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_小康社会论文

以人为本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_小康社会论文

以人为本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以人为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提出和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就是要进一步提升我国目前总体上达到的小康水平,解决低水平、不全面和不平衡的问题,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平衡的小康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为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一个指导方针和重要原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自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和要求,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的深刻意蕴和意义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 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 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注:《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2日。)“以人为本”旋即成 为一个“高频词”,从党政领导到社会各界,从各种文件到媒体宣传,言必称“以人为 本”。

那么,何为“以人为本”呢?对此,学界作了各种大同小异的阐释,中央领导也作了明确的界定。今年2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 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 《人民日报》2004年3月1日。)3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 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深刻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注:《人民日报》2004年4月5日。)这就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提供 了思想指导。

1.“以人为本”体现了一种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以人为本”蕴涵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 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因而,在历史观中,人也应该以主 体的身份出现。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 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 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 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7年版,第118—119页。)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活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活动的真正主体和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以人为本,是一种对最广大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肯定,因而也就必然成为唯物史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2.“以人为本”体现了一种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科学性与价值观的统一。正是根据唯物史观所提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最终和最高的价值目标就是“人类解放”,其基本历史内涵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992年版,第649页。)“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95年版,第294页。)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在朝着这一目标前进。因此,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不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了人们在发展观上的不同价值取向。把“以人为本”确立为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就必须以人为前提,以人为目的,以人为尺度,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解放人、塑造人,始终关注人的价值和意义,在肯定与重视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想方设法地为人们创造更大的价值提供条件,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以人为本”体现了一种方法论。“以人为本”是一种历史观、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所以人们在思维中就应把人放在本位来把握。是否把人放在本位来把握,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也反映了不同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以人为本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把人放在本位来思考和把握;把现实的人(包括人的特点、人的需要、人的发展等)作为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如何体现人性、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贯穿思维的全过程;把是否体现了人性、满足了人的需要、促进了人的发展作为检验思维成果的根本尺度。坚持“以人为本”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肯定最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就要坚持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时时处处从适应人的需求的角度思考问题;就要努力实现好 、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要 ;就要为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深刻意蕴决定了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以人为本”是一种 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对于我们党来说,更是一种新的执政理念、指导方针和重要 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人为重,以民为先。从根本上说,二者是完全一致的。倡导以人为 本,是我们党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及共产党执政经验教训的概括和总结,也是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二、坚持以人为本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到上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是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那么,坚持以人为本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它包括三个基本点: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促进和实现经济社 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统筹城乡 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 外开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从根 本上说是因为它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目的和价值取向,促进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好,统筹各方面的发展也好,都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 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从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矛盾和国际发展经验来看,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缄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同时还要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根据许多国家的经验教训,在这个阶段,必须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包括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导。

2.坚持以人为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和重要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这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上就得到了充分体现。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四个方面,其中的很多内容,包括经济方面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 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 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政治建设方面的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 和保障,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 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学和文化创新体系 、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方面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 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等;这些目标本身,就直接体现了坚持以 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自然也就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和重要原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和重要原则,一是要把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从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要把人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相信人、依靠人,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三是 要把人作为检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程度的根本标准,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生活 水平是否得到不断提高、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得到切实维护和是否促进了人的全 面发展为尺度,来检验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得失成败,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 现程度。

3.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自然也就是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这在党的十六大所确定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中即有明确而充分地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

另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和目标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自然也就是在实现着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就会越发展,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经济、政治、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

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特定发展阶段,即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坚持以人为本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要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自觉坚持以人为本。

1.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一切为了人,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和目标,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无论是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还是从“工业化”到“现代化”,我们的每一个发展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人,为 了人的多方面需求的满足,为了人的素质的提高,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离开了“以人为 本”这个根本目的和目标,任何发展目的和目标都是没有意义的。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贯彻落实十六 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中,也必须把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发展思 路、发展战略、发展措施及实现发展的各个具体环节和各项具体工作中去,一切从人民 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一切依靠人,真正以人为主体,把人的自身发展及其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中国人民的事业,只有紧紧依靠全中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依靠全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才能不断推向前进。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我国人民从事劳动生产的根本动因。坚持以人为本,是对这一动因的深度开发。以人为本,不是仅仅把人当作手段,而是同时把人当作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对人的潜能的全面开发。坚持以人为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把人的潜能充分开发出来,把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3.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从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要出发,把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只有在社会的发展可以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要的时候,人的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努力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以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要。首先,在经济上,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逐步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其次,在政治上,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第三,在文化上,努力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学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正视发展中的问题,从维护和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协调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绝不是只满足少数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少数人的全面发展,而是要不断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最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时下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的客观存在,表明我国还有大部分人的合理需求及全面发展的条件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发展的成果也还远没有惠及全体人民。这方面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会导致一系列更为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切实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把协调发展作为重要战略。坚持协调发展战略,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

5.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不能仅仅理解为以当代人为本,我们在考虑和关注满足当代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当代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 也必须考虑和关注满足后代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后代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这就要自觉 坚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 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特定的发展阶段,我们既要立足现实,充分利用各 种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加快发展,以实现这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同时也要着眼于未来 ,切实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尽可能地节约我们的资源,以保证未来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为此,必须建构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 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以保证实现我国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

6.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具体事情做起,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着力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还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完善,都还不足以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应该、也必须朝着这个方向和目标作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更要看到,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要求,必须从现在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将这一执政理念和要求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方面,贯穿于我们的各项具体工作。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当前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的关系,在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同时,也以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着力解决关系部分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的现实问题,包括进一步做好增加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帮助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下更大的决心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等各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等等。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解决的问题。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以人为本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和重要原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我们坚信: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就一定能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又必将极大地激励人们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标签:;  ;  ;  ;  ;  ;  ;  ;  ;  ;  

以人为本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