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籍的延续_史学史论文

中国史学史籍的延续_史学史论文

中国史学史书录续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书录论文,续篇论文,中国论文,史学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1年,我写了一篇《中国史学史书录》(见《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二期),著录了从本世纪三十年代起到1980年出版的有关中国史学史的著作。在那五十年中,中国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尚在起步阶段,真正成熟的史学史著作少得很,以至不得不从一些题为《史学概论》的书中去寻找论述史学史的章节来加以介绍。《书录》刊出后至今的十多年中,史坛的情况大有改观,中国史学史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出版了许多种;报刊上关于史学史的论文更是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很有必要再来写一篇新的书录。因为新的史学史著作太多,而文章的篇幅有限,这一篇只能收录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或中国近代史学史的著作,不收史学史论文集和史学史的断代著作,如有必要,拟另写一篇再作介绍。如今出版机构已遍布各地,而史学史这类专业性很强的著作,印量往往有限,发行面不广,地方出版社出的书,我不一定都能收集到,有的书很可能会被遗漏掉的。读者如发现有遗漏的,请及时通报书名、作者、出版年月、出版社,以便收集;如能惠借一读,更无任欢迎,读后一定负责迅速归还。

中国史学史稿

本书前有“说明”,说了整理出版本书的原委,并简要介绍了著者的学术思想和本书的的特点。全书不用章节体,以一至十九的数字标目。除一、叙论以外,其他标目下又以甲、乙、丙、丁分出细目。“叙论”云:史学史是“要把历史编纂学的发展史写出来,要把历史家的历史哲学系统地介绍出来,而且还要把历史学在发展途中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写出来,主要是写历史学的发展过程,把重点很突出地表彰一下。”又说:“史学史应该如何写法?重点放在哪里?……我的看法,以历史编纂学为主,历史哲学为辅。”二至十九的标目如下:释史,古代史籍的雏形及其蜕变,古代史官与史学,两汉史学概观,司马迁与班固,魏晋南北朝史学概观,文学玄学与史学,隋唐五代史学概观,刘知几的史学,两宋史学概观,司马光与《资治通鉴》,郑樵的史学,宋元以来史籍刊刻的经过,辽金元明史学概观,王夫之的史论,《明史》修订的经过,清代史学概观,章学诚的史学。

凡是讲一个时代史学概观的标目下,大致上都是按史官制度、主要史家、主要史籍、史学发展状况的顺序叙述。讲历史哲学时,以子目标出,如“八、文学玄学与史学”之下,专立一子目讲当时“一般史学家的哲学思想”,“九、隋唐五代史学概观”之下,专立一子目讲“唐代的历史家和他们的历史哲学”等。

本书整理校对抄正者对原著者的遗稿未作任何改动,使读者能了解原著者的学术思想和文章风格,这样做是正确的。但对印刷清样未作细致校对,致印刷错误较多,这是不应该的。

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

本书无序言,作者著书宗旨与意图写在“后记”中。大意谓:研究中国史学史,“就是要研究中国史学发生、发展的过程,并找出它发展的规律,不仅表现在形式上(如史体的演变、史著的产生、史料范围的扩大等),而且表现在内容上(如史学思想、史学流派、史学传统等)。可是过去一些史学史著作,大多只注意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实际上只不过是历史编纂学史。本书企图从两大方面进行探索。”

全书分四编,编目依次为:中国史学的起源和战国秦汉间的史学,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汉魏六朝史学,主通明变的唐宋元史学,具有启蒙色彩的明清史学。编下分章,章下分节,节下尚有以汉文数字和阿拉伯数码标出的两层小标题。全部目录达16页之多。

每一编开头都详细介绍本编所涉时代的历史背景,以示史学的发展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联系的,属于文化范畴的史学是受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影响的。书的内容颇为丰富,凡是与史学有关的古籍多有提及。对主要史家史籍分析得很详细。

由于本书内容牵涉广,因此在拟定标题时也偶有欠妥之处,如第三编第七章有一小标题“唐宋元时期杂史举要”,讲了四部书:《大唐西域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诸蕃志》、《真腊风土记》。把这些书说成是“杂史”,不论是古代史书分类或今人的史书分类都不会认可的。古人认为杂史是“野史者流也”,是“岩处奇士,偏部短记,随时有作,冀以信己志而矫史官之失者多矣”。(焦竑《国史经籍志》)也就是说,杂史常常和正史相表里的。上述四书恐怕只能算是域外史地著作。

