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春华[1]2011年在《68所高校网络教育云南校外学习中心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自1998年批准68所试点高校开展网络教育(以下简称高校网络教育)工作以来,高校网络教育在全国得到了迅猛发展,校外学习中心(点)(以下简称校外学习中心)作为联系试点高校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自2001年以来,云南省校外学习中心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校外学习中心如何迎接挑战求得发展,做好建设和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应对社会发展对高校网络教育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就成为高校网络教育云南校外学习中心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高校网络教育云南校外学习中心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2009年度45所试点高校网络学院在云南省设立的117所校外学习中心的年报年检材料,对40所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情况、师资情况、专业情况、教学设施情况和教学管理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随同云南省教育厅检查评估专家组实地考察了校外学习中心的办学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系统地阐述了高校网络教育的实施方式和特点,以及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要求和职责功能。通过对调查问卷和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虽然高校网络教育在云南省的发展满足了当地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但校外学习中心作为网络教育的产物,在建设和学习支持服务方面出现了不同步的现象,使得校外学习中心缺乏规范化的质量监控、评估监督机制,直接影响着校外学习中心的发展质量。本文依据网络教育基础理论,对高校网络教育云南校外学习中心的办学指导思想、基本建设和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以期对云南省校外学习中心今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依据。
秦磊[2]2004年在《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提高人口素质一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核心问题。大力普及高等教育,实现国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网络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它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适应了学习型社会人们获取知识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网络教育对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最终成为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于1998年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打好坚实的基础。从98年到04年期间,先后有68所高校被国家批准开展高等网络教育,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目前试点高校的网络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还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论文研究背景是陕西省二十一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网络与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及实践研究》子课题“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论文以目前开展网络教育的68所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网上调查、问卷调查及走访座谈等多种方式从不同渠道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和数据,具体从学历培养层次、专业设置、学制和学历认证、招生及录取、校外学习中心、生源情况、教育收费状况、教学模式、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组织管理等十个方面来进行,并做了系统的统计分析。 在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基础上,论文对目前高校网络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做了归类与分析,最后从需求与发展、教学资源与过程、教学支持与服务、质量监控与保障四个方面的不同层次提出了问题。笔者认为,正是因为网络教育的出现满足了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满足了学习化社会个体发展的需求,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正是因为网络教育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教育质量和效益的矛盾,带来了资源与利用率的矛盾,给传统高等教育的培养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不适应。 为了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在具体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转变观念,分析需求,确定高校网络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大力开展资源建设,完善网络教育支持服务,制定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等等都是针对上述四类问题提出的具体对策,期望能为我国高等院校开展网络教育提供一点借鉴和决策依据。
郑应友, 李学宁[3]2013年在《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目前,随着形势的发展,高校网络教育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纵览目前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其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它还存在着诸多亟需改革的问题。为此,我们要采取各项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高校网络教育水平。
赵佳寅[4]2017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革新和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崛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得到了极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效果获得了显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和深度得到了明显拓展。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可信度持续增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快捷、共享、交互、实时的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全员覆盖、全程融入和全面渗透。进而言之,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的实效性、交互性、快捷性和共享性,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打下了扎实基础。与此同时,微媒体活跃和主导的“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提出了新课题。首先,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零散性;其次,信息传播的扁平化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权威性和祛魅性;再次,信息传播的泛滥和混杂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各种负面因素的冲击。在微时代,如何降低微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其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服务,是摆在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挑战。本研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微时代”的新型时空语境之中,分析“微媒体”兴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冲击,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微媒体”的融合和互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方式和途径。研究认为,“微时代”的“微教育”是借助数字信息技术和手段、电脑和网络等通讯设备,通过微信、微博、微课、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等媒介形式,以“微”字为载体而展开的针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理想、信念、道德方面的正确引导的碎片化、渗透式的教育。经过长期的摸索和总结,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为主渠道、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阵地的教育模式。