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福田建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省深圳市 518000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工程行业发展水平越来越高,整个建筑物的型式越来越复杂,且越来越庞大,后浇带工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在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可以避免现浇混凝土由于温度的变化或者是收缩不均匀所产生裂缝。后浇带是在施工中在底板、墙或者是梁板的位置留出施工缝,这样可以起到将结构暂时分为多个组成的部分,在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施工缝混凝土的浇筑,这样就将整个结构连成了一个整体。
关键词:后浇带;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1、建筑后浇带作用
后浇带在建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在建筑施工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横向和纵向长度与实际不一致的情况。此时,若进行浇筑,则极易产生裂缝,可能造成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后浇带就是这样一种可以有效解决沉降差和弥补裂缝的施工措施。它是在建筑施工中,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为避免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过高的温度、沉降不均匀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收缩,而出现的裂缝,通过设置临时施工带,把结构进行分割,期后对分割后的构件带进行浇捣混凝土,有效地连接结构与搭接整体的一种施工措施。后浇带的设置,具有解决建筑沉降差和减小温度收缩影响两大功能作用。
1.1解决建筑之间出现的沉降差问题
一般来讲,现行的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都是统一地设计为整体,较少出现单独的独栋成房。工程施工过程,高层建筑和裙房都是分开时间段进行浇筑混凝土的。此时,若主体结构已经完成,则会出现不同比例的沉降量。通过设置后浇带,用混凝土进行后期浇筑,起到了一个连接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连接高层建筑的裙房,有效解决了建筑的沉降差问题。
1.2降低由于出现的温差导致的收缩影响
浇灌的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出现正常收缩的现象,这是由于混凝土的特性所决定的。而且混凝土的收缩通常是在浇筑完成后的头一两个月完成大部分的变形量。在混凝土前期凝结期间的水化热反应带来的温度变化会很大,混凝土结构的变形在很大部分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此时,若它发生变形,受到阻力时,会产生温度应力。这种应力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在构件中产生裂缝,而降低工程的结构质量。施工过程设置后浇带,能有效减少了混凝土之间的收缩应力,从而降低由于出现温差,导致的收缩影响。
2、建筑工程设计中后浇带工艺的要点
2.1坚持正确的后浇带工艺应用原则
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后浇带工艺应用应该在总体上坚持“以放为主、放抗兼顾”的原则,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设计释放建筑工程在后浇带部位的应力,通过采用混凝土填充和结构物调整等方式释放建筑物应力。同时,在后浇带的空隙或缝隙处应该进必要的浇筑,这样可以平衡建筑工程的预应力,以此来确保房建结构的整体的稳定性。总之,应该以释放应力为主,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确保房建工程的稳定与安全。
2.2后浇带使用的施工原料的质量监控及浇筑要点是至关重要的
2.2.1进场材料的严格选配
项目采用的混凝土、外加剂以及膨胀剂等施工材料,使用之前,施工人员应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和监控,确保所有材料必须符合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材料出厂合格证和技术信息一应据全。外加剂以及膨胀剂等辅助材料的使用,也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浇筑质量。通常情况下,应严格控制此类辅料的使用量,允许误差控制在±2%范围内。
2.2.2混凝土的有效搅拌
搅拌混凝土要保证搅拌均匀,防止混凝土骨料与水泥、掺加料混合不均匀。若混凝土添加了辅料,则应该相对延长搅拌时间以保证混凝土的均匀程度,在使用机器上,选择强制搅拌机或者大功率搅拌机,搅拌均匀完毕后立即进行浇筑。同时为了更好保持混凝土的粘合度,要尽可能缩短间隔的浇筑时间,保证浇筑时间间隔不超过2h。
2.2.3密实度的控制
后浇带的密实度是后浇带施工最为重要的质量特征。在浇灌中,施工人员需要对混凝土进行捣振操作控制。捣振顺序,由里到外,由中心向周围进行捣振。捣振结束后,才进行抹压收光处理,有效的捣振和收光能降低沉降裂缝产生的概率。在浇筑的温度控制方面,温度不宜过高,过高的温度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以及效能的发挥。一般温度不超过35℃为宜。
