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课程考核机制研究论文_姚亚萍,

高等院校课程考核机制研究论文_姚亚萍,

摘要:健全课程考核机制是促进学员全面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高等院校在实施课程考核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包括课程考核内容重理论轻能力、考核方式单一、平时考核成绩评定缺乏统一标准、课程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应通过更新教育观念、着重素质教育,建立课程考核激励机制、考核内容突出能力建设、构建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构建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主体等方式来解决。

关键词:高等院校;课程考核;策略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工作中的关键一环,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研究高校课程考核中存在问题、完善课程考核策略,对高校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采取合理的考核方法,提升学员能力素质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等院校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调查结果及相关文献资料,现将高等院校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考核内容重理论轻能力

高校考核仍然是以期末考试为主,但期末考试忽视了学员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考察,试卷内容大多是以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选择题、多选题对教材、课后习题、练习册、课堂笔记的重现,且占据卷面成绩比重高,学员只需要在考前把教员给的范围背一背,基本就能拿到不错的成绩,但在后续应用中却出现似懂非懂的情况。考核内容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对学员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考察,且考查范围窄,不利于学员全面发展。

2.考核方式单一、平时考核成绩评定缺乏统一标准

高校在考核方式存在单一性,根据课程性质及特点,普遍采取一次性终结的考试课与考查课两种,最终成绩以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评定。考试课多以闭卷考试为主,口试、调研、撰写专题报告、答辩、论文、操作、提交作品等模式比较少,考核方式单一、固化,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且易发生作弊问题,助长不良风气。考查课多以大作业或者小论文的形式,这种考核模式教师的主观性强、随意性大,学员重视程度不够,一般都是考核是临时匆促准备,不利于学员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平时成绩主要取决于课后作业、课堂表现、课堂测验、出勤率。由于每门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要求不一样,教学监管部门没有办法制定统一标准来监管老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自由裁量权,以致平时成绩的评定随意性大[1],平时成绩评定缺乏统一标准。

3.课程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

课程考核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多方的共同参与。[2] 学生正在考核评价活动中,往往是被评价的对象,基本没有话语权,对于评价结果只能被动接受,学员也极少发表真实想法。这种评价模式,弱化学员参与感,不利于学员其学习状况的回顾及评价,更不利于学员自我能力的培养,难以提升自我素质。

二、完善高校课程考核的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着重素质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员在设计课程考核方案时,要着眼于学员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把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素质、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着重培养学员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交能力、人文科学素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以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课程考核激励机制。高校应通过建立激励措施,鼓励教员、学员积极参与完善课程考核机制。例如:对于教员,可以设立完善课程考核机制研究基金,资助积极参与的教员,给与他们最大的支持。又或者可以进行评比,对于在完善课程考核机制研究中取得优秀的教员,在年终考核评比时可以适当倾斜。当然也得建立容错机制,在一定范围内,给与教员纠正的机会,充分调动教员的积极性。对于学员来说,在参与过程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员,给与奖学金以及优秀学员的奖励等,调动学员的参与性。

(三)考核内容突出能力建设。以能力考核为中心,以强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升职业能力为主,注重学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教研室可以根据专业素质能力培养目标更新试题库,进行分门别类的创建,体现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思路、创新方法等主观能力考核思想,注重对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交能力、人文科学素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的综合评估,尽量减少记忆性的客观题考核。如,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试卷不能简单的考核计算机理论知识,而是侧重于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工作、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能力。

(四)构建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有利于学员学习的持续深化、学习效果准确检验和学习积极性有效激发,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4] 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色,构建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重点突出过程性考核,构建平时成绩评定体系,引入课外调研、在线学习、课堂讨论、专题演讲、小组答辩、一堂课评定、调查报告等考核方式,“考教结合”“考教互动”“考教相长”促使学员积极思考、扎实学习,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考风。

(五)构建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主体。高等院校要打破以教师为主体考核评价机制,由于课程考核评价主体要求相应的知识技能以及参与度,所以高等院校的课程考核评价主体可以包括教师、学生、相关专业的专家、企业家等。由此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同行专家评价、同行教师评价等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可以根据实际灵活组合评价。这种科学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教员多角度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也使学员自我反省,有助于学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结论

本文主要结合高等院校调研结果及相关文献资料,深入探讨高等院校考试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但研究结果不具有普遍性,还有待于提高。目前,随着信息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系统、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相继问世,高校课程考核机制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不断吸取经验与教训,促进学员全面发展,提高院校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伟光,叶朝流,王晨.应用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12):41.

[2] 孙亚娟,张俊利.普通本科院校课程多元化考核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124.

[3] 陈国英,刘延金.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考[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12):7.

[4] 齐银鹏,王小飞,徐风磊.任职教育院校课程考核改革方向探讨[J].价值工程,2017(03):184.

论文作者:姚亚萍,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5

标签:;  ;  ;  ;  ;  ;  ;  ;  

高等院校课程考核机制研究论文_姚亚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