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术史著作评述之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三论文,当代论文,著作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近几年来主要致力于当代学术史的研究,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辑集并评述当代学术史研究的著作,此前已发表过2篇文章,分别是《当代学术史著作评述》(载《学术界》2004年第6期,《社会科学总论》2005年第1期转载)、《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学术积累——当代学术史著作评述之二》(载《云梦学刊》2005年第4期,《社会科学总论》2005年第4期转载)。
现将上两文发表后收集到的当代学术史著作,按上两文的分类方法评述如后。
一、关于当代学术史的宏观研究
1、《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004:问题意识和超越情怀》(刘大椿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491千字)。中国人民大学在2003年3月出版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002》,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于是接着出版了《报告2004》(《报告2002》的年度标识为“报告”内容所在的年度,《报告2004》的年度标识为出版年度,其所述的内容则为2003年度)。该书分为3篇,分别为“问题意识和超越情怀”、“学科进展”、“学术视点”。其第一篇第一章“何为出发点?”中有一节题为“突显问题意识”,该节写道:“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导向新的理论发现、激励学术的进步。综观人类知识的进步史,学术问题是理论进步的起点,它们启发对人文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能导致知识的积累,使原有理论得以完善和发展,而且能导致知识新理论的建立,催生知识革命和社会革命。”其第二篇包括“哲学门”、“经济学门”、“法学门”、“文学门”、“历史学门”、“管理学门”等6章,分别对上述6个学科门类(各学科门类选择若干学科,比如“哲学门”选择了“美学”、“宗教学”两个学科)的主要问题和学术进展予以评述。
2、《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005:精品与评价》(刘大椿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474千字)。该书计分4篇。该书“出版说明”前有一段概述: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确定以“精品与评价”(为第一篇标题)为主题,设计、组织和编写本年度报告,突显“精品的意义与期盼”、“评价的缺失与矫正”;并以学者的睿智和良心特别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为第二篇标题);一如既往地请各学科、各问题领域专家,用独特的笔触剖析“学科进展”(为第三篇标题);聚焦“学术视点”(为第四篇标题)。
3、《从王瑶到王元化》(夏中义、刘锋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191千字)。该书《内容提要》写道:“该书作为一部原创性专著,旨在对新时期以来的中国人文学术思想史的宏观背景暨微观个案做还原式描述,以期为海内外同仁日后撰写百年中国学术通史提供坚实的学术资源与思想准备。”该书前有“代序”《思想先知学术后觉——新潮20年备忘录》。正文包括4个部分:“王瑶:学术先觉与心灵痛史”;“陈平原的学人角色自觉”;“李泽厚:思想家的凸显与淡出”;“王元化的‘思想学术’襟怀”。“附录”中还有《为百年学术把脉与招魂》等文。
4、《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余三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280千字)。该书“内容简介”写道:“学术史研究既是总结过去的得失,也是为学术研究开创未来。”“本书分为六辑:第一辑是对当代学术现象、学术流变、学科发展、学术争鸣作宏观扫描、历时性跟踪的整体研究;第二辑是学人研究,即对当代学者作个案研究,将个体学者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置于宏观的学术背景下,用学术史的眼光加以分析和评价;第三辑是对有影响的学术图书的评论;第四辑是学术评论,如参与评奖程序和学术规范、学者社会责任感等问题的讨论,关于大学学报办刊的三个矛盾以及办好特色栏目等等的讨论;第五辑和第六辑是访谈录和附录。”其中第一辑中比较重要的文章有《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与展望》、《学术的自觉与学者的自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学术一瞥》、《新时期学术规范讨论的历时性评述》等等。
这里还要提到《清代学术讲论》(彭林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335千字)、《中国学术史讲话》(杨东莼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198千字),两书虽然不是写“当代”,但属于“宏观研究”范围。另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许纪霖编,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518千字),亦很值得一记。
二、关于几个重要学科学术史的研究
