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影响论文_袁敏,,通信作者:袁敏,,祝鸿雁

浅谈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影响论文_袁敏,,通信作者:袁敏,,祝鸿雁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陕西汉中 723500)【摘 要】本文通过检索和分析国内有关职业心理素质的文献资料。对其概念,发展现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介绍在国内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影响。旨在为我国临床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优化提供依据。【关键词】 综述;护士;职业心理素质;优化;临床护理;影响【中图分类号】R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188-02随着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与国民健康意识的逐步提高。各大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需要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较强的抗压能力来适应护理模式转变及医疗机制改革下的种种问题。目前国内外医疗机构普遍面临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护士离职率高而工作满意度低等问题[2,3,4,5]。基于该背景,研究者们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探索出一个能够对外界做出应激的概念,职业心理素质可以被用来进行该领域的研究。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职业的心理素质相关文献,对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现状,其在临床护理工作的影响力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护士职业团队总体职业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及护理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提供参考及启示。1 概念及历史演变1.1 概念:护士职业心理素质是个体在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受护理人员职业角色化环境影响,逐渐形成适应护理职业的比较稳定的、衍生的、效能的综合心理品质。即护士角色人格[1]。1.2 护士角色人格形象的历史演变:由历史形象演变为近代形象再演变为现代形象,历史形象包括:母亲形象、宗教形象和仆人形象;近代形象包括:品德高尚、具备知识的专门人才、健康使者;现代形象包括:专家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研究型人才等。2 我国护理人员职业心理素质发展现状某些高校早期培养的护理本科生,已基本脱离护士职业,这明显违背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的初衷。对本科毕业的护士改行、“跳槽”者多见,一度使我国部分地区的高等护理教育陷入“含辛茹苦育才女,只为他人做嫁衣”的被动局面。即使中等教育培养的护士,其职业态度也在时代的变革下受到严重影响。如部分护士缺乏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的心理准备,出现轻率离职,改行现象,几经周折再重新返岗,不仅造成医疗单位的人才质量下降,也严重损害其职业生涯与切身利益;少数护士再抱怨中工作,怨天尤人。尽管20多年来较之过去数十年,护士的工作环境、生活待遇、社会地位等均显著提高,现代化医疗设施及仪器、设备不断更新,使一线护士的体力劳动大大下降,而部分护士的职业态度却未得到显著提什,令许多护理教育、管理工作者深感困扰。护士终究是一类专门人才,属于终身职业,其培养有一定周期,从业个体有个积累经验、由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护士队伍的年轻化也对护士队伍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是顺利开展护理工作的基础条件,也是护理工作质量的有效保证。但由于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环境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及职业心理素质发展[2],不仅会导致护理服务质量下降,引起护患关系紧张[3],而且会使护理人员产生倦怠及离职等消极情绪,影响护理队伍稳定[4]。目前,护士流失已成为全球医疗卫生领域的重大问题,我国护士离职意愿比例高达81.3%[5]。护士心理素质量表开发后并未得到推广使用,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职业心理素质呈现中等偏低水平[6]。3 护士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研究现状3.1 研究成果不少研究者从护士的性格类型和人格特质方面对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作了研究,并得出了一些结论。刘大川[7]应用问卷调查法得出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包括:目标明确,遇到困难善于积极设法解决问题;乐观自信;自我意识清晰、成熟;正确认识自我;乐群融洽;善于沟通和协同工作;处变不惊;认知他人;善独立解决困难或复杂问题;具有评判精神及创新意识等方面。吕文艳等[8]的研究表明,黏液质气质和乐观倾向可正向预测心理健康状况,对工作方面的压力有较强承受能力。而抑郁质气质可负向预测心理健康状况,对管理及工作方面的压力承受能力较弱。