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泗洪县中心医院 江苏 泗洪 223900)
【摘要】目的:分析将针对性护理方式应用于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护理中的有效性。方法:选在我院进行四肢骨折手术治疗后发生肢体肿胀的患者46例,依据护理方式差异分成常规组与针对性组,每一组患者23例,观察两组护理的效果。结果:护理后1天、护理后2天、护理后3天,两组患者VAS的评分均发生改善,针对性组改善的幅度比较大,P<0.05;针对性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总值与常规组相比,数值明显要大于常规组,P<0.05。结论:将针对性护理方式应用于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护理中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应用。
【关键词】四肢骨折;肢体肿胀;针对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4-0295-02
在行四肢骨折的手术以后,比较容易发生肢体肿胀,肢体肿胀会导致患肢营养供应与静脉回流受到影响,影响到骨折愈合,若没有进行及时处理,会引发深静脉血栓与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为将肢体肿胀及时消除,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方式,常用护理模式为针对性护理干预,旨在改善患者肢体肿胀情况。本次研究把2014年1月份到2017年6月份在我院进行四肢骨折手术治疗后发生肢体肿胀的患者46例作为对象,探究了将针对性护理方式应用于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护理中的有效性,现作以下陈述。
1.研究资料和护理方法
1.1 研究的资料
选2014年1月份到2017年6月份在我院进行四肢骨折手术治疗后发生肢体肿胀的患者46例,依据护理方式差异分成常规组与针对性组,每一组患者23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方式进行护理,针对性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在常规组中男性患者有16例,女性患者有7例;年龄最小和年龄最大的患者分别是25岁与76岁,年龄的均值是(47±2.62)岁。在针对性组中男性患者有14例,女性患者有9例;年龄最小和年龄最大的患者分别是26岁与76岁,年龄的均值是(48±2.28)岁。两组患者各项基础资料经过对比以后缺乏显著的差异,P>0.05,可比较。
1.2 护理的方法
常规组采取常规方式护理,主要是在患者入院以后,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给患者介绍医院患者与治疗过程等。针对性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护理方式如下:
1.2.1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需要将四肢骨折手术以后肢体肿胀不良后果与发生原因告知患者,让患者高度重视肢体肿胀。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鼓励患者客服恐惧与疼痛的心理,积极配合护理与治疗的工作。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食用富含维生素E与黄铜体类食物,对微血管的循环进行改善。
1.2.2功能的锻炼 在结束手术后,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相结合,引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的锻炼。例如:在初期,护理人员可以引导患者进行肌肉收缩的训练,当患者病情稳定以后,下床做适当运动,对患者患肢的肿胀情况进行改善,并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运动强度进行调整,防止发生肌肉萎缩的情况。
1.2.3切口以及疼痛的针对性护理 在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切口情况进行动态观察,了解患者有没有出现渗血与渗液的情况,通过75%乙醇的纱布对切口进行外敷,然后覆盖无菌纱布,通过绷带加压包扎,每天都需要对敷料进行更换。如果患者的疼痛比较明显,需要及时进行鼓励与安抚,让患者进行深呼吸,同时引导患者进行放松练习,或者是应用看书与听音乐等注意力转移的方式,对患者疼痛感进行缓解。
1.2.4肿胀的针对性护理 在患者功能复位以后,需要对患者局部实施冷敷,一次10~15分钟,一天三次,持续冰敷两天。在第三天需要进行热敷,一次15~20分钟,一天三次,温度维持在50~60摄氏度,持续热敷2~3天。在结束手术后48小时,需要对患者局部进行按摩,一天两次,一次20~30分钟,按摩位置为肿胀处,向着四周按摩,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小幅度的四肢运动。三天以后,护理人员可以引导患者练习关节的屈伸,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的加大运动量,对患者疼痛情况可关节肿胀进行缓解。
1.3 观察的指标
(1)评估患者腿部的肌肉疼痛情况。根据视觉疼痛的模拟评分方法(VAS):0分代表无痛,2分代表轻微疼痛,4分代表轻度疼痛,6分代表中度疼痛,8分代表重度疼痛,10分代表剧烈疼痛。
(2)经我院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满分是100分,分值在60分以下为不满意,分值在60~85分为满意,分值超过85分为非常满意。
1.4 数据统计
把本次所研究得到数据全部都记录于一个表格之中,构建相应的数据库,于SPSS 20.0 统计软件中实施计数资料的处理与计量资料处理。应用(x-±s)表示计量资料,经t进行检验;应用百分率/%来描述技术资料,经卡方χ2进行检验,如果所得数据进行对比以后,有明显的差异,使用P<0.05来表示,即存在统计的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VAS的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VAS的评分经过对比以后,各项数值之间缺乏明显的差异,组间对比显示不存在统计的意义,P>0.05;护理后1天、护理后2天、护理后3天,两组患者VAS的评分均发生改善,针对性组改善的幅度比较大,与常规组相比组间对比显示有明显的差异,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的满意度
护理后,常规组中非常满意的患者一共有8例,满意患者一共有10例,不满意的患者一共有5例,临床护理满意度总值为78.26%;针对性组中非常满意的患者一共有13例,满意患者一共有9例,不满意的患者一共有1例,临床护理满意度总值为95.65%。针对性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总值与常规组相比,数值明显要大于常规组,组间对比以后显示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
3.结论
四肢骨折的术后肢体肿胀指的是患者实施四肢骨折的手术以后,筋膜的间隙中肌肉发生出血性肿胀,加大间隙内容物体积,继而引发疼痛与肢体肿胀等并发症,导致患者预后效果受到严重影响[1]。为改善患者肢体肿胀的情况,需要针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护理,缓解患者疼痛感[2]。通过针对性护理,可以在术后根据患者症状实施相应的康复锻炼与疼痛护理,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效果[3]。本次研究中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VAS的评分经过对比以后,各项数值之间缺乏明显的差异,组间对比显示不存在统计的意义,P>0.05;护理后1天、护理后2天、护理后3天,两组患者VAS的评分均发生改善,针对性组改善的幅度比较大,与常规组相比组间对比显示有明显的差异,P<0.05;针对性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总值与常规组相比,数值明显要大于常规组,组间对比以后显示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
综上,将针对性护理方式应用于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护理中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可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柳.综合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2):79-81.
[2]梁玲.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医药与保健,2014,22(5):135.
[3]夏秀红.PDCA循环理论在肢体外伤骨折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8):78-80.
论文作者:汤仁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3
标签:患者论文; 针对性论文; 肢体论文; 常规论文; 术后论文; 疼痛论文; 满意度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