下面评述的几种学术史著作,多以“20世纪”作时限,“当代”是20世纪的极重要时段,故将下述著作放在“当代学术史著作”中评述。
1、《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该书共计13卷,即《马克思主义卷》、《哲学卷》、《理论经济学卷》、《应用经济学卷》、《法学卷》、《政治学卷》、《教育学卷》、《历史学卷》、《社会学卷》、《语言学卷》、《新闻学卷》、《文学学卷》等。该书《总序》写道:“各卷框架及主要内容为:第一部分系总论,综述各学科一百年间从形成到发展、从创新到繁荣的演进轨迹;第二部分以二级学科为单位,论述各学科在一百年间所取得的主要成就;第三部分以专题形式,介绍各学科在一百年间发生的重大论争情况,评述它们的学术意义;第四部分综述各学科在一百年间建立的主要学术机构、重要学术社团、重要学术刊物及进行的中外学术交流,说明它们对本学科发展所起的作用;第五部分为附录,内容是各学科的百年大事记。”该书《总序》还写道:“在这一百年中,中国社会科学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对先行学术、思想、文化的重新估定。”其中第三次重新估定发生在“当代”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总序》写道:“第三次重新估定,是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并成为国家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以及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产物的毛泽东思想。”“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运动,使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经历了重大挫折以后,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大讨论为突破口,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迎来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这一思想解放,就是通过对于曾经支配我们决策和行动的指导思想检验标准的重新估定,开始挣脱许多教条式的、片面的乃至错误诠释的禁锢,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志的新的理论成果。”
2、《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文学科》(王斯德、童世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该书包括《文学卷》、《哲学卷》、《史学卷》等3卷。该书《序言》说:“大致说来,文、史、哲等人文学科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文、史、哲学科的发展本身就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文、史、哲等人文学科作为传递和创造意义、维持和更新认同、提炼和表达理想的文化领域,可以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过程的自我认识。”“最后,文、史、哲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不是单个地发生着、孤立地存在着,而是相互密切交织互动的。”其中的《史学卷》(盛邦和主编,395千字),前有“导言”《中国史学现代化的行程与流派》,正文包括“经学在中国近代的蜕变”、“通向世界的文化桥梁”、“历史哲学的现代性变迁”、“经世学的现代诠释”、“文化批判主义与批判史学”、“民族史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回顾和展望”等7章。
3、《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历史卷》(主编李文海、龚书铎,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该“书系”《历史卷》包括《关于历史学理论的学术论辩》、《五四时期中国史坛的学术论辩》、《80年代以来的文化论争》、《中国历史人物研究论辩》、《关于中国本位文化问题的讨论》、《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论辩》、《中华文明起源和民族问题的论辩》、《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学术研究与论争》、《中国农民战争史论辩》、《20世纪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论辩》等,计11册。《主编前言》写道:在20世纪,人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史学理论和学术问题,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回顾中国百年史学,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史学研究及学术论辩中的得失短长、经验教训加以总结,是很有必要的。”其中《关于历史学理论的学术论辩》(牛润珍著,420千字)包括如下5章:“关于历史学科的论辩”;“历史理论若干问题的论辩”;“史学理论几个重要问题之论争”;“历史研究方法之论争”;“关于中国史学史若干问题的论辩”。