其中以课堂为主场所、以灌输为形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最基本的形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课堂为主要场所、以灌输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大学生群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其中包括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度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灌输式教育使学生无法很好的理解和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容易形成无效学习,引发大学生的心理排斥。作为一种新兴教育模式,“微教育”打破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定式、超越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颠覆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总之,“微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完善。研究发现,由于社会发展程度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仍然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诸如技术、文化、制度因素都在深刻影响“微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问题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在开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主体和客体的模糊化、目标和内容的娱乐化、手段和方法的形式化。研究认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应对微时代给微教育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新发展,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新模式,一方面,要及时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状况,积极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注重网上网下融合、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不断创新工作模式、载体、方法和途径,始终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制度机制,优化合力育人模式,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及管理服务,着力发挥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网络建设、环境营造等工作的育人功能。
刘丽莹[5]2010年在《网络远程教育质量监控研究》文中提出网络远程教育自1999年开办至今,无论办学院校的数量,还是在校生的规模,都在持续快速地增长和发展,目前在校生人数已达到350多万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4.2%,网络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继续教育的新兴办学模式之一,网络教育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任务,以灵活便捷的网络手段大大增加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教育质量水平之间的矛盾,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关注和质疑。教学质量是一切教育的核心,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教网络教育质量已经成为远程教育的主要任务和战略目标,也是现代远程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为此,如何保障网络远程教育的质量,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质量监控管理措施是本文的选题出发点和研究目的。作者围绕网络远程教育质量提高这一目标,从网络教育质量的现状出发,分析质量存在的问题和成因,结合远程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探寻试点高校开展网络远程教育质量监控手段和方法的构建策略,并结合国外远程教育监控的先进经验进行分析研究,确立改善质量监控的方向、定位、质量指标和思路设计,提出相关建议,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一是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背景、意义及研究思路,从整体上理顺文章的写作思路,为后续研究工作作思想铺垫,同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作了梳理和分析;二是概念辨析和理论分析,对“高等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概念作了内涵界定,提出本文的认知和理解,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网络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观点,分析其对网络教育实际运作的指导作用;叁是分析现状,从我国网络远程教育的现状出发,指出网络教育质量的存在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四是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通过介绍英、美、澳院校在网络教育质量监控方面的主要举措,提出了对我国的借鉴作用和启示;五是对我国网络远程教育质量监控的探讨,首先确定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然后分别从外部质量监控和内部质量监控两个方面出发,指出影响监控的因素,以求全方位地提出监控的内容和有利于质量保障的监控措施。
刘慧[6]2017年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网络传入中国以来,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走过了二十几个年头。网络技术也在不断的革新,从有线式宽带连接网络到如今移动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工作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对网络并不陌生的当代大学生来说,网络似乎成了他们的一种学习方式、生活方式、表达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需要。在这种网络信息化的大浪潮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运而生。然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却不是很显着,在校园网络的建立与新媒体的运用,以及网络课程的开发等教育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从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发展形势出发,根据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遇到的现实困境,结合当前网络时代发展特征,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相应对策。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引言。主要论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方法,最后对于本文的创新点做了重点说明。第二部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述。阐释网络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系统分析了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网络教学形式与课下网络教育平台;分别阐释了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主客体之间的及时互动性、教育信息的形象性、网络教育方式的多样性等特征。第叁部分: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从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教育理念的必然选择、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这叁个方面,分析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第四部分: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目前,课堂网络平台覆盖率不高,软件设施滞后;课下网络教育平台运用较少;教育主客体互动性不强;网络不良信息冲击教育主题的困境。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由于部分高校对于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网站功能模块不健全,新载体运用不足;教育主体网络运用水平参差不齐,影响网络教育效果;网络教育内容设计缺乏吸引力;网络信息监督不到位,造成不良信息出现。第五部分: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从以下叁个方面重点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完善网络教育平台建设,拓展网络新载体;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网络运用能力和水平;积极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力。
