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研究的演进脉络、热点主题与拓展空间(2014-2018)
——基于CKNI 期刊论文的可视化分析
张锡璐 王大可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 上海 200240)
【内容摘要】 运用文献计量、共词聚类及可视化分析方法,定量描述“一带一路”研究整体态势,挖掘“一带一路”研究的内容特征,发现国内学术界“一带一路”研究的热度逐年升温,围绕“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合作、“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等议题形成9 个主题群落。此外,还提出学术界应加强“一带一路”理论与历史研究、“一带一路”科技研究和“一带一路”文化与传播研究建议。
【关 键 词】 一带一路 期刊 文献计量 可视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 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迫切需求。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不仅需要政府和企业进一步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的对接,提高“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质量与成效,还需要学术界加强“一带一路”倡议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提供学理支撑,把握前进航向。”[1]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内学术界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重点、意义及风险应对等议题,开展了丰富的研究,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必要的学术支撑。[2]在“一带一路”建设5 周年之际,本文试图借助文本计量、共词聚类等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一带一路”研究的演进脉络,并在系统梳理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标“一带一路”建设战略需要,分析指出“一带一路”研究的拓展空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CNKI 学术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通过PYTHON 爬虫软件抓取了2014 年至2018 年间(抓取日期为2018 年11 月1 日)主题为“一带一路”的核心期刊、CSSCI 期刊及CSCD 期刊论文,论文数量计9305 篇,抓取的信息主要包括论文发表时间、作者、作者所在机构、关键词及摘要等。
图1 “一带一路”主题论文年度发表趋势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计量分析。文献计量法以科技文献的外部特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来描述、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本文从发表时间、作者、分布、机构分布等方面定量描述“一带一路”研究整体态势。
2.关键词共词、聚类分析。根据高频词的筛选结果,本文使用了词频不低于20 的45 个关键词来构建45×45 共词矩阵,再用反映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程度Ochiia 系数方法将之转化为相关矩阵。以共词矩阵为基础,聚类分析可以通过计算不同关键字之间的距离,将高频关键字集群分类,精确划分为一定数量的话题,从而找出“一带一路”主题下的主要话题群。
3.可视化分析。在共词矩阵、聚类分析中,本文还采用UCINET 软件,绘制可视化的“一带一路”主题论文语义网络图,更为直观的呈现不同关键词的影响力大小和关键词之间的联系。
在过去5 年时间里,35 家机构发表“一带一路”主题数量超过50 篇,其中绝大多数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发表论文数量排在前三位的高校为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北京大学,论文数量分别为262 篇、167 篇和149 篇。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上榜,体现了两校在人文社科及政策研究方向的强劲实力,而作为在国际经济贸易研究的“一流高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上榜则多少体现出跨国经贸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整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此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中心等几个科研院所也分别以82篇、64 篇、62 篇、60 篇和60 篇的发表数量,排在全国前列,这些机构的研究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他们的上榜更能体现出所在机构在区域规划、经济地理、国际关系、国际贸易等与“一带一路”有关的学术领域中深厚的研究积累。
二、“一带一路”研究演进脉络
(一)时序特征
初中历史涵盖很广,比小学历史内容丰富,要求学生记忆更多。教师大多采用一成不变的授课流程,课堂上列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只要了解了这几点,就相当于完成了课堂教学。这种一成不变的流程缺少新意,学生只要事先预习了课本,在课堂上重点听教师讲的这几方面,就可以顺利考试了,导致学生对教师讲的其他内容并不重视。这种一成不变的流程缺少新颖的环节,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面对要背诵的枯燥的历史内容,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
(二)作者与机构
在2014 年—2018 年间,发表6 篇以上“一带一路”主题论文的作者有40 位,发表10 篇以上的有9 位。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王义桅教授发文数量最多,高达33 篇,他的论文主要聚焦于“一带一路”国际影响力及国际话语权等问题,如他撰写了一系列论文讨论日本、欧盟、美国等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评价,探讨深化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9 位作者,有3 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且学科背景各不相同,这充分体现出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深厚的学科积累。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是以无风险利率为折现率,来计算期权收益在风险中性情况下的收益率。总体来说,期权定价模型提供了一种完全有基础资产和无风险利率组成的关于期权和标的股票的投资组合,是一种无套利定价模型。
表1 发表“一带一路”主题论文数量较多的作者
