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料备件的管理已经形成一门专业科学,对于各大船务公司来说船舶物料备件的管理一直是个弱项,机务海务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优化人员使用与繁琐物料备件管理之间的矛盾被选成了唐山港集团拖轮公司“航行先锋”小组的研究方向,小组成员在组长赵秀青的带领下经过不懈努力,自主开发出来拖轮公司物料备件查询系统,该系统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并取得了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关键词:物料备件:管理系统:船舶物料:船舶备件:船舶管理
一、研发背景
京唐港拖19轮:“机务,我船急需一个舵浆压力开关,如不更换,作业将有风险!”机务员:“我查查台账,看其他拖轮有没有库存,给你们应急一下。” 机务员:“拖19,拖6有一个,我给你调用一下”、“拖6,你们船备的舵浆压力开关给拖19应急一下。”京唐港拖6轮:“上月我们船舵浆出问题,备品已经用完!” 机务员:“我查了台账,你们轮不是有一个备品吗?” 京唐港拖6轮:“台账上记录的是上季度的,这季度还没有更新呢。”以上只是拖轮公司机务员日常工作中的一个缩影。唐山港集团拖轮公司下辖16艘拖轮,公司储存有上万种物料、备件,每个月都有拖轮进坞进行大修,每天都有拖轮检修更换备件,因生产作业非常繁忙,造成唐山港集团拖轮公司每时每刻都有物料、备件在进行更换或流转,但是该公司只有一名负责物料、备件管理的机务员,虽然每天忙的晕头转向,累的精疲力尽,但依然不能满足各船对物料、备品的需求。
按照唐山港集团人员精简、提质增效的要求,如何充分发挥现有人员能力、有效解决物料备件高效管理和流转使用成为唐山港集团拖轮公司“航行先锋”小组的重点公关方向。为了帮助机务员将物料备件管理工作做得井井有条、井然有序,唐山港集团拖轮公司“航行先锋”小组就此课题展开了调研。
二、分析问题,提出方案
“航行先锋”小组成员开始着手解决物料备件存储、调配使用上的问题之前,首先与机务员进行了深度的沟通,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集中体现在各拖轮物料备件储存管理“各自为战”,各拖轮相同设备之间物料备件储存冗余情况时有发生,各拖轮无法及时了解全公司物料备件储存情况,物料备件的申领和使用只是通过各拖轮与机务员单线联系,流程为各轮申报→公司采购→发放→单轮使用,各船之间对全公司的物料备件储备情况信息无法有效沟通和流转。
针对机务员提出的上述问题,“航行先锋”小组组织了主管领导、各拖轮船长、轮机长、机务员召开座谈会,采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就如何应用“大数据”平台,使唐山港集团拖轮公司的各种物料备件真正高效“流通”起来进行了认真研究。经过激烈地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建立一个物料备件的共享平台,让各船上储备的物料备件信息在平台上一目了然,使机务员和各拖轮随时掌握整个公司的物料备件储存情况,此举有利于更快地消耗物料备件储备冗余,解放其占用资金;有利于各拖轮之间进行物料备件的调配,提高拖轮检修效率;有利于强化各拖轮物料备件的自主管理能力,降低机务员的工作强度。接下来,针对这些目标和需求,“航行先锋”小组利用“5W1H”法,制定有效对策。
三、制定对策,实施方案
目标确立后,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法确定了三套实施方案,并对三套方案的优劣进行了对比,结果如下:
经过上述对优势、劣势、难点的分析,小组决定采用网站+数据库的方式开发物料备件查询系统。小组成员根据自身知识进行了网站的开发调试,调试无问题后,收集了公司和各船的物料备件清单,进行了数据库的更新设置并在网络上进行发布,使各船能够在系统上方便查询。
四、调试使用,验证方案
2018年6月份,该系统开发完毕后,“航行先锋”小组组织机务员、各拖轮船长、轮机长进行了应用培训,使大家充分了解系统的各项功能,并能够熟练使用。在3个月的调试、试运行阶段,系统平均每月帮助机务员进行7次物料备件的调配,相应减少了各拖轮7次物料备件的申报,为拖轮公司进一步节能降耗,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效支撑。
五、推广应用,落实方案
唐山港集团拖轮公司物料备件查询系统顺利通过了调试使用阶段后,小组成员结合拖轮公司目前推广的“10S”现场管理规范,将该系统与库房整理相结合,在全拖轮公司范围内进行推广。为了验证系统与现场管理结合效果,采用 “一分钟找物品”活动进行了效果验证,事实证明,唐山港集团拖轮公司物料备件管理系统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了物料备件管理工作效率。
近年来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唐山港集团拖轮公司注重学习行业先进技术,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工作效率,保障安全生产。该公司研发的物料备件查询系统就是一个立足本职岗位创新的典型案例,此外,该系统还取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
论文作者:赵秀青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7
标签:拖轮论文; 备件论文; 物料论文; 机务员论文; 唐山论文; 公司论文; 小组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