中国史学史(上下册)

本书上册有自序,下册有辛安亭写的序和作者的后记。“自序”云:本书“先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编;再于每编中的第一章,将本时代的史学或有关史学的情况,作一概括性的总述,以说明其特点。然后在各章里,分别叙述各史学先贤的名著,而尤其着重说明他们在撰修上的相因、流变、发展,以阐发其在中国史学上所起的作用。”

全书分七编,编目依次为:先秦史学,秦汉史学,魏晋南北朝史学,隋唐五代史学,宋代史学,元明史学,清代史学。编下分章,章下以汉字数码和阿拉伯数码分两层细目。

本书用较多篇幅讲了唐宋史学。唐代讲了起居注的撰修,时政记的撰修,撰修国史上的斗争。宋代讲了积极振兴文化,纂辑四大类书,重文轻武,雕版印书。

某些章有前后倒置的情况,如隋唐五代史学第四章刘昫监修的《旧唐书》,第五章杜佑有用的实学——《通典》,第六章刘知几《史通》。如按时间顺序,四、六章应对调,因监修《旧唐书》是五代后晋的事,而刘知几也比杜估略早,不知作者因何如此倒置?

本书对中国古代著名史家多有依据作者自己尺度的批评,如批评刘知几是“一座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己的丈八灯台”。因郑樵说过“使樵直史苑,则地下无冤人”,就批评他“怀着一种自欺欺人的心术,还谈什么史德呢?”批评章学诚说了清修《明史》的好话是“史德败坏,心术不正之至”。这些大概就是作者在“自序”中说的书中立论与时贤“也又有所不同”之处。

中国史学发展史

本书有“编者说明”,指出本书主要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中国历史学的起源、发展,直至逐步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索和总结;确切地划分其发展阶段,阐明各阶段史学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运用马克思主义对我国丰富的史学遗产进行批判、总结,重点放在史学理论和史学思想上。”

全书分上下卷。上卷四编:奴隶社会的史学和封建社会的史学上、中、下。下卷二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史学上、下。每编前都有“概说”,概括这一编的要点。编下分章,少则三章,多则七章。

本书出版前,中国史学史著作大都只写古代部分,本书首创从奴隶社会的史学一直写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史学,下限断至1949年,这是本书比较突出的特点。

上卷第一、二编因中国史学的发展状况还比较单纯,写得比较整齐。第三、四编因史学发展趋于复杂化,作者采取了删繁就简的写法,封建社会的史学(中),实际上只写了宋代史学,封建社会的史学(下),实际上只写了清代史学,许多枝节问题或略写,或删削。

由于把重点放在史学理论和史学思想上,对不少在史学发展过程中有影响的史家史著讲得极少,如裴松之《三国志注》讲了一句共二十个字,胡三省《资治通鉴注》在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私人记事修史的兴盛”中提了一下,但是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写在下面第三章。这样,《通鉴》尚未修,就有人在注《通鉴》了,显得有些混乱。书是由十一位作者合作写成的,虽然有人负责通稿,但工作不够细致,所以才会出现上述情况。再有,各编章论述的深度、广度和行文风格也有未臻一致之处。

中国古代史学史概要

本书前有朱杰勤写的序和编著者写的导言。“导言”云:史学史的研究是“通过对历代史家和史著的分析研究,阐明史学的源流演变进程,揭示史学的发展规律。史学史的研究重点,是历代史家记述史事的观点和方法、历史上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的斗争以及历史编纂方法的演变等。”

全书分四编,编目依次为:古代史学的萌芽创始——商至战国的史学,古代史学的确立和发展——秦至南北朝的史学,古代史学的繁荣兴盛——隋至元的史学,古代史学的迟缓发展——明清史学。编下分章,一半的章下分节。

全书有三章为“简说”或“略述”,即:“秦代史学简说”,结论云:“秦史学在我国史学史上没有显著的地位,但也不能说是一片空白。中国史学的发展,是从来就没有中断过的。”“五代史学略述”,结论云:“动荡而短促的五代十国时期,竟能修撰出这样的一部《旧唐书》来,其史学成就也就不可谓小了。”“明代史学略述”,结论云:“明代的史学成就远远比不上宋代,在封建专制的严酷统治之下,人们的思想被禁锢了,编纂方法也只是因袭前代而无创新,因而在明代出版的史书中,竟难以找到能自辟蹊径,有自己独创特点的作品。这完全是封建专制压迫的结果。”三段结论中,对明代史学的结论显然评价过低,而且也是与事实有出入的。前人受清代四库馆臣的欺蒙,对明代史学往往不去研究,如果花点力气去研究,恐怕会另有发现,至少不会比秦代史学、五代史学差的。

