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的“创新管理”_创新管理论文

学校“创新管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52 (2000)04—0099—05

创新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当前,教育界对创新教育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对顺利实施创新教育具有支柱作用的学校管理这一基础要素却关注甚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新教育的健康发展。管理科学,兴教之道。笔者认为,进行创新教育,必须先审视学校管理自身,必须从学校自身的创新管理做起。因此,对学校创新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含义及特点

学校创新管理(以下简称创新管理)有三种互有联系的不同含义:一是对创新活动的管理,二是管理要创新,三是创新型管理。本文指的是最后一种含义,即学校管理者创造性地驾驭学校管理体系,力图以新的更有效的方式来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总称。创新型管理的前提和结果必然是管理创新,同时这种管理的内容理应包括对创新的管理。创新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既继承了校本管理的精髓,又结合知识经济的特点有所创新。其基本特征表现在:

1.创新管理不只是一个创新链,更是一个创新系统。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创新过程是一种“线性模型”,即是一种“创新链”。在这种线性模型(创新链)中,创新管理过程被描绘得相当简单:创新愿望——创意与方案的选择——创新行动——创新评价与总结。这种创新链是线性的、静止的。创新管理的过程被解释为只要增加上游的创新愿望就可以直接导致下游的创新结果的产生。实际上,学校创新管理过程并非如此简单,而是复杂得多。创新有许多的起因和知识来源,可以在管理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发生;创新也有多种形式,包括管理机制和模式的创新、思维方法和观念的创新、管理组织和工作方式的创新、管理技术和结构的创新,特别是学校管理者本身的创新和对知识与人才的高度重视等。因此,学校创新管理是许多参与者之间的一系列复杂的、综合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创新管理不只是静态的,更是动态的;不只是线性的,更是多维的。它体现了学校进行创新管理所需要的各种内在联系。

2.创新管理不仅重视对教职员工的物质激励,更重视对教职员工的精神激励。学校中的教职员工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和技能,而是因为他们拥有不断创造新的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即他们是学校创新的主体。因此,如何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发教职员工的创造力,在当今学校改革和发展中就显得异常重要。传统的学校管理虽也强调精神激励,但更多的是物质激励。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新时代,学校管理尤重精神激励,不只是那种给予赞赏、表扬或荣誉的传统式精神激励,而是一种新型的精神激励,即赋予更大的权利和责任,使教职员工意识到自己也是管理者的一员,进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以实现其自身的人生价值。

3.创新管理不仅体现了竞争性优势,更体现了合作性优势。学校管理的发展是以“竞争与合作”这一辩证关系的互动作为标志的。任何竞争都不外乎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广义来理解这里的“生存”,它既包括自身的生存,也包括自身与环境的(以及竞争对手)共存。从这个意义上说,竞争并不是为了从实体上消灭对手。过去的管理虽强调竞争,但这种竞争往往容易走上极端,即把竞争对手看作敌人,竞争的战略往往是为了争夺同一块蛋糕,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一输一赢。而学校创新管理则更注重合作性战略,强调通过共存促进学校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在共存的前提下求发展,在竞争的关系中寻求合作。这样一来,知识的总量增长了,蛋糕变大了,变多了。合作的结果是双方都获得了利益。因此,合作性优势体现的是双赢的局面,它能更好地促进学校之间的知识流动,为学校创新管理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信息源。

4.创新管理不只关注眼前利益,更关注未来利益。任何一种管理总是受到一定的利益驱动而得以进行。传统的学校管理在口头上虽也强调要目光远大,但在行动上却往往只着眼于现在,对能马上带来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非常重视,而对于一些在短期内不能带来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暂时不明显的项目则不感兴趣,关注甚少或根本不加关注。目光短浅,只着眼于现在,必将限制学校的发展,也会导致学校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创新管理则立足于现状、放眼未来,不满足于能直接带来眼前种种利益的驱动,不满足于安于现状,习惯于看滩守业的守旧型管理,而是以想事业、干事业、创事业的进取精神,对于面向未来的各种创新活动予以高度的重视,并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给予鼓励和支持,使整个学校充满超前领先和开拓创新的氛围,为学校管理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模式

