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汇集+风险投资——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新动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风险投资论文,未来发展论文,新动力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放权让利到承包制、从明晰产权到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去2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对人的利益诉求的承认与尊重为出发点,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变革和体制的转型,培育和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时至今日,这种由制度变革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已出现了衰竭的趋势,未来中国新一轮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什么?笔者认为,创新+风险投资+人才汇集,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新动力。正如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促进技术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永不枯竭的源泉,而风险投资提供的资本条件孵化与促进了技术的创新,同时,为人才知识的资本化提供了货币资本的条件,使知识资本转化为现实的商业机会,从而激励人才的创新;机会牵引人才,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的融合创造了更大的机会,最终形成人才的汇集。人才有效汇集产生的综合效能,又从整体上激励科学与技术的新一轮创新。因此,创新、风险投资、人才汇集三大机制的集成与相互驱动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价值创造的聚合效应与价值分享的双赢局面,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一、创新——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走出一条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高技术含量是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高经济效益的核心,也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条件。只有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成就未来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1.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
从世界范围看,国家经济发展与衰落伴随着技术创新的兴盛与停滞。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发端于其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而其经济的衰落,也是源于其技术创新活动的衰落;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依靠的是技术创新带来的后发优势;世界经济中心的兴起和转移,也主要取决于创新中心的兴起和转移。
在过去的20年,中国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依靠的是以极快的速度,模仿、复制国外的产品和服务,使得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日益同质化。企业不能依靠技术的创新培养核心能力。
获取“机会窗”的超额利润,使得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和边缘,企业的未来增长乏力。如果不能改变这种现状,将使中国企业国际竞争能力降低,难以保持经济的持续成长和发展。因此,未来中国的经济要从体制变革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
2.技术创新驱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中国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有赖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技术创新可以驱动中国经济从依赖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向集约型、内涵型增长模式转变,也就是说,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投入产出比,利用高新技术改变中国企业利润水平低下的状况,进而提升中国经济的层次、能级和水平。
3.技术创新推动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所面临的一个深层次障碍是中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及产业结构的能级层次低,这制约着中国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形成。技术创新可以改善产业的投入产出状况以及生产要素的配置和转换效率,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变革与调整。同时,技术创新通过影响需求结构来改变产业结构,通过促进劳动分工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通过催生新兴产业削减旧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我国产业结构转换缓慢,最主要的原因是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必须以技术创新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二、风险投资——技术创新的孵化与推动器,人才汇集的能量场
技术创新是一项极具风险性同时又要求高回报的探索性活动,它的产生、传播与扩散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得到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支持。同时,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使其具有特殊的资本需求偏好。在我国传统的资本运营体制下,资金来源单一,风险企业因为财力有限,资信能力低,往往得不到银行的支持,无法获得支持技术创新的充足的资本。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风险投资是满足技术创新特殊的资本需求的最好形态。风险投资追求的是高风险带来的高回报,它通常以拥有股权的方式,用较少的代价向新创办的科技创新企业或个人投资,看重的是科技创新型企业与科技创新者未来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投资是对人才创新价值的投资,所追求的是对人才价值创造的预期回报。它为创新型人才的价值创造提供了物质基础,使知识资本化成为可能,使创新理念成为新的商业机会,使人才的价值创造得到有效的激励。机会牵引人才,利益驱动人才,风险投资因而成为人才汇集的能量场。因此,要充分利用风险投资这种特殊的资本形态,开创技术创新+风险投资+人才汇集三种机制相互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1.技术创新、风险投资、人才汇集三种机制要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首先必须承认人力资本的产权地位。
