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气质下行为决策研究综述_理性选择理论论文

不确定气质下行为决策研究综述_理性选择理论论文

不确定性情境下行为决策研究之综合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不确定性论文,情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确定情境下的行为决策研究是决策科学历史演进过程中的新阶段,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升华和对人类价值的尊重,是更加务实、更加丰富的新的决策研究范式。本文沿着行为决策研究的发展历程,在对其理论研究成果给予梳理和评价基础上,重点论述了行为决策的源、流、域,深刻挖掘其主要贡献和理论疏漏,并明确该理论在决策研究中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一、引言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自古以来,决策一直为人类所重视。人类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历程中,正是通过决策活动来达到认识世界、控制世界和改造世界之目的。上至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下至企业经营决策,乃至个体的行为决策无不是涉及判断、选择、预测等复杂心智运算的认知过程。当前,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把人类带到了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决策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他们是决策系统最具活力的要素。面对着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和变幻莫测的竞争环境,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决策不仅是一种纯粹理性的逻辑推断过程,而应视为掺杂着决策者文化情感、价值取向、主观偏好、自我图式、创造性思维等非理性、非逻辑成分在内的复杂的认知过程,是决策主体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心理过程。因此,对决策主体的认知、心理和行为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已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了。

二、不确定性行为决策之研究现状

1.源——不确定性行为决策的理论溯源。

有关不确定性行为决策的理论研究尽管在20世纪50年代才蓬勃兴起,但其理论内核早在古典经济学研究中有所体现。实际上,不确定性决策是一种个性化、多样化的现实经济学。只有将不确定性引入经济决策中,才能推动经济学向前发展,使其真正成熟起来。不确定性决策在决策研究中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人所不能及的客观不确定性结果;二是与决策主体行为相关的个体特征要素。实际上,不确定性决策需要对主体行为的解释已被许多经济学家所认识:(1)新古典经济学派观点。最早掀起这场革命的是凯恩斯。他以现实时空为基础,以不确定性为逻辑起点,经过预期的中介作用,演化出消费倾向、流动性偏好、资本边际效率这三大心理规律,从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至此其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核得以构造。(2)奥地利学派观点。这一学派认为动机、知识、主观因素、时间约束和个体特征是构成人类行为决策的核心要素。该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门格尔和米塞斯等人。门格尔提出了主观价值论的思想,并认为任何形式的概率度量对于门格尔式的价值方法均不适用。米塞斯更注重不确定性情境下,个体行为人的理性,他主张对不确定决策进行两方面分析:一是与系统不确定性有关;二是与人的不同程度的知识、信息和认知能力有关。(3)制度经济学派观点。如诺斯的意识主义有限理性决策人假设;赫克曼(Heckman)的选择理论模型;贝克尔(Becker)的非理性行为和经济理论都蕴含着不确定性行为决策研究的思想渊源。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不确定性决策的描述性研究正掀起了决策范式的革命性转变,以往大一统理论体系的研究思路必将被更加理智、更加务实、更加丰富的个性化取向所代替。

2.流——不确定性行为决策的理论流派与焦点问题研究。

(1)行为决策的理论流派。描述性行为决策理论是随着西方行为科学和认知科学新的发展趋势而发展起来的,它帮助决策者理解在特定环境中的要求和约束,避免决策踏入行为陷阱,以做出明智的决策,增强行为的真实性。

