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科学地理解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当代中国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阐述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用了一句高度评价的精辟语言——“它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怎样科学地理解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呢?我认为,要弄清楚五个环节,即五个关键性的问题:(一)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基本规律没有变;(二)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四)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十四大报告中那句高度评价的精辟语言,就是(三)、(四)、(五)三个问题的概括,第(一)第(二)两个问题则是前提,是基础。因为只有先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然后才能科学理解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下面就这五个问题结合学习《邓小平文选》和其他有关文章,分别加以探索和说明。
一、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基本规律没有变
所谓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基本规律没有变,就是说,尽管现在世界上的情况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概括的基本规律。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江泽民同志在1989年“国庆节讲话”中的一段结尾语,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的一段重要讲话,就是最好的说明。
1989年国庆节时,正逢波兰、匈牙利风云变幻,江泽民同志在“讲话”的结尾语中说:“大约一个世纪前,当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相继逝世的时候,相信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人还不是很多。今天,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活生生的现实,成为亿万群众的实践。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有迂回和曲折,但是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历史活力和蓬勃生机。仅仅看见某些旋涡和逆流而看不到历史长河的奔腾,只能说明观察者的政治短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真正的历史大趋势,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一个决定性阶段。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对人类的共产主义前途充满信心”。
紧接着,1989年末至1991年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当西方资产阶级欢呼资本主义的胜利和共产主义的崩溃,当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前途感到困惑和忧虑的时刻,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时,以斩钉截铁的语言,振聋发聩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以上江泽民和邓小平同志的两段讲话,就是说,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个自己不能解决的基本矛盾,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中,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使得它能够在相当程度上缓和矛盾,从而使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使资本主义表现出相当的活力,但由于这些新变化,只是在资本主义的范围内缓和了矛盾冲突的爆发,而没有消除它固有的各种矛盾,这就使它没有能够、也不可能逆转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的总趋势。这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必然崩溃,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这样一个前景,已经越来越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
二、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因为它的一切理论观点都是以事实为最后依据,因为它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种从事实出发来认识事物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书评中说:“他没有一个地方以事实去迁就自己的理论,相反地,他力图把自己的理论表现为事实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主张对未来社会作出具体的描绘,他们一再强调:“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由于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特性,又由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想始终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这就决定了它必然要求理论随着实际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
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当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是不稳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及其后期,站在最先进的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类历史经验的总结,并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这些基本理论观点包括:以人类对自然的科学认识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经验为基础而得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对当时在西方一些国家正在成熟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全面的和本质的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中必然要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理论,以及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和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思想学说,等等。
这些基本理论观点之所以有价值,因为它们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一般指导原理,而其中每一个原理,又是从事实中概括出来的,是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联系着的,同时也是可以被有效地运用于实际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这个体系包含着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层次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第三层次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第四层次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形式和方法。在科学社会主义这个多层次的理论体系中,各个层次的地位并不是平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高层次统率低层次。层次越高的原理,普遍性越大,稳定性越强,被运用于实际的有效性也就越大越强。
既然科学社会主义的每一个原理,都是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联系着的,因此,要掌握这些原理,就必须把它们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来考察。而且,后人在运用这些原理的时候,必须从他们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出发,加以考察和检验。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必须不断地以人类社会新的经验和新的认识来充实和丰富它的内容,否则它就成为僵死的教条。
马克思逝于1883年,恩格斯逝于1895年,从19世纪末到现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人类的历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百年来,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为生产力的飞跃创造了以往不能想像的条件,使人类社会生活多方面发生了变革,对资本主义社会如何进入社会主义的问题,对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都不能不发生巨大的影响。这就需要人们从实际出发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是,如果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垄断,那就谈不到社会主义的胜利。因此,对社会主义建设来说,如何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更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应有和能有的优越性,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和深刻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指的是什么?
