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英
(榆林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 陕西榆林 719000)
【摘要】目的:探讨间歇导尿配合生物反馈治疗在神经源性膀胱应用中的效果。方法:选择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其制定饮水计划,根据残余尿量决定导尿次数;配合生物反馈治疗。当残余尿量少于100ml,停止导尿。结果:患者残余尿量明显减少。结论:应用间歇导尿配合生物反馈治疗可促使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解决患者因排尿障碍带来的生活困扰,大大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间歇导尿;生物反馈;神经源性膀胱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2-0077-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how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with biofeedback therapy worksin the application of neurogenic bladder.Methods Select patients with neurogenic bladder; According to the amount of residual urine catheter number, make a plan of drinking water for them; Cooperate with biofeedback therapy,if the residual urine volume is less than 100 ml, stop the urethral catheterization.Result The residual urine volume of the patient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Conclusion The way of using the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with biofeedback therapy can induce the recovery of neurogenic bladder func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solve patients’concern caused by urination disorder, so that it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Intermittentcatheterization; Biofeedback; Neurogenic bladder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后,引起膀胱储尿或排空尿液的功能障碍[1],是脊髓损伤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常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失禁,甚至继发泌尿系感染、肾结石、肾积水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者可造成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所致截瘫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目前对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训练、间歇导尿、电刺激疗法和磁刺激疗法等[3]。
本研究应用间歇导尿配合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旨在探讨间歇导尿配合生物反馈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恢复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1年3月—2013年12月确诊为脊髓损伤并有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32例。均符合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2000)诊断标准。其中男26例,女6例。年龄19~60岁(40.25±6.22岁),病程3~10月。损伤部位颈段损伤4例,胸段损伤18例,腰段损伤10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1.2.1间歇导尿
间歇导尿术是指在需要时将导尿管插入膀胱,排空尿液后立即将导尿管拔出的方法[1]。
1.2.1.1制定饮水计划 每日饮水量应控制在2000ml以内,于6:00~20:00平均分配饮水量。具体方案:早、中、晚餐各400ml水分。可在上午10时、下午4时及晚8时各饮水200ml,晚8时后不再饮水。
1.2.1.2间歇导尿间隔时间 导尿间隔时间取决于残余尿量。一般4~6小时,一般每日导尿次数不超过6次,随着残余尿量的减少可逐步延长导尿间隔时间。每次导尿前患者自解小便。两次导尿之间自行排尿100ml以上,残余尿量300ml以下时,每6小时导尿1次;两次导尿之间自行排尿200ml以上,残余尿量200ml以下时,每8小时导尿1次;当残余尿量少于100ml或为膀胱容量的20%以下时,可停止间歇导尿。
1.2.2电子生物反馈治疗法
生物反馈治疗[4]是通过生物反馈治疗仪将患者不能直接感知的生物信号转化成患者能通过五官直接感知的信号,以帮助患者建立相应的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具体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用95%酒精局部脱脂后,将理疗贴片贴于两侧腹股沟内,利用15~40mA(可根据个人耐受情况设定)的电流强度,按照生物反馈仪屏幕显示的休息、用力、刺激、维持等四个状态的提示块,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的收缩和放松,这种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能够有效控制不良的盆底肌肉收缩,并进行纠正。每次20分钟,每日2次(中间间隔6小时),3周为1个疗程。
1.2.3在给生物反馈治疗前1周,治疗后2周、4周记录患者每日排尿次数、每日自行排尿量、残余尿量的统计。
1.2.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资料数据用-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2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经间歇导尿配合电子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后,患者日平均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均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24小时单次排尿量随治疗时间推移呈增张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间歇导尿配合生物反馈治疗前、后排尿状况比较(-x±s)
时间排尿次数(次/日)自解尿量(ml/次)残余尿量(ml)
治疗前1周9.6±2.5162.6±36.2202.2±42.3
治疗后2周8.2±2.2173.5±38.3186.3±40.5
治疗后4周 6.8±2.01) 191.2±32.41) 131.2±50.41)
1)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脊髓损伤患者的日益增多,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数量也呈递增趋势,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的一个难点课题。目前主张对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目标是降低膀胱内压,增加膀胱容量,实现低压储尿和低压排尿,恢复膀胱排尿功能,改善排尿状况,减少残余尿量。从而达到保护肾功能,降低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概率[5]。
目前间歇导尿已广泛应用到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护理实践中[6]。间歇导尿使膀胱有一个合理的容量刺激,而后排空,如此反复,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得到充分训练,以最大限度地接近正常人的膀胱功能对帮助恢复和建立膀胱的自主排尿有重要作用[7]。本研究采用间歇导尿配合生物反馈刺激仪治疗后,结果显示患者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及残余尿量均随治疗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24小时单次排尿量随治疗时间推移呈增加趋势,患者的排尿功能有了显著改善,有效促进反射性膀胱的建立,提高了生活质量。所以间歇导尿配合生物反馈刺激仪可以作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一种有效手段,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郑彩娥,李秀云.实用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
[2] 候春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7—60.
[3] 冯江学.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12,34(10):1047—1049.
[4] 蒋东生,车兴旺,范连彬,等.生物反馈技术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排尿障碍[J].临床医学,2012,32(8):54—56.
[5] 施海燕,郝又国,陆伟伟.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2012,27(1):44—46.
[6] 刘润莲,郭佩芬,蒋湘云,等.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在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5):1905—1906.
[7] 熊根玉,冯珍,刘炎玲,等.自家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589—1590.
论文作者:赵海英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8
标签:膀胱论文; 患者论文; 损伤论文; 脊髓论文; 残余论文; 生物论文; 反馈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1月第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