式中,是信号x1和x2的互相关功率谱,φ12(ω)是权函数,φ12(ω)=φ12(ω)×Gx1x2(ω)称为广义互相关功率谱。权函数的引入是为了提升算法对噪声等影响的鲁棒性,GCC-PHAT算法可根据使用环境选用不同的权函数,本文使用互功率谱相位加权法,如式(2)所示,从而在保留相位特性的基础上降低噪声和混响的影响。
图2 发表“一带一路”主题论文数量较多的机构
(三)资助来源
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科学基金扮演着引导科学研究、促进学术进步重要角色。据统计,“一带一路”主题论文明确标注的基金项目共39 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分别达1428 篇和416 篇,充分体现出这两个国家级基金在“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研究中的引导力。
从科研基金资助级别上看,国家与中央部委资助的项目数占绝对主导地位,远远超过所有省级基金项目的总和。在所有省级项目基金中,江苏、陕西、河南的项目最多,既充分展现了相关省份在“一带一路”研究方面雄厚的科研储备,也可看出这些省份作为“一带一路”国内节点,其科研主管部门主动设置议题,引导学术界聚焦国家战略,开展前沿研究的突出成绩。
三、“一带一路”研究语义网络
本文统计了“一带一路”主题论文的关键词,其中除了“一带一路”(及“一带一路”战略等)之外的高频关键词(频次不低于20)如下表所示:
表2 “一带一路”主题论文高频词
表3 “一带一路”主题论文高频词共词矩阵
考虑到高频关键词只能展现研究热点,而不能展现不同研究热点间的关系,本文还根据高频关键词,构建了共词矩阵,统计高频词两两在同一篇文献中共现次数,以此反映不同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块五:“一带一路”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一带一路”途经多个民族地区,它们大都是“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和关键节点,如何利用“一带一路”重大机遇,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是关系到民族地区稳定、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者围绕“少数民族”、“丝绸之路”、“机遇”、“对策”等关键词,较多地探讨“一带一路”给民族地区发展带来的机遇、少数民族文化商品如何“一带一路”走出去、西北地区发挥自身优势,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沟通与互信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从“对策”、“路径选择”、“机遇”等关键词在语义网络图中的关键位置,可以看出,当前学术界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主要是应用取向的。这些研究如《“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印医药产业合作:机遇、挑战与路径》往往聚焦于“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十分现实的具体问题,通过剖析“一带一路”倡议给这些问题的解决带来的机遇,进而构建具体的策略和路径。
其次,从理念上说,促进合作共赢、互联互通也是“一带一路”研究基本的研究取向。作为一场重塑全球经济地理的革命,“一带一路”倡议最大的特点是,就是以“开放包容”、“平等主义”和“共赢主义”为出发点,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在语义网络图中,“合作共赢”、“互联互通”、“经贸合作”等关键词位于关键位置,这体现了研究者们对“一带一路”这一理念的认同及回应。
虽然早在2013 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在外出访问期间发起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而在2014 年4 月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丝绸之路复兴已成为中外政要关注的热点,但在2013 年—2014 年,“一带一路”主题研究数量极为有限。直到2015 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研究才成为了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经统计,2015 年,全国核心期刊共发布“一带一路”论文1284 篇,是2014 年论文数量的26 倍。随后几年,“一带一路”主题论文发表数量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2016 年、2017 年年度论文数量较前一年的增幅分别高达55%和98.6%。截至2018 年10月,中国知网收录的“一带一路”核心期刊论文已高达2621 篇,而根据中国知网的测算,本年度论文数量最终将超过4300 篇,在2017 年论文数量基础上再增长28%。
图 3 “一带一路”主题论文高频关键词网络图谱
2.2.4 提取次数对综合评分的影响 在60%乙醇为提取溶剂、提取时间为2 h、液料比为15∶1(V/m,mL/g)的条件下,分别设置提取次数为1、2、3、4次。取处方配比药材样品(均粉碎,过4号筛)适量,分别进行加热回流提取,按“2.1.6”项下方法进行各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并计算综合评分,结果见图2D。由图2D可知,综合评分随提取次数的增多而先增加后趋于平缓,当提取2次时综合评分已高于2.95分,故最终选择2次为提取次数。
本平台具备完备及便捷的数据管理功能,包括对台风和海洋数据的查看、修改、转移等功能。数据管理程序使用.net平台开发,部署于省台SQL数据库服务器中,采用优良的人机交互界面,预报员即使不会SQL命令也可以方便的检索相应数据。
四、“一带一路”研究主题聚类
最后,从关键词图谱中,还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学术界更倾向于在全球化、国际化的研究框架下探讨“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比如说,“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行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升起着相互支撑的作用,相当多的研究者围绕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跨界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的地区差异等问题做了相当深入的讨论,从而导致“人民币国际化”议题成为“一带一路”研究语义网络的一个关键阶段。
本文用反映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程度Ochiia 系数方法,将上述共词矩阵转化为相关矩阵。通过把相关矩阵导入SPSS 中,选择组内联结作为聚类度量方法,选择欧氏距离平方为个体变量距离测度方法,得到“一带一路”高频关键词的聚类系数表和聚类树状图。在阈值约为15 的位置划分类团,可以得到9 个热点研究领域。学术界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9 个板块。