1984年6月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明确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三卷63页)一年之后他又一次指出:“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我们过去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三卷137 页)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的究竟指的是什么呢?阅读《邓小平文选》,我们就会发现,从根本上来说是两个问题: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的理论观点,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事求是的理论观点。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邓小平同志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后者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邓小平同志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两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邓小平同志十几年来反复强调并予以深刻阐释的,构成了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的主体内客。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邓小平同志确立了党在新时期的思想路线;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同志确立了党在新时期的政治路线。我们只有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的主体内容,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从根本上确立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念,也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宏伟的科学体系,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恩格斯多次指出,这两个方面是“马克思在科学上的最伟大的历史功绩”。唯物主义历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指明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社会主义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推进,以至共产主义的实现,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社会面貌。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人类解放的理想,要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而不是在人们头脑中去寻找。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同志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地领会了这一观点,早在50年代初,他就指出:“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卷148页)
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包含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认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及各阶级之间的相互斗争必须由生产力以及由它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统一来加以说明,而不是相反。对此,邓小平同志曾从革命的角度说明这一点。他说:“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二卷311页)长达20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指导思想,就是认为即使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仍然要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从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不正确的理解出发,长期以来一直忽视发展生产力。林彪、“四人帮”把这种“左”的思想推向极端,就形成了十年“文革”的大动乱。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同志的回答是:“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三卷63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卷116页)邓小平同志又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卷373 页)他又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标准”,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定了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政策。
在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前提下,邓小平同志又科学地回答了在当代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我国二十多年“左”的指导思想在理论上的失误,除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基本原则严重偏离之外,另一原因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点的偏离,具体表现就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发展阶段的认识上存在问题:一是“照搬外国模式”,二是追求“纯而又纯”、“一大二公”。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源,就是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因此,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两个凡是”进行批判,就成了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邓小平同志指出:“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归根到底就是恢复和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这条思想路线来探索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卷254页)
从实事求是这一精髓出发,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为我们树立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他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地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打不倒的”,因此,“老祖宗不能丢”。同时他又认为“马克思主义要发展,社会主义理论要发展,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而向前发展。”(三卷42页)
邓小平同志依据实事求是的观点,一再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他把这一精髓运用于当代中国,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以此为根据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四、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既然是发展的科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代和世界形势的新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也就是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小平同志用了很大精力来分析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里中国的国情和国际环境,用他的话说,叫作“两个大局”,即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概括起来,有下列几点内容:
第一,我们经历了建国以后头八年的顺利发展,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尔后经历了大约二十年“左”的错误,包括十年“文革”的大动乱和“文革”结束之后的两年徘徊,经济上出现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尔后才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发展。
第二,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们的经济实力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国内各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同世界范围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形势相比,整个说来我们经济文化仍然没有摆脱落后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巩固的,但是仍然存在某些不稳定因素。
第三,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世界大战在一个长时间里打不起来,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于我有利的环境存在着;但是世界并不平静,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威胁仍然存在,国际经济竞争激烈,国际市场已被发达国家垄断。我们既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又面临着很难得的机遇。
在这样的条件下,坚决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中心的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就显现出来了;分三步走,用七十年时间,长期奋斗以实现现代化和“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发展战略就提出来了;适应奔向小康和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性,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在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基础上先富起来,以带动共同富裕的新路子也就开拓出来了。
在这样的条件下,大胆实行对内对外两个开放的必要性就显现出来了,同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稳定压倒一切,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样的方针也就是必然的了。
这就是说,中国正处在特别需要集中注意力发展经济的进程中,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
总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中国通向富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中国不走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了。
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把握两个大局,认识基本规律和原理、原则的进程中,在关于社会主义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上,我们也有了新的重大发展。概括起来说,主要推进了三项重大理论突破:(一)在社会主义本质和判断是非的标准问题上,破除了对社会主义的种种扭曲的和错误的理解,确认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相应地把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二)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破除了那种追求“纯而又纯”、“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强调我国社会还处在并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直到下世纪中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三)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破除了那种一说市场就是资本主义,认为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
把握两个大局,认识基本规律和原理、原则,继承前人,突破陈规,结果就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国内外形势,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伟大实践中,大胆地去试验、去开拓,创造了并继续创造着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十七年来,我们就是这样闯出了一条新路子。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同那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划清界限,又同那种抛弃马克思主义基本规律和原理、原则,而拜倒在西方资产阶级面前的错误倾向划清界限。
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要始终坚持一条从斗争中不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科学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