该研究领域权威学者刘晓虹[9]用Y一G性格测验调查,并对结果从量表水平、因素水平和类型水平3个方面加以分析,该研究结论显示,优秀护士与一般护士之间所显现出显著差异的人格特质,对于护士角色人格的构成具有决定性影响。综上所述:结合众多研究者的结论[10][11]得出,研究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得出的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内容也是有差异的。于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护士这个职业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心理素质?这就体现出护士心理素质研究中的不足。3.2 研究的不足之处3.2.1 研究理论尚不成熟。由于护理学和心理学都是新兴的学科,护士的心理素质、心理品质、心理特质等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人们都没有达成共识[12,13]。因此,自然也就不会有一致的或公认的研究结论。3.2.2 研究的内容较为零乱和局限[14,15,16,17],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3.2.2.1 从研究内容来看,护士的职业特点并不突出。纵观以往对比护士心理素质的研究,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对护士心理素质的研究几乎涉及到人的心理的方方面面,但对护士这个特殊的职业,特殊性当然要对应具备特殊的心理素质,近年来护士的专业性显著提高,不同的专业要求的职业心理素质内容和程度也是有区别的,但对护士自身职业特点的研究却比较少。以对护士的性格研究为例,我们发现,对护士性格的要求涉及到几百个词汇,但真正能体现护士职业特点的描述却并不多见,有许多要求是不同职业中都应具备的要求。3.2.2.2 研究的结论理想化。让大家觉得护士的职业形象是完美的女神形象,甚至不能有人的喜怒衰乐。如果把所有对护士心理素质研究的结论汇怎在一起,我们便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不同的研究对护士的心理素质提出了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要求。更多的则是对护士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还有一些要求则超出了护士的职业要求范围。我们并不反对护士应该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但是,要求护士达到这样的水平,未勉太不现实了。4 护士角色人格的影响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健康事业对护士职业的社会需求不断提高,优化护士角色人格、更充分地发挥护士职业的社会职能被赋以更高的标准。剖析护士角色人格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是优化护士角色人格的前提。护士角色人格的影响因素,包括来自社会方面、职业范畴、个体自身的因素。4.1 社会文化因素至今社会上仍有一部分人以传统观念看待护士职业,以为护士工作只是“很简单地打针、发药”。但大众却不了解护士个体间有年龄、资历、受教育层次等较大差异,而护士个体却深刻地了解个体职业随时代发展其社会职能日益提高,对职业发展的目标有其理想和憧憬,更渴望社会的认可,十分反感社会和他人对护士职业的误解或低估。可使护士个体对其职业的前景产生困惑和动摇,以致影响其职业角色人格发展。护士个体的职业角色行为,无疑与社会公众对护士的群体期望值存在一定距离。但有人常不自觉地以对护士的群体期望值衡量护士个体的职业角色行为,无形中对护士个体提出较高的要求,使某些护士个体面对社会群体过高的期望值感受到较大压力或无可奈何,继而产生一些角色不适应行为。由此可知,不仅社会低期值可影响护士角色人格的发展;过高的社会期望值,也可对护士角色人格构成干扰[9]。4.2 职业教育因素职业教育的职能是培养专门人才,其重要地位随时代发展、社会分工而确立。评价某类职业教育成功与否,不仅看其能否培养大批从事该职业的专门人才,更要看其培养的专门人才能否都专心“侍奉”所从事职业,乐于为所属专业热诚奉献。若无后一条标准,职业教育便毫无意义可言。职业者不能珍视本职工作,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连择跳槽,年纪轻轻,怕吃苦选择调离一线工作岗位,去行政后勤养老岗位。职业教育的灵魂,是职业态度的教育,而职业态度的教育,则是影响护士角色人格的核心。因此,护士的职业教育必须以端正职业态度为其切入点,兼顾国情和时代发展,努力探索新时期开展职业态度教育的新思路,使从事护理事业者珍视职业机缘,为优化护士角色人格乃至提高护士人才队伍的敬业态度[13]。4.3 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因素人生观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护士个体的人生价值观,是其角色人格发展的前提[18]。护士个体在护士角色人格的形成过程中,便会相应产生明确的职业态度,并借以指导其角色行为,努力适应护士职业角色人格的需要;反之,若个体无法认同护士职业的社会价值,就容易产生消极的职业态度,以致其角色人格形成过程中出现不适宜行为,最终难以胜任职业角色。4.4 自我调控因素英国护理时代杂志曾刊出这样的报道,在调查的1800名护理人员中,60%的人感到头痛,62%的人有睡眠障碍,31%的人性冷淡或丧失性欲,82%的人有疲惫感,67%的人心情不好,29%的人容易被激怒,42%的人交往困难。在我国不断有文章发表,针对不同护理人员群体的身心健康进行分析,个人家庭都面临严峻的挑战,心理问题日渐突出。随着职业范围的扩展,责任增加,主述身心疲劳的护理人员不断增多。近年来山西调查显示:护士人群45.9%有抑郁情绪,广东报道98.8%的人有焦虑情绪。我国护士的心理状态不容乐观,自我调控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自我调控因素指护士个体对其职业角色行为能否成功地实现自我调控,也对其角色人格形成具有反馈性影响。