4、《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蒋述卓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570千字)。蒋述卓在该书《后记》写道:“本书作为一本学术史研究的著作,力求做到描述清晰和较为完整,评价客观公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全书分为上、中、下3编,各编标题依次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专题研究回顾”。中编除第四章题为“50至70年代的古代文论研究”外,第五至第十一章(计7章)皆为从不同侧面评述80至90年代的古代文论研究,可见,新时期在该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5、《史学评论》(杨玉圣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376千字)。这部论文集中收入的《学风建设与世界史学科发展》、《开展中国美国学史的研究》、《八十年代的中国美国学》、《美国史研究:回顾与思考》等论文,都是属于学科史研究的范围。
另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黄霖主编,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1月第1版,7卷本)很值得注意。
三、“学案体”的当代学术史研究
笔者在《当代学术史著作评述》中引用了张岂之的论述,现重引如下:“清朝初年黄宗羲等学者撰有《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所谓‘学案’实际就是学术史。这个体裁有其优点,对所论人物有全面介绍,也有原著的节选”。(《学术史与“学案体”》,载《云梦学刊》2003年第4期)
1、《民国学案》(主编张岂之,执行主编麻天祥,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6卷本,总计4015千字)。书名虽为“民国”,但由于其中许多学者是跨越“民国”到“当代”(如哲学界的冯友兰、艾思奇,史学界的吴晗、胡绳,文学界的胡风、周扬,等等),故在这里评述。其第一卷为哲学类,第二卷为史学类,第三卷为经学考古类,第四卷为语言文学美学类,第五卷为版本目录、历史地理、宗教等类,第六卷为教育、科技、艺术等类。全书共著录案主254人。该书编写体例大致为:(一)案主行状;(二)学术旨要;(三)案主主要著述目录;(四)研究案主学术成果要目(收录时间以2000年底为限)。该书前面有张岂之、张宪文、张立文分别写的序,并有麻天祥写的“绪论”《创变中的民国学术》。
2、《现代学人与学术(余英时文集第5卷)》(余英时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446千字)。考虑其具有“个案研究”的特点,故放在“学案体”中评述。该书收入《钱穆与新儒家》、《试述陈寅恪的史学三变》、《‘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梁漱溟先生》、《我所认识的钱钟书先生》、《谈郭沫若的古史研究》等30余篇文章,最后一文为《我走过的路》。
3、《学林往事》(张世林编,朝华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共3册,计1132千字)。张世林在《卷首语》中说他编《学林往事》“完全是由编《学林春秋》一书引发出来”。《学林春秋》(笔者在《当代学术史著作评述》一文中已作过评述)是学术大师自己撰文介绍治学的历程及其治学经验,《学林往事》则是请学术大师的嫡传弟子或同事(少量是亲属和子女)紧紧围绕学术大师的治学和为人来叙写。如,《我在老师中首先想到蔡元培》(蔡尚思)、《胡适毕竟一书生》(季羡林)、《缅怀导师郭绍虞先生》(杨明照)、《汤用彤先生的治学》(任继愈)、《在当代学术史上的冯友兰》(张岱年)等等。
此外,《民国南京学术人物传》(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580千字)、《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秘书处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440千字)等值得一记。
四、关于当代学术方法的研究
1、《社会科学方法》(朱红文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216千字)。该书计12章。前5章着重在对“社会科学”及其“方法论”作多方位的学理探讨,各章标题依次是:“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意蕴”;“现代社会科学的产生及其基本的认识取向”;“关于社会的研究是科学吗”;“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后7章从应用性的角度论述具体的方法,各章标题依次是:“面向对象的研究过程”;“实验研究”;“调查研究”;“非介入性研究”;“实地研究”;“历史比较分析”;“标题设计与研究实施示例”。
2、《学术评价制度批判》(刘明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250千字)。该书“简介”写道:“本书从梳理近年来不断披露的学术腐败现象及由此引发的学术规范讨论入手,指出学术评价机制对学术文化发展至关重要的意义后,深入分析了我国时下着力推行的量化评价制度的特点、缺陷和弊端,并对清末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术评价制度作了回顾和总结,对可资借鉴的国外学术评价制度作了介绍和评论。”全书5章的标题依次是:“近年来的学术规范讨论”;“两种主流的学术评价制度”;“清末民国时期的学术评价制度”;“新中国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学术评价制度”;“借鉴国外学术评价制度”。
3、《文科研究生治学导论》(主编冯光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250千字)。全书12章,论述的问题具体而简明扼要,包括治学的精神品格、知识结构、资料功底、创新思维、理论方法、科学素养、学术规范、战略安排以及学术个性的培养、学位论文的撰写、课外社会实践的投入、学术环境的优化等问题。
编者注:想了解更多信息,请参阅《云梦学刊》2006.4.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