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管理的理念及其有效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论文,有效性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校本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对教育高度重视、对学校管理严格要求的产物。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一度滑坡的情况下,经过一番审视、反思,都明确地意识到,要尽快摆脱困境,寻求新的经济复苏与发展对策,必须跳出经济领域,从教育领域中寻求答案。首先是英美等国把发展国家的主要视点由经济领域转向教育领域,转向学校教育。1991年,美国总统布什在《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一支中指出:“学校是改革的场所(School as the Site of Reform),因为名副其实的教育改革发生在每个学校中。”(注: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四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548页。)日益重视学校层面的改革,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管理曾一直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庸,一直是在一种外控的条件下进行运作的。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管理的主体性发挥,使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一直处在低水平的循环之中。这种状况引起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朝野上下的广泛关注。英、美、加、澳等国相继出现了学校改革的呼声,开始了创建培养高素质人才学校的教育改革运动。1986年5月,卡内基教学专业工作组发布题为《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的报告,呼吁“要赋予教师新的权力,委以新的责任,面向未来,重新设计学校”(注: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二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266页。)。于是在全美兴起规模宏大的重建学校运动(restructuring school movement)。重建学校运动的策略之一是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
一、校本管理的基本理念
校本管理即“以学校为本的管理”。作为不同于传统外控管理(External control management)的崭新理念,其主要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校本管理是动态自组织管理系统
传统的外控管理把学校作为一个静态结构的执行系统来考察,关注的是如何从外部对学校进行控制,学校如何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去执行任务。校本管理则认为学校是动态、自行管理系统(self-management systeam),学校与环境之间要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由于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所以学校要随时作出组织结构的调整。学校内部的自组织能力,是直接影响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因素。例如,学校人员之间通过多维协调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组织通过不断有序组合增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制度通过动态调整形成有效运行机制等,都是自组织行为。自组织的校本管理不依赖外部的强制性指令去实现组织自主及组织主动地同外界环境进行的各种交换,更不依赖外部的强制性指令使组织得以生存和发展。
2.校本管理是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主动变革的管理
传统外控管理下的学校一般不与市场直接发生联系,学校的任何活动、任何方面都是在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条文之中进行的,教育行政当局为学校确定目标方向、规范操作规程、提供实施方法、监督工作结果。学校在执行来自各个级别的指令时,是一种步调一致的单一化的机械活动,如学校教学管理是按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进度去设置和实施的,是按标准化考试、标准化阅卷、标准化分数去操作和评价教育活动的。校本管理强调学校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取决于学校自身的条件和对外部挑战的回应力。在学校管理主体多元化和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学校应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通过个性化的创新管理,去维系学校的生存,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校本突出的不是统一性、一致性,而是基于学校现实而展开的,是针对学校存在的特定问题而进行的”。(注:郑金洲:《走向“校本”》[J],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校本管理认为,达到目标有多种方法,应运用殊途同归原理(Principle Equifinality),灵活处理学校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校有较大的活动发展空间,去主动适应迅速变化的现实社会。
3.校本管理是以目标为取向的柔性管理
制定目标并达成目标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根本要求。在传统的外控管理中,教育行政当局为学校确定目标方向、规范操作规程、提供实施监督工作结果,既关注学校做什么,也关注学校怎样做。学校要实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目标,并据此制定学校工作目标及发展规划。在达成目标的活动中,组织中的人完全是按预先规划好的路径及设计好的模式去运作的,表现为一种硬性的控制型管理。校本管理则认为,要根据学校自身实际制定学校的发展目标和管理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表现为一种柔性的管理,即按照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规律所采用的非强制性的软控制。它在人们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驱动力,使人们把实现学校管理目标变为自觉的行动。
4.校本管理是以主动承担责任为保障的管理
传统的外控管理把学校管理权力主要集中在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当局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等方方面面的决策负最终的责任。学校要一切听命于教育行政,要接受周密的外在控制,没有自行管理的权力,没有主动意识,当然也谈不上承担责任,也难以追寻责任。校本管理的权力重心向学校下移,学校有权针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即许多不可避免的重要决定应在学校层面上作出。学校有了自主管理的权力,也就意味着自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是改革的场所;学校本身是教育的主要的为其行为负责任的单位”。(注: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四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560页。)不仅如此,校本管理还强调学校中的每个人既是权力活动主体,也是责任主体,都要对自己的行为及活动的结果承担责任。“校长和教师在学校生活中,有行动的目的、责任”。(注:郑金洲:《走向“校本”》[J],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