①行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a)西蒙(H.A.Simon)有限理性研究:对行为决策学派影响深远的是西蒙开创的以有限理性学说为代表的现代决策学派。他在1947年出版的《管理行为》一书中,针对决策中的理性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指出现实的决策者由于知识的不完备性、认知的局限性以及决策情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偏离“理性原则”,从而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说,他的工作具有划时代意义,也引发了行为决策理论的研究。(b)爱德华兹(W.Edwards)的研究:他致力于研究人们在评估概率、效用值和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加工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概率和期望效用值的数学规范模型隐含了许多未发现的系统偏差;同时他指出,人们普遍存在认知偏误,在没有智能性辅助决策工具引导下,所进行的直感判断会出现偏差。(c)D.Kahneman,A.Tversky和P.Slovic研究: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对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代表人物是D.Kahneman,A.Tversky和P.Slovie,他们运用心理科学对传统经济学进行了大胆创新,修正了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开创了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经过大量实验研究,他们发现了许多偏离传统最优行为的决策偏差:如不确定性效应(Certainty effect)、反射效应(Reflection effect)、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后悔理论、过分自信等现象。1979年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在总结实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展示人类决策行为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卡尼曼也由于他在该领域的杰出贡献而问鼎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贵冠。

②行为决策学派对不确定性决策的主要理论贡献。(a)主观期望效用理论(Subjective Expected Utilities,SEU模式):该模式是建立在Von Neunann——Morgenstern所设计的公理体系基础上的。包含效用关系的完备性(Completeness)、传递性(transitivity)与替换性(Substitution)、决策者偏好的一致性(preference)等,但后来的研究发现该理论的优势原则和无差异原则与现实决策不符。(b)前景理论(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由于理性决策在现实中出现的不可争辩的悖论,把不确定性纳入决策研究已迫在眉睫。20世纪70年代以后,陆续有许多文献对不确定(模糊)条件下的判断与决策进行研究Einhorn & Hogarth,Gigerenzer,Slovic,Hammond,Thaler等都做了卓有建树的研究,但是迄今为止由Kahneman & Tversky创立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是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该理论用价值函数代替了效用函数,用决策权重代替了主观概率,从而对SEU模式作出了修正,因此更现实地反映和描述了决策者的实际辩优过程。(c)社会判断理论(Social judgment theory)源于布伦斯维克。(E.Brunswik)对知觉领域的研究,哈蒙德(K.Hammond)把这类研究扩展到与人类判断与决策相关的领域,它十分重视情境的因果特征对认知系统决策判断准确性的影响以及环境与决策者认知系统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其理论涉及以下方面:不确定情境下的判断与学习;判断中的模糊带;认知反馈。(d)信息耦合理论(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是由安德森(N.Anderson)根据心理物理学研究成果提出的。该理论把决策看作对各种信息进行整合的认知过程,主张用“认知代数”(Cognitive algebra)来研究和分析人类判断与决策的认知活动,这方面研究着重采用心理物理测量方法,对各种社会判断和决策进行测试,从而探究决策者认知的信息耦合规律。(e)权变模式理论:佩恩(J.W.Pagne)于1976年提出了不确定性决策的权变模式理论,该模式为管理者在不确定条件下尤其是风险决策中,进行决策策略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佩恩认为任务的复杂性、信息的表征方式、方案的性质、决策者的反应方式是影响不确定性决策的权变因素。同时佩恩也指出决策系统是一个适应性产生式系统,决策过程是一个能适应环境变化的权变过程,在决策中决策者往往应用混合策略。(f)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心理学家指出,在决策与判断中,存在着决策者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归因。归因理论按其作用机理分为归因(前提归因)认知过程理论和归因效果理论(结果归因)。前者是研究的原因认知过程,而后者是研究归因如何影响后续思想、情感和行为。海德(F.Heider)根据有关社会知觉的研究提出了经典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论述了人们在对决策问题与情境做出因果判断的认知策略。

(2)不确定性行为决策焦点问题的研究。

①决策偏好研究。偏好,从最初的本义来理解,是指价值辩优,而在“效用”概念诞生后,便成为效用辩优的代名词。面对期望的效用模型的诸多不足,一批实验经济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从认知和行为取向,着重对人类的实际辩优过程进行探究,如Edwards,Kahneman,Taylor等人通过系统实验发现了实际偏好与理性偏好的种种偏差效应和作用机理,从而打破了规范性理论关于固定偏好的神话。