中国史学史(第一册)

本书有题记,说明全书分叙篇和先秦两个部分。关于“叙篇”,谦言曰:“篇内的大部分,都是我的不成熟的意见,提出来供同志们参考的。”关于先秦史学部分,亦谦言曰:“这些看法是否正确,还有待于商榷。”

叙篇分五章,章目依次为:史学史研究的任务和范围,中国史学史的分期(上),中国史学史的分期(下),有关史学史的古今论述,我的摸索和设想。先秦史学部分亦分五章,章目依次为:从远古传说到国史的出现,《春秋》经传和私人撰述,战国时期的多种撰述,历史观点的初步形成,历史知识的运用。章下有黑体字分目,分目下又有细目,每一细目后标出书中的页码。

中国史学史的分期,作者分古代部分为五期,即: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分近代部分为二期,即:近代前期(1840到到五四前夜),近代后期(五四以后到1949)。对近代后期中的考据学派,另立一目加以论述。

叙篇第五章“摸索中的一些体会”是作者多年研治中国史学史的经验之谈,对有志研究史学史的青年学者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叙篇第二章在谈史学史分期问题论及明代史学时,评价也未免过低。其实,从明初开始,仅就传记一类的书而言,尤其是写当代人的传记,已经开创了一个值得注意的局面,是史学史发展过程中很值得多加考虑的动向,就连一向对明代史学持鄙夷态度的清四库馆臣,也不得不承认“明自成弘以前,风会淳厚,士大夫之秉笔者,类多直质不支,无缘饰夸大之词,尚属可以取信”。因此,明代史学恐怕很难以“苍白”二字下断语的。

中国史学简史

本书有题记和绪言。“题记”说明书是为广大青年和学生写的,注意到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既系统地介绍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各阶段的特点及主要内容;又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绪言”简略地谈了作者对中国史学的历史、史学的遗产和史学的传统三个问题的看法。第一个问题即中国史学史的分期问题,作者把它分为古代、近代和当代三大阶段。古代又分先秦和两汉至明清两段,近代分“五四”以前和以后两段,当代指1949年以后。第二个问题指史学产生发展的成果,分为史学思想、史料占有、史学编撰、历史文学等。第三个问题指今人应继承哪些优良的史学传统,作者认为有对史学事业的重视、直书实录精神、鉴戒垂训的旨意、编撰的创造、德才的修养等。

全书分五编,编目依次为:先秦至汉初的史学,两汉至唐初的史学,中唐至清代的史学,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后的史学,“五四”至新中国前夕的史学。编下分章,章下分节,节下有小标题。每编每章一开始,都有几行文字概括本编本章的要点。

本书第三编第十一章第五节地理方志有四个小标题,即:“地理、方志与历史”、“统志”、“方志”、“地理名著”。第一个小标题按本书中’与”字的惯用例,使人误解“与”字后的“历史”是一种史书类型,与地理、方志并列。第二个小标题下讲了《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这两部书是不是统志是有争论的。第四个小标题下讲了《大唐西域记》、《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这三种书似乎不是一个类型,把《大唐西域记》算作地理名著恐亦欠妥。

中国古代史学史略

本书“前言”指出,研究中国古代史学史,“首先要考察我国古代史学思想的发展变化。”其次要了解史学“还存在着技术方面的批判继承问题。史学的技术方面包括史书编纂、史料考订和历史文学。”接着又谈了作者对中国古代史学史分期的看法,书中分编就体现了这种看法。

全书分五编,编目依次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童年期——先秦,中国古代史学的成长期——秦汉,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期——魏晋至唐前期,中国古代史学的繁荣期——唐后期和辽宋金元(八世纪后期至十四世纪初),中国古代史学的晚年期——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正文后有“余论”和“后记”。