板块一:“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支点和关键”。[4]“一带一路”倡议给沿线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贸易以及金融资本运作等领域的人才需求缺口仍是制约“一带一路”倡议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学者们围绕“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一带一路”技能型人才培养、“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探讨。
板块二:“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合作研究。“迄今为止,‘一带一路’倡议的所有内容,从本质上说,都是为了加强国际合作”,因此,“一带一路”经济学研究首先应该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为研究对象。[5]与这一判断类似,围绕“经济增长”、“人民币国际化”、“对外投资”、“互联互通”等关键词,研究者较多地讨论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经济新格局、全球经济治理合作、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剖析了“一带一路”促进国内外区域经济再平衡的机理和路径。
板块三:“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研究。建设“一带一路”,“坚持文化先行”,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功能,学术界围绕“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文明传承等问题也做了不少探讨,比如隗斌贤从加快文化传播基础设置和产业平台建设、丰富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的内涵形式、推动文化传播品牌建设以及打造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等方面构建提出了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策略和路径。[6]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孕妇干预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两组孕妇妊娠结局(分娩方式、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感染、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和围生儿结局(早产、新生儿低血糖、巨大儿、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对比两组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卫生习惯、定期产检、自测血糖等行为习惯的差异,行为习惯的评估采用医院自制量表进行,每项10分,分值越高代表行为习惯越好。
板块四:“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研究。作为“中国发展型世界秩序观的现实产物”[7],“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提出的促进全球政治经济秩序有序转型的“中国方案”。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全球治理”等关键词,研究者们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积极探讨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取向,提出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开放的、涉及多国的区域合作机制,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提高全球治理水平的设想。
与此同时,为便于观察共词矩阵的结果,本文运用UCINET 软件,绘制了高频关键词网络图谱。社会网络分析是由多个关键词为中心点,两两联结的关系图。关键词的中心度越高、与其他关键词连线越密集,说明与其他关键词联结越多、越紧密,该词可能是核心词汇,处于主导地位。从关键词网络图谱可以看出,学术界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主要具有三方面的特征。
板块六:“一带一路”与中国形象塑造研究。“一带一路”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外大局提出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国家品牌形象构建的重要之举”[8],如何抓住“一带一路”宝贵契机,在国际舞台上塑造有影响力、亲和力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也是“一带一路”研究的热点话题。比如,有研究者基于孔子学院国际媒体影响力的分析,构建提出了加速汉语全球传播、提升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国际影响力的策略和路径。
板块七:“一带一路”建设风险应对研究。“一带一路”沿线风险种类繁多,既包括法律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环境风险、宗教风险等宏观风险,也包括投资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微观风险,针对这些风险,做好充分的预案,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与难点问题。针对“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风险应对,学术界从风险防范机制、区域及国别风险评估、地缘政治风险及应对等方面展开了丰富的讨论。
板块八:“一带一路”贸易便利化问题研究。该主题围绕“贸易便利化”、“转型升级”、“自贸区”关键词展开。有研究者认为,推进落实“一带一路”,较为可行的途径是建设高标准的自贸区网络,为沿线国家经贸往来创造更妥帖的制度安排及政策环境。还有一些研究者探讨建构了评价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行了实证的测算。
板块九:“一带一路”与产业升级研究。“一带一路”是“新时代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9]“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众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结构差异较大,为不同国家的优势互补、为促进我国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围绕这一主题,学术界较多讨论了出口贸易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协同转型、“一带一路”产业升级机制创新等问题,得出了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国家价值链和中国主导的全球价值链, 使中国经济深度参与国际经济,提升中国经济竞争力”[10]等结论。
阿里知道他们在说他。他吃着饭,一忽儿偏头看看阿东,一忽儿又偏头看看父亲。突然就冒一句:“姆妈说了,阿里蛮乖。”