②决策模式研究。当前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决策信息的效用价值不同,在信息空洞或冗余造成的无法有效甄别信息的情况下,使得以直觉判断为主的直感决策成为高层领导和管理决策者的主导模式。理论界也在继承理性决策模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掀起了直感决策模式研究的热潮。主要研究成果有:(a)直感决策的偏差研究。包括偏差的分类、成因、演化机制及解决策略研究。(b)直感决策的参考点方法研究。如国内学者郑文富、李怀祖提出的低值参考点、高值参考点、匹配型参考点以及背景型参考点模型。(c)直感决策的认知过程及机制研究。具体地有启发式推理、案例推理、归因判断、预测判断、后视判断等过程及机制的研究。(d)环境不确定性与直感决策策略的研究。美国社会学家汤普森(James.D.Thompson)提出了战略策略与环境不确定属性的匹配模型。

③决策风格(认知风格)研究。所谓风格,就是一个人在做事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一贯性偏好。管理学界对风格问题的研究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开始,如勒温提出的“领导风格”理论;7——S管理模式中的风格。但对决策风格的研究,则起源于现代决策学派代表人物西蒙将决策视为管理核心之后。决策风格即指决策主体在决策活动过程中所惯用的思维模式和决断方式。决策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决策模式和风险认知,从而对决策的效果和效率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当前决策风格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正方兴未艾,大致分为三种理论取向,即个性主义观点(Personalogism)、情境论观点(Situationism)以及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ism)观点。

④决策策略研究。由于不确定性决策的突出特点在于决策活动对人类认知资源的要求超过了人的认知界限,因此人类无法考虑决策方案的所有方面并进行全智全能的判断和决策。研究表明,各种认知策略的运用是提高不确定性决策有效性的科学方法。现代决策理论学派的奠基人H.A.Simon(1972)提出基于满意原则的简捷“发现法”策略确立了其后心理学研究决策策略的大致方向:(a)Payne(1976)将认知理论纳入到行为决策研究,探讨了决策任务复杂性与决策信息加工特点的切变关系,指出在决策判断中,不同的决策情境会使决策者采用不同的策略判断解决问题。(b)D.Kahneman,A.Tversky & P.Slovic.迄今为止Kahneman等人对启发式策略的研究最具影响力,并对不确定决策的认知策略研究起到了里程碑式的开创性作用。他们认为人类的实际决策判断活动很少按着概率和统计规则,而是采取启发式规则把评估概率与不确定性量值这种复杂任务简化为几个简单的判断操作。常见的启发式策略有易得性策略、代表性策略和锚定(定位与调整试探)策略。(c)近年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以Gerd.Gigerenzer教授率领的“适应行为与认知中心”科研组构建了基于有限理性和生态理性假设基础上的“快速节俭启发式”的理论框架,并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大大拓展了决策认知策略的研究视野。[9]

⑤决策思维偏差研究。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为研究不确定条件下的行为决策提供了确定的理论基础,对决策思维过程的探究,如果说以Simon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先驱从正面切入的话,那随后Kahneman,Tversky & Slovie合著的《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启示与偏差》(1982)则是从反面进行推论,是对信息加工理论的深化,这本书已成为不确定条件下描述性行为决策理论的经典著作,此外Plous(1993),Simmonson(1992),Anderson(1986),Gigenerzer(1991,1995,1996)都从直感思维与偏差的视角对实际决策思维过程做出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探寻了具有规律性的认知偏差效应(Cognitive biases)。Hogarth(1987)在决策偏差的系统性研究方面,做出了卓有建树的贡献:他从信息加工理论出发,提出了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反馈四个环节在内的直感决策思维的概念模型;在总结关于人脑信息处理系统的特点基础上,指出由于知识结构(认知)以及决策情境(环境)的约束,在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均会导致决策者的决策偏差;通过对决策思维过程机理和认知策略的系统考察,对各类偏差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和合理解释,从而从源头上找到了纠正决策偏差的理论依据。