本书比较明确地提到了理学对宋代史学的影响,为明代史学立了专章,都是比较突出的特点。第四编编目中标出了辽、金,但正文中并无多少有关的内容。

《后记》中提到师长的指导,友好的帮助,弟子的协助是完成本书的动力,并指出书中某些章节的初稿是由其弟子撰写的。

中国史学史

本书有前言,讲了学习和研究中国史学史的目的和要求,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中国史学史的分期。作者认为,“中国史学史应阐述史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过程,说明封建主义、资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等史学观演变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使史学成为科学的理论,揭示中国史学本身发展的规律性。”又认为中国史学史应介绍中国历代的主要历史著作和体裁,从历史编纂的机构和制度上总结经验教训,叙述中国史学家和史学流派在史学领域内的活动。“总之,要总结前人在史学上的重要成就和贡献,为历史科学工作者批判继承祖国丰富的历史遗产提供有利条件。”

全书分八章,章目依次为:中国古史的起源,封建主义史学的形成,封建主义史学的初步发展,封建主义史学进一步发展,封建主义史学的高度繁荣,封建主义史学的中衰和新发展,封建主义史学的继续和爱国主义、革命史学的产生,资产阶级史学的兴趣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曙光。章下分节。

第六章第七节元明到清前期其它方面的历史著作,第七章第二节近代初期封建主义史学的继续,共提到几百种书名,把当时著名人物的诗文集、秦疏、函牍全都算作历史著作,这与“前言”中说的要“总结前人在史学上的重要成就和贡献”距离似乎远了一些。

本书出版时,作者已经谢世,为了作整理校刊工作者可能对史学史不十分熟悉,以致印刷错误比比皆是,如《庚申外史》错成《唐中外史》、计六奇错成吴天奇、梁廷枬错成梁廷桐、《李文忠公全集》错成《孝文忠公全集》、《适可斋记言记行》错成《通可斋记言记行》等等。

中国近代史学史(上下册)

本书有长达万余言的前言。大意谓:中国近代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近代史学,主要包括历史实录和史学理论两大部分。史学思想占头等重要的地位,还要研究历史编纂和历史表述的方法、体例、结构和技巧,还要牵涉到史料和如何处理史料,还要研究与史学相关联的考古学、民族学、宗教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研究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对中国近代史学史的分期,作者分之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史学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学两大时期,前者又分为三个阶段,即本书论述的内容。

全书分三编,编目依次为: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时期的史学,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到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史学,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到五四运动时期的史学。

本书虽由两位作者署名,其实是多位作者写出有关专题的长编和论文,然后由二位署名作者整理修删,再经讨论和进一步修改写成,因论文和专著在叙述方式方法和行文风格上有所区别,故本书中尚留有较多的论文式的痕迹,融会贯通工作做得还不够。又根据所见论文大都在本书第一、三编的范围内,故第二编因缺少论文的基础而显得单薄些。

中国古代史学史纲

本书为集体创作,执笔者七人,主编写了较多的篇幅并负责全书的审校通稿。无序言,编写宗旨见于主编写的后记。大意谓:本书是为了加强史学史这一学科的研究与教学,是为了“探索中国古代史学产生、成长、发展、变易的机制与规律,总结经过一代又一代史家长期累积起来的经验教训,继承优良的史学传统和史学遗产”,以便为“振兴、发展和繁荣当代史学”服务,以及满足本门学科的教学急切需要而编著的。

全书分六章,章目依次为:远古历史传说与殷周春秋时期史学的产生,战国秦汉时期史学的成长,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隋唐时期史学发展的新局面,五代宋元时期史学的继续发展,明清时期史学发展的相对停滞与新探索的出现。章下分节,节下又分许多小标题。

从第二章开始,每章都有一节叙述时代与史学的关系。如“战国秦汉时期史学成长的社会环境”,“隋唐政治经济情况与史学的新发展”等。

第五章第七节宋辽金史的编撰及其他史学成就,共讲七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方志的大量出现,舆地学的发展及其有关著作,金石学的创立,四大类书的编纂及其史学价值等。目前高等学校文科的课程门类已有增设,像历史地理、文献学、目录学、文化史等多有开设的,有些内容在史学史中是否可以割舍,交给别的课程去讲。