人的利益追求与价值创造的动力是保证创新得以持续的源泉。只有保证个人从市场获得创新带来的收益与报酬,层出不穷的创新才能够实现。人才是创新的主体,无论是技术角度的创新还是市场角度的创新,都是由人来推动的。知识资本的作用贯穿风险投资基金与技术创新的结合以实现价值增值的整个过程,人的知识资本是产生并催化技术创新、也是技术创新与风险投资相互借力的媒介。
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是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知识创新者投入的人力资本应当同货币资本一样拥有企业的产权。因此,资本所有者与知识创新者的关系,本质上已经物化为两种资本投入者的关系。资本的所有者必须承认知识创新者作为特殊的人力资本的价值,应当尊重人力资本的产权与剩余价值索取权。否则,风险投资也不能成为孵化与推动技术创新的新力量,也不能成为人才汇集的能量场。
2.尊重、维护货币资本的权利和利益。
人力资本地位的提升与人才价值的复归必须以不牺牲货币资本的利益为前提,如果没有货币资本作为支撑,人才知识价值的实现缺少货币资本的支持,人才的创新形成不了现实的经营机会,知识的所有者与创新者知识的资本化就缺乏物质条件,知识资本化就成了一句空话。我国过去过度强调货币资本的作用的倾向,现在却出现了过度强调人力资本的隐患。中国人才市场上近年来出现的人才泡沫,正说明了过度强调人力资本的价值提升——在本质上说是一种价格提升的矫枉过正的弊端。现代企业制度应该说在治理结构上解决了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在合作与价值分享中的关系,但从美国世界通讯、安然公司的教训上看,人力资本侵犯货币资本的利益,则会危害企业现实的生存。因此,人力资本地位提升的同时,不能剥夺货币资本的权益。缺少了人力资本的创新,货币资本没法增值,离开了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的创新没法形成商业机会,机会也不会青睐人才。因此,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及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机制上,必须实现创新、资本运作与人才汇集三者之间的均衡。
三、汇集人才,提升中国人力资源的系统效率与综合竞争优势
用风险投资保证人才的创新得到实现,使创新型人才承担风险的同时得到应有的价值回报,创新才有足够的动力。十六大报告将创新、风险投资与人才汇集三大机制结合起来,标志着我国人才能力建设的重点,将从个体能量的释放转向人才整体效能的提高,意味着要发挥人才结构互补的集优效应、加乘效应、共惠效应,进而提升中国人力资源整体的系统效率。汇集人才及人才汇集机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人才汇集以人才价值本位为基础。首先要在整个社会倡导“人的价值高于一切”的观念,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在我国传统体制下,“权力”、“等级”高于“人的价值”。“人为秩序”高于“自然秩序”。这就导致体制和制度设计压抑了人的个性,抑制了人的内在创造力。要建立人才汇集机制,我们的体制变革和制度设计要遵从自然法则、尊重人的内在需求,创造一个具有活力的、充分张扬人的个性、尊重人的价值的社会人文环境。要以人才价值本位替代官本位,打破“权力”、“等级”的偏见,清除知识资本与人力资本参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制度障碍、观念障碍。
人才汇集需要良好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从整个社会来看,一个有利于人才汇集的良性生态环境具有以下的特征:(1)人才主权得到尊重,人才价值得到有效实现;(2)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成熟的产权保护技术系统及全民知识产权意识的确立;(3)整个社会建立了以信誉与职业道德为基础,以能力和贡献为准则的用人机制;(4)人才流动和人才配置的市场化与有序化;(5)廉洁、高效、规范的政府行为及吸引世界优秀人才的人力资源政策;(6)开放和开明的经济政策、持续的经济增长、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富有活力的文化;(7)既保证人力资源的强势阶层最大限度的创造价值并分享价值,又保护人力资源的弱势阶层免受伤害的公平就业环境;人才的汇集的动力来自于市场。人才的汇集不是凭借权力,不是官本位为基础的行政权力驱动,而是人才价值本位的价值实现的驱动。尽管我国目前还存在着城乡人才流动的壁垒、人力资源户籍的限制,但人才的就业选择权开始觉醒,人才的流动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因此,企业和政府都应该顺应“良禽择木而栖”的自然规律,一方面尊重人才流动的权利,另一方面要致力于培育自身吸引优秀人才的竞争力。
人才的汇集意味着人才来源的多样化与全球化。汇集意味着人力资源全方位的开放,它需要一个完全自由开放的市场,而这一市场是基于全球化的,是与全球化进行互动与结合的。汇集本身就意味着动态,流动、创新。汇集意味着个体的主动,意味着一种驱动机制,意味着人才的来源的立体化与多样化。
人才汇集意味着形成人才的能量场,这个能量场能带来人才的互补性整合与系统效率,从而提高人才的综合竞争优势。
人才的汇集必须基于战略,各个企业、产业、区域应形成基于自身资源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形成人力资源的吸引、使用的差异化策略,使人才的汇集实现系统整合的效果,做到人才的汇集不是单纯的为汇集而汇集,而是为形成企业的人才优势、产业的人才优势、区域的人才优势而汇集。不同的汇集主体需要不同的人才汇集策略。
从区域与政府的角度来讲,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人力资源的汇集。国家主要应该通过宏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重大投资政策等方面对人才汇集的结构化进行牵引,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布局等进行战略性的规划。
(2)对各个经济区域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来讲,要真正认识并发挥地方优势,切勿一味复制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经济发展重心的差异化与产业组合的结构化来实现人才需求的差异化与结构化。同时,要通过宽松的创业环境和良好的发展机遇来吸引人才,建立汇集人才的区域优势。
从企业角度来讲,要进行人才汇集,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以使命、愿景牵引、汇集人才。企业对人才汇集的牵引力源于为人才提供共同的使命追求与愿景。只有进行企业文化理念的系统整合与管理,企业才能获得人才的认同,形成持续的人才牵引力与保留力。
(2)人才的汇集要基于战略。根据战略来确定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开放多种职业发展通道,提供人尽其才的环境和舞台。根据不同人才的需要,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人力资本增值服务,持续进行基于企业战略和人才需求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使企业为人才开拓未来,人才为企业创造未来。
(3)企业将人才汇集起来后,要做到聚而不散,需要借助以人为本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合理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使人才的利益得到保证,创造动力得到激励。企业要基于人才的能力和业绩进行价值分配,使人才贡献得到合理的回报。同时根据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和成长的内在规律,提供多种报酬与激励形式。
标签:人力资本论文; 风险投资基金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经济论文; 创新驱动论文; 风险投资论文; 人力资源战略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风投论文; 货币论文;