3.域——不确定性行为决策的应用领域与实证研究。

Kahneman & Tversky关于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研究最具影响力,由于他们卓越的贡献和积极的推动,决策中的行为分析已成为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被广泛地应用到经济、金融管理、法律等其他领域并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本文就行为决策掀起的在经济、金融、管理这三大领域进行的实证研究热潮作以简单的梳理和评述。

(1)经济领域——行为经济学研究。当前,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学者已经认识到现实中存在着大量主流经济学无法解释的“反常”现象,为了使理论与现实相吻合,他们不得不另辟蹊径,把研究视角转向经济表象的背后,试图寻找影响经济表象的潜在主观因素和心理因素,于是以认知和心理分析与经济运行规律有机结合为基础的行为经济学异军突起。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即指以人类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它通过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可控试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研究,以现实主义精神为基础构造理论,从而摆脱了古典经济理论的抽象假设为基础的物本经济的束缚,为现代经济学构建了一个“充满人性和人类价值”的理论框架,进入了人本经济阶段。

(2)金融领域——行为金融学研究。现代金融理论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通过理想决策模型做出最优决策;二是通过描述性决策模型探讨投资主体实际决策过程,前者,标准金融理论取得了较为卓越的成果。然而它试图用基于完全理性的优化模型来提供一个关于投资者实际决策过程的真实描述,则显得力不从心,也就不能对金融市场的实际运作做出恰当合理的解释。而行为金融理论则借鉴了行为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寻求金融主体心理因素和决策行为对金融市场的意义,从而大大改善了金融决策。尽管还有学者指责行为金融理论是异端邪说,但其迅猛发展之势已势不可挡,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给金融市场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行为金融学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包括:①Kahnman和Tversky(1979)提出的展望理论及相关成果。②由Statman和Shefrin(1994)提出的行为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BPT)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Model,BAPM)。③四种投资行为模型的构建:有BSV(Barberis,Shleifer & Vishny,1997)提出的投资偏差模型;DHS(Daniel,Hirsheifer & Subramanyam,1997)提出的投资信息模型;以及HS(Hong & Stein,1999)提出的统一理论模型;以及由Benejec(1992)提出的(Herd Behavioral Model)羊群效应模型等等。

(3)组织管理领域。组织管理领域是行为决策理论学派最成功、最活跃也最具有生命力的应用领域,无论学术界还是企业界人士均投入了极大的研究热情,并取得了卓有成就的成果。从决策主体来看组织管理领域涉及到企业家、领导等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的不确定性决策,从决策属性来看涉及风险决策领域,本文分别加以评析。

①企业家理论与企业家决策多维度之研究。 企业家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主体,制约着企业决策的兴衰成败。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的战略咨询公司——全球伙伴研究公司董事长詹姆斯·穆尔曾指出21世纪企业家将作为突出的决策者和精神领袖。企业家理论是动态的,企业家面对不确定的情境做出的判断性决策是个性化的,不可重复的。因此本文从管理学研究的视角就国内外企业家理论中与企业决策相关的研究成果作简要归纳与分析。

社会学对角色的定义是“与人们的某种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经济学家借鉴其内涵,对角色作了深层次划分,包括期望角色、认知角色、行为角色。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者角色理论是企业家理论中的经典学说,这里不再赘述。本文只对非主流经济学中几个值得关注的与决策相关的开创性理论作一下简单回顾。(a)奈特的“不确定性决策者”角色。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奈特(F.H.Knight,1921)立足于现实,摒弃了古典主义经济学中完全信息的假设,在其博士论文《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科学区分了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内涵,并根据不确定性和企业家精神讨论了企业和企业家。按照他的观点,企业仅是一种人格装置,自信者或敢于承担风险者将获得可观利润,而企业家正是不确定的承担者。(b)柯兹纳的“中间商”角色。柯兹纳从不完全信息和有限理性假设出发,对企业家行为特征进行了抽象概括,认为企业家警觉是发现和挖掘潜在机会和利润的决定性要素,企业家警觉(洞察力)镶嵌在企业家决策过程之中。(c)卡森的“判断必决策者”角色。卡森(M.casson,1982)在《企业家:一个经济理论》中对企业家的概念予以综合扩展,认为企业家是“善于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对稀缺资源的协调配置做出判断性决策的人”。随后他又于1991年和1995年从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视角给出了企业家决策行为以内在偏好为特征的动态分析框架。

