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国有批发商业陷入困境的原因及治理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县级论文,困境论文,对策论文,原因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流通领域的批发环节打破了统购包销、层层分配调拨和国有商业单一渠道的旧体制,集体、个体等商业批发异常活跃形成了开放式经营的流通新格局,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在新形势下,县级国有批发商业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之中,普遍经营萎缩、销售下降、经济效益大幅度滑坡、亏损严重。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很好研究。
一、国有批发商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要发挥主导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批发商业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回答是肯定的。
纵观历史,商业成为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部门,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论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离不开批发商业。实践已经证明,生产离不开流通,流通离不开批发。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看,批发商业并非因产业自销的扩大而消亡,且还得到了发展。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批发商业也面临一个较大发展的机会。对国有批发商业将赋予新的使命和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国有批发商业在产品经济条件下担负的保障市场供给,充当政府主管部门计划收购和分配商品的工具这一历史使命已告结束,与之相联系的行政色彩和做法也应彻底清除。国有批发商业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承担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并通过竞争发挥国有批发商业的主导作用,肩负着调控市场,引导生产和消费和义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批发商业的框架是多形式、多渠道、多功能的,国有商业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是其他商业形成不能取代的。特别是县级国有批发商业,地处城乡结合部、面对幅员辽阔的农村市场,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国有商业在新形势下的地位和作用,既要正视它们面临的困难,更要看到其潜在的优势,做到扬长避短,使它们在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县级国有批发商业为何会陷入困境?
县级国有批发商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它承担为市场全面服务的任务,发挥“主渠道”、“蓄水池”的作用,这就把它推上了一种得天独厚的特殊地位。同时,也逐渐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机构庞大、人员臃肿、离退休职工多,库存大量积压,债务沉重,有时为了对市场负责,甚至购销倒挂组织商品,县级国有批发商业这种“大而全”、“大而笨”的结构,现在成了它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的致命弱点,同市场经济的要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一个企业能否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取决于它的产品的质量、价格和服务。就商业企业来说它组织的商品质量好、价格低、服务周到,它就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否则,要么商品卖不出去,造成积压,要么没有经济效益,甚至亏损。目前,县级国有批发商业,由于历史原因,包袱太重、消耗太多、费用太高,因而它同那些轻装上阵的集体、特别是个体批发商相比,处于十分不利的竞争境地。
从县级国有批发商业内部来看,一方面企业自身缓慢运行同市场快速流通发生了尖锐矛盾。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僵化同市场灵活机制不相适应。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的经济,一切参与市场的竞争者,都是以快制快,抢时间,抓信息,用高效率来求得高效益,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然而,县级国有批发商业的现状与之远远不相适应。虽然,自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县级国有批发商业的组织机构和经营管理体制有了很大改革,流通环节、层次也相应有所减少,但这些改革只是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修修补补,并没有脱胎换骨,信息不灵、决策慢、周转慢的弊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市场经济要求所有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必须是真正拥有自主权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是自我利益的决策者。同时,还必须具有灵活的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机制,这样,才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由于县级国有批发商业同其他国有商业一样,产权关系不明确,自主权没有真正得到落实,行政附属物的地位没有真正改变,企业始终难以从僵化管理的老框子中摆脱出来,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三、县级国有批发商业摆脱困境的对策
县级国有批发商业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必须坚持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办事,调整思路,实施新的战略决策。
第一,尽快卸掉沉重包袱、轻装走向市场。县级国有批发商业的包袱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应分别情况,尽快帮助卸掉包袱。第一,对过去为安排市场而占用的大量资金、属于库存沉淀部分,国家应允许削价处理,损失报销;属于无力偿还贷款部分,应停止利息,不应再由企业负担。第二,历史上按政策该退、该补给企业的,国家应设法尽快予以退补,或采取其它办法解决,不应把这部分负担转嫁给企业。第三,如无力帮助企业解决历史包袱,则对企业重新进行改组,采取死一块、活一块的办法,分散突围。第四,把多年来未发挥效益的设施利用起来,减少消耗,增加效益。第五,大力精减行政人员,充实第一线。
第二,从根本上增强企业活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企业经营机制是受所有制形式制约的。如果仅在目前企业所有制实现形式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所谓经营机制转换,那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国有商业以前就搞了经营承包制,推行“四放开”,进行以“破三铁”为重点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为什么有的机制在国有商业特别是县级国有批发商业企业生长发育不起来,发挥不了作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好的机制也只能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下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对县级国有批发商业企业来讲,应按十四届三中全会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总体要求,对所有制实现形式进行改革,具体讲,对有优势的中型企业应实行股份合作制,主要向企业内部募股,也可以适当向社会募股;小型企业中长期亏损,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企业可以出卖转让或宣告破产;其余的通过抵押、租赁或大包干等形成,实行“国有民营”、“公有私营”。
第三,再造县级国有批发商业新功能。流通体制改革必然要求对现有商品批发体系进行整体分组改造。县级国有批发商业也只有在重组改造中才能摆脱困境,走向新生。
1.向区域性的总代理总经销转化。随着与旧流通体制相对应的产销关系解体,为县级国有批发商业向区域性的总代理总经销转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县级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县级城市商品集散功能的增强,又使得县级批发商业利用信息和地域开展总代理总经销成为现实可能。代理批发商可以是,不进行实际的货物购销,只为产销双方进行信息服务,撮合成交从中收取代理费;也可以进行实际的货物购销为厂家承担某一地区的批发销售代理,使用厂家资金开展批发业务,更能赢得经营主动权。
2.向零售延伸。延伸的途径:一是兴办大型零售商场。县级批发商业凭自己的业务渠道,仓库场地,资信程度等方面的优势,是完全可以在零售业务上大显身手的。二是发展各种形式的批零连锁经营,运用一套资本、一套库存实行统一价格、统一商号、统一管理的批零一体化经营,以批零两个环节的合力来提高市场占有率,并逐步向跨地区、跨行业的连锁经营发展。
3.向生产领域渗透。县级国有批发商业可以充分挖掘现有场地、设施、人员等潜力,以独资、合资、联营等各种形式办工厂,走工贸结合的路子;还可以通过参股、代销、试销、经销等方式大力推进与生产企业的结合;也可以依附生产集团,形成产销一体化的批发组织。
4.向国际市场推进。走向国际市场比较现实的途径是“借船出海”。一是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兴办各类合资企业;二是与国内有进出口权的工业、农业、科技、金融、外贸等部门和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以发挥内贸与外贸相结合的优势;三是通过各种途径发展境外企业。
5.向多元化集团型的综合商社发展。面对“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的新格局,县级国有批发商业要以单一的商品批发向多种经营的企业集团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组建以贸为主,多元化经营的企业联合体或企业集团。从县级国有批发商业的实际出发,可以结合县级商业行政部门向经济实体转变,以组建商业企业集团和集团公司为契机,逐步向产销一体化,贸、工、农等相结合的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集团和综合商社发展,实现规模经营,发挥整体优势,使县级国有批发商业在功能再造中摆脱困境,获得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