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州人民医院 眼科 731100
【摘 要】目的:探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眼底玻璃膜疣的自发荧光特点。方法:对我院接诊的70例(86眼)干性AMD患者的自发荧光特点进行分析。结果:86眼中有12眼未发现异常自发荧光,另外74眼发现有异常自发荧光,具有多种不同的形态特征;可大致分成:散在不均一型、斑驳型、花边型、线条型、斑片型、局部融合型和微小病变型。结论:自发荧光能够动态对干性AMD中玻璃膜疣的数量、大小、形状、AMD的发生和发展进行监测,临床效果理想。
【关键词】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玻璃膜疣;自发荧光
玻璃膜疣(drusen)是色素上皮细胞异常代谢产物在视网膜上发生异常沉积所致的变性疾病,是透明或胶样的小体。玻璃膜疣可分为软性玻璃疣、硬性玻璃疣、基底层玻璃疣和钙化玻璃疣,常见于老年人,一般双眼对称,临床上虽不罕见但却容易造成误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视力障碍的主要眼病之一,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可分为干性AMD和湿性AMD,早期病变发生的眼底玻璃膜疣属于干性AMD,若不能尽早进行诊断病情将会演变成湿性AMD,将会严重影响患者视力[1]。眼底自发荧光(FAF)是可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功能的成像技术,随着共焦扫描激光技术的诞生,FAF突破了仅在星状细胞错构瘤和视盘玻璃疣可见的局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11月诊治的70例(86眼)干性AMD患者,其中男患者39例(46眼),女患者31例(40眼),年龄51-85岁,平均年龄(67.3±5.4)岁;病程0.6-9年(6.4±2.2)年;视力≤0.5的有37只眼,视力>0.5的有49只眼。本次研究已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干性AMD相关病理的诊断标准,患者均知情本次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同意书。
1.2方法
使用眼底照相机对所有患眼进行拍摄获取其眼底彩色图像,应用频域OTC以512×128的扫描矩阵对眼底后极部行三维立体扫描,即在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点的方形区域(6mm×6mm)内,进行6mm长度的128条水平扫描和扫描像素为每次512次A扫描,随后获取呈现6mm2方块状的立方体数据,借助眼底扫描仪来拍摄患眼玻璃膜疣的自发荧光图像。借助OCT三维重建系统,将除了RPE层和光感受器细胞层外的所有患眼视网膜内界膜至外界膜从OCT图像中去除,眼底扫描仪视网膜后极部拍摄范围、发射光波长、激发光依次为30°、514nm、488nm(氩激光),利用400μm的小针孔光圈对眼底其他反射光源进行阻挡,以防对共焦探测系统造成干扰,经过电脑内部专有程序进行予以每只眼25帧的眼底图像自动进行排列、对齐和叠加后获得标准的眼底自发荧光图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对眼底彩色照相机获取到的患眼自发荧光图像分析得到,86眼中有12眼未发现异常自发荧光,所见荧光均与正常眼底自发荧光相似且均匀一致,但OTC图像中的对应频域发现微小的异常黄白点状病灶;另外74眼发现有异常自发荧光,具有多种不同的形态特征;可大致分成:散在不均一型(3例,3.8%)、斑驳型(5例,6.3%)、花边型(7例,8.8%)、线条型(10例,12.5%)、斑片型(12例,15.0%)、局部融合型(14例,17.5%)和微小病变型(19例,23.8%)这7类。(1)散在不均一型:本次观察有3只眼存在以下独特的自发荧光表现,图像中呈现点片状强荧光,轻度、大小不均一散在分布于患者眼底后极部,眼底彩色图像中可见大量边界较清晰的点片状黄白色玻璃膜疣;OCT图像中病变有铺路石样改变。(2)斑驳型:玻璃膜疣病灶部位呈现片状、条状、点状的自发荧光并相互交错排列;显示的病变范围常>2个视乳头直径,较于眼底彩色图像所显示的病灶范围明显更大。(3)花边型:玻璃膜疣病灶的自发荧光由线状和斑片状相互排列相互交错犹如小花瓣,并以黄斑中心凹周缘为中心呈360°环绕呈现异常自发荧光。(4)线条型:OCT图像中呈现基底扁平隆起灶,玻璃膜疣病灶处存在界限清晰的1或2个融合成线条状的异常荧光。(5)斑片型:OCT图像和眼底彩色图像均显示呈异常隆起的团状灶,基底明显宽于上述的线条型,玻璃膜疣病灶处在黄斑中心凹处及其周围,呈现大小不等、边界不清、似白雾状的斑片状异常荧光,病灶中央较大的、融合性玻璃膜疣在自发荧光图像上显示弱荧光[2]。(6)局部融合型:玻璃膜疣病灶处显示点状强荧光≥3个,并且直径>125ttm强荧光点至少有1个,强度也比背景自发荧光高。(7)微小病变型:玻璃膜疣病灶处仅显示非常局限的荧光强度略高于背景荧光的点状异常强荧光l或2个。
3.讨论
干性AMD将其发展分成早期和晚期,早期时中心视力属于轻度损害,甚至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正常或接近正常。视野可以检出5-10°中央盘状比较暗点,用青、黄色视标更易检出;检眼镜下,黄斑部有比较密集的硬性玻璃膜疣,疣的大小不一,有相互融合成小片状;在玻璃膜疣之间,杂有点片状色素脱色斑色素沉着,外观呈椒盐样。晚期的中心视力受损严重,有虚性绝对性中央暗点,检眼镜下有密集或融合的玻璃膜疣及大片浅灰色萎缩区,萎缩区境界变得清楚,其内散布有椒盐样斑点,亦可见到金属样反光;荧光造影早期萎缩区即显强荧光,并随背景荧光减弱、消失而同步消退[3]。当PRE细胞功能发生异常时,脂褐质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导致RPE细胞内聚集过量的脂褐质从而增加A2E荧光团的数量,在受到激发光照射就会在短期内发射出均匀、减弱或增强的自发荧光,从而对干性AMD早期玻璃膜疣异常自发荧光进行分析诊断。
综上所述,自发荧光能够同时动态对干性AMD中玻璃膜疣的数量、大小、形状、AMD的发生和发展进行监测,临床效果理想。
参考文献:
[1]孙馨馨, 孙莎, 史柏青, et al.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玻璃膜疣的F-10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retro-mode成像检查[J]. 国际眼科杂志, 2017, 17(9):1723-1726.
[2]岭南地区老年性黄斑变性中医证型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分析[J].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17, 7(2):79-82.
[3]梁丽娜, 许凯, 王晶莹,等. 萎缩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形态学及功能学检查技术进展[J]. 眼科新进展, 2017, 37(10):979-983.
论文作者:孔宝焕,彭锡嘉,沈明娟,赵琼,党曙运,林瑞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2月下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4
标签:荧光论文; 玻璃论文; 眼底论文; 干性论文; 黄斑论文; 病灶论文; 图像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2月下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