②领导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从领导心理学的视角研究领导决策是当前发展的主流方向。领导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是由“理性——情绪”两个彼此对立的维度构建的变量连续体上展开的。围绕着这一主线,领导决策的研究分成了两大理论分野:一类趋向于强调认知因素在领导决策中的作用;另一类则关注领导决策的动机层面。20世纪50~70年代,主宰领导心理学领域的是动机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领导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已转移到领导决策的判断、知觉、智力、能力以及经验等认知变量上来,掀起了对领导决策认知分析的浪潮。Lord和Foti等人(1982)基于归因理论对领导决策绩效评定提供了崭新的理论框架;Fielder提出的认知资源理论(Cognitive Resource theory,简称CRT)则更进一步强调智力、能力、认知对决策压力及绩效评定过程中的整合作用。

三、不确定性行为决策研究之综合评价

对任何一种理论流派的审视与评价都应本着辨证、逻辑的唯物观,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都要以客观、合理的科学态度去指导实践。一方面每种理论都有其合理内核和贡献,我们应继承发扬并借鉴吸收,另一方面每种理论又难免有自身的研究局限和不足,所以也要有所鉴别地加以理性批判和摒弃。这样才能使该理论不断获得发展的源动力。认知心理学学派异军突起,在经济、金融和决策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它以其全新的理论观点、研究范式和丰富的实验成果,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认知革命”。它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信息加工的理论观点探讨了决策思维的信息加工过程;强调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和直感判断的思维模式,通过对人类认知的深入研究为合理解释人类决策行为提供科学依据。然而当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从前科学的哲学思辨范式向实验科学的逻辑实证范式的转变的过程中,忽视了人文要素,这也就决定了在此研究范式的指导下其当前的不确定决策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在理论取向、研究视野、研究思路上均存在缺陷和不足:

1.理论取向方面。决策认知中的信息加工观点遭到质疑和责难。即人脑与电脑和信息加工的认知过程中有多大的可比性?因为无论从人的社会属性、心理情境和思维特点来看,其研究效度与信度都会大打折扣。

2.研究视野方面。现阶段行为决策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在许多方面带有浓重的“自然导向”色彩,研究仅集中在决策者个人主观偏好和认知结构中,过于强调激进的个人主义,而忽视了文化价值背景和情景特征等社会维度的因素,使其研究视野十分狭窄。实际上大多数决策都是一种共同文化下的社会建构过程,是主体与社会情境相互作用的反馈性认知,尤其对于企业和组织层面的决策者来说,他不单要受个性特征、决策风格、主观偏好、成就动因、自我效能等个体因素的支配,还会受到组织文化、决策机制、环境信息等社会情景要素的制约,这些都要影响决策者的价值取向和决策判断。

3.研究思路方面。从现在的研究现状来看,仍带有很深的线性思维烙印。如描述性决策理论通过个体行为分析,预测在将来对相同或相似问题的决策行为,这实际上是一种机械决定论的思想;个体对未来决策环境的变化或对未来不确定条件下适应性决策的研究,也不是行为分析理论独自可以解决的,它需要广义进化论思维的指导;同时决策系统是一个由决策主体、决策客体、决策情境组成的复杂系统。因此既不是完全决策主体的,也不是完全决策客体和情境的,而是主客体间各因素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下交互规定的产物。需要决策者不断适应、学习、渐进调整、获取新知,需要形成以动力观、整体观、学习观为特征的复杂性认识论来冲破以往研究的禁锢。

标签:;  ;  ;  ;  ;  ;  ;  ;  

不确定气质下行为决策研究综述_理性选择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