五、结语与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中国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作为一项规模宏阔的国家倡议,“一带一路”建设既给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提出了鲜活的研究命题,也为研究者们发挥专业特征,服务国家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而言,在“一带一路”建设的第一个五年,国内学术界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与路径,做了不少有益的探讨。然而,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相比,既有研究仍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亟待学术界加强协同、深入研究。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互联网特别是手机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大量时间被手机社交占用。据中国青年网“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显示,41.94%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长为4h~6h。超七成学生认为“若手机没有网络,将会影响到学习和生活”。同时,在网络迅速普及背景下,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极大改善,手机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鉴于此背景,各大移动公司推出的大学生套餐能够满足学生的日常网络使用需求。这对于推动大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首先,在研究取向上,学术界应加强“一带一路”理论与历史研究,拓宽“一带一路”倡议的阐释空间。作为国家政策催生的研究领域,当前不少“一带一路”研究“止步于‘复述’政府文件的论述,忽略了对这一战略进行‘学术’的思考”,特别是忽略了对“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历史、‘中国特色’文化政治”历史与理论关联的深入阐发[11],而忽略了对这些问题,也即“一带一路”倡议历史、地理、政治前提的分析和考察,我们就很难准确把握这一倡议给我们重新理解文明、文化与世界秩序所提供的宝贵契机。
其次,在学科门类上,学术界应加强自然科学领域的“一带一路”科技研究,夯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的基础。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指出科技创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着先导和支撑作用。[12]“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具有国家多、范围广、时间长、环境复杂等特征,面临着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生态保护、数据保护、城市扩张等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同时也是当代科学与技术发展需要解决的前沿问题。虽然已有一些科技期刊,如《中国工程科学》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策划了专题,但相关研究的数量和质量仍远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
最后,在研究重心上,学术界应加强“一带一路”文化与传播研究,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夯实民众基础。“产业”、“贸易”、“人民币”、“投资”、“金融”等“一带一路”研究论文的高频词表明,人文社科领域的“一带一路”研究更多关注该倡议“经济”的面向。虽然无可厚非,但正如有识之士指出的,“现代最困难的是文化层面的交流”[13],如何深入探究“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现状、凝练古今中外文化传播、文明互鉴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加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有效路径,亟待学术界投入更多的精力。
参考文献:
[1]张耀军.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支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11-20.
[2]王大可.中国出版助力“一带一路”的趋势与对策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6(10).
[3]胡鞍钢.重塑中国经济地理[J].经济地理,2015,35(12).
[4]周谷平.“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36(10).
[5]王泽润.“一带一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理论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7(04).
[6]隗斌贤.“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战略及其对策[J].浙江学刊,2016(02).
[7]王林兵.世界秩序变革中的“中国方案”[J].科学社会主义,2018(05).
[8]段淳林.“一带一路”国家品牌形象传播与主题模型计算的实证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01).
[9]张健丰.产业升级要主动对接“一带一路”[J].人民论坛,2018(30).
[10]张良悦.“一带一路”与中国经济发展[J].经济学家,2015(11).
[11]冯妮.历史与比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J].江南论坛,2017(08).
[12]冯妮,王大可.“一带一路”战略中国科技出版的使命与前景[J].传播与版权,2017(09).
[13]汪晖.走进“一带一路”:跨体系的文明交汇与历史叙述[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106(2019)08-0023-06
* 本文为2018 年上海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增强上海国际文化合作与交流的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YB2018G06)的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 张锡璐(1994—),女,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传播学研究;王大可(1984—),男,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传播学研究。
(责任编辑:潘维永)
标签:一带一路论文; 期刊论文; 文献计量论文; 可视化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