张亚丽[7]2017年在《G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育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末互联网技术的横空出现,巨大的改变了远程教育的实现方式,网络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短短的20多年时间,网络教育迅速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网络教育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对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简要阐释,接下来对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回顾,从发展规模、招生及入学考试、学历培养层次、教学模式、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对G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育中的质量控制问题。研究发现,G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育主要存在办学模式认识不足、定位不准、发展现状脱离实际需求、资源不足与利用率低下、缺乏沟通交流与情感因素、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不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教学模式与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八个方面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提高G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贾青青[8]2012年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网络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网络教育利用网络之便消除了时空的界限,也逐渐成为开展远程教育的主力军。因而,一直围绕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远程教育问题,自然就转变成网络教育问题。随着网络在农村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越加重要,伴随而来的教育问题也越发明显。那么,如何转变因网络的极具扩充对农村教师教育形式带来的冲击,如何就现实状况下网络教育出现的缺失提出针对性的解决之道,是这篇文章写作的目的和出发点。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农村教师接受网络教育的现状,进而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并对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之道。本文最开始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而后从相关的理论出发,结合调查实践,选取某一地区为调查地区,并取该地区有代表性的学校教师作为调查对象,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该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接受网络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式提出相应的改善性策略。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文章开篇的引导。第二部分对用到的相关理论做了简单介绍,第叁和第四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其中第叁部分是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呈现和分析。这一部分主要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部分对问卷进行分析,并得出问题所在。第四部分是在第叁部分的基础上提出的问题解决对策。其中除了说明要加大政策制度和硬软件设施的建设之外,特别强调要调动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特别提出了要建立农村教师网络教育与高校的对接模式。第五部分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即结束语,该部分就整篇文章论述做了相关总结。
范健敏[9]2006年在《高校网络教育的心理动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的迅速发展,为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两种主要力量,互联网和教育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开启面向未来的新教育体系,并使其发展获得持续性动力。在全球网络教育尤其是高校网络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于1998年公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中明确提出要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自98年至今,国家先后批准68所高校开展网络高等教育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诸多成绩。在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迅速发展具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本文在分析网络教育的基本概念、特征、“网上人大”实际运作状况以及心理动因相关理论介绍的基础上,将网络教育发展的心理动因,归纳为:网络教育迅速发展的条件心理——社会心理、文化心理及个体心理;而作为发展的内部动因而言,在网络教育的教学、技术和管理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则是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及建构主义心理学。
宋毅[10]2007年在《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中国网络教育发展》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服务贸易得到迅速发展。世贸组织将其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内容和类别,纳入多边谈判的正式框架与规则规范。作为WTO的成员国之一,我国也提出了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并且承诺在一定范围内开放自己的教育服务市场。而这将使我国的教育,特别是正处于起步阶段的网络教育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对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下网络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并不多见。因此,本论文以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为研究背景,以网络教育的发展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现状,探讨我国网络教育应对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基本策略,以期能为今后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本论文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首先,对教育服务贸易的理论基础、概念、基本原则及分类做了理论上的介绍;其次,在分析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动因的基础之上探讨了各国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现状;再次,梳理和分析了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产业化趋势;最后,针对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条件下我国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其今后的发展策略。本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第一,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对外教育服务贸易在全球教育服务贸易中所占份额还很小,我国教育服务产业面临的挑战还很严峻。第二,我国的网络教育虽然目前发展规模庞大,但存在着很多问题,加入WTO后,让网络教育进入市场,进行产业化运营,是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第叁,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条件下,我国网络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在机制方面的非产业化运作;产权不明晰;政策法规不完善;技术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等。第四,我国网络教育应对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基本策略是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与此相适应还需做出改革的是:明晰产权、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和建立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等。
参考文献:
[1]. 68所高校网络教育云南校外学习中心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卢春华. 云南大学. 2011
[2]. 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秦磊. 陕西师范大学. 2004
[3]. 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郑应友, 李学宁. 考试与评价. 2013
[4]. 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模式研究[D]. 赵佳寅. 吉林大学. 2017
[5]. 网络远程教育质量监控研究[D]. 刘丽莹. 华南理工大学. 2010
[6].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D]. 刘慧. 沈阳师范大学. 2017
[7]. G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育质量控制研究[D]. 张亚丽. 武汉工程大学. 2017
[8].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网络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 贾青青. 南昌大学. 2012
[9]. 高校网络教育的心理动因研究[D]. 范健敏. 吉林大学. 2006
[10]. 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中国网络教育发展[D]. 宋毅. 厦门大学. 2007
标签: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网络教育平台论文; 网络教育研究论文; 政治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大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