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

本书前有汤志钧写的序,书末有作者写的后记。“后记”中说明了本书的叙述方法和二位作者的分工。大意谓,本书“试图以时代史学思潮和流派的群体性学术现象或活动为主脉,将中国近代史学的演变放到整个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结合时代变迁及其政治、经济、社会思潮、民族心理、传统意识等各种文化制约因素进行考察,以揭示其发展趋势,进而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史学变化的规律”,并谦言曰“这是一种尝试”,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全书分绪论和六章,章目依次为:鸦片战争时期的经世致用史学思潮,洋务思潮影响下的史学,二十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辛亥革命时期的国粹主义史学思潮,“五四”时期的史学思潮和流派,曙光初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章下分节,节下有一层细目。“绪论”讲了三个问题,一、近代社会大变动与史学,二、近代史学发展进程与特点,三、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在第二个问题中,讲了作者对中国近代史学史分期的看法,认为自鸦片战争前后至19世纪90年代为中国史学近代化的酝酿期,自19世纪90年代至五四运动前后为中国近代史学的确立期。

本书第五章的某些论述已涉及到了在1938或1939年出版的著作,虽然那些著作在撰写时可能还要上推一二年,但毕竟使人们产生了本书作者所定的下限“五四前后”已有点包容不住的感觉。这就牵涉到了中国近代史学史的下限究竟应定在什么地方为好的问题,一部这种类型的史学史著作应写到什么时候为止的问题,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中国近代史学史概要

本书前有编者说明,大意谓:编撰本书是希冀在中国近代史学史教材建设方面尽自己的一份努力。又交代了本书分梳中国近代史学的三条主线而分篇的意图。参加本书撰稿的有全国18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26位史学工作者,由主编策划组织,提出篇目提纲,校阅并删节、增补、改写若干章节,融会贯通成书。

全书分三篇,是以叙述内容的重点分篇而不按时间顺序分篇的。上篇封建旧史学的分化、延续及没落(鸦片战争前夕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篇资产阶级新史学的兴起与发展(第二次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下篇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出现与成就(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三篇之间是互相交叉的。每篇开头有“概说”,叙述本篇要旨,然后分章论述。章数多少不一,除第三篇外,章下还分节。书末有附录中国近代史学主要著作成书年表。

本书的分篇办法,内容是集中了,也有利于分散各地的众多作者分头写作,但是对于读者是颇为不便的,“编者说明”中所许诺的“同时指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点实际上做得并不太好,读了对为什么同一时期会有不同类型的史著的原因弄不清楚,史学思想之间的交锋也没有很好勾划出来。由于作者太多,对主编的意图理解有深有浅,文字风格也不一致,主编虽然做了“融会贯通”的工作,但还不够,许多地方仍有拼凑而成的痕迹。有些章节写得如同书录解题。上篇第三章封建旧史学的延续及没落,除了第八节论述徐世昌《清儒学案》、第九节论述《清史稿》,读后使人有封建旧史学已走到穷途末路正在没落以外,其他各节并未体现出章目中显示的主旨。总不能说封建旧史学的没落只体现在两部史著中吧!

中国近代史学史的研究起步比古代史学史晚,读者对这方面的作品要求更加迫切,主编者看到这方面的教材暂付阙如的现实,敢于发凡起例,组织二十多人来编撰本书,其勇气与组织能力是令人钦佩的。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

本书有卷首识语,除了介绍本书的撰著过程外,还论述了自己对研究史学发展史的看法。大意谓:研究要以代表一个时期学术水平的著作为重点,分析其历史观点、内容特色、治史方法、史料运用、编撰形式等。还应开阔视野,考察其时代环境、史家思想与当时文化潮流的联系,恰当地进行纵向横向比较。还应重视他们在哲学、文学等其他领域的建树。作者自己主观上就是这样做的。

全书分三部分:总论,中国近代史学发展趋势,上编,19世纪的中国近代史学,下编,2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学。三部分在书中的比重大致为18%、44%、38%,可见作者用力最多的是上编。总论部分是在有了上下编以后才写作的。

总论一、“近代史学:跨世纪的历程”于论述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后,归纳出“近代史学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四条:1.近代史学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紧密,对推动近代社会的前进贡献巨大。2.近代史家向我们昭示了不断追求真理、开阔视野、把握机遇的成功道路。3.近代史学对于推进文化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4.史学研究成果的最后形式是历史著作。这四条对于今天的史学工作者是颇有参考价值的。

上编主要论述了五位史家及其作品,即:龚自珍、魏源、徐继畲、夏燮、黄遵宪。下编主要论述了七位史家及其作品和邹容、陈天华、章太炎三位革命家。七位史家是:梁启超、夏曾佑、陈寅恪、陈垣、郭沫若、范文澜、侯外庐。

