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磁共振ASL与DSC技术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论文_范锟

范锟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医学影像科 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3.0T磁共振ASL技术、DSC技术应用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价值。方法:取20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疾病组)和2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组)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时间为2017年3月至2017年9月。都接受3.0T磁共振ASL灌注成像和DSC-MR灌注成像。观察并发症,对比各项检查结果。结果:在DSC-MR灌注成像出现造影剂外渗(正常组2例、疾病组3例);正常组双侧大脑半球灰质脑血流量(64.25±7.42ml/100g·min)高于白质(p值<0.05),ASL、DSC获得的局部脑血流量比值相差不大(p值>0.05);疾病组20例选取感兴趣区40个,ASL、DSC表现一致35个,5个表现不一致,表现一致35个包括低灌注28个,高灌注7个,28个低灌注且表现一致的局部脑血流量比值相比,ASL更低(DSC:0.89±0.13,ASL:0.79±0.11),p值<0.05。结论:判断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流灌注状态时,3.0T磁共振ASL、DSC一致性良好,但3.0T磁共振ASL对脑组织低灌注敏感性更高,并且不需要注射造影剂,具有无创性,应用价值更高。

关键词:ASL;DSC;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大脑缺血引发的脑部血管病变被称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以语言功能、肢体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高发于老年人群中[1],需要尽早确诊,采取最佳治疗方案。3.0T磁共振ASL技术(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技术)、DSC技术(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技术)都是脑部疾病比较常用的检查手段,本文为了对比分析其应用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价值,做了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本院医治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当中选出20例纳入疾病组,时间为2017年3月至2017年9月,选取同期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研究对象,将患有先天畸形、颅内出血、占位性病变、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史以及癫痫病史的患者排除。

疾病组(共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下限62岁,上限83岁,平均(73.25±3.35)岁;含急性脑梗死12例,含短暂性缺血性发作8例。

正常组(共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下限61岁,上限85岁,平均(73.32±3.18)岁。

文中两组受检对象的基本资料存在微小差别,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①3.0T磁共振ASL灌注成像。流动敏感交互式翻转恢复序列为ASL序列,多层Q2TIPS技术一次性采集得到,各参数如下:TI、层厚、层数、层间距、TR/TE、FOV、矩阵、反转角——1800ms、5mm、25、1.5mm、2500ms/15ms、 2.24cm×2.24cm、64×64、90°。

②DSC-MR灌注成像:平面回波-自由衰减序列,参数如下:层数、层间距、层厚、TR/TE、矩阵、FOV、反转角——9、1.5mm、5mm、1300ms/75ms、128×128、2.4cm×2.4、90°。以每秒钟4ml的速度经肘静脉高压团注0.2mmol/kg钆喷酸葡胺,扫描时间为65秒钟。

受检者局部脑血流量用去卷积灌注软件获取,低灌注指患侧、健侧局部脑血流量比值低于0.90。

1.3 统计学处理

文中计量资料(脑血流量等)用(x±s)的形式表示,t值检验。将所有数据投入到SPSS20.0软件中进行处理,对比数据差别明显用p<0.05表示,反之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 并发症

40例受检者在检查过程中,正常组2例、疾病组3例在DSC-MR灌注成像时注射部位血管破裂,导致造影剂外渗,三天后复查显示无异常。

2.2 正常组检查结果

如表1数据所示,正常组双侧大脑半球灰质、白质的脑血流量相比,前者更高,p值<0.05,两种检查方式获得的局部脑血流量比值相差不大,p值>0.05。

2.3 疾病组检查结果

20例选取感兴趣区共计40个,ASL、DSC表现一致的共有35个感兴趣区,包括低灌注28个,高灌注7个;5个表现不一致中,DSC显示延迟灌注,ASL显示低灌注3个,正常灌注2个。28个低灌注且表现一致的局部脑血流量比值相比,ASL更低(DSC:0.89±0.13,ASL:0.79±0.11),p值<0.05。

3 讨论

数据调查发现,百分之八十的脑血管疾病都属于缺血性,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具有很高的致残率[2],老年人比较高发,需要尽快确诊治疗。该病是因脑动脉供血不足引发,因此患病时脑组织会出现低灌注状态,程度不一,相关研究显示,若病变区域的局部脑血流量高于正常区域百分之五十以上[3],即使存在脑组织缺血表现,也不会有过多的症状,若低于百分之五十,会呈现出多种症状,此时脑组织缺血已经比较严重。

DSC-MR灌注成像通过肘静脉注射造影剂后,经过受检组织,利用快速扫描序列成像技术,获得动态图像[4],可以将脑部血液流变信息直接反映出来,在MR灌注技术中应用较多,但是该方法只可获取一次图像,无重复性,注射造影剂时具有创伤性,需要病人静脉通道良好,并且对操作者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AST检查中无需注射造影剂,其具有内源性示踪剂[5],为动脉血中自由散漫的水质子,比较标记前后采集到的图像,显示组织血流灌注状况,重复性强。

本次研究得出,3.0T磁共振ASL技术、DSC技术在判断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流灌注状态时的一致性都较好,但是3.0T磁共振ASL对脑组织低灌注敏感性更高,加上其可重复性、无创性的特点,更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效杰,王建锋,徐宝平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35):4821-4823.

[2]王子荣,丁建平,戚乐.磁共振扩散成像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8):87-90.

[3]黎本丰.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和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应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J].华西医学,2013,28(3):395-400.

[4]张微.探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意义[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6):196-197.

[5]郭慧敏,杨晓光,王泽峰.3.OT场强磁共振应用MRA血管成像与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12):35-36.

论文作者:范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4

标签:;  ;  ;  ;  ;  ;  ;  ;  

3.0T磁共振ASL与DSC技术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论文_范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