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融资的七大误区:中西方资本运营的比较与思考_资本运作论文

股票市场融资的七大误区:中西方资本运营的比较与思考_资本运作论文

股市融资的七大误区——中西方资本运作的对比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西方论文,资本运作论文,融资论文,误区论文,股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股市成为资本扩张的工具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资本运作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特别是上市公司,受到利益机制的驱动,纷纷热衷于通过股市的融资渠道,使资本扩张,甚至有的公司利用炒作资本而误导投资者,严重扭曲了股市配置资本资源功能的发挥。

资本运作的概念成因及实质

那么,企业为何要出现这种经济行为呢?传统经济学认为,在理想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的各种要素能够通过市场得到最有效的配置。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市场是不完善的,表现为:(1)市场结构偏离自由竞争的模式,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2)市场信息不完备,信息流动也不完全有效率;(3)市场中存在着交易费用。在理想的无摩擦的竞争经济中,经济利润与产品的技术特征有关。目前西方经济学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主要有:(1)规模经济论:指企业生产规模的改变对产量从而对收益的影响。此理论的代表施蒂格勒认为,随着市场的发展,专业化厂商会出现并发挥功能,对此规模经济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厂商通过并购其竞争对手的途径成为巨型企业是现代史上一个突出现象。(2)交易成本论:科斯分析了企业存在的理由是用价格机制需要支付成本,而通过一个组织(企业),并让其支配资源,市场费用可以节省。(3)价值低估论:指的是被收购的企业的价值被完全低估的这一种情况。托宾认为并购企业购买目标企业股票时,应考虑目标企业的全部重置成本及其股票市场价格总额,若前者大于后者,并购的可能性大,成功率高,反之则相反。托宾把这一原理称为托宾比率。(4)市场控制论。惠延顿认为企业并购可提高行业集中程度,当行业出现寡头垄断时,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长期稳定的超额利润。

由于并购的是现成的公司,缩短了建设周期,又减少了市场风险。比如微软,1986年在那斯达克上市时净资产仅200万美元,1999年股票市值高达2600亿元,13年增长了13万倍,创造了企业发展史上资本扩张的神话。此外,雅虎、英特儿等公司,都是成功的范例。

也有的资本扩张的思路却恰恰相反,选择了分拆的资本运作,如通用汽车公司资产重组。该公司是一直位居“幸福500强”之首、遥遥领先其它企业的美国最大公司。1995年其销售额达到1680亿美元,利润额为69亿美元,创下了通用汽车公司及其它美国公司历史最高纪录。为保持其竞争力,这家全美最大的企业决定将自己分拆为四个部分,超过另一家一分为三的大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

2000年,全球并购交易额超过3.4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连续第8年创下纪录。2000年1月10日,美国在线公司和时代华纳公司宣布合并,组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合并交易额达1660亿美元。而新公司的价值在合并后高达35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7大公司,年收入总额300亿美元以上,相当于墨西哥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之和。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一起企业合并案,也是代表因特网和传统媒体的两大著名公司之间的一次“了不起的结合”。此合并,拉开了新世纪里美国企业大合并的序幕。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的误区

我国第一起二级市场资本并购案是“宝延”风波。1993年9月深宝安(0002)通过其上海的子公司和两家关联企业大量收购延中实业(600601)的股票,从而拉开了我国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的序幕。

此后,证券市场上并购事件迭起,在被称为“并购年”的1997年,700多家上市公司中约有200多家发生了股权转让、兼并、资产置换等事件,买壳、借壳上市更是达到高潮。加之新闻界对企业并购、资产重组的炒作宣传,以及网络股的暴涨和李泽楷等一夜暴富的示范效应,许多企业领导开口必谈资本运作,似乎这才是现代管理的真谛。理论界也有不少人推崇资本运作,认为从商品经营到资本运作是我国企业经营机制转变过程中的又一次飞跃。有些人甚至把资本运作称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形态,是现代企业发展新的里程碑等等。从而在上市公司、投资者乃至于地方政府中产生了严重的误导,“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理论和宣传的误导必然对企业及政府造成严重的行为后果。很多人片面地甚至错误地理解“资本运作”,甚至把它看成“点石成金”的艺术,于是,资本市场中竞相仿效的炒作开始了。对资本运作认识上的误导,必然造成资本运作行为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上市是资本运作的重要渠道,片面追求通过上市筹集资金,有的甚至借机“圈钱”。许多公司不是立足于自身产业的发展,而是片面追求上市,使上市公司成为稀缺的资源,甚至连年亏损的上市公司成了未上市公司追求的“壳资源”,一些公司为达到上市目的不惜作假,坑害股民。如某公司上市前,1996年实际亏损1.03亿元,居然“包装”为盈利5400万元,作假金额高达1.57亿元。上市后,该公司又将1997年度实际亏损2.29亿元披露为亏损1.98亿元,瞒报亏损额3100多万元。所以股票上市刚过半年,所募4.1亿元即已亏去一半。其原因在于股票发行前,编造巨额虚假利润,隐瞒重大事项;股票上市后,从少报亏损、擅改募集资金用途,到挪用募集资金炒股。

误区之二:认为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可以无偿使用,大公司掏空控股的上市公司的资产。有的大股东为了自身利益,根本不考虑上市公司的发展,竭泽而渔,把少得可怜的利润分光吃净。留给上市公司的是实实在在的财务隐患和经营风险,严重侵占了小股东的利益。在他们看来,用股票筹资的最大优点就是无偿,于是可以随意动用这笔资金。如已查处的一些上市公司就属于这种情况。

