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习德教授认为干燥综合征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病位在肺胃肝肾,以肺为主,久燥血凝,阴伤及阳,阴虚,络痹为其基本病机,治疗滋养肺胃是基本,补益肝肾是关键,佐祛风、化痰、通络之法,并附案例一则。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证治经验;
干燥综合征(SS)属于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外分泌腺(包括唾液腺、泪腺、汗腺)在静息和刺激状态下唾液流率均降低,进而导致语言困难、进食障碍、口腔念珠菌病和慢性涎腺炎等一系列改变[1]。同时可累及胃、肾、肺、甲状腺和肝等多个系统。由于多脏器损害,病情复杂而严重,西医治疗多采有免疫抑制剂、激素类药物。但此类药物副作用大,不能长期应用。赵习德教授为新乡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临床学验俱丰,用方灵活化裁,尤其在治疗SS方面经验丰富,治疗该病不仅养阴润燥,而且健脾、补肾、疏肝等法治疗干燥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兹取点滴经验,介绍如下。
1 SS的病因、病机
中医将本病归属“燥证、 燥痹”范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胜则干”,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曰“阴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液衰耗,使燥热转为诸病,在外则皮肤皲裂,在上则咽鼻生干,在中则水液虚少而烦渴,在下则肠胃枯涸,津不润而便难,在手足则萎弱无力”;《百病提纲论》“燥多责于肺、胃、肾。”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曰“(燥邪)先伤肺经,次伤胃液,终伤肝肾肾阴。”赵师认为:本病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病位在肺胃肝肾,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病之初在肺,燥邪或风热之邪伤肺,耗伤津液所致;中期病及脾胃,主要调补脾胃,后期病及下焦,从肝肾论治。
2 SS的临床表现
典型SS的临床表现以口、眼干燥为主要表现,但临床上本病表现多样化, 呈多系统的损害。部分病人在口腔、呼吸、风湿、消化科就诊,本病除口、眼干燥外,70%~80%的患者可出现非破坏性关节炎或关节痛[2],75%~90%的患者RF(+),部分出现肌肉痛,肌无力、低热、腮腺、淋巴肿大、干燥性结膜炎,皮肤结节性红斑、紫癜等。自身免疫性肝病是PSS的表现之一,约28%的PSS患者有肝、脾肿大,转氨酶升高,部分出现黄疸等[3]。赵师总结其特点有:其一,该病起病隐匿,疾病早期部分患者无明显口眼干燥,仅查自身抗体中发现抗SSA、SSB抗体阳性;或以其他症状就诊,由医师追问出口、眼干燥病史。其二,病情进展时出现症状严重,可出现猖獗龋齿,眼干无泪,常充血红肿。其三,邪势猖獗,随经络流布全身,引起各脏器损伤,患者可伴有肝损害、肾损害者、肺功能异常。其四,病程冗长,缠绵难愈。
3 证治经验
3.1滋养肺胃是基本
本病归属“ 燥痹”,临证所见皮肤干燥、瘙痒、鼻腔干燥、干咳等症状,均为肺脏受累。“肺主燥”,开肺气、养肺阴不可忽视。药常用菊花、桑叶、白芷、地骨皮、蜜枇杷叶等宣肺气、使水液得行,皮肤得润,外燥得解;用蜜桑白皮、沙参、麦冬、百合等养肺阴,则内燥可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涎为口津,为脾胃所化生,“龈为胃之络”,为胃阴所养,脾胃亏虚,故见口干、舌皲裂、牙龈萎缩、干燥、脱落等症;此外,干燥综合征为风湿病,缠绵难愈,需要长期服用,而祛风湿类药多为辛温燥烈之品,日久易伤脾碍胃,须方中加用健脾和胃药治疗。用白术、补骨脂、炒薏苡仁等补益脾气脾阳;用山药、麦冬、沙参、黄精、芦根等补益脾胃之阴;或配伍理气和胃之品,如陈皮、砂仁、木香等。
