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寒冬还是“寒春”?2013年报刊停刊原因分析_倒春寒论文

报业:寒冬还是“倒春寒”?——2013年报刊停办原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倒春寒论文,年报论文,寒冬论文,报业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3年,中国报业依然艰难。上海《新闻晚报》休刊;央视市场研究媒介智讯发布报告显示,2013年报纸广告刊登额下降8.1%,衰退进一步加剧。这些迹象无不预示着纸媒的衰败。

      2013年以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按照《出版管理条例》等报刊出版管理有关规定,对存在严重违规行为的报刊予以吊销出版许可证的处罚,并通过年度核验加大对由于出版不正常等原因未参加年检报刊的清理力度,全年共注销登记报刊76种,其中报纸19种,期刊57种。

      数字的背后,是否意味着报业寒冬的到来,还是仅仅只是早春时节的“倒春寒”现象?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报刊销声匿迹?报业是否将面临更大规模的停办现象?笔者对2013年里报刊注销登记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审视报刊经营的现状。

      寒气来袭,停办报刊数量大幅上升

      早在2005年,纸媒“寒冬论”、“拐点论”的提出,就已掀起了纸媒是否消亡的一场大讨论。如今,纸媒经营的负面新闻更是不断,每一条都触动着新闻人的神经。这份《2013年注销登记报刊名单》(见表1)的公布又将引起一阵骚动。

      从这份名单上看,2013年停办报刊的数量,确实大幅上升。期刊方面,2011年停办期刊仅13种,2012年共停办期刊16种,而2013年停办期刊数量上升到57种。报纸方面停办数量也同样在增加,2012年停办报纸14种,2013年停办报纸达19种。

      1.期刊停办数量多于报纸

      2013年,停办期刊的数量是报纸的三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国总体上期刊的数量就成倍多于报纸。据我国《2013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期刊9867种,报纸1918种。期刊达到了报纸的五倍以上。其实,无论是报纸还是期刊这样的规模都与市场状况不相适应。这些报刊几乎“扎堆”在大城市,市场互相重叠,没有明确区域覆盖和读者层次的区分。加之新媒体的冲击,报业市场的空间不断萎缩,必然要淘汰掉一部分竞争力不强的报刊。在美国98%的城市只有一家报纸,随着中国报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自由竞争的过程中,这样“一城一报”现象很有可能也会出现。

      

      

      

      2.不乏名噪一时的大报、“老报”

      注销登记报刊的名单里,不乏一些已经达到“老人级别”的报刊。比如名单中的《华南邮电报》,前身为《湖南邮电工人报》,1950年10月10日创刊;《信息通信导报》则是在原《浙江邮电报》的基础上更名而来的,创刊于1951年,是杭州解放后最早列入“新闻纸”管理的公开出版物之一。这些报纸几乎跟着共和国一同成长。此外,还有一些曾经很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也消失在人们视野。比如《科普画王》1995年4月创刊,是“5155工程”精神下出版的漫画杂志,对中国本土漫画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巷报》创刊号于2004年2月8日,是中国第一家社区报社,终因资金链断裂和管理不善而停刊。

      3.报刊违法违纪现象严重

      2013年,19种被注销的报纸中,有3家报纸(《购物导报》《中国特产报》《网络导报》)由于违法违纪现象而被吊销出版许可证,这也是近年来我国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对报刊社违法违规行为处理最为严厉的一次。而期刊中,《经济生活文摘》也因违规将出版权转让给文化公司而被吊销。报业市场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受到市场盲目、无序性的影响。媒体转让出版权、搞有偿新闻,记者在基层以负面报道要挟进行敲诈勒索等情况,无非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这从侧面反映了报社经营状况的恶化。

      

      

      报刊停办未必预示寒冬

      名单上除了三家报纸、一家期刊因违法违纪而被撤销出版许可证之外,其余报刊停办又是出于何种原因呢?是否能单纯归结为报业经营状况的恶化?报刊停办是否意味着报业“寒冬”的到来?仔细分析这54种期刊和18种报纸也许能找到答案。

      1.期刊转为内部资料性出版物

      名单中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文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报》等期刊其实一直为内部资料,并未对外征订发行。根据2012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现更名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的规定,对于党政部门主管主办的用于指导工作、面向本系统发行的报刊,一律改为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仅限于在本部门本系统内部交流,不得征订发行,不得刊登广告,不得拉赞助和开展经营性活动。因此许多内部期刊将转变为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其注销不是出于经营原因而是政策的有关规定所致。

      2.科技、学术期刊转为独立法人资格报刊

      可以看到名单中有许多期刊为科技、学术期刊,比如《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由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主办,《非线性科学与数值模拟通讯》由北京大学主办,《离子交换与吸附(英文)》由南开大学主办等等。为何这些科技、学术期刊主动停办?同样可以追溯到《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规定中指出原则上不再保留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体制,转为独立法人资格的报刊。对学术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指出了三条可以走的路子:一是组建出版企业,二是并入本单位的出版传媒集团,三是并入其他单位的出版传媒集团。而有专家指出这三条路都是死路,当前我国大多数学术期刊根本无法盈利,而国家的专项资金也只能扶持重点科技期刊和学术出版单位。根据2008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占到了期刊总数的50%,这意味着有更多的科技、学术期刊在改制的过程中,将不得不被注销淘汰。

      

      3.报业集团整合旗下资源

      名单中,有13份期刊属于新华社旗下(见表1),其取消实际上是新华社整合内部资源的结果。由于历史原因,新华社的社办报刊曾经一度出现“总社分社遍地开花”的情况,但因为经营不善,力量分散,多数处于亏损状态。近年来,新华社对社办报刊进行了一系列整合,形成了现在“六报三刊”的格局,集中力量办好主要报刊。如今国内的传媒集团都将面临旗下资源调控、整合、配置的问题。上海报业集团《新闻晚报》的停刊,也在于集团内部子报、子刊的定位、目标读者趋同,内容差异性不大。停办一些报刊有利于节约成本、整合资源。报业集团由于整合旗下资源而停办报刊,对整个报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好事。

      

      整合在即,也许只是“倒春寒”

      不可否认,随着新媒体的冲击,报业的广告市场将进一步萎缩,2014年的报刊业也难以有较大的好转。但是,当我们为报刊业的困顿、为76种期刊的永远消失而嗟叹的同时,应该看到它利好的一面。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对报业资源的整合以及违法乱纪现象的治理,是这些报刊停办的主要原因。许多期刊的注销停办是由于违反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而这份文件的出台正是为了破解我国当前报刊业“小、散、滥”的结构性弊端,将非独立法人资格的报刊转企改制,整合报刊业资源,调整报刊业结构,从而实现报刊业的转型和升级。而这样的报刊治理已不是第一次,早在2003年国家就开展了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工作,在这次工作中全国共停办了677家报刊,其中有262家县(市、旗)和城市区的报纸,数字比现在要更加惊人。

      2013年还未转企改制、注销登记的报刊还有成百上千,预计2014更大规模的报业整合将上演。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郭全中认为,“在艰难中开始的2014年,转型、亏损、关停并转、整合、并购、深化转企改制等将会是传统媒体业的关键词,而这恰恰是生机。”

      熬过这阵冷空气之后,也许我们会发现这不是寒冬,只是一场“倒春寒”。

标签:;  ;  

报纸:寒冬还是“寒春”?2013年报刊停刊原因分析_倒春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