调控能力包括:抗压能力,控制不良情绪的能力,如何从积极的角度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担任护士多重角色的能力。当无法实现其中的调控能力时就会出现与职业角色的不协调行为时,则自认难以按照职业角色目标去发展,而寄希望于变动职业以避开挫折,却更应该选择完善个人角色人格训练去挑战各种挫折[19]。综上所述,国内对于护理人员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较少,对其影响因素尚存在争议。结合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人的趋势,我们应该有时代紧迫感,必须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加强就业竟争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5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方法5.1护士仪态的训练有助于促进心理素质优化,不仅可以培养职业韧性,形成标准化服务及习惯的养成,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要求还可以改善医护关系和促进医护患关系相处融洽[20]。5.2 护士培训应侧重培养护士的应变能力,护士要重视护士情商的培养,根据环境控制情绪表现的能力,成熟的、理智的自我意识,能与各种人群进行良好沟通交往的能力,以及环境的适应能力[21]。5.3 在职业心理素质培训方面,有研究指出设立《护士心理档案》[22],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讲座可帮助护士克服不良情绪困扰、矫正异常心理;另外,护士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如拓展训练、极限训练、操作比赛、应急演练等,有利于提高护士心理承受压力能力[23][24],提高护理团队的稳定性[4]。5.4 重视医院人文文化的建设,可以提升护士形象,广泛宣传把护士推向社会,使社会正确看待医院和医护人员,给予社会心理支持,使社会的群体期望值与职业个体行为差距缩小,相适应良性发展[25]。6 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意义6.1 优化职业心理素质利于提高护士预判和防范护理分险以及差错事故的能力[26]。6.2 利于提高职业价值感和归属感,促进职业规划高度的提升,从而降低离职率[5]。6.3 作为护理人员本身要不断学会调整自己,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效的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科学的自我平衡和完善达到最佳的身心状态,进入一个健康良性的循环,从而提高护理效率和护理质量,护士团体的整体素质上一个新的台阶[24]。6.4 优化职业心理素质可以全面提高护理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全面落实责任制护理和优质护理服务[27]。6.5 为科学的职业心理选拔提供依据根据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莱的“性格一职业匹配”理论[28].刘晓虹[29]提出了一个护士职业“人一岗匹配”的假说,研究表明,在护士群体中,基本匹配和完全匹配的约90%,少许匹配和完全不匹配的约占10%[29]。此结论对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给予了支撑,为护士的职业心理选拔提供了参考依据,并显示选拔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和指导性。如在分配或调整人才岗位,尤其是选拔ICU、急诊室、手术室、外科、传染科等专职型人才和、护士长、护理部助理、护理部主任等管理型人才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7 结论综上所述,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水平有待提升,护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影响到临床工作中的护理质量,也影响到了护理团队的稳定性。作为护士自身应注重角色人格的训练,把提升职业心理素质作为职业规划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医院护理管理者,应努力解决影响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相关因素,国内目前对于护理人员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甚少,依据护士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职业化的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出若干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的有效对策,更利于调动护士人才的职业适应潜能,提高护士人才队伍职业心理素质的总体水平。职业心理素质是现代护士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教育和管理上更有效地提高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而非理想化一直是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长期致力研究的课题。参考文献[1]张俐,王仙园,冯正直,等.护士心理素质概念和成分的质性与量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3,18(6):406-407.[2]贝志红.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2):7-9.[3]王雪宁,罗燕梅,伍雪芬,等.医院护患纠纷原因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26):4000-4002.