构建较为科学的学校创新管理模式,必须考虑:应具有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管理学界主要是介绍国外的学校管理知识和理论体系,并未形成独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管理理论体系。要使创新管理思想具有中国特色,必须融合我国古代直至当代一切优秀管理范例、管理方式,从中提炼出中国本土的管理精髓,这是我国学校创新管理之源。应虚心学习国外学校管理理论和经验,必须融合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切优秀管理思想、管理方式方法及模式,剔除其中唯利损人的反人性内容,吸收其中恰当的管理方式、手段的合理成分,这是我国学校创新管理融合的主流。应大胆创新,融合并非目的,融合是为了创新。只有通过对中西方学校管理思想乃至人类文明中一切有益于建构中国特色学校管理的有效成分,进行最广泛的大胆吸收,才能最终创立起中国特色的学校创新管理模式。为此,笔者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创新管理模式应该是:以创新为核心,建立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导向、组织变革三位一体的理论模式。

从这一模式中,我们可以把握以下几点:

1.素质教育导向创新。我国学校管理的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管理形态应先从经验型管理转变为科学型管理,再转变发展为创新型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始终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才有可能实现学校创新管理。如在管理观念上,从应试教育观念更新为素质教育观念,树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及教学观;在管理方法上,从分散、指令性管理更新为系统、弹性化管理;在管理领域上,从对人或物的单一的管理过渡到对人、财、物、时、空、信息等的一体化综合管理;在管理手段上,从落后的管理手段转变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的网络化管理,等等,所有这些过程都面临着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问题。学校管理只有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紧紧抓住素质教育导向进行创新,才能使学校管理从生存模式进行到发展模式,从而实现整体功能的创新。

2.人本管理创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学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向。传统的学校管理虽也强调进行人本管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把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和为了人作为学校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还不够。摆在转轨时期的我国学校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是如何将人本管理与现代学校制度结合,使之成为学校的一项经常性的、战略性的根本管理制度。因此,学校完全有必要在向市场经济转变、实行现代学校制度时,认真审视自己的管理理念、价值取向和学校发展宗旨,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推动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放在学校管理的首位。也就是说,要将有效地实施人本管理的组织体系和营运体系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管理体系结合起来,实行人本管理的创新。在改善激励制度、改进领导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加强学校与员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等方面下功夫,从而推动学校人本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3.组织结构创新。组织结构是学校运行赖以支撑的架构。传统的学校内部组织结构是按照刚性管理的要求设计的,教职员工与领导之间、教职员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等级差别。教职员工的信息、意见或建议要通过这一组织结构逐级汇报,不能超越。创新管理要求打破这种设计,对学校管理制度、管理过程、管理方式方法、管理机构进行全面创新,并正确处理好集权与分权、携向结构与直线结构、职能设计与岗位安置、信息沟通与专业化控制、激励领导与管理调节等关系,建立起与创新管理要求相适应的知识型组织结构,任何一个教职员工的信息、意见或建议都可以通过简约化了的组织结构直接传输到学校领导那里,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学校所有成员之间进行合作的创造性管理方式。

三、价值

创新管理作为影响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一种管理模式,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创新管理对学校的价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

1.促使管理者树立危机意识,加强责任感。首先,现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时间的价值变得日益明显。谁创新快,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谁创新慢,谁就将被排挤或淘汰。这在客观上要求管理者必须具有危机意识,树立“不创新,就灭亡”的观念,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把自己置于危机管理之中。其次,与传统管理容易出现的“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之类的短期行为相反,创新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掌握必要的知识和信息,并把学校的人、财、物、时、空、信息等因素进行创造性的组合,统筹兼顾,减少短期行为,以高度的责任感搞好学校的管理。

2.有利于教育家的形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蓬勃发展,迫切需要有一大批现代教育家,但我们缺乏真正的教育家。教育家的塑造本身就是一项高难度的创新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如何在我国大地上形成一批极具创新能力、敢冒风险、不屈不挠、努力肯干的教育家,学者们虽众说纷纭,各有己见,但都不否认这样一点,即教育家的形成需要有其社会土壤。我国目前形成教育家的土壤尚需改造,这种改造就是一种创新。因此,学校创新管理有利于形成一支教育家阶层,这一阶层的产生一方面使学校的管理因处于专家的手中而得以提高学校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也会使他们在以后的管理过程中更进一步关心创新,支持创新,进行创新管理,进而推动学校健康地向前发展。