本书上下编基本上是论文结集而成,虽然是按时间顺序编排的,并有总论系统地论述了近代史学发展历程中的若干问题作为全书的引子,引导读者对中国近代史学作鸟瞰式的观察,以求起到点面结合的作用,但是毕竟还有不少史学史上的问题没有论述到,所以本书仍然不能说是一部系统完整的中国近代史学史。

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

本书有前言,大意谓:本书是为历史系本科生学习中国近代史学史而编写的教材,内容主要论述1840年至1949年前的史学发展情况。为了讲清近代史学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叙述了一定时期的历史情况对史学的影响和社会思想变化对史学的影响。

全书十四章,章目依次为:清代学术思想的演变与龚自珍魏源的“经世”史学思想,19世纪40—50年代中国人对外国史地的初步研究,社会矛盾激化下的忧患意识与边疆史地学研究,元史与辽金西夏史研究的新成就,清代文网渐疏后的南明史和当代史研究,西学的倡导与外国史研究的继续深入,新史学的酝酿,新史学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新史学观点、史著及其影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播。梁启超、胡适的唯心史观,20世纪初新史学的发展。《清史稿》的编纂,十年内战时期纷纭变化的中国史坛,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与繁荣,1930年至1949年前夕的史坛。章下分节,节下有一层细目。

本书从第十章到第十四章,即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的三十年,讲得十分详细,篇幅约占全书的一半,除了比较集中地论述了李大钊、梁启超、胡适、王国维、顾颉刚、郭沫若、吕振羽、陈寅恪、陈垣、毛泽东、范文澜、何干之、翦伯赞、侯外庐、钱穆、蒋廷黻、吴晗等史学名家以外,还列举了上百个与史学有关的人物和他们的著作或论文,充分显示了这三十年中国史坛的风云变幻和激烈斗争。但是作为一部史学史,在讲述这三十年专门史研究蓬勃发展的时候,居然忘掉了当时出版的几部史学史著作,尤其是提到金毓黻时,只说他编写了简明的《中国史》,而不说他那部影响颇大的《中国史学史》,这未免是个极大的疏忽。本书校对工作也颇粗疏,人名多有印错的,缪凤林错成缪风林,邓之诚有一处错成邓之城,蔡尚思错成蔡尚恩,裴文中错成斐文中。

中国史学近代化进程

本书有约9000言的“绪论”,就本书的理论与方法作了四点说明,即:一、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二、关于中国近代的史学革命,三、中国资产阶级史学思想的发展阶段,四、研究中国资产阶级史学思想的意义与方法。作者认为,“史学思想属于历史学的理论层次”,“是史学实践的总结与升华,反过来又接受史学实践的检验并对史学实践起指导作用”。“一个时代的史学思想,是那个时代的史学与政治、哲学的交合点,政治和哲学通过史学思想影响史学的发展,而史学思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哲学思想的面貌和特点。”

作者认为,中国近代的史学革命是与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民主革命历史阶段相适应的,是民主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进程可划分为:十九世纪末是史学革命的准备时期;二十世纪初到二十年代末是以资产阶级史家为主进行史学革命的时期;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是以马克思主义史家为主进行史学革命的时期。

作者把中国资产阶级史学思想的发展划分为:“新史学”、实验主义史学和各种流派多元发展三个阶段。而与此相对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经过对社会史论战的反思后,认识逐渐统一,步调渐趋一致,同心协力地初步完成了中国近代史学革命的任务。

本书正文分十章,章目依次为:“新史学”的形成及发展,“实验主义史学”的兴起,“古史辨”学说及其影响,“史料建设派”的思想与方法(上)(下),“历史研究法派”的史学思想,几个理论问题的讨论,史观述评(上)(下),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史学发展的动向。

本书通过对中国近代史学流派的介绍,从理论和方法诸方面深入分析了中国史学与中国民主革命相适应的发展历程。引用的资料比较丰富,全书脉络清楚,结构谨严,读后能使人对中国资产阶级史学革命的进程有一个轮廓的认识。令人感到不足的是全书未完成“绪言”中所提出的中国近代史学革命全过程的论述。第十章所论述的时限,已是马克思主义史家为主进行史学革命的时期,可是书中却很少有这方面的内容。是否作者对中国史学近代化进程的第三个时期将另写专文或专书论述?

标签:;  ;  ;  ;  ;  ;  ;  ;  ;  

中国史学史籍的延续_史学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