[4]骆宏,赫中华.466名护士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及离职意愿的关系[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0):933-935.[5]段应龙,吴小霞,钟竹青,等.护士职业认同、职业倦怠对离职意愿影响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3):368-373.[6]黄婧雯,孙慧敏,湖北省5家三甲医院护理人员职业心理素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职业与健康2018,(23):1004-1257(2018)09-1239-04[7]刘大川.护士职业心理素质调查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3,10(4):19-20[8]吕文艳,候爱和,临床护士气质类型,乐观倾向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8.24(8).2177—2179。[9]刘晓红,周秀华.护士职业的人格特质研究.心理科学.1995,18(1):16[10]刘晓虹、裴艳荣,等.[J].2015,(30):1002-6975护理心理学,护士进修杂志.护理心理学,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002-6975[11]张俐,任辉,刘玉翻,等.优秀护士人格特征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0,18(2):5—6[12]杨桂涛.护理心理学研究的进展趋势.实用护理杂志,1995,11(1):35.[12]杨桂涛.护理心理学研究的进展趋势.实用护理杂志,1995,11(1):35[13]李赢,职业院校护理专业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趁势2016—12—15[14]皇甫恩.护理心理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84—187.[14]皇甫恩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84—187.[15]丁人.护士素质修养.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66—67.[16]江晓萍.提高医护人员心理健康质量是发展人类健康事业的前提.实用护理杂志,1996,12(10):467.[16]江晓萍.提高医护人员心理健康质量是发展人类健康事业的前提.实用护理杂志,1996,12(10):467[17]韦丽,孙英,王庆元.不同科室护士A型行为调查分析.护理研究,2001,15(1):12—13不同科室护士A型行为调查分析.护理研究,2001,15(1):12—13[18]周学娟,王燕华,史霞,浅谈临床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岗前培训的经验[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4.[18]周学娟,王燕华,史霞,浅谈临床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岗前培训的经验[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4.(6)1007-8662[19]李凤娣,吴东凌,等.对612例护士职业心理调查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8).1001—7585。吴东凌,等.对612例护士职业心理调查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8).1001—7585。[20]闰丽范,护士礼仪培训方法及其重要性。[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3):1673--6567.[21]盖小荣,赵冬艳,改革人际沟通课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交流能力[J],中华护理杂志,2002.[21]盖小荣,赵冬艳,改革人际沟通课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交流能力[J],中华护理杂志,2002(2):135--136。[22]心理档案,刘晓燕,仓孝杰,沈建华,等.设立护士心理档案的初步研究[J].现代医院管理,2008现代医院管理,2008(4):47-49[23].卓晶晶,庄芳萍.护士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6):2551-2552.[24]周静.心理训练对高职护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9):830-831.[25].基层医院文化档案的构思和建设[J]管理教育.12(1):1006-0047.12(1):1006-0047[26]周淑芬,浅谈护士心理因素与差错事故的发生及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46)。[27]周郁秋、护理心理学[M],北京[28]叶亦乾,孔克勤,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12一214;227「29」刘晓虹.护理心理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127一143,150~156,174,280一284

论文作者:袁敏,,通信作者:袁敏,,祝鸿雁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5

标签:;  ;  ;  ;  ;  ;  ;  ;  

浅谈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影响论文_袁敏,,通信作者:袁敏,,祝鸿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