2)富于批判性。它是互动性的升华,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 为底蕴,以发现问题量的积累为支撑,批判的过程就是质疑的过程。质疑是学习的需要 ,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批判性要求学生善于在求同中存异、在吸收中 批判,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焕发出自主意识和努力探索的人生态度 。(3)展现创造性。要把学习的过程表现为一种学创结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应在教师的引领与指导下,参与创新,学会创新。创新注重知识的综合,注重否定与 批判,注重借鉴与超越。一题多解、一题多议都是学生创造性的展现。展现创造性要求 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变学为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