3.它是对学校自身能力的一种释放。创新管理的基本属性就是管理的创造性。创新管理强调集中教职员工的智慧,发挥集体创造力来齐心协力管理好学校,这样就能有效地减少少数领导因长官意志作出盲目性的决策而造成的工作失误或短期行为导致的损失。创新管理要求学校革除过去事事依靠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的等、靠、要的消极保守的管理方式,敏锐地觉察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并根据自身特点迅速作出调整。保证在外部环境有利于学校发展时,学校能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利用;当环境出现不利因素时,学校能灵活地采取对策,趋利避害。

4.有利于学校发展特色化。创新管理要求重视学校独特的组织文化氛围建设,强调学校应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去寻找、创立一种适合本校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即个性化的管理模式,从而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化提供保证。在学校管理系统中,管理的客体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整体素质较高、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较强的人。面对这一特点,创新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强调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措施激发每一个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校发展的特色化成为可能。

四、实施

学校创新管理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主观和客观因素。为此,学校实施创新管理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把握创新和政治意识的关系。学校创新管理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这就明确规定了我国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性质。教育法还规定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为我们坚持学校管理的社会主义方向提供了法律保障。因此,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始终不渝地贯彻实施的一项根本性原则,是我国教育区别于西方国家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标志。在市场经济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学校对创新的热情高了,这自然是应该肯定的事情,但由此而忽视和否定对政治问题的关注却是十分错误的。学校创新管理必须是在正确的政治方向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创新管理。如果政治上模糊不清,学校创新管理就会失去方向和意义。

2.正确认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与创新是学校创新管理发展内部矛盾运动的表现。继承是创新的基础。任何一种管理的发展,都是以已有的管理水平为起点和前提的。任何创新管理活动都不会凭空产生,他们总是要吸取和借鉴前人和他人已取得的成果。学校管理的任何创新,无一不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完成,创新是继承的发展和提高。单纯的继承,虽然可以使管理延续,但只是在原地踏步,不能提高,不能解决新问题。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使学校管理得到扩大、加深和发展。因此,学校管理是在继承与创新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它根植于继承,成长于创新。继承性表明管理发展的前后相继关系,是量上的积累和延续。而创新性表明发展的质变、飞跃。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的统一。学校创新管理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根深叶茂,时时常青。

3.正确处理创新与求实的关系。实事求是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管理是要在学校实际工作中有新的突破,新的创造。这就要求学校在实施创新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克服按本本行事、搞本本主义的“唯书”作风和消极地按照上级规定办事,等待上级安排,习惯于从上级意图和指示中寻找依据的消极地与上级保持一致的“唯上”作风;必须克服不从本地、本单位实际出发,生搬硬套人家的做法,踏着别人的脚步走的为了创新而创新的“跟风跑”、“随大流”的从众心理作风;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得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使主观意识与客观意识相一致。既不能只强求创新而不尊重客观实际或背离客观事实,也不能认为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创新是为了出风头,摆花架子。

4.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的关系。创新管理不是一般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而是探索学校管理过程中客观真理的创造性劳动,其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而失败的可能性是经常存在的。学校创新管理的过程充满着未知、曲折和失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创新管理就是不断经历失败,从失败中获取教训,直到最后成功的过程。在科学发展史上,不少重大的创新,往往是经历无数次失败,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学校创新管理必须具有承担风险、付出代价、遭遇失败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必须具有胜不骄,败不馁的平常心态,不因一时成功而自喜,也不因一时失败而灰心;必须学会从失败中及时吸取教训,寻找正确的途径,使失败成为成功之母,使挫折成为正确的先导。在失败、挫折面前百折不挠,是现代学校管理者应有的精神,是学校创新管理获得突破和成功的必备之义。

收稿日期:2000—06—10

标签:;  ;  ;  ;  

论学校的“创新管理”_创新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