误区之三:上市公司轻生产经营重委托理财,靠资本市场来直接盈利。资本市场不仅是企业融资的渠道,而且成为不少上市公司通过委托理财方式、靠炒卖股票牟利的一项创收活动,结果承受了不必要的风险。股市暴跌,使许多公司委托理财的资金无法收回,更谈不上投资保底了。

误区之四:“坐庄”风气盛行,片面追求直接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寻求资本的增值,有的甚至不惜违规操作。如在股市中有影响的某某系等资本运作机构,通过对上市公司控股,并与公司配合参与该公司二级市场的炒作,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如众所周知目前股市机构中最顽强的某某系,其旗下的三个上市公司的股价在大盘暴跌700点后,仍然巍然不动,成为中国股市一大奇观。与此同时,中国股市的换手率奇高,普通股民把股市看作是一个完全投机的场所,难怪有人把中国股市看作是一个散户与“庄家共舞”的“赌场”。

误区之五:以资产重组等资本运作为幌子,参与二级市场炒作,实际是为炒作而制造概念。ST族公司采取重组手段制造题材,造成ST公司股价居高不下的局面,而真正重组成功的却凤毛麟角。同时,部分上市公司自认为是资本经营行家里手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或直接投资等手段来制造题材,竭力表现出企业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并通过炒作这些题材使企业的股票价格飙升,从中谋取暴利。

误区之六:国有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受地方政府左右,企业资本运作带有强烈的地方政府色彩。表现在资本运作上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浓厚,代表国家行使股东权利的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往往用行政目标代替所有者目标,使所有者利益受损。由于国有股、法人股未能全流通,使得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造成资本运作交易成本和难度加大。加之资本市场的并购程度尚未合法化,给上市公司追求个人利益以可趁之机。有的上市公司在并购时对国有资产低估、漏估以达到侵吞国有资产的目的,我国的国有资产有相当一部分就是通过这一渠道流失的。

误区之七:上市公司及地方政府片面追求通过资本运作来扩大规模经济,多元化经营和低成本扩张,以此来提高公司或地方政府业绩。企业购并、资产重组,必然使单个企业的资产数量和经营规模扩大。一些人由此出发,简单地将企业资产规模(或经营规模)扩大的过程,看作是资本经营的过程,并将“规模”与“经济”连接在一起,认为,只要有了“规模”,也就实现了规模经济;一些企业简单地将经济实力、经营业绩与资产规模划等号,试图通过购并,实现资产规模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的最大化,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反而造成资金的短缺,为维护扩张的局面,不惜伪造业绩。更有甚者,一些公司不惜专门编造假账,或里应外合编造“重组题材”,或联手操纵市场,其做法和手段已到了法不可容的“欺诈”程度,给市场和投资者带来极大的损害,如证监会查处的号称“中国第一绩优股”的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

毫无疑问,上市公司轻产业发展重资本运作的炒作,既造成了上市公司业绩难以提高,又制造了股市泡沫。

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的反思

诚然资本运作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给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新的渠道。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发育时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存诸多不完善之处,表现为资本运作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在我国股市更成了资本运作炒作的场所,使资本运作成了投机的代名词。对此,对资本运作值得深刻的反思。

1、要在上市公司中树立资本运作是手段,资本增值才是目的的理念。上市公司以实业经营为主业,要务正业,搞好生产经营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经营过程中,以企业购并、资产重组为特征的资本运作,只是在条件成熟时,发生的个例现象,不可能成为日常性的业务活动,否则将主要精力盯在这种资本经营上,必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效和竞争力。对于多元化经营、低成本扩张等,更不能盲目冲动,否则扩张活动非但不成,反而会使购并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并会葬送一个本来具有发展前途的企业。牟其中的南德集团和史玉柱的巨人集团的兴衰史,颇值企业家们玩味。

2、积极为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提供一个好的环境,促进资本运作正常有序的开展。近年来,与世界并购浪潮相反的现象是,我国涉及资产重组的企业并购签字率高达80%以上,但成功者甚少。同时,上市公司70%以上的重组是失败的。为此,一是要明晰企业产权。产权是企业出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是所有者的经济权益。企业要有明确产权,谁投资谁得益,并承担相应的风险。让企业真正成为自我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二是要完善资产评估体系,建立和壮大资本运作中介机构。要建立资产评估制度,减少政府对资产评估的干预,要依法评估,并按市场规律进行核算、定价和交易。同时,要发挥投资银行的作用,解决好投资银行资本金普遍偏少的问题,培育具有资本运作知识和经验的专门人才。三是要完善资本市场。加快资本市场向结构完善、竞争有序、规范严密的方向发展,以期合理配置资源。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妥善处理好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流通问题。四是充分发挥政府对资本运作的引导作用。由于资本运作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必然涉及到社会和政府行为,政府的行为将对资产重组产生较大的影响。有的地方政府因怕破产企业的职工下岗而使本地企业坐失了被外地企业兼并的机会。对资不抵债、高负债经营和急需融资的国企以兼并、收购或重组等方式进行改造,更是亟待解决的关键中的关键。因此,地方政府应运用政策导向,用“看得见的手”来实现资本的优化组合。

3、建立健全有关资本运作的法律法规,使资本运作有章可循,尤其是规范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证监会和有关部门已通过查处违规资金、做假账、当黑庄来规范股市;有关人士也提出对连续亏损企业的资产重组在法律上做出规定,给予规范。只有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才能真正解决“基金黑幕”、“黑庄”等行为,使中国股市真正成为一个资本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

标签:;  ;  ;  ;  ;  ;  

股票市场融资的七大误区:中西方资本运营的比较与思考_资本运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