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南设计中心 广州 510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内的建筑事业取得了长远的发展。在该种环境下,建筑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应当增加对建筑设计的投资,进而促使建筑工程的优化和功能性的增强,迎合人类对建筑的居住要求。现阶段,建筑企业在实际施工中加强了针对可拓工程设计的创新和应用,由此推动了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鉴于此,文章详细介绍了可拓工程设计的创新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可拓建筑;创新理论;方法;分析
作为可拓工程设计创新的相关理论,可拓学显示工程设计方案存在问题,因此要求对其予以有效改善,实现设计计划的优化,推动建筑施工稳定开展。鉴于此,建筑企业中设计师在建筑设计环节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拓展性思维,从而由此推动可拓工程设计理论的更新,保证建筑设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1、可拓工程设计创新理论概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内建筑事业的发展,工程设计理论取得了显著发展与完善。在该种情况下,可拓工程设计创新理论慢慢产生,并基于本身的优势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
可拓工程设计创新理论关键是采取思维形式、创新层次、导向模式等要素组成的。这一理论在应用阶段以思维模式的更新为重点,出现了特殊的创新理念。通常情况下,可拓工程设计创新的途径包括两种,分别为可拓分析和可拓转变。
作为可拓学内容的基础,思维方式的创新于建筑设计阶段通常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1]。对此,就要求工作人员在具体作业中不断扩展自己的思维。除此之外,可拓工程设计创新理论在全面落实阶段可以形成完善的发展模式,且以此为基础促使各种工程设计创新问题的改善与处理。
2、可拓工程设计创新及方法的研究作用
在研究可拓学阶段发现,针对工程设计创新理论及方法与其有着微妙的联系,能够变成工程设计的创新理论和方法的理论依据,经其辩证逻辑与数理逻辑相统一的方式,来推动工程设计创新及方法的研究工作,从特殊角度为工程设计带来新的创新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促使三个交叉学科形成新的专业增长点。在当前的工程设计创新过程能引进可拓学,能够不断优化创新的理论系统,在创新理论的环节能够以可拓学为前提,真正发挥理性思维的价值,为工程设计创新开启一条全新的道路,可以极大提高国内建筑事业对创新理论及方法的探究[2]。在可拓学支持工程设计创新的基础上也间接性的扩展了可拓学继创新学研究的规模,推进了三个学科的相互增长。
2.2拓展工程设计创新的理论框架。在开展工程创新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思维的拓展,可拓工程设计就是给整个工程创新带来合理的思维方式的一种学科,其可以使人们的创新思维更为趋于理性化,整合整个工程设计中的各种因素,寻找思维灵感、建立工程设计创新理论框架,实现工程设计创新的理性观念,确保其稳定性与科学性。
2.3优化工程设计更新的方法论系统。可拓工程设计创新是基于理论的前提下,经静态与动态相关统一的方式,把内部各种关系及需要检查的事物之间的关联再一次实现融合,实行方法、系统的建立,进而形成科学的方法理论。所以,把可拓学科学的引进工程设计创新之中,能够在其创新环节发挥出指导作用。
2.4发展工程设计革新的理性化方式。可拓学是基于逻辑学与数学前提下产生的一种理性学科,其可以用模型的方式把事物之间的联系结合起来,且可以描述出所要进行的事与物,形成模式化、定量化的科学理论系统。如此一来,在与工程设计创新等情况结合在一起时,就会通过一种比较理性的途径来对待工程设计创新,可以用该种方法把环境、资源、对象及目标科学的联系起来,产生一种十分有效的理性创新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可拓工程设计创新方式
当前,为不断推进国内工程设计工作的有效进行,建筑企业加强了针对可拓工程设计理论的革新与优化。有关可拓工程设计创新途径,下文对此进行了详细总结。
3.1基于原型参考的发散法
原型借鉴主要指建筑项目设计师在实际操作中,应从自然环境中采集设计素材,并由此为前提开展工程设计创新工作。实际上,该素材通过发散思想的可拓转变以后,可以变成新设计计划的原型基础。
设计师依靠圆形借鉴发散发开展可拓工程设计工作时,要求详细描述隔离原型信息,并由此为基础充分使用可创新材料,最终加快工程设计创新目的的达成。另外,设计师采用发散研究法开展可拓工程设计创新工作时,应当在因果性等联系性很强的建筑中找出发散趋势[3]。在操作阶段虽然自然环境对工程设计创新有较大的限制作用,但设计师往往可以从建筑周围的环境中找出创新方法。
3.2中介融通基础上的传导法
传导效应主要是指某个对象在出现变化会同时推动另一个对象出现变化情况。而依靠中介融通传导功能的工程设计创新方式便是传导法。这一方法的关键思想就是经过对传导变换来处理工程设计创新问题,由此带动工程设计创新效果的提升。
实际上,传导法在国内建筑领域中取得了广泛的使用,并由此推动了建筑施工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取得了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方式在国内宋代的建筑项目施工中就取得了广泛应用,就重修烧毁皇城工程来说,该建筑在设计工作中通常需要清除旧址,再开展施工工作,因此存在周期长、投资高、施工规模大等问题。
鉴于此,相关工作人员加强了针对传导法的应用。在实际的建筑设计阶段就地取土制砖,因此处理了建材和人员问题。此外,施工人员还把工程垃圾直接回填到取土的位置,进而保证城内建筑施工范围的土地恢复原貌,并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质量。
3.3基于属性转变的共轭法
通过可拓学理论能够发现:事物通常具有共轭性,而该种性质的产生就在很大限度上加强了事物总体性的维护和保证。现阶段,工作人员在开展可拓工程设计创新工作的时候,强化了对共轭法的使用,在设计阶段注重设计元素性质的改变,并由此为基础采用科学的措施加快工程设计创新目标的达成。
共轭法通常应用于设计创新受限很大的条件下,简单的说,这种方法的使用可以使建筑和环境出现共轭性,从而保证二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影响。获得了建筑项目与生态环境的统一,保证建筑设计向着绿色、长远、低碳的趋势发展。简而言之,这个方法的使用阶段,要保证设计师可以对建筑和环境之间形成的共轭性加以掌握,从而转变初始创新元素来处理具体问题。
3.4依靠要素重组的可扩法
要素重组是指把设计作业阶段个要素加以重新整理,推进设计工作的优化进行。于可拓工程设计创新环节,创新要素的重组工作通常对工程质量有直接影响,且有效保证工程设计创新要素表现出多样化、广泛性等特征。通常情况下,为确保工程设计的优化进行,工作人员在具体作业阶段应当对原材料、环境以及工艺等要素进行重组,由此推动建筑设计科学性的增加。另外,工作人员基于要素重组可扩法开展工作时,要求进一步确定工程设计创新的环境和对象,最终得到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
4、结束语
为不断推进我国建筑项目设计施工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国内相关单位与部门在具体施工中加强了针对可拓展工程设计的创新和发展。鉴于此,本文研讨了可拓工程设计创新理论,且针对可拓工程设计创新方式进行了传输。相信随着各种方法的全面落实,国内的建筑项目设计工作一定会取得长远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科奇.可拓建筑设计创新理论与方法研究[D].2012.
[2]张羽.模仿中创新--论建筑创作中的材料表现[D].2009.
[3]殷欢欢.可拓建筑设计创新理论与方法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计,2017,(10)
论文作者:吕敛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3
标签:工程设计论文; 建筑论文; 理论论文; 方法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工作论文; 阶段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