5.校本管理是有效促进组织与人的发展的管理
外控管理把学校看做是达到政策目标的工具,是执行上级下达的“标准教育任务”的工厂;教师是学校领导的随从,是学校的雇员;学生是学校加工的原材料。学生要在学校这个“加工厂”里,由教师“加工”成教育当局所需要的“成品”。同时,教师也得到了“加工”。校本管理强调:①学校有自己的办学思想,有明确的期望(expectations)、信念(beliefs)、价值(values);②学校既是教职员工工作的地方,也是他们生活、发展的地方;③学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领域,也是培养教师、促进教师发展的领域;④学校要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协调者、拓展者;⑤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校各项决策的主要参与者;⑥学生是素质教育服务的接受者,是学校发展的参与者、合作者、支持者。
二、校本管理的有效性分析
外控管理下的学校没有自身发展的主动权,一切要循规蹈矩地按照国家、地方行政部门的指令行事。学校的生存、发展是由上级设定的,学校的变革也是在上级部门的指示下进行的,学校自身不必、也无法通过主动变革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这种在上级指令下的改革,往往使得学校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因为外控管理模式是在多层、高耸式机构下进行运作的。“上级教育行政机构又不是每天面对着学生,又不能够直接了解学生各方面的需要,却是资源运用的决策者”,“校长虽身为学校教育最直接的负责人,但在资源运用方面的权力很小,处处受制于上一级教育行政机构”,“也就不需要对资源运用上的错误负太大的责任”。(注:陈建吉:《当代西方学校管理的新模式——校本管理》[J],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2)。)因此学校资源的运用效率极其低下,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员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及学生的发展都受到极大的影响,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对学校来说,它的决策者、需求者、服务者只有一个——上级教育行政当局。学校运作主要是为了满足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按照上面规定的条例行事,并力求以不违反规则为主要原则。美国三一大学教育与管理教授萨乔万尼(Thomas J.Sereivanni)认为,这种管理“显然是与静止相联系的而不是与变化相联系的;是与以不变应万变相联系的而不是与不断学习和适应相联系的;它们带有更多的20世纪的特征而不是21世纪的特征”(注:赵中建:《美国“学校重建”中的校本管理和特许学校》[J],载《全球教育展望》,2001(6)。)。它使学校组织及人员变得懒惰、无能。教育行政机关则背着过多、过重的负担缓慢迈步,制约了其应有职能的发挥,其自身的发展也受到影响。
在社会发展变化比较缓慢的情况下,传统的过于指令化、统一化、平稳化的外控管理模式还能使学校继续不断地运行,但是当社会正以日益加大的加速度发展变化时,各个层次教育对象的数量迅速扩大,人才培养规格不断变化、提升,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学校目标需求、服务对象日趋多元化,素质教育问题更显尖锐复杂,教育教学活动改革的层面不断扩大且力度加大,学校教育工作变得艰苦复杂。这种情况下的外控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教育管理的要求,必须寻找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校本管理的理念表明,它是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的有效管理策略。立足于学校而构建起来的校本管理理论才能真正成为开启学校管理中各种问题之锁的钥匙。
校本管理的核心是权力下放。“教育改革最可靠的办法是赋予学校及其领导们对干什么作出重要决策的自由和权力”(注: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四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560页。),“学校一旦掌握应有的自主权,适度自主经营,学校就能主动解决学校中不适应社会要求、不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利于调动教师与学生积极性的诸矛盾、诸弊端,就能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就能有压力、有活力,就能主动投入改革”(注:齐亮祖:《基础教育的学校经营机制研究》[J],载《中小学管理》1998(2)。)。学校有了自主权,在一些涉及学校根本利益、长远目标、宏观调控等战略性意义的问题上,学校就能不再依赖上级,自己独立地谋求对策。这样也会促使学校去研究社会需求,研究同类学校的运行状态,及时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承担决策风险,积极地投入竞争。
实施校本管理不是要求学校自主权的适当扩大,而是要求整个学校资源重组。当学校的资源决策权增大时,学校可以根据近期、中期及长远发展目标,按优劣次序排列资源,根据所需合理组织资源,挖掘现存的各种潜力,更充分地利用资源,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工作的满足感也会随之提高。资源使用权力的下放,使得学校必须小心谨慎地检查自己资源的使用行为,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另外,学校亦可以将节省下来的资源,投入新的教育规划,最大限度地发展学校。
校本管理的有效实施给予教师、学生更多、更大的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为教师、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校本课程、校本研究、校本培训等一系列促进学校发展的策略,都会在校本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得以有效运行。权力下放的理念也为教师提供了专业自主权,同时还强化了教师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总之,在这种管理理念下,教师会在专业化的进程中得以充分发展,最终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校工作保持向前推进的活力。
“校本管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教育改革中不断予以实现的一种改革措施,被认为有助于提高和保证教育质量”。(注:赵中建:《香港学校管理新措施述评》[J],载《上海教育科研》,1998(4)。)1996年,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在《优质学校教育》报告中说:“到2000年,‘所有学校均须实施校本管理’。”(注:赵中建:《香港学校管理新措施述评》[J],载《上海教育科研》,1998(4)。)萨乔万尼(Thomas J.Seriovanni)教授也说:“校本管理的发展是教育界近年来的重要事件之一。如果它发展得当,会给学校管理带来革命。”(注:赵中建:《美国“学校重建”中的校本管理和特许学校》[J],载《全球教育展望》,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