3.2补益肝肾是关键
本病90%以上的患者为女性,中年人居多,此乃天癸将绝之龄。《难经·三十四难》云:“肾在液为唾。”唾液为肾所生化,肾阴精不足,必致生化唾液减少,而为口干;肾为先天之本,肾之真阴乃生命之源,各脏腑之阴均赖于肾阴滋生濡养。若肾精亏损,则诸脏腑之阴充养无源,肾水匮乏,无以滋养濡润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因而产生一派阴虚内燥之象。即“有形于外,必有诸于内”。肝肾同源,肾阴精不足必致肝精不足,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肝肾不足,而致泪液不能生化,而见眼干。又“齿为肾之余”,肾气不足,则不能养齿,故本病常可见牙齿片状脱落。赵师认为:SS精血亏虚是内燥的根本,口眼干燥是其表象,治疗本病滋补肝肾阴精为要。其次温补肾阳为佐。因肾阳对津液的生成、疏布起主宰作用,此外,补肾阳之品可防滋阴药物滋腻之性,且阴阳互根互用,补阳即为补阴,滋阴必须温阳,正如张景岳所说“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赵师临证用六味地黄丸加味,其中熟地黄重用,阴虚内热重者则改为生地、常配伍补骨脂、续断、杜仲、桑寄生等。
3.3祛风、化痰、活血为佐
本病部分见关节痛、肌肉疼痛、酸楚等不适。赵师常佐以祛风湿、通络止痛药物,偏于寒者配伍青风藤、海风藤、防风等;偏于热者常配伍忍冬藤、络石藤、知母、秦艽等。本病常有淋巴组织受累,表现为痰核或瘰疬,为痰瘀气郁结所致,用药常选具有软坚散结、行气化痰之玄参、川贝母等。本病常见腮腺肿大、雷诺现象、皮肤结节性红斑或紫癜样皮疹、妇女闭经或月经量少,舌质紫黯、瘀斑瘀点或舌下络脉青紫。《医学入门》云:“盖燥则血涩而气液为之凝滞,润则血旺而气液为之流通”。《临证指南医案·燥》指出:“燥为干涩不通之疾,上燥治气,下燥治血。”因津血同源,津枯则血涸或邪侵袭,经络痹阻,气滞则血瘀,病程日久,“久病入络”瘀血导致经络愈加痹阻,且“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方中常配伍泽兰、炙穿山甲、姜黄等。
4 病案举隅
吴某,女,52岁,2016年4月11日就诊,住院号3302167,患者胃隐痛5年,伴嗳气、腹胀、头晕、口干、眼干、胃冷、进冷食则胃痛甚,身畏寒,大便溏日1次,舌红苔少,脉弦细。胃镜示红斑渗出性胃炎,唇腺活检:符合干燥综合征。西医诊断:1、慢性渗出性胃炎,2、干燥综合征。中医辨证:胃阳虚。治则:滋阴助阳,补气养血。处方:桂枝1袋6g,白芍2袋20g,干姜1袋6g,枸杞子2袋12g,百合3袋30g,麦冬1袋10g,乌药1袋15g,川芎1袋5g,生黄芪6袋30g,当归3袋30g,沙参1袋12g,云苓3袋30g,枳壳1袋10g,生甘草1袋6g7剂,水煎服。二诊:药后腹胀减轻,大便已成形,仍排便不畅,食冷胃不舒,食后胃饱胀,嗳气,脉弦细。上方去干姜,加苡仁30g,焦三仙各10g,法半夏10g,14剂水煎服。三诊:腹胀止,胃舒畅,口角生疮,间有右侧太阳穴痛,食多胃不适,舌光红, 脉弱。二诊方生地5g7剂。四诊:症大减,纳增,精神好,有时口干,舌红无苔,脉同前。一诊方去干姜,加丹参20g,葛根20g,焦三仙各10g,砂仁10g,莪术10g,7剂后精神转佳,无明显不适。建议以本方为基础加减,巩固治疗2个月。
参考文献
[1] 林青,张前德,魏睦新.干燥综合征中西医结合研究新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28(4):779
[2] 俞乃昌.干燥综合症.内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5.832
[3] 张卓莉,董怡.原发性干燥综合症肝脏损害的临床及免疫学特点.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4,2(2):95
论文作者:赵振霞1 赵振敏2
论文发表刊物:《临床医学教育》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4
标签:干燥论文; 综合征论文; 本病论文; 肝肾论文; 脾胃论文; 患者论文; 补益论文; 《临床医学教育》2018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