2.3后浇带施工的位置设计及浇灌技术
后浇带跨接的距离是比较大的,后浇带施工过程中,一定要确保钢筋位置的准确性。只有钢筋定位准确,才能保证后期施工的高质量。钢筋定位要遵循钢筋持续性和钢筋质量化这两个原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施工前,可以采用高纯度高净度水泥浆进行接浆处理,清除部分外漏的水泥浆以及部分钢筋的锈迹,有效提高钢筋混凝土的整体结合强度和粘度。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高度注重钢筋接头处的接头质量,提高混凝土的收缩效果,确保其混凝土的强度。同时,后浇带的施工过程中要确保后浇带的干净整洁,及时清除施工现场的杂物垃圾,清除现场模板,然后对混凝土进行清洁处理,清洁处理之前,要用水润湿时间长于24h,确保其湿润。浇筑完毕后及时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保证足够的养护时间。
2.4规范后浇带工艺的应用顺序
在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就应该对后浇带工艺的应用先后顺序做到明确规定,这样有利于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因素。此外,要在后浇带工艺实施中严格遵守设计规定的顺序,要坚持后浇带工艺的设计参数和技术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后浇带工艺运用,实现建筑工程整体的稳定。
2.5控制后浇带的间距和宽度
建筑工程设计时应该严格控制后浇带的间距,一般应该根据建筑工程的体积与具体的部位留出相应的间距,一般以30±10m为宜。要根据建筑工程的构造和结构特点预留出后浇带,后浇带的宽度应该控制在800±200mm。
2.6确保后浇带的整体性
设计时期要尽量确保后浇带的整体性,在设计中不能出现将后浇带处钢筋断开的现象,要确保钢筋结构的连续性。如果必须断开,则在设计阶段就要做好补焊钢筋的准备,以确保后浇带处钢筋结构的完整性与连贯性。
2.7规范后浇带处的处理
设计过程中应该做到对后浇带处处理的强化,要在设计中体现对后浇带部位的保护,要避免在浇筑前对后浇带部位的破坏,应该确保后浇带部位的整洁。在浇筑的前期要做好支撑和保护设计,不能对后浇带进行提早负重,通过设计来实现对后浇带的保护。
2.8设置后浇带的位置
后浇带位置的设置是设计工作的核心内容,应该根据建筑工程的总体结构和功能区划设置后浇带位置,应该在梁板反弯点、剪力集中的局域、建筑工程梁板中间部位等位置设置后浇带,这样可以有效抵御剪力的影响,维持建筑工程整体的稳定。
3、后浇带施工工艺的流程监控
3.1施工流程
拆除木方并清理杂物→钢筋除锈→整形、绑扎或补焊→模板支设→监理验收→浇筑砼。
3.2质量控制
(1)拆除木方并清理杂物。在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中,为保证预留后浇带部位的美观性和准确性,其两侧多采用钢丝网和木方做预留处理。而在后浇带二次混凝土浇筑施工中需将方木和钢丝网拆除撤走,并凿除梁板构件后浇带内的流浆和多余混凝土块,对于该位置的杂物也应彻底清理干净,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2)钢筋的除锈与调直。除锈工作包括所有进入施工部位的钢筋的除锈,基础钢筋多采用钢丝刷来处理,除锈完成以后用水冲洗后浇带将残留铁锈清理干净。钢筋除锈完毕,对弯曲钢筋予以调直处理,梁板构件内的受力钢筋须根据设计规范予以搭接或焊接处置,如需增补配筋需及时进行。在各项除锈与调直工作完成后,向监理机构报审验收,如检验合格,基础后浇带的浇筑施工需要在除锈并冲洗完成后立即开始,而楼层后浇带需在浇筑施工前进行冲洗处理,以防止钢筋出现二次锈蚀问题;(3)搭设模板。地下室的底板后浇带在预先清理完毕后直接进行浇筑施工,不需要搭设模板,而梁板构件及外墙后浇带则应在搭设目标以后进行浇捣施工。模板的搭设应该与原设计梁板构件的尺寸等同,下部的支撑结构需要紧固连接,地下室外墙的加固多采用对拉止水螺杆。而楼层后浇带的模板搭设应遵循“先上后下,分层搭设,不可间断”的基本原则。(4)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过程中,由专人巡查缝底支模情况,检查是否存在松动、暴裂和变形等问题。确有如上问题,应立即停止浇筑施工,对支模予以抢修处理以后方可进行浇筑。
4、结束语
后浇带施工是保证结构有效连接的重要环节,对于建筑物后浇带的施工,必须根据设计、规范及工程具体情况,合理设置施工后浇带位置。同时应从后浇带两侧的结构混凝土浇注、后浇带垂直施工缝的处理、后浇带混凝土浇注前的保护、后浇带浇注施工等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施工质量控制技术,以确保后浇带的施工质量。后浇带的施工质量得到了保障,对于整个施工的工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骏,高艳超.浅析房屋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要点[J].科技致富向导2013年23期
[2]萧蕤.人防工程温度后浇带间距设计与计算[J].生命与灾害2010年1期
[3]所向宽.混凝土结构后浇带设计和施工浅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11期
论文作者:游森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7
标签:混凝土论文; 钢筋论文; 结构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温度论文; 应力论文; 位置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